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學校體育教學是增強學生體質的基本保障,但客觀存在的損傷一直是困擾教學質量的一大頑疾。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對蘇州工業園區中小學體育教學中運動損傷的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蘇州工業園區體育教學損傷的整體發生率較高,各學段男生的損傷率均高于女生。(2)小學男女生多為輕微損傷;初中男女生多為中輕度損傷;高中男生中度損傷略高一些,高中女生運動損傷程度基本為輕度。(3)小學生的運動損傷多為擦傷;初中男生扭傷者最多,初中女生運動后不適占比最高;高中男生多為骨膜炎損傷,高中女生挫傷占比偏高一些。(4)小學男女生的損傷多為體操類項目;中學男女生多為素質訓練;高中男生籃球損傷居多,女生排球損傷、健美操損傷者較多。(5)學校體育教學中的運動損傷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學生的安全意識、身體素質、疲勞及舊傷、教學能力、學校管理、氣候環境設備環境等。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相應的對策,為我國學校體育教學安全預防體系的建立提供參考。
關鍵詞:學校體育;體育教學;運動損傷
學校體育作為體育的分支,長期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當下各地各部門不斷出臺政策措施,陽光體育、校園足球等項目的持續“升溫”,使得學校的體育工作也一直朝著“健康中國”預期的方向良性發展。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品格塑造和內涵發展等作用。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的制定和大概念、大單元、項目化學習等主題教學的提出, 使得學校體育教學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給未來體育課程教學改革也帶來了新的視角。
但不可忽視的是學校體育教學還有很多問題等著解決,其中就包括一直受到全社會關注的“安全問題”。學生在體育課中損傷的現象屢見不鮮,猝死、致殘等重大教學事故不僅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更干擾了學校的教學秩序,個別損傷事故由于突發性強,又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依據,監護人常常與學校、任課教師就責任認定、解決方式、賠償金額等問題對簿公堂。有的學校出于防范學生參加體育課時發生運動損傷事故,取消了許多帶有安全風險的教學項目,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嚴重阻礙了體育教學的發展。由于體育的學科特點,學生在體育課學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發生運動損傷,課題組通過對區域內36所學校體育教學中運動損傷的現狀進行調研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可行的對策,旨在避免或減少學校體育教學事故的發生,也為建立我國學校體育教學安全和風險防控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管理模式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蘇州工業園區36所學校部分學生的體育教學運動損傷的情況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小學1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初中)13所,初中4所,高中4所,以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方法抽取樣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國家和蘇州市政府對于體育教學運動損傷方面的政策文件;以“運動損傷”“體育教學安全”“體育安全預防”等為核心關鍵詞,通過中國知網檢索有關體育教學運動損傷方面的論文資料587篇作為參考。
1.2.2 專家訪談法
以網絡與實地相結合的方法,對蘇州市教科院、蘇州工業園區教師發展中心、蘇州大學體育學院的教授專家及一線骨干體育教師進行訪談,探討問卷的維度設置、論文的撰寫框架及運動損傷的影響因素等問題。
1.2.3 問卷調查法
依據前期走訪專家獲取的資料與素材設置調查問卷初稿,征求訪談專家建議后進行修訂,完成調查問卷的設計。用特爾斐法檢驗問卷的效度,得分為4.329,說明效度情況良好;用內部一致性檢驗問卷的信度,結果顯示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981,說明問卷的一致性程度符合研究需要。基于此,發放問卷38176份,一共收回37258份,其中有效問卷36998份,回收率97.6%,有效率99.3%%。
1.2.4 數理統計法
數據利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處理。運用描述性統計、卡方檢驗、單因素方差等方法,在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項目等情況下與體育教學運動損傷關系的數據進行整理統計。
1.2.5 邏輯分析法
用邏輯分析法對歸納出的體育教學運動損傷相關數據進行分析,針對運動損傷的發生率、損傷程度、損傷部位等問題,結合教育學、學校體育學、人體解剖學等多學科知識總結出致因因素,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策略。
2 結果與分析
2.1 學校體育教學運動損傷的發生率
損傷是指人體受到外界各種創傷因素作用所引起的皮肉、筋骨、臟腑等組織結構的破壞及其所帶來的局部和全身反應。損傷發生率指一定期間內、一定人群中,損傷新發生病例出現的頻率。本研究中運動損傷率的計算方法為:損傷發生率=運動損傷人數/總調查人數。研究結果如表1所示,在36998人的調查中,運動損傷人數為22109,損傷的總體發生率為59.76%,一半以上的學生發生過運動損傷,可見如何減少損傷的發生已成為體育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損傷率的增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1)國家提倡提升國民身體素質,尤其是抵抗力較弱的中小學生。我國教育部直接發布文件,鼓勵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實施,體育課提升至總課時的10%至11%,僅次于語文和數學。教學總量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帶來損傷事故的發生;(2)肥胖率增高,身體機能、素質下降逐漸成為當前青少年體質變化的主要特征。教育部《體質調研》相關數據顯示,近三十年來中國青少年體質連續下降,力量、速度、爆發力以及耐力等各項身體素質全面下滑,青少年的近視、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作息規律影響其參與體育教學的鍛煉效果和活動的安全性。在對不同性別不同年齡運動損傷的調查中發現,小學1—2年級(男93.37%、女71.31%)是損傷率發生最高的學段,小學男生3—4年級(47.47%)和高中女生(28.48%)是損傷率發生最低的學段,初中的運動損傷率(69.77%)高于小學和高中,各學段男生的損傷率均高于女生且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造成這種趨勢的主要原因有:(1)小學低年段學生骨骼脆弱難以抵抗外力,平衡協調等能力較差。但他們求勝欲與冒險欲強卻無法正確判斷事故,容易因難度較大的運動或注意力不集中而受傷。(2)小學中年級的學生經過兩年的校園生活,在體育課中已經建立起一套成熟的教學常規,教師從一年級開始也全面熟悉了學生,對體質偏低的學生能區別對待,對自我約束較弱的學生能格外關注。(3)初中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老師和家長的依賴性逐漸減弱,在運動的過程心理素質不夠穩定很容易因過度緊張或不顧自身的實際情況忽略安全問題。另外中考體育愈發受到重視,教師經常會在短期內超負荷練習,由于缺乏休息造成疲勞性損傷。(4)目前我國教育人才選拔的主要方式還是高考,但普通高考生卻不考體育學科,升學的壓力使得學生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了文化課中。此外青春發育期導致高中女生的生理發生了周期性的變化,從而造成對體育運動產生的惰性,沒有參與運動,損傷自然就減少了。
2.2 學校體育教學運動損傷的發生程度
損傷程度是損傷所致程度,在法醫學上分為不夠輕微傷、輕微傷、輕傷、重傷,其分別對應的鑒定標準為《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目前主要在司法部的鑒定中使用。關于體育教學損傷的嚴重程度,不同研究評價標準有所差別,較多研究參照的是因傷缺席的上課天數來進行劃分,即學生因受傷中斷體育課或暫停體育課的天數為主要衡量依據,具體為:輕微度(可堅持上課)、輕度(缺席體育課1—3天)、中輕度(缺席體育課4—7天)、中度(缺席體育課8—28天)和重度(缺席高于28天)。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整體來看輕微程度損傷占比最高為49.6%,特別是小學男女生多為輕微損傷,分別占比58.2%和61.3%,當然小學生的整體基數也最大;初中男女生多為中輕度損傷,分別占比76.2%和64.6%;高中男生中度損傷略高一些為41.9%,其次輕度和中輕度損傷也分別占比31.1%和23.6%,高中女生運動損傷程度基本為輕度75.1%。出現這種分層主要原因有:(1)小學生思想方面未做到足夠重視,盲目的進行力所不及的危險動作,加之肌肉力量欠缺、協調能力不高,摔倒瞬間甚至不知如何自救。(2)中考體育項目每年都是固定的幾種,為了能拿滿分教師會長時間練習同一個項目,但過度的疲勞會引起韌帶、筋膜以及肌肉組織4—7天的中輕度損傷。(3)高中男生隨著心智發育,逐漸擺脫了“告老師”的現象,發生輕微損傷后不以為然帶傷堅持,日積月累容易導致慢性損傷。在教學比賽環節,存在不認真做準備活動就匆忙上場比賽的現象。(4)高中女生身體發育已接近成人,生理特點的改變也導致相應的心理變化。此外教材以田徑項目為主,適合女生特點的教材較少,這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課中常出現女生“生理期”或輕傷“請病假”的現象。
2.3 學校體育教學運動損傷的發生類型
運動損傷的類型有多種分類,根據性質可分為肉眼可見的組織破裂或出血的開放性損傷和損傷之后皮膚沒有破損,但皮膚以內的骨骼或組織發生傷害的閉合性損傷。根據病程可分為瞬間受到直接或間接暴力的急性損傷和因局部長期過度負荷或急性損傷未得到根治的慢性損傷。本研究按照受傷的組織類型把損傷分為扭傷、挫傷、拉傷、擦傷、骨折、骨膜炎、關節脫位、運動后不適、撞擊綜合癥、器官損傷和其他。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小學生的運動損傷多為擦傷,男女分別為37.9%和41.9%;初中男生扭傷占比47.4%,初中女生運動后不適占比33.7%;高中男生骨膜炎損傷占比45.8%,高中女生挫傷占比25.3%,其他扭傷、拉傷、運動后不適等相差不大。主要原因為:(1)雖然近年來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態總體提升呈現“逐步提升”趨勢,但嚴重的超重肥胖現象、持續增加的近視率以及停滯或徘徊不前的身體各項素質都影響著學生的運動能力。體育課中一些幅度大、難度高的動作對身體素質不好的學生有很大的影響,擦傷在所難免。(2)初中男生思想行為正處于有幼稚走向成熟的發展階段,處于叛逆期尚未成熟,常常出現準備活動不重視、上課不注意動作要領、對抗類項目亂發力等問題。(3)為了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大幅度提升中考學生的體育成績,很多學校在體育課中采取長時間、大運動量的訓練方法,但對于平時不愛運動的初中女生,這種盲目、投機的方式顯然違背了她們生長發育規律和體育教學原則。(4)籃球是男生比較喜歡的運動項目之一,隨著“每天運動一小時”的落實,每天都能進行籃球活動,起跳落地的動作過于頻繁,造成骨膜受到長時間的牽拉得不到緩解,正常結構遭到破壞而產生骨膜炎。(5)高中的體育并不是高考的必考科目,體育基礎差、身體素質弱的女生極少參與體育運動,球類項目有一定難度,女生常因乏經驗或恐懼,難以正確掌握動作要領,發生手指腳趾的挫傷。
2.4 學校體育教學運動損傷的發生項目
通過對學生課堂中損傷項目的調查分析并提出預防的建議,對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充分體現體育課健身育人本質特征有著重要意義。研究以《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參考,圍繞球類運動、田徑類運動、體操類運動、水上或冰雪類運動、中華傳統體育類運動、新興體育類運動等6大類項目,結合區域教學的實際情況分為籃球、排球、足球、短跑、長跑、跳躍、投擲、體操、健美操、武術套路、武術器械、休閑體育、素質訓練等。調查結果如表4所示:小學生的損傷多為體操類,男女分別占比44.2%和42%;中學生多為素質訓練,男女分別占比46.3%和41.8%;高中男生籃球損傷居多,占比34%,女生排球損傷者為34%、健美操損傷者為22.6%。主要原因為:(1)體操內容有一定的難度且占體育總課時的15%左右,但學生接觸體操的機會不多,小學生力量不足、注意力又容易分散,稍不注意就會出現扭傷或擦傷的現象。(2)蘇州體育中考自2019年起出臺新方案,其中將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作為必考項目,同時加強了籃、足、排三大球的技能測試。但練習中依然存在應試體育教學傾向,忽視訓練的科學性和負荷的合理性,以致造成運動損傷。(3)高中男生身心發展處在喜歡表現并張揚個性的時期,但身體素質參差不齊并缺乏體育安全意識,且高中的學業壓力較大,學生經常在疲勞的情況下堅持體育運動,這也增加了損傷的風險。(4)區域內高中學校體育課基本采用普修結合選修課的模式,高中女教師偏少導致可供她們選擇的健美操、啦啦操等課程無法開設。排球相對運動量不高,但她們因接觸較少,接球的技術動作違反人體形態結構或不符合運動生物力學原理形成傷病。
2.5 學校體育運動損傷的影響因素
通過走訪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教授、蘇州市(區)體育教研員、江蘇省內體育特級教師和一線教研骨干,了解學校體育教學出現損傷的致因,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內因即主體因素,主要指學生自身條件,包括安全意識、身體素質、疲勞及舊傷等;另一類是外因即客體因素,主要指外部的各種條件,包括教學能力、學校管理、氣候環境等。
2.5.1 主體因素
2.5.1.1 安全意識
安全意識是學校體育教學中導致學生運動損傷的主要因素之一,學生缺乏體育安全知識和未能養成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會增加損傷的發生率。教學中經常會見到學生不愿上體育理論課或講解安全注意事項時不予理會,在出現意外時也因為前期運動損傷的緊急處理沒有學扎實,自我保護方法的掌握不足而無從下手,甚至會因處理不當導致損傷程度的再次增加。
2.5.1.2 身體素質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經過了五次修訂,每修訂一次標準就下降一次,但學生依然在體育課的學習中意外事故頻發,且受傷的一般都是體育學困生。身體素質的好壞決定了個體運動能力的強弱,但現在的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只重視文化成績的學習,缺乏運動的時間和意識,身體狀況普遍不佳。還有個別學生先天性不能劇烈運動,但礙于自尊心未能主動告知教師而導致現損傷的發生。
2.5.1.3 疲勞或舊傷
疲勞造成學生運動損傷主要表現在學生長時間進行體育運動后,身體各器官無法維持在一定強度,但教師或學生本人并沒有采取有效地恢復措施,反而繼續維持原有的運動,極易使身體負荷加重或產生錯誤動作造成疲勞性損傷。有的學生有陳舊傷,在練習中會不自覺保護傷肢,沒有損傷的組織或部位發生運動代償,造成老傷未愈又添新傷,有時候需要休息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徹底痊愈。
2.5.2 客體因素
2.5.2.1 教學能力
教師作為體育教學活動的主導是整節課的組織者與管理者,因此教師的教學能力直接影響著運動損傷的發生率,這里的教學能力主要指安全教學的能力。有的教師安全意識淡薄,沒有在課前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教案準備不充分也沒有對器材進行安全檢查,上課時未能詢問學生的身體狀況,更有甚者帶有個人情緒上課或因個人問題擅離職守,這些都有可能造成學生安全事故。
2.5.2.2 學校管理
學生的身心安全是學校教育最重要的宗旨,良好的管理模式能保證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在走訪的過程中,有的學校安全管理沒有落實到位,體育場地過于狹小,地面凹凸不平,籃球場與足球場的設置不合理,器材的質量也不合格。甚至學校的教學安全制度、設備管理制度、醫療監督制度等都不完善,這些都為安全事故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2.5.2.3 氣候環境
體育教學大都在室外進行,這些場地環境受氣候溫度等因素的影響較大,蘇州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干燥溫度過高,長時間的室外體育課會導致學生大量出汗,造成自身水、鹽分和礦物質的流失,引起中暑、熱衰竭、抽筋等現象。冬季寒冷潮濕溫度偏低,衣服的增加使得身體靈活性降低,骨骼肌肉的柔韌性也會下降,導致體育技能不穩定,摔倒后很容易出現扭傷、骨折。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3.1.1 蘇州工業園區體育教學損傷的整體發生率為59.76%,小學1—2年級是損傷率發生最高的學段,小學男生3—4年級和高中女生是損傷率發生最低的學段,初中生的運動損傷率高于小學和高中,各學段男生的損傷率均高于女生且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小學男女生多為輕微損傷;初中男女生多為中輕度損傷;高中男生中度損傷略高一些,高中女生運動損傷程度基本為輕度。
3.1.2 小學生的損傷多為擦傷;初中男生扭傷者最多,初中女生運動后不適占比最高;高中男生多為骨膜炎損傷,高中女生挫傷占比偏高一些,其他扭傷、拉傷、運動后不適等相差不大。小學男女生的損傷多為體操類項目;中學男女生多為素質訓練;高中男生籃球損傷居多,女生排球損傷、健美操損傷者較多。
3.1.3 學校體育教學中的運動損傷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學生的安全意識、身體素質、疲勞及舊傷、教學能力、學校管理、氣候環境設備環境等。
3.2 建議
3.2.1 提高學生安全意識,強化自身身體素質
體育教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風險,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須向學生滲透安全體育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這是減少運動損傷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學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課堂常規、運動前的安全檢查、運動中的自我監督和運動后的安全追蹤,在教學競賽的過程中,能遵守體育的基本規則,避免因爭強好勝而不擇手段。良好的身體素質是防范體育損傷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教師要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升學生速度、耐力、柔韌、協調等各項素質,使身體能承受正常體育課的負荷。同時要養成學生課余時間體育鍛煉的好習慣,熟悉一到兩個體育運動項目并參與其中,從根本上提高強身健體的意識,強化自身的運動技術水平和團隊協作能力。
3.2.2 提升教師業務水平,科學組織教學內容
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的組織者、課堂進程的控制者,對待教學工作要嚴肅認真,其業務能力和工作態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安全。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利用空余時間加強學習,提高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水平。在教學內容設計方面,教師要根據學生年齡、性別、運動能力等不同情況,制定出合理的教學計劃。同時要主動跟學校教導處溝通,將體育課盡量排在上午2—3節課和下午1—2節課并盡量減少同一時段上課班級的數量。此外,每學期要保質保量上好體育理論課,在課堂中多向學生傳授有關“運動損傷”“體育安全”“課堂紀律”相關內容的理論知識。
3.2.3 加強學校安全管理,消除校園安全隱患
體育場地和器材是保障體育教學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良好的場地器材能使教師從容安排體育教學,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感到舒適和輕松。因此,學校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增加學生上課的空間和使用器材的數量,完善保障體育教學的基本條件,定期檢查和維修體育設施,發現安全隱患要及時報廢、設置警戒線等措施避免因設備損壞造成的傷害。學校還要根據所在地區實際情況,建立健全體育教學安全監管、檢查、評價機制,定期開展體育教師安全培訓,提高教師運動損傷的救護能力。此外,學校要聯合體衛藝、教導處、德育處、體育組成立學生健康檔案工作小組,每年組織學生進行體檢,及時了解每個學校的身體狀況并建立健康檔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李成玥.小學生體育學力內容及層次的建構[J].教學與管理,2021(20):47-49.
[3]張智敏,王志強,張育存.中小學學校體育運動風險防控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31(5):443-447.
[4]馬超,吳正治,包法寶,等.監獄服刑人員急性損傷與應急處置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9(31):224-225.
[5]宋姝娟,黃春萍,劉牧文.杭州市2005-2012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發病特征和報告質量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5,16(1):52-56.
[6]李樂虎,高奎亭,舒宗禮.第三方組織參與我國學校體育監督評估:現狀、困境與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9):45-55.
[7]張翔.當前中國學校體育課改革的批判性思考:基于學校體育課增強體質的探討[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9,34(5):1-5.
[8]陳靈芝.76例腦外傷后顱內出血的法醫臨床學鑒定分析[J].法制與社會,2020(35):40-41.
[9]吳成亮,郝衛亞,肖曉飛,等.體操運動員踝關節損傷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9,38(5):412-417.
[10]季瀏.我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體育科學,2022,42(5):3-17.
[11]陳林玉.蘇州市區體育中考實施現狀與對策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7.
[12]王宏建.蘇南城區初中生運動損傷現狀及運動安全態度關系的調查分析[D].揚州:揚州大學,2018.
[13]林武慰.江門市初中體育課堂教學安全性原則貫徹狀況與改革策略研究[D].廣州:廣州體育學院,2021.
[14]周偉,陳莉.體育素養視域下一貫制學校體育課程優化路徑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23,45(1):64-69.
[15]李寶國,繆柯.新疆地區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管理模式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37(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