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各民族在交往交融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大特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成就,這些成就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高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在黨建工作中,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目前,工科院系黨建工作的創新方法和思路還有待拓寬,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機制舉措還有待深入探索。這就要求高校工科院系提倡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共同促進相互呼應的“鑄牢”。高校的不同學科具有差異性和獨特性,在高校黨建工作中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需要有統一的思想指導、科學合理的研究規劃,結合工科院系黨建工作實際,搭建文化交流與學習平臺、創新課程思政,發掘并合理利用各民族優秀文化資源、調動凝心聚力的向心力,發揮黨建引領示范作用和專業與學科優勢,提高師生的參與度,在和而不同的相融相生中,更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科院系;黨建;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D633;D26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30-0193-04
基金項目:2022年度遼寧省高校黨建研究項目“精益管理賦能高校黨建‘一融雙高’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2GXDJ-ZD009);2023年度大連民族大學黨建研究委托項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工科院系黨建工作中的探索實踐”(項目編號:DLMD2023DJXM-WT002);2024年大連民族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重大招標項目“民族高校理工科專業從課程思政向‘課程鑄牢’的使命再聚焦研究”(項目編號ZB202402)。
作者簡介:云健(1975—),男,博士,大連民族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黨建工作;王姝懿(1984—),女,碩士,大連民族大學教師,研究方向為高校黨建工作;王波(1981—),男,碩士,大連民族大學教師,研究方向為高校黨建工作;張曉蕊(1987—),女,碩士,大連民族大學教師,研究方向為高校黨建工作;于佳禾(1995—),女,碩士,大連民族大學教師,研究方向為高校黨建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做好黨的民族工作、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維護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工科作為我國第一大學科,擁有師生數量多,涉及的學科面廣,主要培養以實際應用能力為主的技術型人才,涵蓋電子信息類、土建類、電工類、熱能核能類、水利類、儀器儀表類、化工類等等各大門類。工科類人才培養質量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高校應以黨建為引領,引導工科類人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鼓勵工科類人才做先鋒、做示范、做表率。
一、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
(一)高校是培養中華民族一體化自覺、厚植家國情懷的重要陣地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高校黨建工作就是要始終站在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高度,通過豐富的課程設置和文化活動等,引導學生了解和尊重各民族多元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和黨日活動等,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引導各族師生黨員牢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在加強政治引領的基礎上,堅持正確的辦學治校方向,打造相互尊重、彼此互助互通互嵌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環境。同時,高校黨建工作還需高瞻遠矚,要立足國家民族大局,通過多元文化教育來深化民族團結。課程設置豐富,文化活動多彩,旨在增進學生對各民族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強化中華民族認同感。利用思政教育、社會實踐、黨日活動,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二)有助于師生在心理上增強對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提升集體認同感
“認同對人們的行為方式有巨大影響。”[3]工科院系基層黨組織要在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上積極發揮黨建示范引領作用,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開展文化教育活動,有助于增強師生對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包容,逐步了解不同地區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組織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有助于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組織各類志愿活動,有助于提升師生集體認同感與團結協作精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幫助師生在心理上增強對各民族文化的體會和認同,培養寬容的心態,在師生、生生、教師間建立團結的人際關系。讓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融入日常教育的點滴之中,有助于師生共同成長和發展,也有助于構建和諧健康的校園環境。
(三)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對于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高校作為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有責任也有義務通過黨建工作和各類文化活動,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貢獻力量。通過深化民族團結教育,高校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增強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和諧穩定的良好氛圍。[4]同時,高校能夠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學術研究、文化交流等方式,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出積極貢獻。因此,高校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其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其履行推動社會進步、促進民族團結重要使命的體現。[5]
二、在工科院系黨建工作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狀分析
(一)在工科院系中教育者需創新工作方法
教師是面向學生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體,在工科院系的教育教學中注重專業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對于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教育教學內容相對較少。這導致學生更多關注專業技能上的進步,在民族認同和文化理解方面缺乏相應的重視。
工科教學一方面更為強調實用性和技術創新能力,對于文化傳承和人文素養的培養相對較少。另一方面更注重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一定程度上容易忽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這使得工科教育教學中缺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入引導和情感體系構建。
(二)在工科院系中學生需拓寬學習渠道
大連民族大學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民族高等學校。工科學生由于需要通過實踐操作、項目實訓實驗來鍛煉實際動手能力,會占據部分理論授課時長,用于進行實訓和課程設計,且理論課程中黨史、思政類課程與專業課程關聯性不夠緊密。因此,在有限的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難以融入更為多元的歷史文化元素,在緊張的教學進度下,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開展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教學與科研活動。
|鑒于當前工學學科的高招生比例和學生總數中的顯著地位,高校需特別關注工科學生的實際需求。在保障實踐操作和項目實訓的同時,應尋找發展的平衡點,要將黨史、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提升兩者的關聯性。此外,還需探索更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讓學生能充分利用碎片時間來進行學習。
(三)在工科院系中持續開展黨建活動
工科院系黨建與業務的融合度還有很大上升空間,黨的理論知識與工科專業課程之間缺少有機銜接的橋梁紐帶。工科教師,尤其是新入職青年教師,由于受專業背景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關注重點更多放在前沿科學領域,主動入黨意愿不強,政治理論學習意識不夠,在學習黨的新精神、新理論和新思想方面不夠主動,發力不足。工科院系在開展黨建活動時,往往局限在各個院系內部,缺乏跨學科、跨院系、跨高校的交流和合作意識、缺乏對其他院系的了解和支持。這導致了黨建活動的資源和經驗無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和傳播,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進行“融”的實效還有待加強。
三、在黨建工作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現路徑
(一)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形成上下“一盤棋”,齊心辦大事的辦學治校格局
高校學生來自祖國各地,涉及的省份廣泛,年齡相近,受教育水平相似,帶著不同的民族和生活習慣、習俗文化、語言形式、學習經歷等聚集在一個固定的場域,形成相對穩定的多民族互嵌式生活格局。這就要求高校在促進各民族大團結,進一步實現各民族廣泛交往交融交流上打造好宏觀格局,建立大環境與小網格雙循環機制。堅持黨管辦學方向、黨管改革發展,通過在校園文化建設、培養方案設置、教育教學政策、課堂教學質量、文體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加強黨建示范引領作用,鼓勵、引導和支持學生積極融入和諧共生的大環境。同時,以寢室為最小單位、以班級為中心力量搭建基層網格,通過寢室文化建設、班級學風建設、學院風采展示、社團活動等,有效引導學生建立集體意識,激發情感共鳴,有效表達共同追求,凝聚集體向心力,共塑同心圓。在生活、學習和心理發展過程中,突出班導師、任課教師、輔導員以及班級班委的聯動協調機制,協同開展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從內部群體認同角度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根基,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和堅定的文化陣地。
(二)發揮工科優勢,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領各項事業發展
“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是團結和諧。”[6]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樹立課程思政品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育人過程中,要探索出一條適用于工科的“三全育人”創新路徑。工科院系涵蓋眾多學科領域,在教師層面,要進一步深入思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工科院系課程教學、學科前沿動態方面的有機聯系,通過開展跨學科合作研究、組建跨學科研究小組等形式,促進不同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嚴控教師政治素質考察關,突出教師聘任的政治標準,把真正專注于立德樹人、作風優良、政治素養好、業務水平高的人才選出來、用起來;在學生層面,除相關政治理論課作業、征文與競賽、校內活動之外,在課程體系搭建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專業知識,開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平臺、軟件等,讓知識與實踐更好融合,主動思考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與當下大學生生活、學習現狀的緊密聯系,以及對工科技術型人才的發展助力,深入探討各民族文化資源的現代價值。通過舉辦中華民族文化展演、優秀傳統文化講座、優秀黨員上黨課、黨史知識競賽等活動,讓各民族學生廣泛參與,感受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魅力。
(三)強強聯合,積極開展校企、校地合作,全面提升“融”的實效
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校企合作,如進行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科研項目、成果轉化、研究基地搭建,將校企雙方的教學資源和實踐經驗結合起來,共享資源和技術,培養雙師型教師,建立企業導師制度,將高校基層黨組織黨建工作與教學科研、技術創新相結合,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育人體系;在課程設計與實訓實踐環節,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企業的科技創新項目,培養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度和廣度。
通過與民族地區深入開展科技服務、技術支持、干部培訓、高校聯盟、文旅產業發展、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心理健康指導等全方位合作,助力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組織學生到民族地區參與社會實踐項目,了解民族地區的發展需求和文化特點,增進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將黨建工作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精準供需對接,讓校地攜手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從無到有,生生不息,全面提升黨建工作的實效和影響力,把工科前沿科學研究成果融于民族地區發展實際,推進實施政府、學校、民族地區聯動戰略,使校企、校地合作的過程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
(四)拓寬思路,打造“黨建+鑄牢主線”優勢品牌
要充分結合基層黨建工作,扎實開展專職組織員與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作,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校培訓重點內容,依據青年教師不同學業背景與發展階段,建立個性化青年教師入黨培養體系。充分調動黨支部內驅力,打破單一模式藩籬,加強支部間互學互鑒與資源共享,深化基層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樣板黨支部建設,引導其他黨支部向優秀看齊,全面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積極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確立并搭建以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知識、理論與實踐、統一與多元等相結合,能夠有效體現民族融合現代性訴求的黨建平臺。
加強院系間黨建活動交叉融合,創新建立工科與工科、工科與理科、工科與人文學科、工科與社會科學、工科與農學、工科與醫學等多學科互通互嵌的融合品牌,促進資源共享共建,在品牌創建過程中,增進學科間交流與溝通,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穩步發展。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基層黨建全過程,充分發揮工科院系黨組織帶頭引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領域的教學組織與科研的功能,深度激發工科院系黨組織的活力和動能。打造“黨建+鑄牢主線”黨建特色和思政品牌,高標準執行好已獲批的全國高校數字思政精品項目等,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上,敢于突破,大膽創新,勇當排頭兵,逐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有特色、有后勁的、融合效果好的先進經驗和做法。
四、結語
總之,工科院系肩負著培養未來國家棟梁的重任,需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要“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7]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站位,站在維護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立場上,持續深入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致力培養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專業技術水平高,政治素質過硬的新型工科類人才。通過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優化課程體系,提高教育的質量,以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政治立場堅定、技術技能卓越、綜合素質全面的基礎上成長。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共同建設偉大祖國 共同創造美好生活[N]. 人民日報,2022-03-06(01).
[2]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J]. 中國民族,2019(11):12-13.
[3] 何佩群,俞沂暄. 國際關系與認同政治[M]. 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45.
[4] 萬戰爭. 新時代高校院系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的探索與實踐[J]. 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23,15(05):97-100.
[5] 程海雨,李擎,陳旭,等. 高校院系基層黨建工作的探索與實踐:以北京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為例[J]. 高教學刊,2021,7(32):180-183.
[6]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3:16.
[7] 黨的二十大文件匯編[M]. 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22:20.
(責任編輯: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