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紅
摘? 要:新課標要求小學語文注重優化教學內容,其中閱讀資源的整合運用成為教育學習的焦點。尤其在“雙減”背景下,語文課堂整合內外環境資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交流平臺十分重要。小學語文課需要課外讀物增加學生的語文閱讀廣度,讓學生在課內閱讀中學習閱讀技巧,學習對閱讀內容的欣賞角度。小學語文課內與課外閱讀的有效結合,不僅能幫助學生增加語文知識儲備,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文章將圍繞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結合的策略分析如何改善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現狀。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內閱讀;有效閱讀
語文閱讀讓生命充滿色彩,讓萬物開口說話。教師應該立足課內閱讀教學,讓學生積累課外閱讀知識,用閱讀一點點豐富學生的頭腦智慧,用有趣的故事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自主選擇相同題材的閱讀,延伸課內閱讀形式。語文課內外閱讀需要注意科學的拓展,保證學生的閱讀知識面和閱讀量,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書籍種類,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發現文章的獨特性,通過自由發揮對閱讀文章進行再創作,并培養學生積累閱讀素材的習慣。
一、積極探尋閱讀結合點,做好課前準備
(一)立足教材,傳遞“聲音”
課內外閱讀需要立足教材,穩扎穩打學習課內知識,做到語文教學“腳底”有力量。閱讀銜接點可以借助提前預習、科學探尋課文閱讀為基礎進行課外常識閱讀。教師可以加強學習傳統文化,追溯古典文學的精美,把握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加深理解。例如,在六年級第二單元的學習中,這一單元都是圍繞“革命歲月”展開的文章。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聽到歷史的聲音,看到革命先輩的偉大身軀,被那段歷史的場面所震撼。
(二)搜集故事,奠定情感基礎
學生在閱讀課本教材時,可以在預習階段搜集有關革命歲月的故事,走進那段歷史中,聆聽書本、網絡、博物館傳遞的聲音。在課前準備閱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到《紅日》紅色小說中的英勇戰斗的英雄事跡,在《小兵張嘎》中看到抗日小英雄的智慧,并借助網絡信息了解紅軍長征的故事、抗日戰爭史,在課外閱讀中感受到紅色精神的力量。課前的閱讀準備為學生提供了情感基礎,促進了學生課內閱讀的理解,有效地整合了小學語文閱讀任務。總之,上課之前,語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尋找同類型的課外閱讀資料,積極閱讀課外資料,通過課前閱讀,加深對課堂學習內容的理解,不斷豐富學習內容,拓展思維。
二、趣味拓展閱讀,重視快樂學習
(一)積累資源,養成好習慣
語文閱讀需要把握文章的內容與學習方法,還要注意遵循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積累生活常識,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課外閱讀需要在學習掌握課內文章的“資料袋”后,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選擇書籍,養成閱讀的好習慣。閱讀選擇中,應選擇以教材情感傳遞為基礎的文章,優化語文閱讀的學習。語文課外閱讀要“巧”選內容,“實”讀情感、“快樂”交流,做到課外閱讀為語文閱讀學習錦上添花。
(二)自主探索快樂,追溯文字情景
趣味閱讀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文字背后對應的圖畫風景,發揮想象力,采用講故事、演繹的方式創新文字的形式。例如,六年級第三單元課文閱讀帶領學生看到了有趣的“竹節人”,學生聯系生活,回想童年有趣的游戲,并與作者對童年的快樂產生共鳴。學生閱讀《宇宙生命之謎》看到了神奇的宇宙,回憶起自己的奇幻的夢境,夢見自己遨游到遠古時代,到太空中旅游等有趣的場景。在課內閱讀中,學生還走進“故宮博物院”中,欣賞那個城中之城,被紅色雄偉的景觀所吸引。課內閱讀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用關鍵詞進行概括,學生頭腦中出現了:夢想、創意、傳統文化、未來、旅行等詞語。閱讀中以這些詞語為基礎詞條開始趣味閱讀,進行讀后感寫作、開展“美好生活分享會”等活動。根據“旅行”的詞條,學生選取《認識地球》《浪漫地理學》觀看人類文明的浪漫,在具有挑戰性的大環境下探索其中的文明成就。閱讀《拼貼城市》感受創新的設計理念,學習拼貼的方式將未來和傳統文化粘貼在一起,感受不同時代的文化積累。
(三)做好課外閱讀,豐富閱讀資源
通過課外閱讀,學生了解了更多有關傳統文化、創新設計的知識內容。在課堂學習時,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發動創新思維,在課堂上積極交流,表達內心的想法,積極參與課堂語文學習活動。語文教師設計豐富多樣的趣味閱讀實踐活動,為學生準備豐富的課外閱讀資料,學生通過廣泛閱讀,了解了有趣多樣的語文世界,逐步探索語文世界更多的奧秘。
語文教學倡導快樂教學理念,不斷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通過趣味閱讀活動,學生在閱讀書本知識內容時,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不斷開闊眼界,增長了見識。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較強的好奇心,勇于探索,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課外趣味拓展閱讀活動,感受多姿多彩的語文世界,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閱讀書籍的熱情。
三、同類對比鑒賞,體會優美文字
(一)對比品讀,推敲文字之美
閱讀教學可以采用同類作品閱讀鑒賞,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在接觸閱讀的階段需要逐漸養成興趣,教師也需要系統地整合資料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同類閱讀為學生的閱讀指明了方向,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經驗,學會用閱讀中積累的閱讀技巧與經驗解決后續的閱讀學習。在閱讀匯總整合中,教師還可以加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發現閱讀中的寫作目的,推敲文章中的詞語運用選取的原因。課內外閱讀銜接可以從同類閱讀對比中加深學生對閱讀的思考與理解,讓學生在視覺與情感上交流文章寫作的經典之處。例如,語文六年級第八單元是圍繞魯迅先生展開的相關教學內容,同類作品中有描述、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也有魯迅先生親筆創作的作品供學生欣賞。
(二)揣摩人物內心,體會精彩文筆
學生在閱讀中能感受到魯迅先生的成長心理路程,他從小事描寫出了時代的變化。魯迅先生通過巧設計情景,突出了人物的多面特征。《瑣記》中對衍太太所作所為的描述,以及水師學堂學生無法游泳這些小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陰暗面以及教育并不徹底的壓抑環境。學生在閱讀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后,也更能珍惜現在和平年代的每一寸光陰。閱讀魯迅的經典之作,能讓課內閱讀中描寫的魯迅先生的形象更加生動具體。學生在課內與課外同類閱讀對比中,更能體會魯迅先生文筆的精彩。
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比較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內容,比較課堂學習課文以及課外閱讀文章在語言表達方面、思想感情表達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可以從整體上總結分析優秀作者的語言表達風格和作品形式,在課堂上交流值得借鑒、學習的地方,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四、思考故事內涵,體味情感交流
(一)直達閱讀靈魂,形成完整體系
閱讀的靈魂需要通過閱讀,挖掘故事的內涵,做到課內挖掘教材核心內容,課外延伸閱讀積累。學生可以通過思考故事傳遞的道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語文核心素養。課內外閱讀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為學生提供了情感交流的平臺。
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關于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文章中,學生會看到北京的春節有很多風俗,如在臘八節泡臘八蒜,這意味著春節差不多開始了。在老舍的筆下,學生能看到北京的春節有買雜拌兒、買炮竹等。閱讀課內文章,學生感受到過年的熱鬧氛圍,做年夜菜、穿新衣、貼對聯、吃團圓飯、守歲等場景讓學生對春節有了更形象的感知。學生還可以閱讀課外知識了解過年的含義,其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與期盼。針對“除夕”還有一種古老的說法,相傳在每年的年關,有一種怪獸經常出來傷人,大家拿它都沒有辦法。后來請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用紅綢和竹竿燒得聲聲作響,打敗了怪獸“夕”。于是為了紀念這件事有了過年的傳統習俗。
(二)融入課文情境,扎實文學基礎
學生閱讀老舍《北京的春節》一文,以及從網上搜索的過年情景、過年小故事,感受到了節日的氛圍。學生思考閱讀故事的內涵,使課內外閱讀緊密結合,對自己的閱讀之路有了一定的方向。在語文實踐教學中,僅僅通過語文課堂閱讀學習難以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語文學習需要學生大量閱讀書籍,積累素材,以打下堅實的語文知識基礎。因此,在語文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將課外閱讀內容與課堂閱讀內容有機結合,鼓勵學生積極閱讀,開拓思維,豐富知識,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閱讀課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境,語文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作者的角度思考文章的內容,通過閱讀作者同時期的作品,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體會作者寫作背后的思想感情與情感表達。
五、交流讀后感,評價激勵前進
(一)情感共鳴,分享讀書筆記
課內外閱讀銜接的關鍵在于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后,教師要做到及時評價,鼓勵和激勵學生的閱讀興趣,保持語文課堂的學習氛圍。
在班級中,教師可以設置完整的閱讀體系,建立個人閱讀檔案,督促學生積極閱讀。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也可以組織舉辦征文優秀作品展,在展覽中分享自己的讀書筆記,閱讀文章的技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類型組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在組內分享同一類型文章中的人物之間的關系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胸懷。小組內根據閱讀的數量,摘抄筆記的質量,學習收獲的成果等方面進行打分,采用積分制評選出“閱讀小明星”。每個組的“閱讀小明星”在月底閱讀成果分享大會上,講述自己閱讀的感受,傳遞書籍給自己的啟發。
另外,教師還可以在閱讀中加入親子共讀、閱讀進步之星、閱讀文化角等活動形式,讓學生隨時隨地感受閱讀的樂趣。同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適宜的課外閱讀計劃表,每天進行打卡,學生還可以隨時觀察其他學生的學習進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班級成立“信息閱讀吧”,學生可以針對同一篇文章輸入自己的見解,讓語文學習走進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閱讀書籍的不同類型,結合時代的發展舉辦辯論賽,讓不同的觀點在辯論賽中盡情地碰撞出精彩的火花。在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體系,讓學生在評價與贊揚中享受閱讀的過程。
(二)有效評價,激發學習動力
有效的評價教學方式能夠達成更好地實踐教學效果。在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課上,教師可以采用生生評價、師生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他們的閱讀內容以及他們的閱讀感受,鼓勵學生積極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隨后,教師可以開展課堂評價與討論的環節,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評價彼此的課內外閱讀內容,學習他人的長處,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以不斷調整學習方法。教師應鼓勵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語文閱讀活動,通過大量的書籍閱讀,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語文教師要總結、分析學生的閱讀成果,肯定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表現,通過鼓勵教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設計更加豐富多樣的閱讀實踐課內容,以吸引更多學生積極參與。
六、結語
小學語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相互融合,需要考慮內容的教育價值,做到在鞏固中促進教學。閱讀融合的銜接點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拓展閱讀視角,采用多元化的內容豐富閱讀場景。學生可以在課內閱讀前,通過課外積累預習產生情感體驗,為課內閱讀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總之,想要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讓學生做好課外與課內閱讀的有效融合,教師需要尋找閱讀的結合點,整合語文閱讀任務,讓學生完成閱讀理解。同時,還需要保證學生可以快樂閱讀、自主交流,讓學生通過閱讀產生共鳴,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會同類對比鑒賞,思考故事的內涵,在交流讀后感中體會文章的情感傳達,積累不同時代的語言文化。
參考文獻:
[1]林金燕. 有教無痕 潤物無聲: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融合的策略[J]. 小學閱讀指南:導學版,2022(05):66-68.
[2]張楊. “雙減”政策下小學課內外閱讀延伸的實踐思考[J]. 語文教學通訊·C刊,2022(07):68-70.
[3]趙瑞添. 優化閱讀,快速理解:“雙減”下有效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J]. 文淵:小學版,2021(08):1248-1249.
[4]曾葵珍. 小學語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有效結合[J]. 語文課內外,2019(07):208.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