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摘? 要:音樂專題復習教學的重要性在國家教育教學質量監測背景下越來越突出,在音樂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因其不僅能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歸納總結的能力,也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在音樂復習課程設計階段找準切入點,能為專題復習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提供實踐參考性意見,其同樣是促進與提高音樂專題復習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文章對《常見西洋樂器音色及分組》音樂專題復習課的教學進行分析,以期為今后的音樂綜合復習教學研究提供理論依據,供相關教育教學工作者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音樂專題復習;音樂教學;西洋樂器音色及分組
孔子有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復習教學是不可缺少的課程組成部分之一。有效的復習在整個學習或教學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在現階段的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則將更多的精力投身在常規單元音樂的教學中,忽視了對所學知識進行匯總教學的重視度。小學生因其年齡特點,對音樂學習的認知還較為片面與點狀化,而音樂復習課的開設恰恰能使這些點狀化的知識連成線,甚至變成面,從而增強和拓寬學生在音樂素養上的認知,提升學生的音樂知識掌握程度,整體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音樂教學質量監測背景下小學音樂復習課教學現狀
縱觀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學復習課的開展和相關理論研究,對音樂復習課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涉及較少,因此,如何上好復習課也成為音樂教師教學的“燙手山芋”。2016年,教育部首次實行中小學生音樂教學質量監測,這要求學生要具備一定的知識理解運用以及整合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正可以通過音樂復習課的教學來實現。
但對音樂教師而言,由于缺少系統性的指導,所復習的內容又相對較多,復習的教學時間較短,不知道如何操作成為阻礙教師有效開展復習課的重大“攔路虎”;對學生而言,復習的內容是已經學過的知識,所以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掌握,從而在復習課程上缺少足夠的學習熱情,這些因素都成為教師順利開展復習課堂的“絆腳石”。在國家質量監測的大環境下,音樂教師只有迎難而上,才可能獲得勝利,帶給學生更大的學習收益。由此可見,復習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教師掌握策略,不斷實踐,提升復習課教學效果。
二、找準切入點,巧妙構建音樂專題復習課堂的策略分析
阿基米德曾經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在音樂教學中,切入點正如這撬動地球的支點一樣,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雖然將復習課的開展落實到常規教學中有一定的困難存在,但是只要音樂教師有信心,找準正確的教學切入點,并巧妙地構建音樂專題課復習課堂,就能化繁為簡,讓學生增加對復習課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復習課的上課效率。下面以復習課《常見西洋樂器音色及分組》的教學為例,針對切入點設計的幾點思考做如下分析。
(一)情境切入,入情于生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指向性地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教學場景,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情境教學法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借助情境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將教學內容轉換成具象的場景,從而加速學生的認知發展,提高學習效率。
在復習課上,運用情境教學法來進行導入教學,不但可以高效地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將復習效果從鞏固向能力提升靠近,也能幫助學生整合已有的知識,掌握相關學習方法,為接下來的復習教學打下良好基礎。學生一旦進入情境,將情感融入課堂中,便會激發學習興趣,那么相對枯燥的復習課堂就會變得更加生動和充滿活力,對學生知識的輸入與掌握也會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并能夠有效提高復習課知識鞏固過程的時效性。因此,情境教學法在復習課堂中的有效應用對構建靈動的復習課堂有著積極的實踐價值。
從課例《常見西洋樂器音色及分組》來看,可以將《彼得與狼》作為本堂課的切入點,并貫穿課程始終,這正是情境教學在復習課上運用的一大亮點。教師在設計導入環節時,可采用閃卡游戲的形式,學生需要掌握的主要西洋樂器圖片高頻閃動可以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圖片內容上,用瞬時記憶記住卡片上樂器的形態,并通過重復性的記憶,朗誦樂器名詞,識記樂器所對應的名稱,為接下來的專題復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僅借助瞬時記憶法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閃卡游戲的第二個環節,教師就可以將游戲難度升級,用《彼得與狼》這部學生都非常喜愛的交響童話為鏈接,借助其中的人物形象編成短小有趣的樂器故事。同時再次出示相同的閃卡,重復式的再次閃動卡片,這時,學生就能夠基本認識樂器的形態,并能和樂器的名稱正確地搭配在一起,為接下來樂器分組及音色的歸納復習做好了鋪墊。
(二)指向切入,入思于生
指向性是指使人的心理活動有選擇地反映一定的事物。當復習課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便可以在眾多信息中提取到最有價值的內容,將龐大的知識網清晰地輸入學生的腦海中。有指向性的思考,也能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其自主學習水平。
從課例來看,通過導入環節,學生已經知道在《彼得與狼》作品中樂器所對應的人物或動物形象,這時再指導學生有指向性地聆聽這些代表人物或動物形象的樂器音色,就會讓其自覺地將習得的知識進行配對,將樂器音色和音樂形象進行關聯,很容易便能掌握較難用語言表達和理解的樂器音色特點。當學生獲得聆聽的認同感之后,便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能記住音樂形象,更能通過聆聽記住樂器的音色。例如,學生已經知道小鳥的形象是用長笛來演奏的,教師再通過播放小鳥的音樂形象來讓學生聆聽辨別長笛的音色,這樣一來,生動的小鳥形象不但能為學生提供聆聽上的參考,還能為識記長笛音色起到輔助作用,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樂器的音色特點。
但如果指向性教學僅僅是針對導入中的《彼得與狼》的樂器音色和表現的形象,那么會導致學生對音色的認知較為片面,無法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因此,在設計課程時,教師還可以增加相同樂器音色的拓展聆聽活動,將音高、色彩和塑造形象的差別進行縱向對比,加深學生對樂器音色的聽辨能力,讓學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認識和識記此樂器的音色,使學生通過自己的聆聽和思考,真正靈活地運用到各種音色聽辨中。例如,在聽辨單簧管——貓的音樂形象的過程中,單簧管演奏使用的是低音區,教師通過單簧管音區上的對比,讓學生拓展聆聽中音區的單簧管音色,這樣通過縱向上的音高對比,也能讓學生對樂器的音色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這也能為學生在其他作品中單簧管音色的聽辨提供有力的音色參考。
除此之外,指向性切入的教學更應貫穿教學的始終。現階段,教師在落實新課教學的過程中,已經能基本體現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模式。但是當課程一旦進入復習階段則又回到了教師為主體的窘境,學生便成了課堂的“犧牲者”。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如果能帶著指向性任務來進行課堂學習,由被動接收轉變成主動接受,便可以改變這樣的教學現狀,復習效果也會顯著提高。
在本堂復習課的設計中,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可以布置西洋樂器分組“回家”的任務形式,即讓學生以游戲的方式將西洋管弦樂器分組,讓學生事先了解接下來需要關注的知識點,有針對性地獲取接下來教師上課的內容;再通過微課、知識點技巧講解等看、聽、練多種方式的教學,讓學生能順利記住西洋樂器的分組及每個組別下包含哪些樂器。比如弦樂組包含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樂組包含長笛、短笛、單簧管、雙簧管、大管等;銅管樂組包含小號、大號、長號、圓號等;打擊樂組包含定音鼓、木琴等。
(三)選擇性切入,入用于生
復習課與新授課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涉及的教學知識點容量較大,雖然都是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但是要在一堂課時間有條理性地將知識整合,喚醒學生的記憶,又要使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有所提升,才是復習課最終的教學目標。
在一堂40分鐘的復習課中,想要完整、詳細地了解所有西洋樂器的音色及分組,對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是較為困難的,因此教師需要加強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匯總和整合的能力,構建知識網絡,使知識系統化地展現出來,讓學生較為輕松地將知識從一轉化成十,十轉化成百,達成知識的高效遷移轉化效果。所以,復習課程的設計就要有一定的選擇性、代表性、基礎性、綜合性,輔以疊加適當的知識點,避免機械重復的訓練,這樣才能使學生通過訓練有新的收獲。
例如,教師從《彼得與狼》作品的樂器音色入手,選取其中在小學階段經常會出現的西洋樂器讓學生進行聽辨,借助其典型的音色特點,構建學生的知識網絡,再通過橫向對比,引入與其音色或形態相似的樂器進行對比教學,使知識點的典型性和綜合性更好地呈現出來。這種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既解決了西洋樂器形態認知和音色聽辨的難點,又能通過直觀的對比,發現異同,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一舉兩得的教學目標。比如,在學生聆聽由小提琴演奏的彼得音樂形象時,教師通過對比大提琴低沉、柔美的音色,讓學生了解大提琴與小提琴雖然在形態上、音質上有相似之處,但在音高和作品風格上卻有一定的差異性,從而在今后的音樂聽賞中能準確快速地區分這兩種樂器在音色上的不同。
(四)價值切入,入展于生
切入點的選擇如果僅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而忽視了為學習知識服務的特質,那么這樣的切入是無意義的。有價值的切入應該是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的,能有助于提升學生能力的。為此,音樂教師在選擇切入點時,更多的應該從解決知識難點,獲得有價值的課堂入手進行教學設計。例如,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教師選擇《彼得與狼》這部交響童話作為切入點,一是音樂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聆聽審美;二是這部交響童話對西洋樂器的音色賦予了生動的人物或動物形象;三是《彼得與狼》在西洋樂器的選擇上也選取了常用的、出現頻率較高的樂器,剛好和小學生需要掌握的西洋樂器不謀而合,所以選此作品作為本節課的切入點可謂是恰到好處,畫龍點睛。
切入點的價值不單單體現在課程導入和過程中,更體現在課程的結束。如何讓好的切入點服務學生的學習效果并呈現在課后作業中,是音樂教師更應該關注的重點問題。教師應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課程作業,以檢驗復習課上學生學習的成效,讓學生在運用和思考的感性體驗中,真正獲得學習技能的提升。在本課例教學中,在教學的尾聲,教師設計了一道同名稱曲目但不同演奏樂器的音色聽辨題——《加伏特舞曲》樂器音色聽辨,這道題的設置既精巧,又具有代表性,不但高度融合了此節復習課的知識點,還讓學生體驗了不同樂器演奏下帶來的音色和情緒上的變化,使學生的感知體驗、對比聆聽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也為本課的復習教學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上好一堂音樂復習課,僅是堆疊回顧所學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這樣的教學會因枯燥乏味而讓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做好充分的備課準備,將知識點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對比歸納,再提煉重要信息,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在不失趣味性的同時歸納總結知識點,通過看、聽、說、讀、寫等多種感官刺激加深學生的記憶,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接收識記的高效復習課堂。總之,復習能使學生更好地前行,復習課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不能被教師忽視和遺忘,每位音樂教師在監測背景下對音樂復習課的重視應該與日俱增。只有重視起來才能使復習課充滿勃勃生機,才能讓學生熱愛,才能促進高效音樂課堂得以有效構建。
參考文獻:
[1]陳宇超. 淺談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改革[J]. 語文課內外,2022(03):169-171.
[2]曾榕琍. 基于美育視野下的音樂專題活動課堂教學探索[J]. 讀與寫,2021,18(34):253-254.
[3]張靖悅.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改革的策略研究[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09):125-127.
[4]郭翠.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導入方法的研究和探討[J]. 課程教育研究,2019(52):237-238.
[5]蔡瓊瑛. 抓住先機余音繞梁:小學音樂教學中預習和復習的巧妙運用[J]. 新課程:教師,2010(04):26.
[6]陳安鈴. 音樂綜合復習課教學設計[J]. 兒童音樂,2019(11):50-53.
(責任編輯:孫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