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時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本文則是從習近平生態文明觀的理念角度出發,圍繞著生態文明觀與思政課程之間的聯系以及重要性進行分析,綜合生態安全民生觀、法制觀、系統觀以及全球觀,構建多元化的課程體系,確保全面增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落實好生態文明安全教育。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觀|高校思政課|創新路徑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生態環境挑戰。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確保國家生態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系統完整的生態安全觀。這一觀點不僅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
一、生態安全觀理論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催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安全觀。
首先,尊重自然意味著要秉持人與自然平等的理念,把自然看作是人類的朋友,而非征服的對象。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尊重自然規律,杜絕不顧生態環境地盲目開發。尊重自然,就是要讓大自然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其次,順應自然強調要適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我國地形地貌豐富多樣,氣候條件復雜多變,這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生態資源。要根據自然規律,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發揮各地區優勢,推動綠色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最后,保護自然就是要堅定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筑牢生態安全屏障。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嚴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制度,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努力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二、生態安全觀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價值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作用不可替代。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學體系發展的過程中,思政課始終都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在我國,現代化的生態文明理念以及生態安全觀,被視為思政課中的重點教學內容。這些內容不僅能夠對學生的生態意識的塑造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還能夠約束學生的生態行為,使他們樹立起綠色、環保的生活理念。
(一)生態安全觀的融合有助于強化思政課育人功能
將生態安全觀融入思政課教學中,有助于提升課程的育人功能。首先,這有助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其次,這有助于引導學生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以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最后,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成為具有生態安全意識的優秀人才。
(二)生態安全觀的融合可以培養新時代的生態人才隊伍
在思政課中融入生態安全觀,還能夠培養新時代的生態人才隊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迫切需要一批具有生態安全意識、掌握生態環保知識、具備生態實踐能力的人才。通過思政課的教育教學,可以培養出這樣一支具備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投身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人才隊伍,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三)強化思政課的生態文明價值
要將生態安全觀與思政課教學相結合,就必須強化思政課的生態文明價值。首先,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生態文明的價值和意義。其次,要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和形式,激發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興趣和熱情,提高他們的生態文明素養。最后,要加強實踐教學,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實踐中去,從而使他們在實際行動中體驗到生態文明的價值。
總之,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學體系中,思政課具有重要地位。要充分發揮思政課的作用,將生態安全觀與教育教學相結合,培養一代又一代具有生態安全意識的優秀人才,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同時,也要不斷豐富和發展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課程的育人功能,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
三、生態安全觀和高校思政課的融合切入點
在當今世界,生態安全已經成為影響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為了更好地應對生態安全挑戰,我國高校思政課需要將生態安全觀融入教學內容,培養具有生態安全意識的人才。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生態安全觀與高校思政課的融合切入點:
(一)生態安全民生觀
生態安全民生觀強調生態環境與人民生活水平的密切關系。在高校思政課上,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講授:一是闡述生態安全對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性,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障民生;二是分析我國生態安全面臨的民生問題,如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讓學生了解現實困境;三是介紹國家在生態民生領域的政策措施,使學生看到政府對生態安全的重視和決心。
(二)生態安全法治觀
生態安全法治觀主張依法治理生態環境,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在高校思政課上,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講授:一是強調生態安全法律法規的重要性,讓學生認識到法治在維護生態安全中的作用;二是分析我國生態安全法律法規的現狀,讓學生了解我國在生態安全法治建設方面的成果;三是介紹生態安全法治案例,使學生看到違法行為的嚴重后果,增強法治意識。
(三)生態安全系統觀
生態安全系統觀主張從全局和系統的角度看待生態安全問題。在高校思政課上,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講授:一是闡述生態系統的原理,讓學生了解生態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二是分析生態安全問題的系統性,使學生認識到解決生態安全問題需要全方位、多層次的努力;三是介紹我國生態安全體系的建設情況,讓學生了解國家在維護生態安全方面的整體布局。
(四)生態安全全球觀
生態安全全球觀強調生態環境問題具有全球性,需要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在高校思政課上,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講授:一是闡述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讓學生認識到生態安全是全球性的挑戰;二是分析國際合作在解決生態安全問題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了解到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三是介紹我國在全球生態安全治理中的地位與作用,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在國際生態安全合作中的貢獻。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講授,高校思政課將生態安全觀融入教學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具備生態安全意識,提高他們在解決生態安全問題中的綜合素質。同時,這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他們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貢獻力量。
四、習近平生態安全觀與高校思政課融合的實踐探討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正面臨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將習近平生態安全觀與高校思政課融合,對于增強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綠色發展的踐行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習近平生態安全觀與高校思政課融合的實踐進行探討。
(一)從概念分析的角度進行安全觀的融合
習近平生態安全觀是我國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出的重要理念,它為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為了更好地將習近平生態安全觀融入“概論”課程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入講解和探討。
首先,要學習習近平生態安全觀的核心要義。這一觀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倡綠色發展,旨在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具體案例和實踐,使學生深刻理解生態安全觀的內涵,從而樹立起綠色發展的理念。
其次,要結合黨在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中進行的各種生態實踐,講好每個專題的內容。這些實踐包括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實施生態環境法制、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等。通過講述這些實踐的過程和成果,使學生認識到黨的領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
再次,要重點講述習近平生態安全觀在當代中國的重要意義。在新時代,我國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習近平生態安全觀的提出,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科學指導,有助于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最后,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他們在學習習近平生態安全觀的基礎上,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就需要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與綠色發展項目、開展生態環境調查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綠色發展的意識,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能力。
(二)圍繞馬克思原理解析進行生態安全觀的融合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人不能脫離自然界而存在,人統一于自然。這一觀點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為我國生態安全觀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強調,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以自然為基礎,遵循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一理念與我國提出的生態安全觀中關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高度契合。
馬克思主義堅持全面發展觀,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應當是全面的、和諧的、可持續的。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我國積極倡導綠色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互促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全面發展觀的傳承和發展,也是對生態安全觀的有力踐行。
此外,馬克思主義強調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性,主張揭示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推動社會制度的變革。在我國,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為生態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那么,可以從現有的制度體系以及社會發展規范的角度出發,圍繞著學生個人、社會組織、企業等各個層面,探討馬克思主義原理下的生態文明思想存在形式,并結合新時期下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景觀等進行案例分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享綠色發展成果,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立場在生態安全領域的具體體現。
(三)從道德與法治的層面進行生態安全觀的解讀
道德與法治教學是我國當前立德樹人的重要課程,它既承載著培養公民道德素質和法治意識的重任,也可以作為生態安全觀和思政課融合的基石。在這個融合過程中,更傾向于選擇道德與法治中的專題內容,將其作為生態安全觀解讀的核心依據。
例如,在思想修養專題中,深入探討了中國傳統文化,而其中所蘊含的生態智慧無疑是對生態安全觀的重要補充。以儒家為例,其“天人合一”的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與生態安全觀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相契合。再如墨家,其“節用”思想強調珍惜資源、合理利用,這也是生態安全觀所倡導的。
將這些專題內容與生態安全觀相結合,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素材,幫助他們深入理解和把握“兩山”理念。這里的“兩山”理念,指的是生態文明觀的核心內容,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強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提倡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通過這種方式,將道德與法治教學與生態安全觀有機結合,使得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的同時,也能夠深入了解和領悟生態安全觀的重要內涵。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有利于培養他們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而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思政課中,應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生態智慧,將其與生態安全觀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多元、更深入的學習體驗,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增加校園生態環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輔助性的內容,以此作為思政課的延展和實踐。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出的學生將更加具備生態安全意識,也更加懂得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我國的綠色發展貢獻力量。在此基礎上,我們相信,我國在生態安全領域的建設必將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單丹丹,王丹.習近平總體國家安全觀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建構理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5):7-11.
[2]韓冰,曹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探析[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22,34(06):115-120.
[3]顧睿,李俊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路徑研究[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9(01):110-114.
【基金項目: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教育專項):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和啟示——以山西大同生態價值實現為例(項目編號:2022zsszsx188)】
(作者簡介:管簫,大同煤炭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