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家庭教育;教育生態;共生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40-0062-02
教育部等十三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指出:“明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責任,完善工作機制,促進各展優勢、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實增強育人合力,共同擔負起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責任。”學校有責任對家庭教育實施指導,在合理機制下幫助學生家庭建構平和自然的教育生態。
情景中,小王的父母采用的是專制型教養方式。這種教養方式會讓孩子產生直接的情緒體驗,如果是正向的情緒體驗,它會讓孩子生發出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如果是負向的情緒體驗,它則是學生心理問題的催化劑。“中國教育追蹤調查”基線數據表明,專制型家庭中的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高于同期。事實證明,專制型教養方式不利于孩子積極情緒的培養。所以,“精細化管理”的家庭教育往往容易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這種教育方式亟須依托家校協同進行家庭教育指導。
關注共生是家校之間有效協作的前提。只有先明確學生成長成才的迫切性,才有合作的根基。不同的視角對于“成才”的理解不同,輔助路徑也不同。學校和家庭關注共生,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雙方通過加強溝通與合作,共同為學生提供更加綜合、有針對性的成長資源,是學校指導家庭教育的實然與必然。
小王在延時服務結束后不愿離校,原因是其家庭教育生態讓他有負性情緒體驗,班主任可以針對這個現象進行適切的家庭教育指導,通過“走三步,送三步”的策略,幫助小王實現自我成長。
第一步,守衛學生的安全。在征得學生的同意后,班主任可以與家長電話溝通,如實描述學生的情緒狀態,提議親自送學生回家。借助家訪調查家庭教育的基本情況,提醒家長關注學生的消極情緒和消極行為,從表象中發現深層次問題。
送一步,建議家長做好家風建設的“一室一廳”措施。“一室”就是一周一次的臥室談心,積極傾聽彼此的心聲,嘗試從對方的角度思考矛盾;“一廳”是每月一次圍繞孩子成長的客廳家庭會議,一起羅列問題,一起尋求解決,一起制定計劃。
第二步,呵護家庭的溫暖。班主任對家長予以家庭教育指導,幫助學生家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好的關系是合作的前提,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是一種基于關系的合作。
送一步,親子關系的“火焰效應”。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把家庭氛圍營造成熊熊火焰,每個成員明確添柴、鼓風等分工。“添柴”是通過設計家庭活動營造溫暖氣氛,如旅行、運動、親子閱讀、設計家宴等。“鼓風”就是要學會做不掃興的家長,時時刻刻輸出鼓勵,保持火焰熊熊的樣子。
第三步,共建教育的平和。班主任要引導家長明白,家庭教育不再是關起門的“自家事”,而是要有科學帶娃理念的“國家事”。共建家庭教育,要依托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情景中,父母對小王的作息時間、飲食、交友等有嚴格的要求。在平和自然的家庭教育中,這些要求可能也不會完全消失,因為有平等、尊重等科學的理念做引領,孩子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送一步,用學校的育人理念影響家長。學校的育人理念科學而清晰,完備而有力量。家庭教育指導可通過家長學校、家委會進校園、家長參與校務議事會、家長座談會等活動,讓家長認識、內化、傳播學校的育人理念,通過組織家長深入了解學校育人實踐,拓展家長的教育認知,幫助家長優化家庭教育理念。
用學生的成長需求影響家長。陶行知先生說:“事實告訴我們,大人能教小孩,小孩也能教大人。”學校構建豐富的成長課程,通過學科育人、班級建設、管理力培養、創造力釋放等方式,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引導他們探尋自己需要的家庭教育方式。班主任鼓勵學生大膽、自由、平等地與家長交流對家庭教育的看法,敢于提出構想,積極主動地與家長共同建設平和自然的家庭教育生態。
用家庭的對比成長影響家長。作為教師,我們看到最多的就是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互相促進。讓家長們成為“同學”是家長成長的有效方式——同頻共振,容易共情。班主任可以創造接觸機會,經常邀請家長走進班級、走進課堂。例如,在學校中,邀請家長做志愿者,組織家長參加主題活動,如家長沙龍、限時辯論、育兒沙龍、最美家庭評選、親子讀書會等;在校外,組織好同學家庭聚會、小組郊游等活動;在家庭中,開展“好家風”創建家庭活動,引導家長定期召開家庭會議。
用豐富的資源融合影響家長。學生未知的潛力、教師的專業素養、家長多樣的資源等因素的有效融合可以改變家長的教育認知。班主任可以定期召開家委會與家長共同開發班級發展資源。如學段銜接讓家長很焦慮,可以請畢業班級家長答疑解惑,還可以請帶畢業班經驗豐富的班主任為家長講解時間規劃,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
班主任只有看見學校對家庭教育指導的實然、應然與必然,與家長積極共建平和自然的家庭教育生態,才有可能為成長中的學生營造一方充滿希望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