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悅納自我;班級文化;非正式群體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8-0063-03
【作者簡介】馮志蘭,上海交通大學附屬閔行實驗學校(上海,201199)副校長,正高級教師,上海市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上海市十佳班主任,上海市“四有”好教師。
問題陳述
一天,我進教室時順手打開門口的“心情語報”箱。這個箱子在我們班已有三個年頭,學生通過它向我傳達了不少信息:自己的小秘密、與父母鬧矛盾后的求助、近視的煩惱、被朋友誤解后的憤怒……學生通過筆紙與我進行心與心的溝通。漸漸地,每周二、周四一早打開“心情語報”箱成了一種習慣。但這天竟有一封是久違的“告狀信”。這封信是班級中隊委員小陳寫的。小陳是班報的主編,他做事認真且很有創新意識,無論是組織隊員開展探究活動,還是導演課本劇,他呈現出來的作品總能贏得全班同學的掌聲與贊嘆聲。所以,每次班級開展相關活動,需要自由組合時,他的身邊永遠都會圍上不少伙伴。
一個星期前,語文課本劇排練分組時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小陳所在的那組多出了幾個人,而小陶所在的組人數不足,卻沒有人愿意加入。于是,小陶向我求助。看到這一情景,我的第一反應是同學們都想和小陳在一組,希望能在最后的表演中更出色。于是我便隨手指了一名小隊長,讓她到小陶那組去。
過了一個星期,小陳的“告狀信”中卻道出自己的委屈。我才知道,大家不愿意去小陶那組是因為他們不喜歡小陶。看著小陳的“告狀信”,我陷入了沉思。小陶是個非常聰明的女生,學科成績優異。作為班中的學習委員,她盡心盡職,無論是幫助學有困難的同學,還是協助老師收發作業本,她都做得兢兢業業。我想不通她為什么在群體中并不太受歡迎。
原因調查
小陶在學習方面的優異表現是公認的,為此,大家也一致推選她為學習委員。幾天前,一名學生在題為《同學,我想對你說》的作文中反映的情況也曾引起我的思考。文中反映小陶為了表現自己的“業績”,假借班主任的名義強行檢查同學的作業。其實我并沒有讓她這樣做。當時我腦中就閃過一個想法:小陶似乎為了凸顯自己的班干部身份,不惜采用說謊的錯誤方法了。
這次,在“心情語報箱”中讀到小陳的信,我才意識到小陶的問題比我想象的更嚴重。于是,我決定進一步調查:先找來班中的幾個女生,一一與她們談心溝通。小李覺得小陶愛管閑事;小張說小陶關心同學的學習,但有時做事“過了頭”,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小珺認為小陶有時明明做得不對卻總愛給自己找理由。最后我又找來了寫信的小陳,請他對小陶進行客觀評價。小陳覺得小陶在班級工作上還是很認真的,也挺喜歡幫助別人。但許多同學都不喜歡她,包括那些曾經接受她幫助的人。
至此,我對小陶的情況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從所了解的情況看,問題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作為班干部,小陶不能滿足于學習成績好和工作積極,還要學會與同學搞好關系,才能被大家所接納;另一方面是同學們對小陶也要正確看待,要學會接納有缺點的同學。
采取措施
于是,我找來小陶,讓她對自己進行評價。小陶很直率地說:“自己的成績不錯,但與同學的相處就不那么好了。”我立馬追問:“那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小陶有點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我鼓勵她,說道:“我們一起來找找原因,你覺得自己與他人處不好關系,最主要的問題在自己身上還是別人身上呢?”小陶鎖著眉頭認真地思考了一陣,答道:“我覺得都有。我的問題就是別人要我幫助時,我有時不太愿意。別人的問題就是他們會為一點小事不肯原諒我。”“那是什么樣的小事呢?”我繼續追問。小陶滔滔不絕地開始數落起別人的不是。我耐心地聽著,并對小陶的訴說表示理解,然后誠懇地請她想一想,同樣是班干部,為什么同學們愿意與小陳交朋友而不歡迎她。別人也許有問題,但主要原因還是要從自己身上找。在我的啟發下,她進一步找到了自己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我語重心長地告訴她: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要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關鍵在于學會“四當”。一是把自己當別人,學會換位思考。用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得失榮辱,把自己的榮辱得失看作發生在別人身上,不因自己情緒的變化而影響人際關系。二是把別人當自己。一個人只有設身處地通過角色互換,才能善解人意地去急別人之所急、痛別人之所痛。三是把別人當別人。尊重別人,不干涉對方的隱私,不冒犯對方的個人空間。四是把自己當成自己。這意味著在自知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揚長避短,更成熟地與別人相處。小陶聽后點了點頭,仿佛有點明白了。
其實,小陶的問題在班中許多學生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著。部分學生在犯錯時,第一個想到的往往不是自己存在什么問題,而是想著為自己找理由開脫。只有讓這些學生都認識到自己也會犯類似的錯誤,才會以寬容的態度理解他人的行為。那么如何讓學生意識到這個問題呢?于是我組織并召開系列主題班會。
如在“立面鏡子問自己——我受人歡迎嗎”主題班會中,我讓學生玩了個“團團轉,抱一抱”的游戲。我問學生被淘汰時的感受,有的學生說感到很難過,而留下來的學生除了高興以外,也感受到了自己受大家的歡迎。接著,我又與學生玩“真心話大冒險”的游戲。我讓那些認為自己平時受歡迎的學生站在左邊,認為自己平時不受歡迎的學生站在右邊,自己判斷不了的同學站在中間。最終,我的右手邊有4人,左手邊有3人,而中間卻站了大部分人。左手邊的學生認為平時受歡迎,是因為自己平時朋友很多,有好東西常常與別人分享,所以有良好的人緣而右手邊的學生認為自己或許是未遵守紀律或許是上課愛講話等。中間的學生多數認為大家對待自己有時候很好,有時候又很冷淡,自己也不明白為什么。
了解大家的情況后,我先引導學生思考“別人歡迎我”和“我不受大家歡迎”的原因。然后,請大家在紙上寫下自己目前最需要改正的缺點。接著,我請大家找自己的好朋友或者同學來寫寫“別人眼里你最大的優缺點”。有的學生寫好后,坐在一邊默默地看著別人給他的留言;有的學生看著看著竟流下了眼淚;更多的學生在別人給他寫完話后,真誠地說了聲“謝謝”……
取得效果
那之后的幾個星期,班級氛圍在悄然變化著。
小陶幫助同學時不再是被動應付,而是積極主動,熱情細致。課間總能看見小陶主動幫助她的“一幫一”對象,或演算數學習題,或探討語文考卷中的閱讀分析,或默寫英語單詞……當有同學向她提出意見時,她也能欣然接受,而不是像以往那樣老是強調理由了。
好幾個學生告訴我:小陶變得謙虛了,變得容易親近了,變得受人歡迎了。小陶也好幾次在“心情語報”箱里投來同學們與她友好相處后自己快樂的心情。小陶說:“以前總認為自己成績好、能力強,以為別人對自己有意見其實是在妒忌自己,因此愛理不理。現在懂得了,一個人不能脫離集體,不能缺少朋友,否則什么都干不好。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從那時起,班上的“心情語報箱”里再也沒有出現過關于同學關系的“告狀信”了。
啟示與反思
接納和被接納是一門學問。一些學生容易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不善于交往;而一些家長又偏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使孩子失去了本來應有的與人交往的時間和空間。他們也許考試成績不錯,卻不會與人交往,不會推己及人,不會正確對待自己與別人。這樣的人不容易被人接納,也難以實現自身的價值。所以,教會學生接納與被接納是對其進行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班主任應盡的責任。為此,我把“悅納自我、善待他人”作為經營班級文化、創建溫馨教室的重要內容。而今天創建溫馨教室、友愛集體,正是明天去建設和諧社會的準備和演練。
我將在今后持續開展相關的工作,使接納與被接納的學問在學生心中不斷內化和深化,讓學生無論是在校學習期間還是踏上社會之后,都能悅納自己、善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