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偉偉
[摘 要]養成教育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和人際交往習慣。養成教育關涉的內容很多,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是養成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師要基于責任文化視域探究如何開展初中學生養成教育。教師要探究“責任文化”的內涵,基于育人目標探索學業責任、管理責任、社會責任等的內涵。在拓展教學途徑方面,要基于學生的成長需求,設計班本課程,讓學生升華責任情感;組織小組合作,讓學生提升責任能力;安排家校聯動,讓學生調適責任行為。在建構教育機制方面,要聚焦學生的心理特點,建構參與機制讓學生形成擔當意識,建構評價價值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建構支持機制,搭建實踐平臺。
[關鍵詞]責任文化;養成教育;初中班主任
養成教育是指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的教育,目的是培養成功的人格。養成教育關涉的內容很多,促使學生提升責任意識,讓他們成長為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負責的人,這也是養成教育的重點之一。因此,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師要思考如何基于責任文化開展養成教育。責任文化指對學生進行以“責任”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包括責任意識教育、責任情感教育、責任能力教育和責任行為教育等,融入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通過探究責任文化的內涵、拓展教學途徑、建構教育機制這一系列活動,教師能更好地研究如何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將他們培養成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一、指向育人目標,探索中學生“責任文化”的內涵
(一)學業責任,懂得主動學習
“責任文化”內涵豐富,教師要結合育人目標,挖掘學業責任、管理責任、社會責任這三大責任的內涵。學業責任指的是要讓學生明白自己學習的目的是什么,認識到學習不是為了應付老師或家長,而是為了自己能提升綜合素質。這樣能促使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方法。
學業責任包括以下內容。一是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初中學習中要學習哪些學科,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是什么,學習重點分別是什么。要讓學生定時完成各個學科的作業,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自主踐行知識建構。二是要讓學生提升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在完成課本學習內容的同時,自主參加課外拓展學習,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三是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學習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誰而學習。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辯論活動。如有一名學生表示自己努力學習是為了讓父母高興。但是也有的學生認為,自己不是為了父母,而是自己將來想當醫生,他認為要好好學習,未來才能勝任自己的崗位。這兩名學生的觀點發生了分歧,教師可以組織他們參與辯論,看看誰的目光更長遠,誰的選擇是對自己、家庭和社會負責。通過辯論,學生認識到學習不是為了老師和家長,而是為了自己,自己未來如果要加入建設祖國的行列中,那么就要認真學好文化知識。通過一系列探索和分析活動,學生明確了學業責任包括什么內容。這樣有助于學生挖掘“責任文化”的內涵,明確學業責任指的是什么。
(二)管理責任,厚植價值觀念
管理責任也是“責任文化”視域的重要內容。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班集體的一員,要加入班集體的管理和建設中。通過組織自主管理活動,學生能提升團隊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這樣能起到厚植價值觀念的教育效果。
管理責任的培養要從處理班級事務開始,教師可以讓學生互動討論,說說管理班級需要哪些不同的崗位,每個崗位的具體工作是什么,要承擔什么責任。安排學生自主競選班級管理工作,這樣能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逐步提升他們的自主管理能力。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自主管理班級的同時提升團隊意識,可以讓他們討論,說說個人和集體的關系是什么,思考犧牲個人的休息時間,為班集體做出貢獻,這樣的付出是不是值得的。如有一名學生表示,承擔班級管理工作雖然很累,但是能維護班級秩序,調解同伴之間的關系,讓班級更和諧。該學生認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而且該學生表示未來還會繼續加入管理工作中。這樣能讓學生逐步理解什么是管理責任,并明確自己應該承擔什么管理責任。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逐步加入班級自主管理工作中,讓他們通過實踐活動明確自己的責任是什么。這樣他們能提升價值觀念,逐步懂得為班集體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社會責任,參加公益活動
社會責任指的是要讓學生融入社會生活中,認識到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員,要盡自己的責任為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居做出自己的貢獻。由于初中學生社會經驗可能不夠豐富,所以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機會,組織他們融入社會公益活動中,讓他們奉獻自己的力量。
有不少公益活動都能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到環境保護活動中,讓他們自覺思考如何改節約能源、減少污染,讓他們積極參與環保活動。如,學生可以在小區居委會的組織下,參加社區衛生清掃工作,為美化小區環境做出貢獻。在公益活動中,學生還可以向小區居民介紹垃圾分類的要點,讓居民認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又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慈善類的活動。學生可以了解學校或小區中有哪些弱勢群體,如殘疾人、孤寡老人等,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公益支持。如,可以安排學生為孤寡老人打掃房間,購買食物,陪伴他們談心等,用自己的愛心溫暖老人的心。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更好地關注社會生活,并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認識到自己應該主動關心社會,了解社會發展情況,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服務社會,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二、基于成長需求,拓展中學生“責任文化”的途徑
(一)班本課程,升華責任情感
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有想要展現自己能力的心理需求。教師在養成教育中要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拓展設計一些適合初中學生的教育途徑。由于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面臨的責任各不相同,故此,教師要結合他們的特點,設置班本課程,用更適合學生的課程內容幫助他們升華責任情感。
在設計班本課程時,教師首先要分析本班學生的基本情況,了解他們是否具有責任感,對班級工作是否充滿積極情感。如有的班級,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十分強烈,那么,教師便可以放手讓他們自主管理。而有的班級,學生缺乏責任意識,則教師要循序漸進,先引導他們從管理作業、管理值日生工作等小事做起,逐步增強責任感。其次,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情況,設計解決方案。如有的學生認為管理班級是教師和班干部的工作,和自己無關,則可以組織班會活動,讓學生展開辯論,說說普通同學是否也應該加入班級自主管理工作中。最后,再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并引導他們反思自我,說說自己的啟迪,起到升華情感的效果。通過分析班級問題、找到針對性解決方法、展開實踐工作這幾個環節。教師能更好地構筑班本課程,引導學生升華責任情感。這樣便解決了工作方式單一的問題,能拓展工作途徑。
(二)小組合作,提升責任能力
初中生一般都比較活潑好動,且對互動交流有一定的興趣。結合他們的這個特點,教師可以將知識灌輸型教學拓展為小組合作模式。這樣能讓學生通過參與合作活動,明確自己的責任是什么,在此過程中提升責任能力。
在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社會責任時,教師要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性,組織學生參加小組實踐活動。在“多彩的職業”小組合作活動中,教師讓學生先了解一下社會上有哪些職業,這些職業的工作內容是什么,思考它們能為社會發展做出什么貢獻。此后,再鼓勵學生參加到角色扮演活動中,演繹各種職業的工作情況,模擬各種突發事件,說說一個負責任的人應該如何解決問題。最后,再讓學生寫一份計劃書,說說自己將來要擔任什么職業,該如何融入建設國家的行列中。如有一名學生表示自己將來想當一名醫生,并不是因為醫生工資高、受人尊重,而是因為醫生能救死扶傷,為社會做貢獻。他希望自己將來能通過治病救人的方式造福他人,為社會發展盡自己的力。小組合作模式本身就能提升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激發他們的責任意識。通過此類活動,學生能互動交流,更深入地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
(三)家校聯動,調適責任行為
初中階段,學生處于青春期,容易產生叛逆心理。有部分學生會出現和父母爭吵打鬧等問題。教師要解決此問題,不能僅僅靠課堂灌輸,而要拓展教學途徑,建立起家庭和學校之間的紐帶,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應該承擔的責任。
考慮到不少學生不愿意參加家務勞動,且對父母不夠尊重。教師可以拓展教學途徑,安排家校聯動的“讓家變樣”主題活動。在學校中,教師先引導學生討論一個和諧美好的家庭應該具有怎樣的特點,然后讓學生反思自己,說說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是否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讓他們思考該如何改進。此外,再用微信聯系家長,讓他們配合學校展開活動,讓孩子參與到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中。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清掃房屋、調整房屋擺設;可以和孩子一起烹飪,制作家宴。在活動過后,再回到課堂上,教師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家庭”的理解是否更透徹,能否適當調整自己的言行。如有一名學生表示自己以前總是認為父母對自己好是應該的,但是現在他明白,愛是相互的,自己也要給家人相處一份愛。他表示以后應該更尊重家人,同時也要適當參加家務勞動。通過家校聯動的活動,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員,應該在家庭生活中承擔自己的責任。這樣他們便能在實際生活中調適自己的言行,端正行為。
三、聚焦心理特點,建構中學生“責任文化”的機制
(一)參與機制,形成擔當自覺
在建構中學生“責任文化”時,教師要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設置參與機制、評價機制和支持機制,更好地建設責任文化。參與機制指的是要構筑學校、家庭、社會多元結合的參與機制,讓學生主動承擔起各種責任,提升他們的積極性。
在學校生活中,教師要組織學生自主討論班級管理有哪些不同的崗位,需要承擔什么責任,并自覺參與到各種活動中。例如,在早自修期間,有不少學生參與積極性不夠,喜歡在同學學習的時候說話。針對此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商討添加“早自修紀律管理員”的職位,自覺參與到早自修的管理工作中。在家庭生活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關心家人,了解家庭存在什么煩惱,思考自己能否幫助家人解決問題。在社會生活中,則要鼓勵學生分小組行動,自覺參與到各種社區活動和志愿者服務中,試著將自己的關愛獻給他人。如有一名學生表示在社區的墻面上有不少小廣告,影響了社區環境。該學生建議和同伴一起清理墻面上的“牛皮癬”。這樣便構筑起了多元化的參與機制,提升了學生的自覺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面自主地參加各種活動,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樣能激發他們的自覺性,讓他們提升參與意愿。
(二)評價機制,營造良性循環
評價機制指的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展開反思和評價,說說自己和同伴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責任心。這樣能讓班級管理工作形成良性循環,有助于構筑良好的班級責任文化。
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多種評價中。如在一學期結束后,可以組織學生圍繞班干部的工作情況展開評價。首先由各個班干部述職,并進行自評,說說自己的工作內容是什么,是否完成了工作計劃,對于下一學期的工作有什么打算,讓他們為自己打分。然后由其他同學一起為該班干部評分,說說他存在什么問題。如有一名勞動委員,雖然在監督他人勞動的過程中,做得比較好,但是自己卻很少參加勞動。因此同學認為該班干部不能做到以身作則,認為其沒有盡到勞動委員的責任。最后,讓學生說說自己是否贊同同學的說法,后續該如何改進,調整自己的言行。如該勞動委員表示自己以后一定會加入班級勞動,而不是將自己的工作都推給他人。他希望自己以后能更好地成為“愛勞動”的模范榜樣,為美化班級環境做出貢獻。在建立班級評價機制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拓展開來,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也積極展開自評和他評。這樣能進一步起到激勵作用,讓學生自我監督,提升責任意識。
(三)支持機制,搭建實踐平臺
支持機制指的是教師要嘗試得到校領導、家長和社會各種組織的支持,為學生搭建全方位的實踐平臺,讓他們能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承擔責任。
校領導要給學生提供各種校內外實踐的機會。在校內,可以通過文化活動、勞動實踐這兩個方面,放手讓學生參與到自主管理中。學校可以讓學生主動承擔起校園廣播臺、黑板報等方面的工作,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創造力,豐富校園的文化生活。在勞動實踐上則可以開辟校園勞動包干區,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在家庭生活方面,要嘗試得到家長的認可和支持,讓家長鼓勵孩子參與到家庭問題的決策中。如可以給孩子講述家庭經濟問題,讓孩子說說如何節約消費,渡過難關。在社會生活方面,教師要聯系社區居委會,給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例如在元宵節等傳統節日期間,可以安排學生參加到社區活動的現場布置中,讓學生通過制作花燈、編寫燈謎等方式,展現自己的創造力。還可以讓學生設計安排一些節日節目,展示給社區居民,為社區文化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教師要具有協調、整合的能力,要盡可能地得到各方面的支持,集中各種力量,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促進他們提升和發展。
養成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鮮土壤。建設責任文化能提升學生的責任心,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在學校、家庭、社會中應該承擔什么責任。這樣以責任文化引領學生養成,以責任文化奠定學校優質發展之基,更好地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劉俊浩.踐行“三全”德育模式 切實提高德育實效[J].基礎教育參考,2019 (22).
[2]羅明開.基于區域整體推進的中小學書法教育與養成教育的融合[J].師道,2023 (5).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