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唐曉君(1996—),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摘 要]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是在數字化轉型時代背景下,依托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借助“慕課西部行計劃”的東風,為推動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而進行的應然選擇。數字技術能夠為西部高等教育拓寬教育的時空界限,實現資源共享;能夠突破傳統模式,提升育人質量;能夠賦能因材施教,培養創新人才。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因基礎設施差距大導致的“新數字鴻溝”,駕馭數字技術能力不足導致發展緩慢,迫使師生關系發生轉變等。推進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要堅持數字設施與數字理念協調發展、普遍開放與特色發展相結合、教師與學生雙向協同發展的原則。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不僅有助于構建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而且能夠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創新人才與智慧支撐,助力實現教育公平。
[關鍵詞]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數字化;數字技術
[中圖分類號] G640"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6-0008-05
西部高等教育作為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其發展水平事關西部全面振興大局,事關國家高質量發展全局。新時代十年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通過實施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不斷夯實高校基礎設施與信息化建設水平;開展對口支援提升西部高校課程服務質量與師資隊伍力量,以及推進省部共建工作。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數字化轉型時代增強西部高等教育競爭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推進教育數字化”,[1]為教育改革創新指明了發展方向。當前,以教育數字化推進教育現代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西部高等教育作為國家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開展高等教育數字化的重點和難點所在。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是我國真正實現教育數字化的充分必要條件,必須對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進行深入研究,堅持以數字技術助力西部高等教育振興,為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挖掘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一、西部高教數字化的背景
(一)時代背景
5G、大數據、人工智能、VR、虛擬仿真等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掀起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澎湃浪潮,使人類文明進入了數字新紀元。數字技術不局限于某一個領域,而是以勢不可擋的威力席卷了世界范圍的各領域各行業。當前,新一輪技術的應用已經在人類的生產、學習、生活中無處不在,并且帶來了根本性、全局性的變革,經濟發展、社區治理、文化教育等領域都拉開了數字化轉型的帷幕。數字化時代正好與“兩個大局”重合,與第二個百年新征程重合,教育只有緊緊抓住數字時代的機遇應時而上、順勢而為,才能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教育數字化逐漸成為教育現代化的轉型之路。新時代推進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搭上數字時代的快車,是提高西部高等教育競爭力的關鍵舉措。西部高等教育的振興應該抓住時代機遇,適應數字化時代的趨勢,利用數字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二)戰略背景
隨著新科技革命在世界經濟社會各領域帶來的顛覆性變革,利用數字技術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的戰略選擇。2022年教育部開啟了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聚焦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校治理、社會賦能、教育改革創新”。[2]一方面,通過搭建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使海量優質教育資源能夠以不分地域、不分時間的優勢惠及全國廣大師生。另一方面,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進一步實施“慕課西部行計劃”2.0版,旨在通過東部精準幫扶西部的方式,充分利用東部優質師資與技術資源,提升西部高等教育的“造血”功能。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上線一周年之際,“幫助西部地區開展混合式教學261萬門次,參與學習的學生達3.3億人次,接受慕課應用培訓的西部教師達167萬人次”。[2]
二、數字技術為西部高等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數字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會給新時代西部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只有明辨利弊,理清痛點和難點所在,才能更好地推進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
(一)數字技術為西部高等教育帶來的機遇
1.拓寬時空界限,實現資源共享
長期以來,西部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偏遠、經濟社會發展較落后等,客觀上導致了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教育資源等與東部發達地區相差甚遠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西部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毋庸置疑,這是西部高等教育振興的一個痛點與瓶頸所在,而數字化轉型則為破解這種僵化的局面提供了技術支撐。近年來,通過數字技術為西部高等教育拓寬了時空的界限,使西部地區的億萬師生能夠隨時隨地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隨著“互聯網+教育”與“慕課西部行”計劃2.0的深入推進,給西部地區超七百所高校提供了豐富且優質的課程服務,實現了地區之間、學校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資源共享。數字技術擴大了優質資源的覆蓋面,補齊了西部高等教育的短板,進而也促進了教育公平。
2.突破傳統模式,提升育人質量
教育數字化是把數字技術與教育相結合,但并非二者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簡單轉化,而是在數字技術的基礎上對教學模式的深入探索和創新,繼而提升育人質量。與以教師的“教”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數字技術賦能以學生的“學”為主的在線學習模式,具有效率高、效果好的顯著優勢。一方面,在教育數字化背景下,經過數字技術加持的教學場景、教學內容、教學資源等,具有生動性、形象化的優點,改善了西部高等教育的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如VR、虛擬仿真技術構建的虛實結合的教學場景,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西部高等教育的實效性。另一方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由于西部高等教育師資力量相對薄弱,使得課堂上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而數字技術可以在課堂上實現與優秀教師的在線聯動。總之,數字化的教學模式有效地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切實提高了高等教育育人水平,也提高了西部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與學習效率。
3.賦能因材施教,培養創新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1]這就要求在新時代條件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數字化將為個性化教育與終身教育開辟新路,為實現因材施教、造就創新人才提供支持。西部高等教育應在黨的領導下,緊跟數字化轉型步伐,努力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數字技術融入西部高等教育,學生在學習方面獲得了更大的自主權,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與能力也不斷增強。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與方向,積極地利用在線學習平臺與工具進行自主探索和研究。如在未來個性化教育的要求下,大數據在學生的海量信息中分析、識別學生的需求,人工智能根據大數據的信息反饋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內容資源。可見,數字技術融入教育能大大助力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助力西部高等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
(二)數字技術對西部高等教育帶來的挑戰
1.基礎設施差異導致“新數字鴻溝”
數字技術給西部高等教育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雖然經過改革開放與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的經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總的來說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依然與東部地區存在較大差距。在高等教育方面,現階段西部地區關于數字技術的經費支撐能力不夠堅實,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充分。盡管黨和國家對西部地區的發展提供了經費與政策支持,但是自身底子薄弱的硬件問題始終制約著西部高等教育的振興,所以西部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之路走得依然緩慢。而東部地區的物質保障強、資源配置好、教育理念更新快,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領先于西部地區。這種因地區之間的設備水平差異產生的“學生在高等教育數字化背景下心智投入、學習方法、信息素養等方面的‘新數字鴻溝’”,[3]不僅制約著西部地區學生個人學習的進步,而且也制約著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的轉型。
2.駕馭數字技術能力不足阻礙教育數字化
教育數字化除了要具備完善的數字設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駕馭數字技術的能力,從而能夠游刃有余地把數字技術融入教育之中,帶動實現教育現代化。作為教育的引領者和實施者,教師駕馭數字技術的能力對推進教育數字化至關重要。然而,西部高等教育教師的數字素養和技能不足是制約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一方面,西部高校教師應用數字技術的能力受制于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薄弱的數字化基礎設施,致使西部高校教師陷入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另一方面,西部高校教師的數字理念更新較慢、數字意識較低,關于數字教育的培訓程度不夠,使得教師對運用數字技術的認知和能力欠缺,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熟練地將數字技術融入課堂教育之中。總的來說,西部高校教師的數字技術能力跟不上教育數字化的要求,而且這種局限性必然阻礙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的推進。
3.迫使師生關系發生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居于主導地位,課堂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則處于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依靠教師的引導與幫助。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和需要程度普遍較高。而教育數字化轉型不自覺地改變了這樣的狀況,迫使教學中的師生關系發生轉變。具體而言,通過互聯網、智慧教學平臺、人工智能等數字工具的普及,學生逐漸獲得更多的學習自主權,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與資源,逐漸降低對教師的依賴性。雖然這是教育數字化的必然趨勢,然而卻會對教師的主導地位造成不可忽視的沖擊,對教師的教學威信帶來不小的挑戰。這是教育數字化產生的矛盾之一,任何地區的教師都不可避免,西部高校教師同樣也會面臨數字化帶來的尷尬局面。
三、西部高教數字化的原則
教育數字化已然是大勢所趨,新時代西部高等教育的振興只有抓住機遇、順勢而為,才能實現“彎道超車”,促進西部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推進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不能盲目跟風,過度追求轉型的速度,因為任何事物發展過程中都有其客觀規律,應自覺遵循科學原則的指導,才能順利實現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的目標。
(一)堅持數字設施與數字理念協調發展的原則
“加快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促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將從‘物’的層面和‘人’的層面協同推進”。[4] 物質設備是數字化必不可少的硬件,是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人的理念、意識則是推進數字化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軟件”。推進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要堅持數字設施與數字理念協調發展的原則。
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新時代加快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它的推進必然要有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數字設施作保障。教育數字化的推進離不開大數據、人工智能、VR、虛擬仿真等技術的支持。當前,西部高校雖然已經引入了數字設施入校園,但是有限的數量遠遠不足以覆蓋廣大師生。現階段,西部地區大部分師生對數字化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正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較少能夠接觸到數字設備,難免導致出現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程度低的結果。這些新興的科技設施價格昂貴,只有壯大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不斷加大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的資金、設備投入,滿足推進西部高教數字化的物質需要,才能促進數字技術與西部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發展。
同時,還需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用。人的數字化理念與意識的提升也是推進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尤其是要強調提高教師的數字理念與意識,因為教師是教育的主導者和引領者。單靠引進各種數字設施入校園而不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不更新教育方法、不提高教師駕馭數字技術的能力,則會使數字設施形同虛設,失去了數字技術融入西部高等教育的初衷與意義。數字教育的價值在于能夠融會貫通地把數字技術深度融入教育之中,推動教育的創新變革。數字技術不會自發地融入教育,需要每位教育者更新理念、精心設計、巧妙利用,使課堂教育更貼近時代、貼近學生需要,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堅持普遍開放與特色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使得全國各地區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普遍卷入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教育數字化的極大優勢是能夠突破地理邊界和校園圍墻,實現資源的普遍開放共享。如國家智慧公共服務平臺、慕課等提供的在線教育資源,能夠通過一根網線輻射至全國各校,這些資源具有普遍性特點,使各地區各學校都能共享同一堂優質課。這樣的優勢為西部高等教育輸送了新鮮“血液”,打開了西部地區學生的視野,彌補了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缺陷,帶動了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的發展。
教育數字化帶來的另一個便利就是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在線資源,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西部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地域特點、語言風格、歷史文化特色等,決定了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如在教學話語上表現出鮮明的個性,這就意味著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不能一味模仿復制東部高等教育的模式,而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打造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特色發展道路。從現實角度出發,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辦學條件等也要求差異性發展,忽視了客觀條件的制約盲目跟從,只會導致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陷入困境。擁有自身亮點的特色發展才是振興的關鍵,在東部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適應西部高校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資源、評價標準等,才能提高西部高等教育的“造血”能力。
因此,振興西部高等教育既要搭上教育數字化戰略的快車,抓住數字化帶來的普遍優勢,吸收借鑒典型經驗,同時也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利用數字技術深挖本土特色資源,提供符合西部地區高校需求的資源供給。這是落實西部高教數字化“以學生為主”的理念,滿足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促進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三)堅持教師與學生雙向協同發展的原則
“高等教育數字化意在通過全面和徹底的數字化轉型,形成數據驅動、人技結合、跨界開放的新型教育生態”,[1]教師與學生作為教育的基本要素,達到人技結合的效果需要二者雙向發力。因此推進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協同發展。
教師駕馭數字技術的能力不足制約教育數字化發展已成為不可否認的共識,為更好地推進數字化,應對教育變革中教師面臨的挑戰,教育部制定的《教師數字素養》行業標準,明確要求教師提高利用數字技術的意識與能力。西部高校教師掌握數字技能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積極應變、主動求變,自覺更新教育理念,自主學習數字技能。二是參與線上與線下的研修培訓,不斷接收新知識并內化為自己的能力。三是借助東部高校教師的優勢開展“傳幫帶”“結對子”活動,縮短西部高校教師修煉數字技能的過程,迅速適應教育數字化發展要求。四是開展數字技術融入教學的智慧課堂比賽,通過“實戰演練”的方式激發教師數字潛能與創造力,提高應用數字技術的能力與水平,并且還可以檢驗教師數字技能存在的不足,從而不斷優化完善。
教育數字化順應創新人才需求,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不能忽視學生這個主體,應發揮學生在數字化中的協同創造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力。在數字化時代,“學習革命”正悄然而至,學生的學習不再是被動式、由外部推動的自上而下的一種模式,而是自覺主動式的靠內部驅動的自下而上的新型模式。學生只有堅持問題導向,樹立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主動融入數字化浪潮,通過學習交流、“朋輩幫扶”等方式,鍛煉自己使用數字的技能,才能夠成為振興西部地區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
四、西部高教數字化的意義
教育是黨之大計、國之大計。推進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與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息息相關,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息息相關,必須深刻認識其重要意義。
(一)助力構建終身學習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1]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將助力構建終身學習體系,人們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也不受限于地域。在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數字理念更新換代快,人們只有終身學習,不斷接受新鮮知識,才能適應時代與社會發展的要求。
高等教育是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國家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使命,為其他各級各類教育提供智力支撐。數字技術深度融入西部高等教育,能夠通過在線教育平臺實現教育內容向大眾普及,不僅能滿足個人高等教育階段的教育需求,而且還能輻射至個人的基礎教育與老年教育。同時也為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提供豐富且優質的師資、設備資源,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的引領作用。總之,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改變了教育形態,給予人們終身學習的機會,有力地推動構建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進程。
(二)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黨的二十大立足國情,在新起點上作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這是與促進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重大決策。西部地區曾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當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著力點。西部高等教育振興作為經濟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的有力支點,是推進西部全面振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堪當重任的拔尖創新人才,而人才要靠教育培養,高等教育更是培養符合時代社會發展要求人才的主要陣地。數字化賦能西部高等教育提質增效,為西部振興發展創造了新動能。
在數字化時代,鄉村振興需要借助數字技術的紅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要“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這就要求傳統的農業基礎設施、農業資源、農業生產效率、鄉村治理等,要經過數字化改造,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則是實現順利改造的重要推力和必然選擇,為鄉村經濟、民生、文化、生態等數字化轉型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助力實現教育公平
西部高等教育數字化,為實現教育公平發展提供了可能。通過夯實西部地區數字基礎的底座,使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搭上數字技術快車。首先,數字技術能夠實現跨界資源共享,破除西部“信息孤島”的困境,進一步消除數字鴻溝,使西部億萬學生能夠共享優質師資,在同一起跑線上放飛青春夢想。其次,數字技術還可以促進西部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素質全面的人才,縮小西部地區學生與東部發達地區學生的差距。虛擬仿真技術能夠構建虛擬場景,讓學生在虛擬實踐中獲得寶貴經驗,從而使西部地區的學生也能夠增長見識、鍛煉能力。智慧課堂、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也大大助力實現教育公平,可以與東部數字化試點高校建立聯系,通過線上教學為西部學生演示與操作實踐過程,解決了西部地區因教學資源的稀缺而導致教育不公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 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張欣.智慧教育“國家隊”賦能數字化變革——寫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上線一周年之際[N].中國教育報,2023-03-28(01).
[3]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盟秘書處.高等教育數字化變革與挑戰——《無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節選五[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3,29(01):44-60.
[4]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盟秘書處.高等教育數字化的趨勢、階段與變革——《無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節選一[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3(01):3-8.
[5]高耀. 以數字化轉型賦能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N]. 光明日報,2023-2-15(02).
(責任編輯:王義祥)
Digitalization of Western Higher Education: Backgroun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Principles and Significance
Tang Xiaojun
(School of Marxism,Guangxi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digit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es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est with the digital strategy and the \"MOOC Western Journey Plan\". Digital technology expand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boundaries of education in Western higher education, facilitates resource sharing, breaks through traditional models to enhance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empowers tailored teaching to foster innovative talents. However, challenges such as the \"new digital divide\" caused by significant infrastructure gaps, insufficient digital literacy hindering development, and shifts i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also exist. Promoting digitization in Western higher education requires adherence to principle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facilities and concepts, combining universal openness with distinctive development, and fostering bi-directional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estern higher education digitization not only contributes to building a learning society for lifelong learning but also provides innovative talents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us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Key words: Western region; higher education;Digitalization; Digital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