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武術文化具有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武術公共課程高質量發展的應然之舉。新時代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具有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培養學生完整人格、弘揚優秀武術文化、堅定學生文化自信、提升武術教學育人質量等時代價值。當前,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存在武術公共教師缺乏課程思政意識、武術公共課程缺少課程思政元素、武術公共教學方法課程思政融入不足、武術公共課程融入課程思政評價標準尚未明確的現實問題。運用文獻查閱法、專家訪談法、實地調查法等研究方法,提出合理的實現路徑:培育武術公共教師課程思政意識,提升教學能力;創新武術公共課程教材,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武術公共教學中;革新武術公共教學方法,注重體現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制定科學、合理的武術公共課程評價標準,發揮課程思政教育作用。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武術公共教學;價值意蘊;實現路徑
2020年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全面推進各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1]。武術公共教學課程思政具有體育運動特色,自帶堅強意志品質和拼搏屬性,其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優勢成為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最佳選擇[2]。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可以借助其獨有優勢科學制定教學內容和設計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優質的身心素質和愛國情懷。
1 新時代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的價值意蘊
1.1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
武術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元素,武術教學是最深層次、全方位、最持久的愛國主義活動實踐,愛國主義思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精神支柱。新時代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能夠強化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培養學生迎難而上和克服困難的精神。此外,通過講授愛國題材的教學內容,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認同感[3]。學校還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武術文化活動(例如武術比賽等)厚植學生愛國情懷,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思想。
1.2培養學生完整人格
完整人格是人的全面發展的主要特征,人的身體、心理、情感、智力、品質、價值觀念等是人全面發展不可分割的整體。身體健全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當然,只有身體健全,其他方面沒有得到發展,則談不上是一個健全的人,道德和精神的全面發展也是成為完整人格的核心要素[4]。武術公共教學是培養學生完整人格的重要途徑之一,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具有錘煉學生意志品質、提升團隊合作意識、提升審美能力的功能。因此,學生在武術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懈的努力達到形成完整人格的目標。
1.3弘揚優秀武術文化
武術運動具有健身性、娛樂性、多樣性、包容性等特征,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理念,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武術能夠展現出中華民族精神和哲學思想[5]。因此,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學生在接受武術教學的同時能夠潛移默化地感受到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6]。例如:在武術理論課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對學生武術知識的講授讓學生了解中國優秀武術文化,也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武術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鑒于此,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有利于學生了解和弘揚中國優秀武術文化。
1.4堅定學生文化自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7]?!眱炐阄幕N含的價值取向、社會動力和精神意識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武術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堅定文化自信過程中不可或缺。同時,大學生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在武術教學中不僅能夠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而且還能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武術文化的傳承和體驗,為堅定文化自信體現青年一代的使命和擔當[8]。
1.5 提升武術教學育人質量
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對培養學生德才兼備、高尚品德具有重要實踐意義,能夠進一步提升武術教學育人水平和質量。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能夠促進多學科課程資源和教學任務的深度融合和有機統一,能夠有效解決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和武術公共課程的渠道不融合、不暢通的問題,以武術精神、武術文化、武術活動、武術教育等內容指引新時代大學生全面發展。武術公共課程思政充分融合身體教育、文化教育、技術技能、民族精神等教育資源,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9]。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武術專業技術水平,同時還可以豐富學生的武術理論知識、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塑造學生完整人格,鑒于此,應創新高校武術公共課程新格局,以打造全面育人新模式。
2 新時代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的現實困境
2.1 武術公共教師缺乏課程思政意識
武術公共教師是課程思政融入武術公共教學的實施者,同時更是豐富武術公共教學內容的主導者,因此,武術公共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對武術公共課程內容的質量有著重要影響。未曾學藝先識禮,未曾習武先習德[10],武術公共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先做人后做事”的道德思想引導,對學生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道德意識的培育。但目前在高校公共武術教學中,武術公共教師忽視了武術所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教學中注重技術技能學習,弱化了課程思政意識的融入,最終的評價標準以技術技能考核為主。例如:武術套路復雜,動作難度高,教師講授和學生學習更側重于技術要求,缺乏對武德、武禮等思政意識的深入了解。
2.2 武術公共課程缺少課程思政元素
武術公共課程缺少課程思政元素主要表現在教材內容、理論學習和技能學習三個方面。高校武術公共課程教材內容以知識學習為主,而武術傳統文化、武德等內容少有見文,更未進行全面的、詳細的解析。武術公共課程理論學習以武術文化、武術概述等為主,但在現實的理論學習中,武術公共課程理論學習往往被忽視,室內講授環節往往只有2-4個學時甚至更少[11]。在技能學習方面,武術套路復雜,技術難度較高,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難以更深層次地了解技術動作的真正思想內涵,而武德、武禮方面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
2.3 武術公共教學方法課程思政融入不足
目前,高校武術公共教學以講解、示范、小組練習、巡視指導等方法為主,學生在固有的方式方法中觀察、討論和練習,但隨著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這樣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弊端被無限放大,學生的主體性被降低,學習武術的興趣也逐漸被淡化。與此同時,武術技術路線、技術要點是教師重點講授內容,而對武術套路的內涵、價值少有提及,導致學生無法感知和理解武術的深刻內涵,降低了武術公共教學的效果。
2.4 武術公共課程融入課程思政評價標準尚未明確
當前,高校武術公共教學評價標準主要以武術技術動作的考核為依據,而武術理論知識的考評不足,考評標準較為單一[12]。由于武術公共教學評價標準單一,學生在學習中武術技術動作和武術技術要點是學生主要學習內容,與武術理論知識相關的武術文化、民族精神、武德武禮等內涵教師講授較少,同時也未能納入考核范圍,未能深入挖掘武術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育人功能,因此,學生的學練程度得不到及時的反饋評價,長此以往,學生對技術技能的學習失去了動力和興趣,導致學生學練“糊弄、隨便”現象的出現。
3 新時代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的實現路徑
3.1 培育武術公共教師課程思政意識,提升教學能力
學生學習道路中最重要的指引者是教師,教師課程思政意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的效果。因此,新時代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首先,提高和培育武術公共教師課程思政意識,發揮課程思政核心思想的引領作用,提升教學能力;其次,提升武術公共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實際運用能力,促進武術公共課程思政系統的建立;最后,做好武術公共教師課程思政的培訓工作,幫助武術公共教師進一步強化專業知識的補充和技術技能的掌握,達到武術公共教師自身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推動其深厚的理論知識和專業的技術技能傳授給學生,提高武術公共教師的綜合素養。
3.2 創新武術公共課程教材,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武術公共教學中
在創新武術公共課程教材進程中,將武術傳統文化、武德武禮等育人內涵合理融入武術公共教學,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的育人價值(見圖1)。首先,構建高校武術教師和思政教師的武術思政育人模式,整合育人資源,提煉高質量的武術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其次,區域間不同高校武術公共課程教師發揮協同育人機制,加強校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武術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不斷完善;最后,在創新武術公共課程教材中注重武術人文精神的體現,加強武術人文精神的講授,培養學生積極進取、求真務實的精神。
3.3 革新武術公共教學方法,注重體現課程思政教育理念
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必須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全面貫穿于武術公共教學方法之中,融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提升、興趣培養等育人目標。首先,教師在講授技術要點的同時加強對技術內涵的解析,使學生既能學習武術技術技能,又能掌握武術理論知識,推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將武術技術、武術文化、武德武禮等有機融合教學方法中,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水平;最后,在武術公共教學方法中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小組練習活動,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積極向上的品質,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3.4 制定科學、合理的武術公共課程評價標準,發揮課程思政教育作用
新時代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制定科學、合理的武術公共課程評價標準是武術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首要任務。武術公共課程評價標準應回歸教育的使命和初心,充分反映教學中技術技能和文化內涵學習的有機融合,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生對技術技能的學習,而是重視將武術精神傳授給學生,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思想品質。將學生的意志品質、合作意識、體育品德等素養納入評價標準中[13],充分體現新時代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的育人性和全面性。
4 結語
武術傳統文化作為中國人民的智慧體現,是高校有序開展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文化內容[14]。新時代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武術公共教學,需要根據學生實際發展需要,突破傳統的“重技術、輕理論”的教學方式,將課程思政核心內容落實到武術公共教學的各個環節,使武術公共課堂彰顯豐富的武術傳統文化元素,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情懷,幫助學生塑造高尚的思想品質,創新武術公共課程思政育人模式,逐步提升武術公共課程思政育人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2-03-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韓冰,姚小林.體育課程思政助力高校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價值內涵與實踐路徑[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1,39(4):77-81.
[3]常愛鐸.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課程思政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研究[J].武術研究,2019,10(4):98-100.
[4]孫傳遠,闞逍.關于完整人的思考[J].現代教育論叢,2010(2):15-24.
[5]趙廣濤.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與傳承[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8(2):34-37.
[6]秦立凱,黎小龍,趙先卿.文化傳承視域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反思與建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3):113-117.
[7]中國青年報.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N/OL].(2022-10-25)[2023-03-19].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47667251732442380amp;wfr=spideramp;for=pc.
[8]包晗.試析大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文化自信構建[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31):177-180.
[9]邵媛.體育課程思政的歷史考察、時代價值與發展路徑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3,22(2):61-66.
[10]馬文友.重塑當代武術的文化價值-兼論其對實現中國夢的意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2):38-42.
[11]楊希娟.高校武術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探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12]晁岳春,夏志強.湖北省高校傳統武術開展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4):167-169.
[13]劉鋒.新時代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難點及應對策略[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2):136-142.
[14]李艷,趙富學.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育人訴求與踐行向度研究[J].體育教育學刊,2022,38(6):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