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勤 田晶 周建龍


摘? 要: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課程思政育人作用的大背景下,本文通過分析當前中學生的思想、身體、心理存在的特點和問題,挖掘體育與健康課程中長跑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從發展學生的身體,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入手,將思政教育融入中長跑課堂教學與學生發展中,通過實踐研究,提出思政元素融入中長跑教學的設計邏輯、教學實踐策略、結構框架以及教學建議。
關鍵詞:思政元素;中長跑;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4)06-0012-05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思想政治一體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的思想性[1]。本文以中學體育與健康教學的主要內容“中長跑”作為研究內容,在教學中深入挖掘中長跑教學的育人價值,實現課程思政融入體育教學,將體育教學、鍛煉與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效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基于中長跑項目特點的思政元素解析
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學生能夠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珍愛生命,喜愛運動,樹立健康的觀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守體育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塑造良好的體育品格;發揚體育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規則意識;使學生形成樂觀開朗、積極進取、充滿活力的人生態度,為做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身體基礎和思想意識。
中長跑作為課程重要內容,是人體在氧氣供應充足的情況下進行長時間跑步的能力,是持續時間較長的有氧運動。通過練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堅毅品質、拼搏精神。在國際賽事上取得的中長跑中國田徑獎牌“零”的突破,對增強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民族自信都有重要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情境創設培養學生運用技戰術的實踐能力,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創設多種復雜的運動情境,根據學習目標和教學進度等引導學生在對抗練習、體育展示或比賽、復雜的運動情境中獲得豐富的運動體驗和認知,提高技戰術水平和體能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例如在教學中可以設計小組合作接力賽,共同完成2000米跑,通過小組團隊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相互鼓勵進步的樂觀向上精神。
(二)合理分配體力和控制跑的節奏是培養堅毅品格的路徑
合理分配體力與控制跑的節奏是中長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途中跑過程中,當學生出現極點時,主動調動意志力,使疲勞的身體服從意志,按照既定的目標和節奏,堅持不懈地完成練習,這個過程是發展學生神經穩定性和意志力的有效過程。研究發現,在教學中,運動強度越高,對堅毅品格的要求越高。
(三)形成健美的體態,提高身體的基本活動能力
據世界衛生組織及世界肥胖聯合會統計,截至2022年,全球有超過1.5億名5~19歲兒童和青少年存在肥胖問題,預計2030年這一數字將超過2.5億。目前,我國約21%的青少年處于超重或肥胖的狀態[2]。在教學中,通過對學生的腰圍、臀圍、大腿圍,小腿圍的測量以及BMI指數測試分析,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體型,通過中長跑課,學生身體形態得到改善,體型更加勻稱、健美,增強了學生的自尊和自信。
(四)課內學習拓展到課外生活,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
中長跑簡便易行,不受場地器材的限制,對于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培養健康開朗、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有重要作用。當前學生在校時間較長,學習科目眾多,課外用于作業的時間較長。睡眠不足、運動不足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體育課堂中教會學生中長跑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所學運動項目的認知和運用能力,將技能遷移到課外生活中,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重要意義。
二、基于中長跑思政元素的大單元教學設計
(一)中長跑教學內容分析
1.項目特點
中長跑是三種供能方式齊備的混合代謝,屬于速度和耐力結合的綜合性項目,即有氧耐力、速度耐力、力量耐力的結合。當前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以及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中的800米和1000米項目是考核學生耐力素質的必考項目,屬于中長跑類內容,它是以有氧耐力和力量耐力為基礎,以速度耐力為關鍵能力的運動項目。
2.關鍵要素與練習方法
(1)有氧耐力:是人體最充分利用攝入氧氣的能力,對于需要長時間保持動作穩定的運動來說,有氧耐力起到決定性作用,發展有氧耐力時必須采用低強度以便能堅持完成整個過程,否則疲勞將顯著地影響學生的運動表現。
練習方法包括持續慢跑和低強度間歇訓練,至少持續進行20分鐘以上,脈搏控制在135~150次/分鐘,有氧訓練是發展體能的基礎,可以用于日常健身和緩解疲勞。
(2)速度耐力:是持續快速跑的能力,它是提高場地運動項目(籃球足球等)和中長跑運動表現力的關鍵。當有氧代謝能力達到一定的水平后,進步幅度會變得很小。練習時,學生需要持續保持最大攝氧水平,因而造成乳酸大量堆積,所以速度耐力訓練也叫耐乳酸訓練。
發展速度耐力的方法有間歇練習法和重復練習法。例如:100米變速跑、200米跑等。脈搏應在168~190次/分鐘。在臨近考試或比賽時重復沖刺能力變得極其重要,可以在疲勞期培養學生的堅毅品格,維持速度。
(3)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長時間克服阻力的能力。小力量的間歇練習可以有效促進有氧耐力和力量耐力的提高,也是提高體能、增強心肺功能的高效鍛煉法。
練習方法主要是發展力量耐力的循環身體練習。結合中長跑的項目特點,選取多種身體練習組合在一起。每個單項練習有助于提高學生局部肌肉的力量耐力,多項練習組合在一起,以短間歇循環進行多組循環練習。遵循的練習原則是強度低、次數多、間歇短、組數多。反之,強度大、次數少、間歇長、組數少。
(二)當前學生身體心理思想方面的學情分析
1.心理思想特點
在信息發達的時代,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多樣,視野比較開闊,理解能力較強,有獨立思維能力,能夠在教師的正向引導下做出獨立思考和正確判斷。
但由于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被家長過度保護,缺乏吃苦耐勞和抗挫折能力,對中長跑學習有消極和抵觸情緒。需要教師及時做出心理指導,幫助他們進行心理建設,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2.身體素質特點
由于缺乏運動,長期伏案學習,中學生脊柱側彎,體質瘦弱或超重、肥胖的人數逐年上升,而速度和力量素質呈下降趨勢。運動中表現為一是不會臀部發力,蹬和擺不能協調配合,髖關節不能積極前送,影響位移效果,消耗體力;二是力量不足,后蹬與前擺腿之間夾角小,限制了動作幅度,影響步長;三是肌肉快速收縮感覺差,影響了動作頻率。
3.思維特點
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和分析問題能力,他們能夠在教師正確、及時的引導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但對中長跑項目特點和自我認知不足,課堂中處于被動練習的跟隨狀態,沒有主動思考的能力和意識,需要幫助他們設立一個清晰、有延展的目標,激發參與體育課的內驅力。
綜上分析:學生的情感豐富,但是心理脆弱,易情緒化,抗挫折能力較差。從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和體育學習的角度來看,學生參與運動時間較少,課內和課外參與體育游戲和比賽的機會也比較少,學業的壓力、電子產品的普及和使用以及家長的過度保護,使部分學生變成了“豆芽菜”“小胖墩”“小眼鏡”。
(三)基于學情的中長跑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思路
1.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幫助學生學會精準診斷
《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運動能力核心素養中,運動認知是重要的一個方面,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忽視對學生進行所學運動項目的特點、價值和意義傳授,學生對運動項目的認知不足,課堂上只是機械地模仿動作,沒有良好的學習動機和深入的思考,因此學習參與度不強,效果不佳。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在教學中要逐步提高學生對所學運動項目的認知,幫助學生學會精準診斷、正確歸因,制定合理明確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2.設計適宜強度的體育學習活動,促進學生運動表現力的提升
根據中長跑運動的特點和關鍵因素,第一階段為增強體能,在教學中,安排符合中長跑專項特點的體能練習組合占較大比例。把專項身體練習組合起來循環進行,可用于全面提高體能,增肌減脂,提高心肺功能以及建立思想耐受力。利用自身重力徒手練習,或者使用小啞鈴、實心球、彈力帶等進行負重練習,目的是提高小關節支撐力量和前后左右肌群的力量。采用定時跑、定距跑、跑標志線發展有氧代謝能力時,強調端正身體姿態,建立正確的途中跑技術概念。練習脈搏控制在135~150次/分鐘。
第二階段在教學中及時發現信念堅定、堅持不懈努力的學生,為全班同學樹立榜樣,積極營造堅毅氛圍,引導學生通過練習感受自己在心理和運動能力上的變化,把“努力和進步”關聯起來。這一階段以循環練習為主,發展學生的支撐關節及周圍肌肉的力量,提高速度耐力,培養節奏感,繼續提高心肺及身體的有氧代謝能力。學習變速跑、間歇跑,培養不同段落的節奏感,在練習過程中不斷改進、提高途中跑技術。
第三階段教學重點是技術與戰術在實戰中的應用,包括學會控制節奏、合理分配體力的方法,在“逆境”出現時(遇到極點、對手或強度提高等不適感時),能夠主動調控意志力進行自我對話,鼓勵自己勇敢面對、堅持不懈。教學中進一步改進途中跑技術,采用發展速度耐力為主的速度練習組合,掌握變速跑、間歇跑的練習技巧,學會控制跑速,合理分配體力,提高技戰術意識,提升運動表現。
3.培養團隊精神,打造學生堅毅的品格
由于現代社會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化優越的生活、獨生子女的成長過程,使當前學生的意志品質薄弱,抗挫折能力下降,面對學校學科成績的要求,以及家長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的迫切愿望,學生的學習壓力和精神壓力倍增。教師力爭通過中長跑的教學,進行學生身體的鍛煉和意志品質的錘煉。
4.引導學生體驗積極情緒,建立自信心
科學證明,運動可以改造大腦,釋放多巴胺,讓人感受到精神愉悅,身心放松。在教學中通過語言鼓勵,創設富有情境、形式多樣的練習方法,形成融洽的課堂氛圍,在大家都認為枯燥的中長跑學習中產生愉悅的情緒,緩解焦慮和緊張,形成自尊和自信的心理品質。
(四)基于思政元素,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實施策略
1.設計單元學習導圖
將單元學習內容可視化,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認知水平。單元學習中每一節課都有一個小目標,每一周達成一個階段目標,不同水平的學生達成最終目標的層級不同,但教學活動都是與終極目標(核心素養)是相關聯的。單元學習導圖能夠使學生清晰了解單元的教學目標、課堂的活動和評估方式,以及階段目標和達成目標的教學策略。
2.創新課程結構,提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時間
MVPA是指中大強度體力活動。有研究證明,中大強度體力活動對體質健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對情緒改善和運動堅持的效果更好。因此,從增強體質健康、提高運動興趣、養成運動習慣和形成終身體育等促進身心健康協同發展的角度,中等強度為最適宜的運動強度。
本單元設計創新課程結構,提高MVPA時間是指,每節體育課都要使學生練習密度≥75%(依據“強度低,間歇時間短、運動時間長;強度高,間歇時間長,運動時間短”的原則),包括一般身體練習12分鐘,專項技能練習20分鐘,教師講解示范、組織教學、放松活動共8分鐘,這三部分內容構成一節完整的體育課。
3.采用刻意練習法實施逆境教育培養學生的堅毅品格
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提出的刻意練習法,打破了“一萬小時的定律”,他認為大量無目的的練習不能有效地提高認知和技能。有目的練習應是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練習時是專注的,練習有反饋。刻意練習就是通過有目的的、有效的練習,利用人類的身體與大腦的適應能力,逐步塑造和提升技能[3]。
本單元設計依據刻意練習法的理論,通過設計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設立明確的學習發展目標,設計運動強度和學生堅毅品格的層次相對應,并螺旋上升,從小目標到中級目標逐步加大難度,向終極目標靠近。教師在課堂中關注學生學習情況,及時進行有意義的反饋,學生在學習中逐步改進心理表征與提高技能水平相輔相成,實現更大的提高。
4.建立成長卡片完善學生自評互評和過程性評價
通過填寫成長卡片,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和內容,課后回顧反思課堂中的學練內容,同時記錄階段成績和感受,提高學生對中長跑運動的認識和感知。
三、思政元素融入中長跑大單元教學設計的結構框架
教學設計結構框架見表1。
四、課程思政視域下中長跑大單元教學的實施效果
(一)學生的中長跑運動能力有效提高
根據中長跑項目的特點以及思政元素的分析,教師進行了教學實驗,以初三女生為實驗對象,實驗班采取創新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更加注重技戰術意識和精神品格的培養。對照班采取傳統中長跑教學模式進行授課。經過兩個月的行動研究,實驗班在運動成績提高幅度(運動表現力和800米成績)和學習態度上(參與度、專注度和運動表現欲)都顯著優于對照班(表2)。
根據表3可知,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測試800米成績,分別為4.07和4.11,p=0.572>0.05,所以實驗組與對照組無明顯顯著性差異,兩個班的學生在中長跑運動能力上水平相當。經過大單元教學實施后,實驗班與對照班測試800米成績,均值為3.38和4.08,兩者之間差異為30秒,p=0.03<0.05,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利用創新教學模式改進中長跑教學對于提高初三女生800米成績效果更為顯著。
(二)學生提高認知水平,獲得自信與堅毅品格
大部分教師和學生認為,中長跑是一項枯燥的教學內容,通過設計單元學習導圖,階段學習目標,提高了學生對這一內容的了解和認知。在教學中,多樣化的練習讓學生在各種體驗中逐步增強自信,養成堅毅的品格。特別是在極點反應出現時,要求學生有意識地調動意志力繼續保持節奏,學會在困難的時候自我激勵,保持平穩情緒和清晰的戰術意識,這是培養學生的承受力和耐受力的教育過程,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五、課程思政視域下中長距離跑大單元設計與實施的建議
(一)基于學情,明確學習目標,制定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掌握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認知過程,讓學生在學習前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對自己和體育項目的認知,明確單元學習目標和階段學習目標,體現出進階性和可持續性,每一階段的學習都是上一階段的遞進,也是下一階段的基礎。認知提高,不僅促進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習的內驅力,也促進了學生結構化知識與技能的掌握。
(二)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性,教學內容設計呈現整體化、結構化
以運動技能的學習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新的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學生需要體育教師在思想上和專業技術方面進行引領,不能單純憑經驗進行教學,需要以學生為本,精準診斷學情和定位目標,然后依據不同學生心理特點和運動需求構建教學計劃,使課與課之間、周與周之間的教學內容都能體現出連接性、結構化,杜絕碎片化教學,在循序漸進中整個單元學習體現出完整性和高效性。
(三)設計多元化教學評價方式,利用成長記錄卡促進學生的發展進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設計多維度評價方式,及時捕捉教育契機,發現亮點,樹立榜樣,營造體育課堂的“堅毅文化”。
利用單元學習導圖和成長記錄卡的設計,既關注到技能水平的提高,又關注了學生情感態度和運動表現的形成性評價,通過記錄學習卡片回顧課堂,學生能夠感知自己學習過程中技能和心理的進步,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內驅力。
(四)合理布置體育作業,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的能力,養成良好鍛煉習慣
有效利用體質健康數據,根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指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個性化運動處方,教師根據學生平時體育課堂表現和測試數據,進行針對性的指導,通過家長會和家長進行溝通,使家長了解孩子的體質健康水平,提高對孩子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同時開發利用App和健身軟件幫助學生完成居家鍛煉的任務,使學生學有所用,逐步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健康的生活意識和習慣,提升健康生活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22.
[2]呂寧,朱俊杰.“體育+智能”融合干預青少年肥胖路徑研究“體育+智能”融合干預青少年肥胖路徑研究[D],2023第十三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2023.
[3]安德斯.艾利克森,羅伯特.普爾,著.刻意練習[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