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娟
摘 要:新高考的考核目標為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以及核心價值,并以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以及創新性為考查要求。化學學科作為高考科目之一,有必要結合新高考提出的各項新要求改革教學模式。核心素養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理念之一,旨在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卓越品質,改變了以提高分數為主的教學目標,促使教學聚焦于學生終身成長,與新高考的考核目標和考查要求同向同行。在實際教學中,高中化學教師結合新高考制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還可以為學生的終身成長打下良好基礎。本文堅持高考引導教學的理念,通過教學實踐,探究了培養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策略,進一步明確化學教學“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化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在傳統的高考制度下,高中各學科的教學實現了階段性提升。然而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傳統高考制度暴露出諸多弊端,在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逐漸“力不從心”。新高考制度完善了針對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制度,具有很強的指導價值和實踐意義,更符合當前的教育現狀和社會發展需求。在新高考制度的影響下,高中階段的教學評價開始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學業成績、社會實踐、身心健康以及藝術素養等多方面的能力,這也是高考招生的重要參考標準,與核心素養維度不謀而合。因此,在新高考下,高中化學教師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落實新高考制度的必然選擇[1]。
一、高考視角下高中化學教學的影響分析
(一)評價要以強化素養培養為宗旨
新高考制度的實施對化學教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要求學生完成三門必考科目外,還要自行選擇三門學科,其中就包括化學學科。此外,新高考制度下的考試題目也發生了諸多變化,更強調綜合性、實踐性以及生活化特征,聚焦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考查學生從多個層面理解題目意圖的能力。其本質就是從單一的知識、智力以及技能考核層面,轉變為對化學思維和品質、關鍵能力等深層次素養的考核。這一變化將化學學科的教學指向學生的終身成長,要求教師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可見,核心素養不再是新課標對日常教學提出的要求,而是已經與高考融為一體,凸顯了化學學科對學生關鍵能力、思維品質等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性,啟示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2]。
(二)教學要以推進素養培養為核心
高考化學的考查內容呈現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以及探究性等特點,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引導學生在扎實基本功的基礎上發散思維、養成良好的學科品質。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化學教師要重新審視課堂教學模式,在單一的講解模式中創設探究情境,利用探究任務、探究問題等的融入,構建互動性強、強調深度思考的化學課堂。以此,增強學生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喚醒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化學課堂教學與高考的考核要求對接。例如,注重知識的完整性,將原本被忽略、忽視的化學家事跡融入教學中,使學生體會科學家的科研精神,感受他們刻苦鉆研的探究精神等,以此引領學生的價值觀,助力其成為人格健全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優秀接班人。
二、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新課標、新高考的實施使得核心素養培養成為教學中的關鍵所在,促使化學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以便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面臨諸多阻礙,如果不能及時制定有效的解決策略,必定影響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對此,本文總結了目前高中化學教學中較為普遍的三點問題。
(一)培養意識有待增強
高中化學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增加了很多基礎知識和實驗探究,并且大幅度提高了知識難度。加之高考改革更注重考查學生的探究意識,促使教學向著以探究為主的方向發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分秒必爭的高中學習氛圍使得教師難以短時間內轉變教育理念,同時家長甚至學生也不能接受游戲式的探究學習方法。因此,要想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需要積極轉變思想觀念,認識到培養核心素養是學生更好應對高考的前提,也是學生更好應對未來的保障,以此加快該學科的改革步伐[3]。
(二)忽視化學實驗教學
高中化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有著較高的契合度,便于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化學思維等。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受限于傳統思想,過于關注理論知識,更強調做習題,進而忽略化學實驗的重要作用。在缺乏實驗探究過程的教學中,學生難以深入體會化學知識的本質,更難以找到各章節、各知識點之間的相關性,不利于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此外,在這種不良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對待化學的態度也會發生變化,例如形成應付差事、完成任務的心理,出現理論知識零散、記憶不牢固等問題,不僅不利于學生應對高考,也難以適應未來的發展。
(三)課堂氛圍不夠活躍
新高考改革旨在打破文理分科,促進知識的交叉融合,同時拓展差異選擇,助力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所以,在新高考制度下,高中化學應該注重銜接、融合,與高校的人才選拔標準銜接,與其他學科、學生的個性差異融合。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化學課堂往往難以達到這種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導致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不高,難以在興趣的驅動下深入學習化學知識[4]。長此以往,學生很難形成和發展學科核心素養,教師也難以落實新高考制度以及提高教學質量。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
在新高考制度下,化學教師要充分借助該學科獨有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積極性,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全面改革教學模式。針對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改進策略。
(一)轉變思想觀念,關注學生終身成長需求
在日常教學中,學生形成的學習能力、觀念思想等直接決定其在高考中的狀態,也是學生未來成長的基礎。因此,在高中這一重要階段,化學教師要根據教學事業的發展進步,及時轉變思想觀念,認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使教學不僅聚焦于提高高考分數,也致力于服務學生終身成長?;谛掠^念創新化學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對接實際學情,將知識教育、能力培養以及品德塑造等融為一體,促使學生形成化學學科獨有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以蘇教版高一第一冊專題3中的第二單元為例,該單元為“金屬鈉及鈉的化合物”,涉及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見甚至常用的物質,例如小蘇打、食用醋等?;诒締卧@一生活化特征,化學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將性質探究部分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組織學生在生活中探究與體驗化學物質,以此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例如,考慮到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常識和做家務的能力,在介紹碳酸鈉與碳酸氫鈉時,化學教師可以在“實驗探究”內容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觀察媽媽蒸饅頭的過程,或者親自參與蒸饅頭,對比小蘇打、食用純堿蒸出來的饅頭。根據實驗探究順序,首先分析食用純堿、小蘇打的主要化學物質;根據Na2CO3和NaHCO3的分子組成預測兩種物質的蒸饅頭效果,并思考應對方案。例如,預測使用純堿無法達到發面和饅頭蓬松的效果,可以加入適量食用醋,利用“堿和酸”反應生成的氣體解決食用純堿無法發面和饅頭硬的問題;總結本次生活探究內容,列舉各個實驗方案、實驗效果等。在這樣的練習中,化學教師將化學與實際生活結合,打破了課堂的局限性,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將微觀與宏觀進行有效連接,使學生建立微觀與宏觀認識。這樣,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增加生活化探究實驗,激發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探究興趣,并解讀生活中的化學知識,以輕松狀態形成化學核心素養,具備靈活應對高考試題的能力[5]。
(二)靈活設計方法,利用實驗培養核心素養
實驗是化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該學科的基礎。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要更加重視實驗教學,并以實驗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蘇教版高中化學包含眾多實驗探究內容,需要借助多樣且靈活的教學方法,達到引導學生在學習、探究中形成和發展學科核心素養。
1.引入信息化實驗
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化學實驗充滿神秘色彩,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也有部分化學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給學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為了最大化地發揮化學實驗的作用,針對具有危險性、不易操作的實驗探究任務,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以實驗視頻、虛擬實驗等順利開展教學,并借此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蘇教版高一第一冊專題4“硫與環境保護”的內容為例,借助微課視頻錄制硫粉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向學生展示“劇烈燃燒”“明亮的藍紫色火焰 ”等現象。借助數字實驗可以避免SO2對師生身體造成危害,并且借助多媒體展示實驗過程,可以確保學生在最佳角度觀察實驗。此外,在講解“硫酸的工業制備”時,將工業制備流程以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例如查找網絡上工業制備硫酸的紀錄片、科普視頻等,也可以將靜態圖片轉變為動畫演示,以更直觀、形象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2.聯系生活化實驗
一些化學實驗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素材。以蘇教版高二專題1中第三單元的內容為例,這部分內容圍繞“金屬的腐蝕與防護”介紹了金屬防腐蝕措施。在教學中,化學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實驗,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形成微觀與宏觀意識、建立變化觀念和平衡思想等化學核心素養。例如,借助“銀飾發黑”的生活問題,設計系列探究問題:銀飾發黑的原理、經常佩戴的銀飾與閑置銀飾哪個更容易發黑、生活中常用哪些方法解決銀飾發黑的問題、如何利用生活素材以“電化學”解決銀飾發黑的問題等。這些問題中包含眾多化學知識,需要學生分析化學反應方程式,也需要設計實驗步驟,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積極影響。例如,在利用鋁箔紙(提供Al+)、食用鹽(提供Cl-)和發黑的銀飾(Ag2O)構建“犧牲陽極保護陰極”的實驗模型,需要學生從微觀視角分析銀飾發黑的宏觀現象,并利用金屬活躍性排列順序選擇合適的陽極材料。此外,在設計實驗模型之前,學生需要在大腦中構建“犧牲陽極保護陰極”的實驗方案,是形成和發展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等學科素養的過程。這樣,借助生活化實驗,引導學生進入探究情境中,在整合知識和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基本知識、形成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三)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創新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優秀品質,也是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維度之一,更是新高考對學生綜合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此外,創新也需要體現在教師的教學方法上,將化學知識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將知識學“活”,以及樹立創新意識。為此,針對目前高中化學課堂氛圍導致的一系列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融入趣味性元素,以此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為學生成為合格的高素質人才打下良好基礎。
以高一第二冊專題7為例,這部分內容主要引導學生探究“氮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內容,涉及大量科學技術、工農業生產以及人類生活等內容,是高考考核的主要內容。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化學教師可以改造“酚酞遇到氨氣”這一實驗項目,以趣味性實驗激發學生探究“氮”的相關知識。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將酚酞溶液替換成酚酞浸泡過的折紙花,此時折紙花為白色,將其放入氨氣瓶中。此時,學生會看到折紙花由白色變為紅色,也會對變色后的折紙花產生深刻印象。隨后,化學教師可以利用吹風機對著變色后的折紙花吹熱風,讓學生再次觀察實驗現象。此時,學生會看到紅色的折紙花變為白色,且基本上恢復原來的顏色狀態。在這個課堂小實驗中,教師對教材中“觀察思考”中的實驗1進行適當創新,用更具有吸引力和審美價值的元素賦予課堂趣味性,讓學生了解氮氣與酚酞結合后會使酚酞從無色變為紅色,并由于兩者的結合物不穩定,受熱后又迅速恢復為無色。對比常規的實驗教學,這樣的內容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創造良好條件。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高考背景下,化學學科的教學要從知識傳授深入到能力培養和品格塑造的深層次階段,充分利用化學實驗、信息技術、生活素材等教育資源,引導學生構建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掌握學科知識精髓,逐漸形成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在本次探究中,通過明確新高考下高中化學教學的變化,確定以核心素養培養為主的改革方向,并明確當前教學中的問題,提出三點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同教師面臨的實際學情不同,所以需要避免直接套用,要基于現實進行調整和創新,并在不斷探究和完善中推動高中化學教學更好地對接高考制度以及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助力學生在高考以及未來發展中以優異的表現展示個人能力。
參考文獻
[1]鄧大興.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的有效性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8):194-196.
[2]王雪.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化學選科的調查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3.
[3]呂寶蘭,張曉明,楊水金.基于新高考“素養為本”的高中化學教學實施探討[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2(2):105-108.
[4]李云燕.新高考背景下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策略[J].華夏教師,2022(9):15-17.
[5]吳宸鳶.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