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通過融合紅色文化創新思政教育模式,以應對傳統思政教育的挑戰。紅色文化蘊含豐富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對于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具有獨特作用。通過結合沉浸式體驗、微傳播網絡、深度融合課程改革和實踐教育體系等創新路徑,將紅色文化有機融入思政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民族自豪感和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此研究對于推動思政教育創新,弘揚紅色文化,以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創新模式|教育價值
在當今社會,思政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面臨著諸多新形勢與挑戰。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已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亟需探索創新的教育模式以提升教育效果。紅色文化,作為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蘊含著豐富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對于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具有獨特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的思政教育創新模式,以期為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通過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本研究試圖將其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構建符合時代要求和學生需求的創新教育模式。這不僅有助于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更能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本研究也期望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推動思政教育不斷創新與發展。
一、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與功能
(一)理想信念的塑造與引領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化,其核心是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這種理想信念不僅為革命者提供了精神動力,也是當代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精神支柱。通過紅色文化教育,可以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信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理想信念的塑造與引領,對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二)革命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等。這些精神是革命先烈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當代青年學生需要繼承和弘揚的優秀品質。通過紅色文化教育,可以使學生深刻領會革命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增強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
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契合性,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紅色文化中的許多內容,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誠信友善等,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相一致。通過紅色文化教育,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要求,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有擔當、有責任感的社會公民。同時,紅色文化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了生動的歷史教材和現實案例,使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二、當前思政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一)教育內容相對滯后,缺乏時代性和針對性
當前思政教育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傳統的政治理論和思想觀念上,未能及時反映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和時代的新要求。這種滯后性不僅導致思政教育與學生實際需求脫節,更使其喪失了應有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學生們需要的是與時俱進、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教育內容。部分思政課程過于注重理論傳授,卻忽視了將這些理論與現實社會相結合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時感到迷茫和困惑。因此,思政教育內容的更新與改進迫在眉睫,必須加強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體驗相結合,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并提升教育的實效性。
(二)教育方法單一陳舊,缺乏創新性和實效性
當前思政教育方法仍以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缺乏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互動式的教學方式。這種單一陳舊的教育方法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更無法滿足他們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在現代教育背景下,學生們渴望更加生動、有趣、互動的學習方式。同時,部分思政教師由于缺乏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無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進一步削弱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創新思政教育方法、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互動式的教學方式至關重要,這將有助于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教育評價體系不完善,缺乏科學性和全面性
當前思政教育評價體系仍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以考試成績為主要評價標準的方式。這種評價方式忽視了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考察,導致評價結果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思政水平。此外,這種不完善的評價體系也容易使學生產生應試心態,忽視對思政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實踐應用。在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下,我們需要構建一個更加科學、全面的思政教育評價體系,將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發展、價值觀形成等多方面因素納入評價范疇,以更加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的思政素養。同時,學校也應加強對思政教育的重視和投入,為思政教育的創新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的思政教育創新模式構建
(一)創設紅色文化沉浸式體驗教育模式
創設紅色文化沉浸式體驗教育模式是思政教育領域的一項創新性嘗試。該模式突破了傳統課堂講授的限制,通過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尖端技術手段,精心構建和重現革命歷史場景。在這些高度仿真的虛擬環境中,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參與到革命斗爭的各個環節,深刻感受革命先烈們的英勇無畏和無私奉獻。具體而言,教育者可以結合重要的歷史事件和節點,設計出一系列互動性強、情感共鳴深刻的VR/AR體驗課程。例如,在模擬的長征途中,學生可以穿越雪山草地,體驗艱苦卓絕的行軍環境;在虛擬的抗日戰場上,他們可以親身參與戰斗,感受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這種沉浸式的教育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濃厚興趣,更能夠通過直觀、震撼的感官體驗深化他們對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影響力也隨之顯著提升。此外,該模式還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可以根據不同的教育目標和受眾需求進行定制化的內容設計,為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二)構建紅色文化微傳播網絡思政教育平臺
構建紅色文化微傳播網絡思政教育平臺是適應當代信息傳播趨勢的創新舉措。借助微博、微信、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的廣泛影響力和用戶粘性,該平臺能夠以微電影、微黨課、微故事等多樣化形式,生動展現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豐富內涵。具體而言,平臺可以精心策劃和制作一系列高質量的微電影,通過緊湊的劇情和感人的故事,再現革命歷史的輝煌時刻和英雄人物的偉大事跡。同時,開設微黨課專欄,邀請黨史研究專家、紅色文化傳承人等權威人士,以短小精悍的課程內容,深入淺出地解讀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和時代價值。此外,平臺還可以積極征集和分享紅色微故事,鼓勵用戶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分享身邊的紅色文化元素和感人故事。這種微傳播的方式不僅能夠突破時空限制,實現紅色文化的即時傳播和廣泛共享,更能夠通過新媒體平臺的互動性和社交性,激發年輕人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通過這種創新性的網絡思政教育平臺,紅色文化得以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動力和內容,有效提升其受眾覆蓋面和社會影響力。
(三)實施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課程改革
實施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課程改革,是提升思政教育質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徑。在傳統思政教育中,紅色文化與思政課程往往相互獨立,缺乏有效的融合,導致教育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將紅色文化元素有機地融入思政課程體系中,形成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教學模式。具體而言,可以在思政課程中增加紅色文化的相關內容,如革命歷史、英雄事跡、革命精神等,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故事,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同時,還可以邀請革命后代、紅色文化專家等走進課堂,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分享革命故事和紅色精神,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具體的紅色文化教育。這種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還能夠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動、具體和感人,從而有效實現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標。此外,為了確保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還需要加強相關教材的開發和修訂,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可以進一步推動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撐。
(四)建立紅色文化實踐教育體系,強化思政教育的實踐性
建立紅色文化實踐教育體系是提升思政教育實踐性和有效性的關鍵。紅色文化不僅是一種精神傳統,更是一種生動的歷史實踐,其實踐性對于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當構建一套完整的紅色文化實踐教育體系,將紅色文化教育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地考察等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
學校可以與紅色教育基地、革命歷史遺址等合作,建立實踐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紅色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包括參觀革命歷史遺址、采訪革命老戰士、開展紅色主題志愿服務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的歷史背景和精神內涵。同時,學校還可以將紅色文化實踐教育納入課程體系,設置相應的實踐課程學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此外,為了增強紅色文化實踐教育的效果,還可以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例如,可以定期舉辦紅色文化主題的社會實踐成果展示和比賽,對表現優秀的學生和團隊給予表彰和獎勵。這種競爭和激勵機制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還能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通過建立紅色文化實踐教育體系,可以將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與思政教育的實踐要求相結合,使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深化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從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實踐性和有效性。同時,這種實踐教育體系還能幫助學生將紅色文化的精神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為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通過創設紅色文化沉浸式體驗教育模式、構建紅色文化微傳播網絡思政教育平臺以及實施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課程改革等措施,可以構建出更具創新性和獨特性的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的思政教育創新模式。這些措施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和熱情,還能夠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愛國情懷,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撐。
四、結語
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創新是提升思政教育質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徑。通過深入研究,可以發現,將紅色文化有機地融入思政教育體系,能夠顯著豐富教育內容,增強其實效性和感染力,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創設紅色文化沉浸式體驗教育模式、構建紅色文化微傳播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實施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課程改革以及建立紅色文化實踐教育體系等創新舉措,能夠有效突破傳統思政教育的局限,使其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并展現更強的時代性和針對性。這些創新路徑不僅充分展示了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也為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創新對于提升思政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未來研究應繼續深化這一領域的探索,發掘更多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路徑,以推動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這一研究方向不僅具有理論價值,更對實踐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朱成菊,鄒升柳.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紅色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學周刊.2024,(07):1-4.
[2]馬冰.新媒體環境下紅色微電影在學校思政教育的應用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03):222-224.
[3]張昕玥.新媒體背景下紅色文化與學校思政教育融合路徑探析[J].記者搖籃.2024,(02):33-35.
[4]于杰,郭藝博,宋顏竹.紅色文化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中的運用[J].林區教學.2024,(02):11-14.
[5]殷琳,趙萍,黃潔.易班“校本化”建設背景下商洛紅色文化傳承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04):27-29.
(作者簡介:唐海林,中國人民解放軍93756部隊,講師,本科,研究方向為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