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思益學校以根本任務為導向,以價值為引領,堅定育人目標,通過有效挖掘“文化資源”,有效整合“科教資源”,有效聯合“家社資源”,將原本“單一”“割裂”的學科課程進行科學的融合,構建適切可行的“融合1+3+1”課程體系,在教育過程中進行縱向的小初高貫通培養,橫向的多學科融合培養,并不斷完善優化校本化實踐,在實踐反思中不斷總結經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立德樹人;融合教育;課程建構;校本化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要更加注重全面發展,更加注重終身,更加注重融合發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要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有機融合。”這種從“五育”并舉到如今“五育”融合的轉變,實際上明確了基礎教育的未來育人方向。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思益學校(以下簡稱“思益學校”)充分傳承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百年名校悠久歷史,充分發揮新生學校辦學優勢,充分結合保障片區學生實際,充分挖掘區域豐富資源,探索立德樹人視域下融合課程建構的校本化實踐。通過構建一體化的育人體系,提高融合課程教育質量水平。
一、完善融合教育內涵,突出價值意蘊
(一)悠久歷史與新生力量的緊密融合,強化價值引領
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在其百年的辦學歷程中,秉持“崇文求真”校訓,勇擔社會責任,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學子。在“崇文求真”的時代化表達中,“崇文”指崇尚文明,淬煉人文精神,涵養人文情懷;“求真”指求真知,培育科學精神和實踐創造能力。
隨著老百姓對于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各地名校相繼深入開展集團化辦學。2023年5月,思益學校在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馬群保障房片區掛牌,這不僅緩解了近年來掀起的擇校熱,也緩解了部分家長的教育焦慮,更是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對于教育公平和均衡時代吶喊的現實呼應。思益學校應運而生,擔負起在老百姓家門口辦優質學校的社會責任。
新生的思益學校與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的悠久歷史緊密融合,在“崇文求真”的基礎上,傳承“‘成全’人、成‘全人’、‘全’成人”的育人使命,集思廣益,以“崇文求真思益”為校訓,以“上好每一堂課、成就每一個人”為辦學理念,突出“思益”價值引領,以追求更新更高更優的內涵和品位。
(二)時代要求與辦學實際的緊密融合,堅定育人目標
思益學校繼承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培養人格健全、具有創新素養的現代公民”育人目標。重視學科課程融合育人,關注科教資源整合育人實踐,同時更加重視校家社協同育人。將“育人”和“育才”相統一,通過優化同新時代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勇擔育人、育才的責任,努力把學生培育成為擔當民族復興時代重任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思益學校凝練“上好每一堂課,成就每一個人”辦學理念。課堂教學是落實課程最主要的一個途徑,是學校工作的核心,是每位教師主要的教學工作,是每一位學生在學校的主要活動地。“上好每一堂課”突出教師主導地位,讓每一堂課都能成為教師涵養育人智慧的啟發課。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堂課都能成為開啟學生智慧大門的智慧課。通過“上好每一堂課”,讓師生都能知識富足、精神豐滿,進而實現“成就每一個人”。
思益學校創新“生·成”教學主張。通過課程實施“生本、生活、生長”教學行動,激發學生自覺、主動、讓學習真正發生,助力學生生命真正的成長。在教學行動中實現“課堂之‘生成’”“教者之‘生成’”“育人之‘生成’”。讓每一個學習在思益的學生都能體驗到自由成長的快樂,讓每一個工作在思益的教師都能收獲到專業成長的幸福,真正踐行“上好每一堂課、成就每一個人”的辦學理念,實現“培養人格健全、具有創新素養的現代公民”的育人目標。
思益學校將“崇文求真”同時作為思益教育新征程的精神符號,繼承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百年辦學經驗,引領“思益”辦學理念和育人實踐。始終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以“貫通”和“融合”,打造育人新樣態。
二、建構融合教育課程,優化校本實踐
(一)融合課程的框架建構
構建“五育融合”的課程框架是思益學校對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百年文化的傳承和延續,也是對黨和國家對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積極回應,更是推動新生學校育人方式改革的關鍵著力點。學校充分發揮新生學校辦學優勢,充分結合保障片區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區域豐富資源,初步構建“融合1+3+1課程”(1指的是一個貫通培養項目,3指的是融合三類資源,1指的是一體化課程實施。)。
“融合1+3+1課程”,在課程設計上,通過有效挖掘“文化資源”、有效整合“科教資源”、有效聯合“家社資源”,集思廣益地利用各種資源并進行科學的設計,將原本“單一”“割裂”的學科課程進行科學的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在實踐活動中、通過“思益好少年”“思益學習標兵”“思益運動健將”“思益書畫家”“思益小勞模”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各類活動,使每位學生都能夠思有增益,進而促進學生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最終實現融合發展。在培養路徑上,學校通過縱向的小初高貫通培養,橫向的多學科融合培養,以縱向“貫通”和橫向“融合”引領區域內教育的整體提升,最終實現共建、共享、共發展。
思益學校借助融合課程的建構,不斷踐行“上好每一堂課,成就每一個人”的辦學理念,使“貫通”“融合”貫穿各類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實現育人無時不在、無時不有的“全過程”育人,致力“培養人格健全、具有創新素養的現代公民”,最終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融合課程的校本化實踐探索
在融合課程框架下,思益學校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思益特色的校本化的實踐探索。主要包括“特色文化”結合育人、“科教資源”整合育人、“校家社”協同育人、“各類課程”融合育人等,并取得了一些成績。
1.“特色文化”結合育人有“厚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思益學校從地域文化、品牌文化等角度出發,建設具有人文特色和文化內涵的魅力學校,把歷史文脈傳承下去,讓“特色文化”更好發揮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為學子的人生厚度奠基。
思益學校所在地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明初京畿重鎮。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由太仆寺在此地設立管理該地牧馬的機構,該地名由此而出現。這里處處彌漫著歷史的“塵土”和文化的“墨香”,逐漸形成當地人民樸實、勤勞、進取的特征。
“特色文化”結合育人從教育的主體和客體兩個維度出發。引導學生主體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帶領學生在校園里進行創作:海報、文創產品、短視頻、繪畫作品、音樂劇等文化產品的創作,在實踐中展示自我。學校客體從“要你做”轉變為“一起做”,讓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提升工程中,人人參與優化育人環境的中來,借助墻壁文化、走廊文化、樓梯文化、班級文化,讓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在學校里在時刻感受到鄉土文化的浸潤,感受優秀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實踐中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與此同時,學校借助晨會、班隊會、社會實踐等活動,將“特色文化”融入育人全過程,讓學生感受校園文化、家鄉文化,培根鑄魂;進而愛家鄉、愛祖國,啟智潤心,最終引導學生立大志、擔大任。
2.“科教資源”整合育人有“高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由普惠式育人到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的過程,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到教育“金字塔”的頂端,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拔尖創新人才”,但基礎教育階段應關注每個學生創新潛質的挖掘和創新素養的發展,著力培養出一大批個性鮮明而全面發展的創新型預備人才,從而更大限度地擴大人才群體的基數,為培育拔尖創新人才構建厚實的人才基礎。思益學校通過多舉措有效整合育人資源,打破常規學校培養模式局限在單一學段和空間的固有思維,打通校內外聯系以及課堂和實踐的聯系,創建多元培養路徑。
思益學校依托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優質教育資源實施“數理人才初高中貫通培養實驗項目”,對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成績突出的學生開展貫通、協同培養。突破傳統集團校“以強帶弱”的固定模式,建立共創共享新格局。組織保障房片區學生一起聆聽“院士1課堂”講座,參觀江蘇少年工程院,到南京大學等高校研學,開啟夢想學府的探索之旅,為推動新時代普通初中育人方式變革提供樣本經驗。
學校還積極尋找周邊科教資源。通過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的有效合作,貫通培養,整合資源,開展“一粒‘種子’的夢想:農科創新拔尖人才貫通培養的初中實踐”內涵建設項目,開啟農科創新拔尖人才貫通培養的實踐探索。
學校始終在探索育人新路,通過資源整合、科教融合,讓科學的種子根植于每一位學子的心中,使他們從小留下“科學”的記憶。
3.“校家社”協同育人有“溫度”。學校地處南京秦淮、玄武、江寧、棲霞四區交界處,片區內為南京市保障房,生活人群包括拆遷安置農戶、外來務工人員、新就業群體等,具有低收入、老齡化、出行范圍小等群體特征。學校開拓創新,勇擔社會責任,開創“校家社”共育新局面。
思益學校積極推進校社共建項目。通過與各社區簽訂共建協議,召開社區書記座談會等形式,整合區域資源,形成校社“協同育人”合力,實現轄區單位資源聯享、人才聯育、服務聯動、文體聯誼。社區邀請鄉土資深研究者來到校園,為學生帶來了一節鮮活生動的鄉土思政課;社區還邀請周邊大學研究者來到學校開展文化宣講,在學生們心中種下了從小立志,爭做“小先生”的種子。
學校還聯合周邊社區共同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共建社會實踐基地、組建校社協同育人工作機制。學校積極開展“潤心”德育系列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儀式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責任意識。學校實行全員導師制,每一個學生都有成長導師;開展全員家訪,教師與家長、孩子促膝交流;聯合社區開展關愛活動,到轄區內貧困學生家中走訪慰問。學校、家庭、社區,都是孩子成長的責任人,都給予了學生充分的關懷,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時刻感受到校、家、社協同聯動的溫暖和愛。
4.“各類課程”融合育人有“力度”。學校凝練提出了“上好每一堂課、成就每一個人”的辦學理念。充分利用各級各類課程,為學生的成長助力。
學校在“融合1+3+1課程”體系指導下,結合學生實際,開展學科課程一校本活動一興趣社團三個維度的校本化課程育人實踐。教師借助不同維度、不同梯度的課程設置,立足學生發展開展符合國家培養要求的“五育”融合的課程體系。除國家課程之外,通過科學有趣的學科活動、富有特色的校本活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將“五育”融合,打造“小而全”“小而精”“小而優”的校本化課程,著力引領學科課程一校本活動一興趣社團等各類課程回歸育人本源,通過“上好每一堂課”,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真正踐行“成就每一個人”的辦學理念。
學校提出了“生·成”教學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建立健全符合學生身心成長的課程體系,圍繞創新拔尖人才貫通培養,打造“濕地奇遇”“一粒‘種子’的夢想”“數理人才初高中貫通培養實驗項目”等特色項目。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借助生活經驗、解決生活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通過融合備課資源庫、校本教案、課程基地、實踐基地、工作室、校內外專家、家長資源等,使課程資源多樣化。通過課程實施“生本、生活、生長”教學行動,激發學生自覺、主動、讓學習真正發生,助力學生生命真正的成長。
學校全面堅持“三全育人”。創新“校家社”合作方式,在人文關懷下實現有“溫度”的“全社會”育人,強化育人應是人人有責、人人履責的意識觀念,讓“校家社”每一個人都努力成為“育人者”“引路人”。有效整合“科教資源”,科學融合“各類課程”,將立德樹人始終貫穿于各類教育教學全過程之中,從而實現育人無時不在、無時不有的“全過程”育人。在科學有力的培養中,學生不僅掌握了成長過程中必備的學科知識、還兼顧了興趣與科學,提升了人才培養“高度”。在校園內加大文化浸潤,各部門集思廣益、各門課程協同發力、將立德與立智相互融合,切實踐行“五育”融合,從不同層次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培育學生、為學生的成長增添文化的“厚度”,真正實現對學生的“全方位”培養。
思益學校,他將悠久歷史與新生力量的緊密融合,強化價值引領;他將時代要求與辦學實際的緊密融合,堅定育人目標;他通過有效挖掘“文化資源”、有效整合“科教資源”、有效聯合“家社資源”,將原本“單一”“割裂”的學科課程進行科學的融合,并開展適切可行的校本化實踐,提高融合課程教育質量水平,努力提供在老百姓家門口辦優質學校的思益案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習近平: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EB/OL].2023-09-1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4156.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2019-02-23.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3]朱焱.普通高中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J].江蘇教育研究,2023(1):41.
[4]周蓓.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重要論述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22:104.
[5]歐陽玲;王飛.拔尖創新人才基礎培養的實踐與思考——以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23(12):91.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