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蓉
摘 要:寫作教學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構成部分,對學生提高語文能力、塑造思想品質有重要影響。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的寫作命題已經發生新變化,命題更為重視語境的真實、結構的優化、主題的宏大。基于這樣的變化,文章從積累寫作素材、創設多元情境、注重讀寫結合、關聯現實生活四個方面入手,具體探究高中寫作教學指導策略,意在幫助學生實現筑牢寫作基礎、開拓寫作思路、鍛煉寫作技巧、豐富寫作內涵,全面提升寫作水平。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寫作;寫作教學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階段寫作教學的方向已經由“唯分數論”調整為“重視培養學生寫作素養”。這一變化的發生,要求教師在開展寫作教學時,既要關注學生的寫作基礎,也要關注學生在寫作中體現出的綜合素養、精神品質,且能夠在結合主客觀信息的情況下,給予學生科學合理、積極有效的評判,從而讓學生更適應新高考的寫作考查要求。基于此,文章從新高考寫作命題新變化的角度入手,開展對高中寫作教學的探究,并提出了四個方面的教學指導策略,旨在切實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寫作命題的新變化
(一)語境更真實
通過分析近些年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趨勢,可以發現作文命題中提及的交際語境更為真實、具體,且能夠與當下的生活實際產生有效關聯。比如2023年新課標Ⅱ卷設置的寫作內容是“……提到的‘安靜一下不被打擾的想法……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中,有時希望有一個自己的空間,放松、沉淀、成長”,這一寫作內容便是從社會現象入手,讓學生對青少年的個人空間進行思考。再比如2023年上海卷設置的寫作內容是“一個人樂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僅僅是因為好奇心嗎?”深入思考這一命題內容,可以發現這與當下人們對探索未知世界的思想發生了變化,更多的人愿意通過探索未知世界豐富自己、提升自己,而這已經超出了好奇心的范疇。這樣,教師應以“語境真實”為依據設計寫作練習內容,加強學生對“語境真實”的認知,從而讓學生能夠借助文字做到深入思考個體與個體、個體與外部世界、個體與精神世界的關系,做到適應新高考寫作命題的變化。
(二)結構更優化
在語境更真實之外,結構更優化也是新高考下寫作命題的一個重要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作文內容的呈現結構上包含了提示性材料、作文指令、實際要求三個方面的內容,能夠讓學生做到對作文核心思想的清晰認知和準確把握。具體而言,在提示性材料方面,新高考作文會采取給出一段材料、一句思考性的語句等,并要求學生合理把握提示性材料的關鍵概念,并根據自己的思考對其進行外延和拓展思考。比如說,在2023全國甲卷中,給出的指示性材料為“人們因技術發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時間,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時間的仆人”。而發出的作文指令為“這句話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最后的寫作要求為“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這樣,學生便可以清晰地知曉作文的材料結構,并且可以對材料內容做出有效的閱讀理解和深入認知,進而打開寫作思路,完成文章寫作。
(三)主題更宏大
在新高考寫作命題發生的變化中,寫作主題變得更為宏大,這意味著學生對寫作內容的思考應更深入、更有思想內涵。寫作主題宏大主要體現在,作文內容的考查方向涉及時代變革、文化自信、社會變局、家國情懷等方面[1]。這些內容中,既有承載中國夢的內容,也有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還有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這樣的寫作變化于學生而言,不僅需要學生提高寫作水平,也需要學生思考如何讓文章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做到更好地體現宏大的主題內容。比如,2023新課標Ⅰ卷給出的作文提示性材料為“好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表達和溝通,可以觸動心靈、啟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展現一個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在分析與思考中,可以感受到此材料的主題既有對個體與時代發展的思考,也有對個體與國家、民族形象的思考,這就需要學生把握好核心主題,做到對主題內容的有效分析。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寫作教學指導策略
(一)積累寫作素材,筑牢寫作基礎
1.善用高考試題積累素材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可從高考試題入手,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對學生而言,如何積累寫作素材、具體積累哪些寫作素材是一個“沙里淘金”的過程,稍有方向偏離便會出現素材積累無效的情況[2]。而從高考試題入手,則能夠讓學生合理把握素材積累方向,提高素材積累成效,做到筑牢寫作基礎。
以教學統編版必修下冊第七單元整本書閱讀——《紅樓夢》為例。在圍繞《紅樓夢》組織學生進行寫作教學時,教師可以先關聯2022全國甲卷中的作文內容,讓學生認識到《紅樓夢》作品的重要性,而后再由此組織學生積累《紅樓夢》中的素材。在2022全國甲卷中,作文材料是“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中的一個情節,主要講述的是大觀園竣工后,眾人給園中橋上亭子的匾額題名的過程。借助對這一高考作文資料的引入,有學生便會圍繞這則材料和寫作指令(直接移用、借鑒化用、情境獨創)拓展思路,進行相關素材的收集;也有學生意識到從名著情節出發會是高考作文命題的一種趨勢,故重視對名著的閱讀。基于此,在講授《紅樓夢》一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書中的情節,并舉例說明應如何利用書中的情節豐富作文的內涵。具體而言,書中第一回對曹雪芹撰寫本書的艱辛歷程做了敘述,其中寫到“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這部分素材內容可以適用于探討專注、堅持等美好品質;再如書中第七十回,寶釵創作的《臨江仙·柳絮》中有一句“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可適用于表達自己心中志向、青云得志等作文中。
對此,教師以引入高考作文試題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寫作學習,并讓學生由高考作文材料入手,或是進行延伸思考,積累作文素材;或是從材料本身入手閱讀整本書,從書中積累作文素材,這對學生豐富作文素材庫、筑牢寫作基礎有重要促進作用。
2.印發閱讀材料積累素材
在積累寫作素材時,教師還可以采取印發閱讀材料的方式。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開展的寫作教學活動應提高教學針對性,讓學生帶著目的學習與思考,以此提高學生學習寫作知識的效率。采取印發閱讀材料的方式,既可以保證寫作素材的準確性,也能減少學生自主搜集素材花費的時間[3]。在選擇基于寫作主題的閱讀材料時,教師既可以整理中西方的名言警句,也可以概述中外經典文學作品中的重點情節,也可以羅列當前社會中發生的焦點新聞、社會時事等。
以教學統編版必修下冊第八單元“單元學習任務”為例。在本單元第四個學習任務中,其要求學生要有“問題意識”,獨立思考,才有可能提高思辨能力,并給出了兩個任務選擇,根據第二個任務內容來看,學生需要以“底線”為話題撰寫一篇文章。基于此,教師在準備寫作教學的閱讀資料時,便可以按照“名言警句”“重點情節”“社會時事”的分類方式,整理并印發閱讀材料。在“名言警句”方面,可以整理以下內容。“馮驥才: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線上的。一個人只有守住底線,才能獲得成功的自我與成功的人生。”“羅斯福:人生就像打橄欖球,不能犯規,也不要閃避球,而應向底線沖過去。”在“重點情節”方面,可以整理經典文學作品片段,如《紅與黑》中對于連的描寫,其底線的變化映射著人物本身從“小人物”到“野心家”的轉變,像面對奴仆時表現出的俄狄浦斯情結、將自己偽裝成上帝的忠實信徒等。在“社會時事”方面,教師可以整理具有典型意識的社會事件供學生思考,讓學生認知社會事件中的人員是否守住了自己的底線。
按照上述所述,教師根據寫作教學的話題,為學生分門別類地整理了不同形式的閱讀資料,以此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讓學生在寫作時能夠做到有效運用各種素材內容,以做到豐富習作內涵。
(二)創設多元情境,開拓寫作思路
1.立足體驗構建情境
在新高考寫作命題的新變化中,語境更真實不僅是指呈現的寫作材料更真實,也是指學生的寫作內容更真實。為了讓學生能夠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準確體現在寫作中,教師可采取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方式構建體驗情境,以此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表達自己的情感,進而做到真實的表達、創造性的表達,有效打開寫作思路[4]。
以教學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一單元“單元學習任務”為例。在組織學生學習第三個學習任務時,該學習任務提出的要求是“運用理性思維深入思考,有理有據地把道理說清楚,是發表言論、闡述見解的基本要求”。同時提供了兩則寫作材料,學生需要從中任選其一完成寫作。第一則材料需要思考如何看待所謂的“自古以來”“著名專家表示”等認識事物的言論;第二則材料是讓學生圍繞“互聯網給人們帶來的得與失”進行思考。基于此,教師可以構建體驗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具體思考。比如說學生思考第二則材料,教師便可以立足當下的互聯網購物、短視頻等,并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網上經歷思考互聯網帶來了哪些得與失。在思考過程中,有學生認為互聯網在帶來各方面便利的同時,也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降低了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也有學生認為,雖然我們享受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但同時也承擔著使用互聯網出現的個人信息泄露、賬號被盜取等風險。這樣,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教師構建的體驗情境中,產生自己的認知與思考,并將自己的真實經歷融入寫作中,實現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根據上述闡述的寫作教學過程,教師以具體的寫作內容為主,在融合學生生活經歷的基礎上,構建了體驗情境,讓學生能夠做到在情境中深入思考寫作內容,以此提高學生的情感感知力、寫作創作力,增強寫作文章的真實性、感染性。
2.立足問題構建情境
在開拓學生寫作思路時,除了使用上文提及的構建體驗情境外,教師還可以采取構建問題情境的方式。根據新高考的寫作命題變化來看,借助構建問題情境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做到對寫作內容的深入思考、打開寫作思路,讓學生獲得不同的寫作靈感。
以教學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三單元“單元學習任務”為例。根據第三項單元研習任務中的第二則任務內容,其給出的任務信息為“只要你認真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存在著不少‘小說元素,或讓人感動,或引人深思,或令人開懷……試著從中采擷一二,以之為基礎創作一篇小小說”。根據這一給定的寫作信息,教師可以構建問題情境,并借助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清寫作思路。首先,教師提出了關于小小說的思考問題,即小小說有哪些特點?該問題旨在讓學生知曉小小說的特點,為后續準確創作小小說明確方向。根據對小說特點的掌握,學生可以類比思考,得到小小說具有人物集中、情節簡單、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立意深刻的特點。接著,教師結合具體小小說案例,繼續帶領學生進行問題思考。比如在理解“人物要典型、集中”時,教師舉例小小說《清水》的內容,并提問學生“該小小說中刻畫了哪一人物的哪種特征?”對此,學生需要閱讀獲得小小說中的典型人物縣令葉天士,以及展示他廉潔剛正、兩袖清風、愛民如子的清官形象,運用的描寫方法為白描與細節描寫。
按照上述教學思路,教師應以舉例的形式,設置思考問題,以此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感知小小說的特點,讓學生做到充分理解小小說。這樣,學生便可以基于掌握的寫作知識,確定自己的寫作思路,完成小小說的創作。
(三)注重讀寫結合,鍛煉寫作技巧
在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中,教師應認識到閱讀與寫作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內容,且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要想做到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拓展學生寫作內容的深度,更需要重視閱讀,并嘗試從閱讀中增長寫作知識、學習寫作技巧[5]。對此,教師可以采取讀寫結合的方式開展寫作教學活動,以此幫助學生鍛煉寫作技巧,應用寫作知識。
以教學統編版必修下冊第二單元“單元學習任務”為例。在第二項學習任務中,其要求學生從《雷雨》《哈姆萊特》兩個文章選段中任選其一,并按照步驟完成演出。在第四個步驟中,其要求學生以“談談對排演的劇本的理解為基礎,撰寫一篇作文”。在撰寫該習作前,學生需要研讀劇本,深入探究劇本蘊含的悲劇意蘊。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把握戲劇沖突”組織學生理解劇本,并體會戲劇沖突在情節呈現、刻畫人物、主旨表達方面的作用。首先,教師重新展示本單元的文章《雷雨》(節選)《哈姆雷特》(節選),并讓學生按照“場景歸納”“沖突記錄”“沖突實質”的結構再次分析兩篇文章。比如在《哈姆雷特》(節選)中,有三個出現沖突的場景,對應的內容分別為“探問二朝臣”“派奧菲利亞試探”“密謀送哈姆萊特出使”,而對應的“沖突記錄”可以記錄產生沖突的雙方,即“哈姆萊特——國王克勞狄斯”“哈姆萊特內心矛盾;奧菲莉亞——哈姆萊特”“哈姆萊特——國王克勞狄斯”。最后思考得到的沖突實質為“人文精神與黑暗時代的碰撞”。根據整理和記錄的內容,學生應知曉劇本中的沖突既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矛盾的真實反映,也是對困在社會現實中的主人公的刻畫。
所以,根據給定的寫作任務進行寫作練習時,學生可以采用先閱讀任務涉及的文章,再進行寫作的順序,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寫作內容的理解和認知,讓學生做到對寫作技巧的熟練運用,進而提高學生應對新高考寫作的能力。
(四)關聯現實生活,豐富寫作內涵
1.重視融入時代精神
在前文的闡述中,文章已明確指出新高考背景下的寫作命題具有“主題更宏大”的特點。對此,教師在開展寫作教學時,應積極關聯現實生活,融合具有時代精神的內容,并引導學生對宏大主題進行深入的認知與思考[6]。這樣,可以讓學生做到合理、準確地應用與時代相關的內容素材,進而達到有效豐富習作內涵的目的。
以教學統編版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單元學習任務”為例。在本單元的第一項學習任務中,任務內容要求學生圍繞“青春的價值”進行討論。為了提高學生對“青春的價值”的理解,教師以融入時代精神的方式,引導學生的討論過程。比如說,教師可以提供與青春的價值有關的實際素材,讓學生結合素材進行思考,如90后牛津大學博士劉明偵拒絕千萬年薪,選擇回到中國電子科技大學工作,并在工作期間取得多項研究成果;如90后青年儲衛民因熱愛攝影,選擇辭掉軟件工程師的工作,成為一名職業攝影師;如研究生畢業的趙鵬菲是平山縣的一名教師,并一人承擔六科的教學,讓山區的孩子也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再如基層一線村干部顧敏、青年翻譯官張京等都在用自己的行動詮釋青春的價值,踐行著時代精神。通過對上述青春事例的思考與分析,學生能夠感受到每個人對青春價值的認知不同、踐行青春價值的路徑也不同,而學生應在學習與思考中找到自己的踐行青春價值的路徑,做到以時代精神為指引,體現屬于自己的青春價值。
在上文的闡述中,教師以單元學習任務“青春的價值”為載體,采取呈現時代人物、融合時代精神的方式,讓學生討論青春的價值,深化對青春價值的理解。這樣,學生既做到了對青春價值的深入思考,也積累了相應的寫作素材,能夠豐富寫作內涵,提高習作質量。
2.重視組織社會實踐
在采取關聯現實生活豐富寫作內涵時,教師還可以采用組織社會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中尋求寫作靈感,拓寬自己的寫作視野,有效增強寫作內涵,從而使習作的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7]。
以教學統編版必修上冊第七單元“單元學習任務”為例。在組織學生學習第三項學習任務時,任務要求學生借鑒單元文章“借景抒情”的寫法,創作一篇散文。同時給出了兩個可以選擇的題目,分別為《我仿佛第一次走過? ? ? 》;從立春、立秋、夏至、冬至的節氣中任選其一,觀察此時的景物和人們的活動。基于此,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寫作感受,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社會實踐,讓學生以自己想要撰寫的內容為主,進行社會觀察。在觀察中,學生或是具體感受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中的變化,或是具體感受具體季節中某一節氣的景物變化或人物的活動。在上述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對自己觀察實踐的對象產生真實的感知,做出真實的記錄,而這些內容最終呈現在習作中時,也會給讀者帶來真實的感受,使其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同時,在社會實踐中,學生既能夠作為旁觀者思考景物變化帶給自己的感悟,也能夠作為參與者親身體驗景物的變化過程,這樣的實踐體驗過程對學生提高習作內涵有重要意義。
所以,在開展新高考下的寫作教學時,教師應重視關聯現實生活,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以此增強學生對寫作內容的認知與感悟,讓學生能夠做到有效運用社會實踐經驗,豐富自己習作的內涵。
結束語
綜上,基于新高考背景開展高中語文寫作教學,需要教師從寫作命題的新變化入手,及時調整寫作教學策略,讓學生能夠第一時間感受到寫作要求的變化,從而對學生做到針對性的培養與訓練,讓學生能夠快速地適應新高考的寫作要求。對此,文章在分析寫作命題新變化的基礎上,圍繞筑牢寫作基礎、開拓寫作思路、鍛煉寫作技巧、豐富寫作內涵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寫作教學策略,能夠實現全面優化寫作教學,強化學生寫作素養。
參考文獻
[1]陸萬霞.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學的研究與思考[J].學周刊,2023(31):139-141.
[2]劉敏.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寫作教學優化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2023(20):74-76.
[3]李寶弟.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5):70-72.
[4]張田興.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優化路徑[J].高考,2022(34):21-23.
[5]王彥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思考分析[J].作文,2022(44):61-62.
[6]王峰.淺析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學[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2(2):96-98.
[7]胡錦.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新追求[J].作文,2020(4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