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琳 劉嘉悅
摘 要:中國式現代化,圍繞中國獨特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已然達成了一種民族共識。那么,中國式現代化的自信來源于哪里?何以能夠達成一種民族共識?這源于對社會歷史進程規律的客觀把握;源于對西方世界自身不足的不斷認識;源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源于中國人民在社會實踐中的偉大堅持;源于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指導。“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整個中華民族在奮斗中、在堅持中、在比較中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自信;來源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4)03 — 0005 — 06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22年,我們勝利召開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吹響了奮進新征程的時代號角。”中國式現代化,圍繞我們國家獨特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已然達成了一種民族共識。那么,中國式現代化的自信來源于哪里?何以能夠達成一種民族共識?這源于對社會歷史進程規律的客觀把握;源于對西方世界自身不足的不斷認識;源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源于中國人民在社會實踐中的偉大堅持;源于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指導。“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整個中華民族在奮斗中、在堅持中、在比較中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
一、源于對社會歷史進程規律的客觀認識
歷經數次社會矛盾的轉變,中國經受住了歷史的風浪和時代的考驗;同時,在思想認識上,也發展了洞察現實的辯證眼光,這種辯證眼光將所有現象看作是歷史與社會的產物,將所有沖突與矛盾看作是革新發展的驅動力。以辯證眼光審視人類社會歷史,既具有實證主義的精確性,同時又具有本質上的革命性,在面對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歷史進程的時候,對樹立在深厚奠基上的必然路徑、中國社會所涌起的嶄新時代巨浪充滿信心。
其一,規律洞悉社會矛盾轉變和歷史任務革新的辯證關系。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構并不是現成可套用的模式,也不是暫時的權宜之計,而是我們經歷了深刻的革命與改革,社會矛盾的不斷轉變敦促我們確立并完成新的歷史任務。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經歷了社會矛盾的不斷轉變: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敵我矛盾、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在對各種社會矛盾的深刻認識中,我們開創并選擇正確的歷史道路,不斷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入社會主義階段,社會主要矛盾集中在人民對于美好生活向往與社會生產發展水平之間,并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精神生活不斷富足而不斷變化。在經歷矛盾變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與建設也不斷取得新的歷史成就。對社會矛盾轉變的快速反應和歷史任務的不斷革新,使得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中踔厲奮發、砥礪前行,對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抱有自信。
其二,深刻認識意識形態演變與社會發展道路變革的辯證關系。近代中國在人民民主道路的探索中,經由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打擊,西方文化向中國大肆傳播的渠道得以開拓。對西方的新奇認識使我們對自身傳統產生了懷疑和自卑,一度形成了以西學為師的意識形態風氣。但是隨著先進知識分子對西學的研究與討論,加之對中國實際的認識日益深化,我們逐漸探索出適合當時中國社會現狀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對自身意識形態的重視與自信逐漸重拾。如今,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開拓與建設,我們日益擴大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挖掘和積極弘揚,對自身意識形態的建設以史為鑒、以己為鏡,以更加客觀理性地態度與西方文化相處與交流。社會發展道路的變革促進意識形態的發展,意識形態的不斷充實也會對社會發展道路變革進行指導。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我們高度把握現實基礎與文化奠基,我們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社會歷史規律把握,能自信地“平視”意識形態迥異、踏上不同發展道路的西方國家。
其三,對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辯證統一關系的把握。人類的實踐活動是以客體發展主體,以主體改造客體的雙向運動過程,人類通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創造屬人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主觀世界也得以發展變化。社會利益格局的變化和調整對人們既有的認識帶來沖擊,人們精神文明的不斷充實、對美好生活的持續向往也對社會物質文化提出新要求。從大力發展工業到如今的五位一體總布局,從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回答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社會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不斷豐富。對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辯證統一關系的把握,使得我國社會生產水平不斷提升,精神文明境界不斷發展,為建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增添信心。
其四,對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辯證統一關系的把握。自然界是人類世界產生的先在世界,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世界是經由人類能動地改造自然界使其適應自己需要的 “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統一。“自然界有抵抗力,這是一條科學”[1],中國很早就認識到人與自然是有機的共生共存關系,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路徑持續探索。黨的十五大開始明確我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繼而十七大報告中也明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破壞自然就是損害人類生存之基,保護自然就是保障人類發展之路。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2],為我國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時至今日,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我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決心不動搖,“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3],以更加綠色、低碳、健康的發展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增添信心。
二、源于對西方世界自身不足的不斷認識
中國式現代化絕不是對西方經驗的直接挪用,更沒有現成方案生搬硬套。識西方世界之粕,鑄中國現代之魂。對西方世界自身不足的不斷認識,使我們更加堅信既往的道路與所向之光明。
資本擴張的單向度邏輯。資本主義以私有制為基礎,資本主義的現代化以維護少數資本家的利益為目標,對其他階層的利益加以犧牲。從其主導階層來看,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了商人、資本家、寡頭階層的逐漸壟斷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資本的發展處于單向度的擴張趨勢——一切必須賺錢——也因此引發其它諸多社會沖突與危機。經濟危機不僅加重了貧富兩極分化,使得底層人民的生活更加艱難,還激化了各國爭奪商品市場和輸出危機的矛盾,對全球發展起到負面效應。盡管工人階級的力量在世界歷史舞臺不斷發揮重要作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當代世界各國的發展中逐步凸顯,現代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相應對自身進行了諸多革新;但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剝削本質并未發生改變,資本主義發生變化歸根到底是人類社會一般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發展規律作用的結果,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質未曾改變。因此,資本擴張的單向度邏輯必然會導致一系列新的危機,對資本主義本質的認識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另一重要自信之源。
人與自然之間沖突不斷激化。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持續推進過程中,人與自然的矛盾顯露出激化的態勢,資本主義發展的生態困境逐步展現。西方社會對個體主義理念高度宣揚,這一理性思想服務于資本主義,缺失了對于人類整體本質的關懷,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缺乏正確認識,為實現全人類的全面與自由發展蒙上面紗。資本主義執著于對剩余價值的追逐,而工業生產的擴大又建立在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基礎上。資本主義為了維護其統治階級的地位和利益,過分掠奪自然資源、透支自然環境以達到資本主義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自然環境并非是地區性、區域性的問題,而是全球范圍內人類共同需要面對的問題。任由資本主義發展邏輯對自然環境進行破壞,我們面對的將不只是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污染、能源短缺等問題,終將導致自然系統的整體失衡與紊亂,從而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不同于資本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符合人與自然發展規律的現代化,人與自然、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我們不斷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對自然充滿關懷。對西方資本主義激化人與自然沖突的認識,能夠增進我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信心。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尚存。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維護和平是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的必然趨勢。但是縱觀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的發展歷程,其受資本主義本質的驅使,為了追求更多的財富和資源,運用武力、戰爭、殖民擴張等方式,對其他國家進行肆意掠奪和攫取,這種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進程充斥著霸權主義氣息。當今世界格局已經從以美國為代表的單極世界轉向多級世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霸權主義的發揮空間受到極大壓迫,但仍以強權制裁的政治手段彌留。強權政治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的幌子干涉他國內政,實則體現出恃強凌弱、強取豪奪的霸道本質。相較而言,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維護世界和平,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用行動展露對世界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這一和平道路的堅定信心。
三、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任何國家或民族的發展都是在自己的文化土壤里進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4]這五個鮮明特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風骨遙相呼應。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諸多關于人民地位、精神生活、人與自然關系及天下和平的情懷與沉思,在今天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增添信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人民至上的精神內涵。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著悠久的人文精神傳統,以民為本的思想傳承至今。《尚書·五子之歌》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5],將民眾視為治國理政的根本,將國家安定系于民眾穩固,正是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高度概括。以民為本重在重民心、行仁政。孟子提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6],民心民意事關國家與社會的前途命運,以“仁心”行“仁政”體現了對民之所向的尊重。“因民之所利而利之”[7]“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8]均體現出對于民眾心愿的政治初衷,治國理政的根本出發點就是民眾的需求。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與之創新性融合,繼承并弘揚民本思想,將“為人民服務”寫入黨章,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為人民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9]。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出強大的生命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孕育了人民至上的精神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物質與精神相協調的價值指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十分深刻的辯證思考。“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10]“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無窮謂之通”[11]。事物的對立面之間并非純粹的對立,而是在相互轉化中產生新事物。物質與精神同樣是辯證關系。物質基礎是精神文明提升的現實條件,精神文明的進步又反過來指導物質水平的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對于物質財富的追求,向來都蘊含著內在的精神追求。義利觀集中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對于物質和精神關系的思考。“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12]“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13],義與利都是人生存所必需的,遵循道義心靈得以快樂,獲得利益生活得以安適。“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14]以物質之富足養育精神文明進步,以精神之富有帶動物質文明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涵養了物質與精神相協調的價值指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修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智慧。“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傳統生態觀為我們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圖景。在老子看來,“道恒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15],“道”并不對萬事萬物妄加干涉,保其自然本性,卻盡顯妙處。對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不能肆意改變自然的原始屬性,全憑主觀意志改造自然世界;在莊子看來,“天與人不相勝也”[16],天和人之間不存在哪一方比過另一方。對應到自然與人之間也并非對立,人不能妄想對自然達到絕對的超越。先秦道家對于萬物的慈愛在“以道觀之,物無貴賤”[17]的齊物論中展現,待物的平等觀念有力駁斥了以破壞自然為前提的人類發展。將自身利益凌駕于生態環境之上,必將對人類的生存帶來危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性地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觀念,“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18]中華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借鑒。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和平發展的天下情懷。 “天下大同”一直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懷有的美好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19],講求人類所共有的天下,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關懷天下的廣闊胸懷。“禮之用,和為貴”[20]“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21],講求和諧、和睦、和平的社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和平的政治情操。和平與發展是大勢所趨,是當今的時代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遵循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堅定維護和平發展,“我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22]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滋養了和平發展的天下情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斷發展轉化。中華文化不是固步自封的枯水,而是跟隨時代腳步實現創新創造的源泉。中國式現代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輸送精神養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不斷發展的社會提供豐富的精神內涵、價值指引、思想借鑒和高尚情懷,為中國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撐。“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23]是我們的目標與任務。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的價值意義,我們始終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理解、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中實現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相得益彰,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不斷充實煥發著活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豐裕的自信之源。
四、源于中國人民在社會實踐中的偉大創造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個民族所追求的發展目標,是通過具體的路徑實現的。中國人民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實踐的偉大創造。具體說來,有如下幾方面:
實現了民族復興進程中的三次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民在勇敢創造、不懈奮斗過程中的共同理想。一百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政治制度基礎、體制保證和根本社會物質條件。這是黨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領導廣大人民在實踐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的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團結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國人民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實現了幅員遼闊、積貧積弱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開辟,改革開放堅定不移的推進,使中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富有生機的體制保證和深厚且發展迅速的物質條件。中國人民在奮力實現民族復興進程中的這些偉大創造,作為現實基礎增添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信心。
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構建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全新的歷史方位和發展疆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人民立足于自身,發奮圖強、守正創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從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等領域創造了諸多偉大成就: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不斷完善經濟制度,改善民生,推動文化繁榮,推進可持續發展。進入新時代的十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飛速發展的十年,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國人民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后的偉大創造,從各領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蔚然的多維自信。
踏上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創造。“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24]中國人民在發展進程中所開創的特色道路,并非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模板和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方案挪用,而是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延續中華歷史文化精華、汲取各國實踐經驗,腳踏實地考察中國社會實際狀況,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實踐創造。實踐是理論的源泉,新的實踐創造也召喚并孕育新的偉大理論創造。我們直面時代要求,體察社會巨變,以實踐自覺激勵理論進步,在日趨成熟的理論指導下建設更加現代化的中國。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推進,也將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理論、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發展革新,更加系統化、整體性的理論也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輸送實踐創新的信心與活力,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奮力推動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
五、源于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尤其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指導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自建黨以來,中國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不斷為馬克思主義注入新興的中國力量和中國智慧。從最初的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及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再到如今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為承接思想發展的橋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創新也為中國式現代化增添了活力與自信。
在中國革命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近代中國在“睜眼看世界”的潮流之中,認識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早期共產主義者“以俄為師”,結合具體國情對中國革命道路進行全新探索。工人、農民、進步青年等無產階級的力量團結起來,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上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受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深刻影響,在革命實踐的不斷探索中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壓迫、反剝削革命斗爭,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建立起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在中國改革與建設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我國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在這一時期,我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造,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和平改造。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我們堅持并發展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社會實際不斷創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成果。《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公開發表,系統闡述了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初步構想,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高度理解貫通,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理論準備和寶貴經驗。改革開放初期,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的理論基礎,結合不斷發展的社會變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深刻而全面的體制變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全面提升,國際影響力邁上新臺階,在中國改革與建設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貢獻了思想進步和實踐發展。
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豐碩成果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馬克思主義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和以人民為中心的鮮明立場與我國歷史經驗、具體國情、意識形態相呼應,為中國革命、改革與建設提供了積極指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在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不斷相融,實現創新性結合發展,豐富、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極富中國智慧的理論指南。在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高度發展、踏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征程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偉大飛躍,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5]作出深刻回答,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26]馬克思主義以其實踐性、辯證性、批判性和開放性指導中國社會不斷發展,正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守和不斷創新,才使得中國式現代化成為可能、成為一種必然。中國式現代化也必將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今時代煥發生機注入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我們必將愈發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取得新勝利。
〔參 考 文 獻〕
[1]中央文獻研究室.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
[2]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 人民日報,2017-10-28.
[3][4][9][14][18][22][23][24][26]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 人民日報,2022-10-26.
[5]王其俊. 民本·概論篇[M]. 濟南:齊魯書社,2000:4.
[6]楊伯峻. 孟子譯注[M]. 北京: 中華書局,2008:128.
[7]楊伯峻. 白話四書·論語·堯曰第二十[M]. 長沙:岳麓書社,1989:372.
[8]楊伯峻. 孟子譯注[M]. 北京: 中華書局,2008:128.
[10]陳鼓應. 老子注譯及評介[M]. 北京: 中華書局,1984:289.
[11]黃壽祺,張善文. 周易譯注: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92.
[12]楊伯峻. 白話四書·論語·述而第七[M]. 長沙:岳麓書社,1989:324.
[13]春秋繁露義證[M]. 蘇興,鍾哲,點校.北京: 中華書局,1992:263.
[15]高明. 帛書老子校注[M]. 北京: 中華書局,1996:452.
[16](清)郭慶藩撰, 莊子集釋[M]. 王校魚,點校.北京: 中華書局,2012:229.
[17]陳鼓應. 莊子今注今譯:上冊[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487.
[19]十三經注疏·禮記·卷二一·禮運[M].阮元,校刻.? 北京: 中華書局,2009:3062.
[20]楊伯峻. 白話四書·論語·學而第一[M]. 長沙:岳麓書社,1989:304.
[21]荀子[M]. 蔣南華,羅書勤,楊寒清,譯注.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196.
[25]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 人民日報,2021-11-17.
〔責任編輯: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