黃敏
摘 要: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汽車行業對應用型人才輸送的“質”與“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應用型高校需要結合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趨勢,加快優秀人才培養,使人才培養模式兼顧學生理論知識體系構建與技術水平提升。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定位,以及應用型高校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而后結合總結筆者實踐經驗提出可行的教學改革路徑。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 高校 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 教學改革 實踐路徑
新能源汽車融合了多項新技術、新材料發展成果,滿足了人們的節能需求,實現了高級智能操控的標準,在汽車市場占有重要比例,且其占比正處于上升趨勢。應用型高校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教學要以汽車市場的發展趨勢與需求為導向,加快課程教學改革,通過更多的有益探索,實現教學理念、資源、手段、過程的進一步完善,為學生專業能力發展創造更好學習條件。
1 《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定位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迅速普及,市場占有率逐步提升,已然成為未來汽車工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學生未來就業過程中,需要掌握新能源汽車的基本原理、技術特點、發展情況才能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故而,在應用型高校,《新能源汽車概論》這門課程一般會被安排在大三第一學期,讓汽車服務工程的學生能了解新能源汽車,對新能源汽車建立整體認知,為學習其他課程以及參加實訓活動奠定基礎。對于學生而言,大三第一學期極為關鍵,這是他們學業的重要階段,需要在了解所學專業、掌握相關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培養職業觀、學習興趣以及學習觀,增強對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加深對行業發展情況與崗位工作內容的了解。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特點推進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教學改革,以幫助學生優化學習狀態并拓展眼界,這不僅是對他們專業素養的提升,更是對他們未來職業發展的有力保障。
2 應用型高校《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
2.1 教學內容局限性強
應用型高校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教育目標,要求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教學兼顧學生在知識、技能、思想等各個層面的發展。事實上,實踐教學、思政教育在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教學內容所占比例仍然不夠高,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方面仍然存在缺失。即便部分教師格外重視學生全面發展,但是實踐教學、思政教育方面的內容往往局限于教材,并未實現有效的課外延伸和拓展。這種情況下,學生通過學習課程普遍能夠按照相關要求掌握知識和技巧,不過往往缺少將它們內化為知識體系、實踐能力、思想道德素養的實踐載體。
2.2 教學模式存在滯后性
在應用型高校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學模式滯后是重要的制約因素,為學生知識體系、能力體系構建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相比于普通高校,應用型高校更加重視課程教學與行業發展需求的銜接性,但是受到“重理論輕實踐”教育理念的影響,這種銜接往往流于表面,并未充分體現到教學模式上。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難以占據主體地位,往往是被動地接受新能源汽車知識,學習主觀能動性與學習潛力并未得到充分發掘。為了幫助學生真正掌握與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專業能力,教師需要在《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教學模式創新上下功夫,進一步教學理念、資源、手段、過程。
2.3 教師隊伍建設水平有待提升
教師隊伍是保障人才培養質量,推進汽車專業發展的核心力量。為了有效推進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教學改革進程,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學服務,應用型高校需要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為教師專業發展營造更好環境。事實上,很多應用型高校雖然針對擴招需求加強了教師招聘,但是教師隊伍與實際需求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這是由于教師培養周期較長,而《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的開設還處于摸索階段,學校往往難以招聘到既有過硬專業素質,又具備豐富新能源汽車方面實踐經驗的教師。解決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問題,是加快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提升課程教學質量與水平的必要條件。
3 應用型高校《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3.1 依托實際工作場景,豐富教學內容
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應用型高校需要基于新歷史方位深挖人才蓄水池,為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進行產業升級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尤其在新能源汽車概論教學中,要根據教材內容與實踐需求完善教學內容,使其銜接行業發展,為學生掌握就業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提供良好教學服務。比如,針對“純電動汽車”的相關知識,可以依托實際工作場景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進行檢測、判斷、維修的實踐過程中了解純電動汽車驅動形式及應用、能源形式及應用。首先,教師結合4S店進行的純電動汽車故障檢測與維修的工作場景,將這部分教學內容劃分為若干個單元。以劃分出的內容單元為基礎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的故障檢測、判斷、維修任務探究本章知識,更加有助于學生從“整體”視角理解知識。其次,在新能源純電動汽車結構與原理學習平臺系統進行3D動畫或2D圖示展示,為學生示范操作細節。最后,設置實踐任務,要求學生運用本章知識完成故障檢測、判斷、維修任務,為學生創造更多體驗、應用的機會,促進其知識水平與操作水平的提升。在這一環節要注意結合學生能力基礎控制學習任務難度,避免過難的學習任務挫傷學生對本章內容乃至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
3.2 推進理與實一體化,促進實踐能力提升
在《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教學中,如果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分開,在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之后,再安排他們進行實踐活動,那么他們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遺忘。為了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尊重學生學習規律,通過推進理與實一體化,為學生理論知識學習過程與實踐活動過程的統一創造條件。也就是說,教師可以以實踐活動為載體組織學生開展理論性新能源汽車知識學習,使他們在完善知識體系的同時,掌握操作技能。例如,在教授“增程式電動汽車的概念和特點”的時候,筆者將教室搬到實訓室,引導學生結合微課視頻和實物觀摩進行知識探究。首先,筆者結合實拍照片對增程式電動汽車的概念和特點進行講解,錄制成教學視頻,供學生課前、課中使用。其次,組織學生到實訓室觀察增程式電動汽車結構與充電方式。過程中,學生結合視頻內容進行簡單的拆裝操作與充電操作,并將增程式電動汽車的結構、充電方式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進行比較,以加深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理解。
3.3 有機融入思政元素,推進教學理念創新
3.3.1 以愛國主義教育為融入點,加快教學改革
《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涉及的內容較為龐雜,教師要結合其內容特點與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定位推進教學理念創新,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完善學生知識體系。比如,課程第一章編入了關于汽車能源的發展歷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現狀的相關內容,教師可以以愛國主義教育為融入點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促使學生在掌握相關知識、提升思想道德素養。一些西方國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研究較早,形成了較多知名品牌,這些品牌涌入中國市場之后為人們購車提供了更多選擇,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遏制了國產品牌發展。結合本章教學內容,教師要適當引入關于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數據和政策,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歷程、環境、潛力,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先技術的興趣,以及對我國部分新能源汽車品牌后來者居上的自豪感。通過這樣的方式完善教學內容,對學生學習興趣、愛國情感的培養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3.3.2 以環保教育為切入點,加快教學改革
隨著轎車在城市與農村快速普及,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出行體驗更加舒適,同時也面臨著更為嚴重的環保問題。這是因為,傳統家用轎車是通過燃燒汽油獲得動力,需要大量消耗石油能源、排放尾氣。汽車尾氣排放造成的空氣污染是多方面的,比如其中的碳氫化合物能夠致癌,引起貧血、血小板減少,氮氫化合物能夠引發肺炎、氣管炎、肺氣腫,二氧化碳可以加劇溫室效應,造成氣候異常。如果一味追求享受,而不考慮環境的承受能力,任由大氣被繼續污染,一旦污染物過高,超過自凈能力,將對人體健康造成難以預料的傷害。新能源汽車正是基于現代科技發展成果與環保需求發展起來的新型交通工具,教師可以以環保教育為融入點推進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思政教學,引導學生意識到掌握、創新新能源汽車技術對改善人們生活環境的重要意義,促使其主動承擔學好《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為發展綠色交通做貢獻的社會職責。在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將綠色發展觀融入新能源汽車概論教學,進行教學理念與模式的創新,對學生塑造學生職業理想,提升專業能力與思想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4 加強校企合作,深化課程教學改革
4.1 建設聯合實訓基地,夯實教學模式創新基礎
應用型高校不斷推進校企合作,落實產教融合,可以優化學生學習《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的環境,促進他們對相關理論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對相關技能的熟練掌握。在近年來的汽車專業人才培養中,各個院校企業的合作已經日益緊密,借助企業的教育優勢引進了各種前沿的技術和工藝,為學生了解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商業模式提供了便利。在構建校、應用企合作模式過程中,建設聯合實訓基地是極為關鍵的一環,它決定了學生學習的硬件條件。首先,通過聯合實訓基地可以把企業的標準工藝、先進技術、最新設備引入教學活動,促進新能源汽車概論教學模式和相關崗位的精準對接,提升對學生實踐能力、技術水平的培養效果。其次,利用聯合實訓基地的場地優勢,能夠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將學生帶入真實的工作現場,使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各種類型的新能源汽車,了解它們的結構、功能特點,以及故障檢測、維修方法。在聯合實訓基地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扮演產品質量檢驗員、生產技術員、銷售人員等不同角色,“真實”地參與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品質控制、銷售過程。這些學以致用的機會,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提升具有有效促進作用。最后,以聯合實訓基地為依托,企業能夠為新能源汽車概論教學提供實訓指導與技術支持,配合教師完成各項教學任務。比如,根據學校教學計劃與進度,企業可以派遣專業的技術人員輔助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為學生提供實訓指導,幫助他們完成各項實踐學習任務,并結合實踐過程傳授一些寶貴經驗和工作技巧。這有助于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新能源汽車生產、維修、銷售領域的崗位工作。
4.2 共同開發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模式創新手段
發揮校企雙方在新能源汽車概論教學方面的優勢,共同開發教學資源,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應用型高校推進校企合作,與相關企業共同開發高質量的教學資源,能夠將課程教學乃至汽車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首先,這是由《新能源汽車概論》的教學內容特點決定的,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速度快,為了保持課程內容的前瞻性與實用性,需要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開發教學資源。應用型高校要鼓勵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對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輔助系統、電池管理系統等關鍵技術進行深入研究,結合實際科研、生產需要開發具備實用性和前瞻性,能夠緊跟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教學資源,將更多前沿的技術、理念融入教學過程。其次,各類信息化教學技術與平臺的涌現,為校企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創造了條件,應用型高校和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資源共享,比如共同組織課外實習、共同搭建實驗室、共同進行技術研發等。《新能源汽車概論》教學改革過程中,要重視校企共同開發教學資源,積極地將企業提供相關案例和項目應用于日常教學,幫助學生更充分地掌握學科知識與創新能力。
5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快教學改革的進程
企業在技術、實際操作經驗方面的優勢不言而諭,能夠為《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教師的培養提供多方面支持。在針對已經入職的教師進行培訓時,要有效利用企業提供的實踐場所、培訓內容提升培訓質量。比如,在培訓內容方面,企業可以與學校合作舉辦一些技能培訓課程,或者推薦一些行業專家來給教師做專題講座,從而提供售后服務、維修檢測、零售等方面的實際操作經驗,以及關于最新的行業發展動態的高貴信息。在實踐場所方面,車輛制造廠、汽車4S店等可以依托校企合作模式,為教師進行實地參觀或者掛職鍛煉提供必要支持,加深其對實際工作環境、行業標準的了解,熟練其對新技能、新設備的操作。在加強教師培訓的基礎上,應用型高校還要加強教師招聘,通過聘請企業精英擔任新能源汽車概論課教師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通過這種方式利用產業界的力量提升師資隊伍建設水平,能夠為《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注入新的活力。
6 結語
總而言之,應用型高校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應與行業發展保持適應性,從而保證教學內容的前瞻性、實用性,教學方式的新穎性、高效性,為學生成長為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創造更好條件。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加深對學生學習情況、行業實際情況的了解,針對性課程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進行更多有益探索,加快教學改革腳步。
參考文獻:
[1]秦浠蓮.基于科教融合的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汽車測試報告,2023(23):125-127.
[2]蔣厚墩.校企合作下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路徑研究[J].汽車測試報告,2023(23):128-130.
[3]胡忠文.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路徑研究[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3(24):38-41.
[4]馮秋愷.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時代汽車,2023(24):58-60.
[5]蔣紅梅,韋國,覃香和等.課程思政背景下“新能源汽車技術”教學設計與實踐[J].汽車維修技師,2023(12):78-80.
[6]柳劍剛,王亞平.“新能源汽車概論”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探索[J].汽車維修技師,2023(12):87-89.
[7]陳智,周俊冬,殷亦男,等.工科專業課程教學中“三階四引”法課程思政育人探索——以“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為例[J].汽車維修技師,2023(12):119-120.
[8]王立波,程聯社,陸健,等.虛擬仿真技術在新能源汽車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J].時代汽車,2023(18):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