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區作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的前沿陣地,在校園足球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截至2024年底,已獲評25所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然而,通過深入調研發現,當前武侯區校園足球發展仍面臨諸多嚴峻挑戰。一是教學模式僵化問題突出, 68% 的學生在小學高年級階段便選擇退出足球學習,極大地影響了校園足球人才培養的持續性;二是學生足球技能水平參差不齊,僅 32% 的學生能夠熟練完成基礎顛球動作,戰術配合意識更是普遍薄弱,難以滿足足球運動競技性與團隊性的要求;三是家校認知存在偏差, 45% 的家長因過度擔憂足球訓練會對子女學業造成負面影響,從而限制孩子參與足球訓練,嚴重阻礙了校園足球運動的普及與推廣。這些現實困境亟待通過創新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加以破解。
基于“具身認知理論”與“游戲化學習理論”,本研究提出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三階三維”課程體系。其中,“三階遞進”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足球技能學習規律,將小學階段足球教學劃分為三個循序漸進的階段:1\~2年級為興趣啟蒙階段,旨在通過趣味性教學激發學生對足球的熱愛;3\~4年級為技能進階階段,著重提升學生的足球專項技能;5\~6年級為戰術素養階段,培養學生的戰術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三維融合”則從課程設計、教學實施、評價體系三個維度構建完整的課程生態系統,確保課程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持續性,為校園足球教學改革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隨機選取武侯區20所小學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10所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保證了研究樣本的多樣性和代表性。將這20所學校隨機分為實驗班(10所)與對照班(10所),共有1200名學生(男生620人,女生580人)參與實驗研究。通過合理分組,確保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學生基礎、師資力量等方面具有可比性,為后續實驗結果的有效性奠定基礎。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混合研究法,將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有機結合。在量化數據采集方面,運用專業的技能測試、興趣量表和學業成績評估工具,對學生的足球技能水平、學習興趣和學業表現進行精準測量;在質性分析方面,通過深度訪談、課堂觀察等方法,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家長的態度觀念。實驗設計中,實驗班嚴格實施“三階三維”課程體系,對照班則沿用正常教學模式,通過對比分析,旨在呈現新課程體系的優勢與價值。
二、構建策略
(一)課程設計
1.興趣啟蒙階段(1\~2年級)
基于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開發以“足球探險”為主題的特色課程。該課程包含“森林運球”(障礙運球)、“海洋傳球”(雙人傳球)等12個情境游戲,將足球基本技能融入趣味游戲之中,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足球運動的魅力,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在器材選擇上進行創新,采用軟式足球、迷你球門等安全性高的器材,有效降低運動風險,為學生營造安全、愉快的學習環境。
2.技能進階階段(3\~4年級)
此階段實施分層訓練模式,基礎層面針對學生足球基礎薄弱的現狀,開展12項基礎技能模塊化教學,如腳內側傳球、正腳背射門等,確保學生扎實掌握足球基本技術;提高層面引入“小場地比賽(3VS3)”,通過實戰演練強化學生的戰術意識和比賽能力,使學生在競爭與合作中提升足球技能水平。
3.戰術素養培養階段(5\~6年級)
此階段注重實戰模擬與數據化分析。采用“比賽周”模式,每周組織1次7人制班級聯賽,讓學生在真實的比賽場景中鍛煉戰術運用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借助“足球智慧教室”先進技術,全面記錄比賽數據,生成個人能力雷達圖,為學生提供精準的技能診斷和個性化的訓練建議,助力學生實現足球技能的精準提升。
(二)教學實施
1.“雙師課堂”模式
構建“雙師課堂”模式,由足球教師與專業教練(具備中國足協D級及以上資質的教練員)聯合授課。教師熟悉學校教學環境和學生特點,教練具備豐富的足球訓練經驗和專業知識,二者優勢互補,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足球教學。同時,開展校本研修活動,組織教師共同開發《校園足球游戲化教學案例集》,其中收錄68個實用的教學案例,為教師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
2.家校協同
積極推動家校協同育人,組建“足球爸爸團”,邀請家長參與學生的足球訓練指導與賽事組織工作,充分發揮家長的資源優勢和教育作用。每周發布“家庭足球作業”,如親子顛球挑戰等,鼓勵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足球活動,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營造良好的家庭足球氛圍,促進學生足球技能的提升。
(三)評價體系
1.過程性評價
建立完善的過程性評價機制,為每個學生建立技能檔案,詳細記錄學生12項基礎技能的達標進度,動態跟蹤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同時,采用“參與度一協作性一創新性”三維評分表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全面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態度、能力和創新表現,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促使學生不斷改進和提高。

2.結果性評價
結果性評價注重多元化和綜合性,將競賽積分納入評價體系,聯賽表現占總成績的 30% ,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比賽,提升競技水平。此外,建立“運動表現與學業成績”正相關模型,通過數據分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足球訓練與學業發展的關系,促進學生在足球技能提升的同時,保持學業的均衡發展。

三、實施效果與數據分析
(一)激發足球興趣
實驗結果表明,“三階三維”課程體系在激發學生足球興趣方面成效顯著。其中,實驗班 93% 的學生表示“喜歡足球課”,較對照班高 42% 。以成都市磨子橋小學為例,學生參與率從 65% 大幅提升至 98% 。這些數據和案例充分證明,創新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足球的熱愛,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二)提升足球技能
在足球技能提升方面,實驗班學生表現突出。顛球達標率從實驗前的 32% 提升至 69% ,而對照班僅為 41% ;在3VS3比賽中,實驗班學生的有效傳球率達78% ,對照班為 53% 。這表明分層訓練和實戰模擬等教學方法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足球技能水平,增強學生的比賽能力和戰術意識。
(三)提高綜合素養
實驗班學生文化課平均分較對照班高8.2分,充分說明科學的足球訓練不僅不會影響學生學業,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綜合素養。實驗班向職業俱樂部輸送青訓隊員10名,3名學生入選國家少年集訓隊,為學生的足球發展和未來職業規劃開辟了廣闊道路,進一步彰顯了育人價值。
四、討論
(一)理論貢獻
一是模型創新,提出的“三階三維”課程體系改變“一刀切”教學模式,構建了更加科學、系統、符合學生發展規律的課程框架;二是方法突破,將游戲化教學與數據化訓練有機結合,實現了“興趣一技能一素養”的螺旋式提升,為校園足球教學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局限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樣本范圍方面,研究僅覆蓋武侯區,地域代表性有限,后續需擴大研究范圍至全國,以驗證“三階三維”課程體系的普適性;在長期效果觀察方面,目前僅進行了12個月的跟蹤實驗,未來需持續跟蹤學生至初中階段,深入觀察該課程體系對學生足球發展和學業成長的長期影響。
五、結論
“三階三維”課程體系通過創新的游戲化設計、科學的分層教學和有效的家校協同等方式,對破解小學足球教學中興趣激發難、技能進階慢、體教融合弱的核心難題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實現了提升學生的足球興趣與技能水平,促進學生學業發展的目標,做到了體育與教育的有機融合。未來,需進一步完善“三階三維”課程體系,推動校園足球從單純的“特色項目”向全面的“育人載體”轉型,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貢獻力量。 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