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討了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融入與實施策略,特別選取了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作為研究對象,旨在為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強烈民族自豪感的未來公民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小學語文;教材融入;文化素養
基金項目:欽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立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跨學科融合教學實踐研究”(批準文號:欽教辦[2023]55號。立項編號:2023C123)。
作者簡介:潘美伶(1979—),女,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浦北縣實驗小學。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洶涌的今天,各國文化交流互鑒的同時,也面臨著文化同質化的挑戰。面對這一趨勢,保護和傳承自身的民族文化尤為重要。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核心學科之一,教學內容與方式不僅能影響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文化觀念與民族認同[2]。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獨特標識,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智慧、道德觀念和審美價值。它不僅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接過去與未來、溝通個體與集體的重要橋梁。因此,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是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重要舉措,更是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強烈民族自豪感和良好道德素養的未來公民的有效途徑。
小學六年級作為學生從小學向初中過渡的關鍵時期,其語文教學在內容上更為豐富,難度上也有所提升。這一階段的語文教材,涵蓋了更多的古詩文、成語故事、傳統節日等內容,為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入提供了豐富的素材[3]。因此,本文選擇以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為例,深入分析傳統文化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融入現狀,并探討有效的實施策略,以期為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通過本研究,期望能進一步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促進其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生動展現和有效傳播;同時,也希望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傳承民族文化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它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傳統文化教育尤為重要,因為它能讓學生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起源、發展歷程和文化特色,從而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通過傳承民族文化,能確保民族的獨特性和多樣性,為后代子孫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二)培養道德素養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觀念和倫理規范,這些思想具有深遠的歷史積淀和廣泛的社會認同[4]。例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勤勞勇敢等傳統美德,不僅是個人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教師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將這些美德傳給學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提升文化素養
學習傳統文化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歷史、認識社會,還能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歌賦、書法國畫、戲曲音樂等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價值,能激發學生的藝術興趣和創造力[5]。同時,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學生可以接觸到更為廣泛的知識領域,拓寬視野,增強綜合素質。這些素養的提升能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持,使他們在全球化競爭中更具優勢。
二、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融入——以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為例
(一)古詩文中的傳統文化精髓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中,精選了多篇古詩文,如《送元二使安西》《兩小兒辨日》等,這些作品不僅是文學的瑰寶,更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它們以精練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傳達了古人的家國情懷、人生哲理及道德觀念。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受其韻律之美,通過賞析理解其深層含義,以此讓學生領悟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
(二)節日習俗與傳統文化的生動展現
教材中融入了一些中國傳統節日元素,如中秋節、春節等,這些節日不僅是時間的節點,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場合[6]。教師可以通過講解節日的起源、傳說、習俗以及相關的詩詞歌賦,讓學生全面了解節日的文化內涵。例如:對于中秋節,教師可以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導學生感受團圓的溫馨與幸福;對于春節,教師可以介紹貼春聯、放鞭炮、包餃子等傳統習俗,讓學生體驗節日的喜慶與熱鬧。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能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民間故事與傳說,傳統文化的民間敘事
教材中還選錄了一些民間故事與傳說,如《伯牙鼓琴》《書戴嵩畫牛》等。這些故事不僅情節曲折動人,而且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價值和道德觀念。教師在講述這些故事時,可以注重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文化符號、價值觀念以及道德寓意,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中的仁愛、忠誠、孝順等美德[7]。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創作相關的繪畫、手工或短文,以多種形式表達其對民間故事與傳說的理解和感悟,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三、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以小學六年級為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小學六年級的語文教學中,為了有效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教師應積極采用情境創設的教學策略。這一方法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還能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學習和探索傳統文化知識。
1.營造節日氛圍
在講解與中秋節相關的古詩文時,教師可以提前對教室進行精心布置,掛上色彩繽紛的燈籠,貼上一些有趣的燈謎,以及擺放一些象征團圓和豐收的裝飾品。同時,教師可播放如《但愿人長久》等經典中秋曲目,以營造出濃郁的節日氛圍。這樣的環境布置能迅速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激發他們對傳統節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分享個人經歷
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傳統文化的溫度和深度,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過中秋節的經歷。學生可以暢談與家人團聚的溫馨場景、品嘗月餅的美味時刻或是賞月時的所見所感。這種基于個人經歷的分享不僅能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心理距離,還能增強他們的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
3.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中秋節的美麗傳說、賞月習俗以及不同地區的特色月餅等豐富多樣的文化內容。通過精美的圖片、生動的視頻和詳細的解說,學生能在視覺和聽覺上得到雙重享受,從而更加直觀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和魅力[8]。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投入傳統文化的學習中。
(二)多元互動,深化理解
為了實現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內化,教師應積極采用多元的互動教學方式,使學習過程充滿活力。以下是可以在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中實施的具體策略。
1.角色扮演,情感體驗
在講解“伯牙子期”等經典民間故事時,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角色,通過模擬故事中的情節和對話,親身感受故事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情節的發展。這種參與式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特點和情感變化,讓其在情感層面與傳統文化產生共鳴。
2.開放式問題,思維碰撞
為了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討論,教師可設計一系列開放式問題。例如,“伯牙子期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你認為友情中最重要的品質是什么?”等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全班分享等形式,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實現思維的碰撞與融合。這種互動教學方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3.自主學習,資料分享
教師可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收集與課程相關的傳統文化資料,如古詩詞、成語故事、傳統節日習俗等,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和交流。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同時,通過分享和交流,學生可以從其他同學那里獲得新的知識和觀點,拓寬自己的視野和知識面。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扮演好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確保自主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
(三)實踐體驗,內化素養
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實踐體驗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它能將抽象的文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感官體驗,使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1.手工制作,感悟傳統工藝
在教授與春節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一系列手工藝品制作活動,如春聯書寫、剪紙藝術、燈籠制作等。這些活動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制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解每種手工藝品的歷史背景、制作過程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寓意,使學生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通過親手制作,學生能將傳統文化知識轉化為直觀的感知,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2.校園活動,展現傳統文化風采
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現自己學習傳統文化的成果,教師可以策劃并組織一系列校園內的傳統文化活動。如猜燈謎、寫對聯比賽等活動,既能考查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積累,又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能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和風采,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同時,這些活動也能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3.實踐活動,內化素養與價值
通過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學到具體的傳統文化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在實踐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精髓。例如,在慶祝春節時,學生能感受到家庭團聚的溫暖;在書寫春聯和制作燈籠的過程中,他們能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韻味和美感;在猜燈謎比賽中,他們能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這些實踐活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還能幫助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將所學的傳統文化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素養和能力。
(四)家校合作,共促發展
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傳承民族文化、塑造學生品德的重要途徑,其有效實施離不開家庭與學校的緊密合作。家校雙方共同努力,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全方位、多維度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加強家校溝通,共識教育理念
教師應定期與家長進行溝通,及時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傳統文化學習情況,并向家長詳細介紹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具體實施方法。在溝通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與家長達成共識,強調傳統文化在學生品德塑造、文化自信建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2.家庭傳統文化氛圍的營造
教師要鼓勵家長在家中為孩子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閱讀傳統文化經典讀物,如《三字經》《弟子規》等,引導孩子領悟其中的道理和智慧;可以與孩子一起觀看的傳統文化相關的電視節目或電影,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還可以引導孩子參與家庭傳統節日慶祝活動,如春節、中秋節等,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氛圍和韻味。這樣的家庭氛圍不僅能激發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還能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3.家長參與學校活動,增進合作關系
學校應積極邀請家長參與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如作為志愿者協助組織活動、作為嘉賓分享傳統文化知識等。這種合作不僅可以緩解學校人力資源緊張的問題,還能提升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在參與過程中,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這種家校互動還能增進彼此之間的關系,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順利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4.共同構建傳統文化教育網絡
通過家校合作,可以構建一個涵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傳統文化教育網絡。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如詩詞朗誦比賽、書法繪畫展覽等;家庭可以成為孩子日常學習和體驗傳統文化的溫馨港灣;社會則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展示平臺和實踐機會。三方應通力合作,共同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發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
結語
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入與實施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通過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創新教學方式、注重實踐體驗以及加強家校合作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民族自豪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嚴素娟.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入[J].文理導航(上旬),2021(11):15-16.
龍姣娣.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程的策略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2):67-69.
王蕾.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基礎教育論壇,2023(21):22-24.
王小輝.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引入與教育創新探討[J].知識文庫,2023,39(14):17-20.
姚穎,徐梓,楊紅兵,等.小學語文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與路徑[J].小學語文,2022(合刊1):23-33.
秦鐘.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21(41):51-52.
黃靜波.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語文新讀寫,2021(17):12-14.
黃現榮.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論述[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6(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