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是一個有計劃、有組織的,旨在培養大學生斗爭精神的教育過程。然而,當前“飯圈文化”的興起給此過程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挑戰,如主流文化價值導向的協同與偏離、社會關系結構的黏合與隔閡以及日常生活場景的再現與異化等。從“飯圈文化”影響的視角來看,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中出現了師生關系日漸疏離、教育內容抽象乏味、表達方式缺乏張力以及教育方法線性單一等問題。因此,需要從凝聚主體力量、深耕內容建設、重塑話語體系以及創新教育方法等多個層面入手,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斗爭認知,激發斗爭熱情,堅定斗爭意志,并提升斗爭能力,從而有效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斗爭精神;飯圈文化;主流意識形態;立德樹人
[作者簡介]楊美新: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毛官鈺: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DOI]10.19377/j.cnki.43-1531/g0.2024.04.007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將“堅持發揚斗爭精神”作為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大學生作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必須具備斗爭精神以應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并實現自我發展。尤其在當前風險增加、挑戰不斷的社會環境下,培養斗爭精神已成為高校教育的緊迫任務。與此同時,“飯圈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迅速擴展,圍繞偶像和明星形成的“飯圈文化”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娛樂和社交體驗,也對大學生的精神狀態產生了復雜影響。因此,如何在“飯圈文化”背景下有效引導大學生培養和弘揚斗爭精神,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高校應充分挖掘“飯圈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同時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他們應對社會挑戰的斗爭意識和能力。這不僅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應對新時代復雜環境的現實需要。
一“飯圈文化”對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影響的多維剖析
馬克思曾說,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質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4.。教育引導大學生弘揚斗爭精神是我們黨當下青年工作的核心內容。“飯圈文化”作為文化系統的一個子集,與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這一文化實踐活動緊密相連,并對其產生直接的雙重影響。
(一)共生與脫嵌:主流文化價值導向的協同與偏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我國文化發展的主導方向,不僅深刻反映國家精神和主流意識形態,更是維系社會發展與穩定的精神支柱。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與我國主流文化的發展之間具有價值耦合性和方向一致性。
“飯圈文化”作為一種伴隨新媒體發展而崛起的亞文化形態,因其獨特的社交屬性和偶像崇拜特質,在某種程度上與主流文化具有共生潛力,但同時也潛藏著與主流文化脫嵌的風險。這種共生與脫嵌的交織,不僅模糊了大學生對主流文化的認知邊界,還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他們對斗爭精神的深刻理解與堅定信仰。一方面,“飯圈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共生”關系,展現出積極的社會正向功能。“共生”體現在二者通過合作實現文化平衡和雙贏局面。“飯圈文化”為增強社會合法性,常通過借用主流思想形成符號嵌入,實現與國家倡導的“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目標的對接。如“飯圈”對“阿中哥哥”等國家形象的符號再造,將國家形象偶像化、符號化,以“飯圈”特有的表達形式,使青年人在偶像崇拜中潛移默化地接觸和認同主流文化的價值導向。同時,主流文化也通過文化征用方式積極介入“飯圈”,實現國家在場,消解“飯圈文化”的對抗性情緒。如官方媒體通過轉發公益活動或勵志影片等方式,利用明星效應引導“飯圈”價值觀向主流靠攏,激勵偶像及粉絲群體明確政治立場。另一方面,“飯圈文化”娛樂化、情緒宣泄及非理性特征使得其在價值導向上容易偏離主流文化,存在“脫嵌”風險。由于“飯圈文化”參與門檻低、監管力度弱,其成員在情感表達和個性展示中易走向極端。例如,“飯圈”打投機制導致部分大學生過度消費,將個人理想建立在金錢、名利之上,背離了斗爭精神教育中倡導的國家責任和集體擔當。此外,“飯圈文化”衍生的內容、產品及傳播多秉持“娛樂至死”的態度,使部分大學生沉迷于偶像的外在形象、獵奇于資本包裝后的明星家事、盲目追隨“飯圈”領袖的言論,逐漸失去對現實責任的深層認知。這種情緒化和非理性行為使“飯圈文化”逐漸偏離主流文化核心價值,甚至與斗爭精神教育的價值導向背道而馳,影響大學生對斗爭精神的深層認同。
楊美新,毛官鈺: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反思及優化路徑《文化軟實力》2024年第4期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進程中,求同存異、包容多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但這并不意味著對不利于社會和諧發展的因素姑息放縱。面對復雜的文化及意識形態安全形勢,習近平多次強調要敢于“亮劍”、敢于斗爭,堅決抵制各種錯誤思想。因此,在應對“飯圈文化”的多重影響時,應構建以主流文化為主導、多元文化開放參與的文化互動機制,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明確主導地位,通過“亮劍”斗爭營造和諧環境,喚醒大學生對斗爭精神教育引導方向的自覺皈依。
(二)彌合與分割:社會關系結構的黏合與隔閡
馬克思指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實踐不僅是客觀物質世界存續和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精神特質形成與檢驗的源泉,更是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不可或缺的核心路徑。從理論上講,人類一切實踐活動均植根于特定的社會關系背景。教育實踐的價值指向與目的訴求,在于變革與改善人的生存狀態,同時構建并調和社會關系。大學生斗爭精神的教育引導,正是基于社會關系發展的需求而產生,并在社會關系的擴展中不斷豐富和成熟。當前,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下的社會關系愈發要求充分發揮斗爭精神教育引導功能,以擴大精神共識、凝聚共同理想。
“飯圈文化”通過偶像崇拜構建起粉絲與偶像之間的密切聯系,增強了粉絲群體內部的互動和彼此之間的情感依賴,提升了他們的社會參與感。但“飯圈文化”的封閉性和排他性也可能導致社會關系的割裂,阻礙青年人對社會關系的理解和適應。在“飯圈文化”影響下,青年人的社交關系結構呈現出黏合與割裂并存的特性,對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實踐帶來不確定性。一方面,“飯圈文化”賦予大學生在社會關系中的黏合力量,使其社會參與意識逐漸增強并在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實踐中產生正面效應。從主體層面看,“飯圈文化”通過粉絲與偶像的互動構建高度團結的群體關系,形成特殊的社會連接機制,一定程度上彌合了大學生群體的孤獨感與疏離感,使他們在集體活動中形成高度的合作意識與情感依賴,體驗到集體的力量與支持,從而增加了實踐主體的確定性。從介體層面看,“飯圈”獨特的語言、消費和文化符號不僅是大學生進行關系識別和身份認同的“秘密代碼”,也成為他們在虛擬空間中表達自身價值觀念、獲得集體榮譽感的符號游戲,為實踐介體的確定性補給了新的表達方式。從環體層面看,“飯圈”也使大學生的擇友從“選擇題”變為“填空題”,由此形成基于“志同道合”的自由群聚,從個體解放的角度來看,無疑體現了社會關系的良性運作,為實踐環體的確定性提供了契機。另一方面,“飯圈文化”的封閉性和排他性帶來了社會關系割裂的風險,影響青年對廣泛社會關系的理解和適應。“飯圈文化”中的“站隊”現象導致了對立的“陣營”,粉絲間因偶像而產生排他性支持乃至對抗和沖突行為,使其在封閉的“飯圈”中形成狹隘的價值認同,甚至發展出極端的思維模式,加劇粉絲對不同觀點和群體的排斥心理,削弱他們在更廣泛的社會關系中進行有效互動和合作的能力。對大學生而言,這種排他性傾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們對社會集體的全面認同,不利于他們融入和適應社會。
一言以蔽之,當前“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網絡圈群已成為自媒體語境下一種新興社會交往方式和社會組織形式”楊美新,郭燕萍.網絡圈群中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價值、藩籬與實現路徑[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155.,“飯圈文化”對大學生的社會關系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相較于課堂學習中穩定、清晰的關系結構與校園管理,“飯圈”大學生的社會關系在流動中呈現出短暫、混沌狀態,使學習、工作與生活的邊界模糊且相互滲透,對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實踐帶來了不確定性。因此,教育引導主體應積極應對社會關系的變化,深入大學生的工作與生活,構建并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品質,以適應新的社會發展需求。
(三)回歸與偏離:日常生活場景的再現與異化
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內化,是一個深刻而復雜的過程,涉及大學生真心接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斗爭認知、情感、目標并將其融入自身精神價值體系。這一過程不僅是斗爭精神影響、支配和引導大學生思想、情感以及行為的歷程,同時也是大學生對斗爭精神價值認同的逐步建立與沉淀的過程,其成效直接決定了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效度和持久性。然而,人類思想中的意識形態成分總是與現存生活環境緊密相連,日常生活是大學生獲取生活經驗和精神滋養的主要途徑,是斗爭精神教育賴以展開的重要場景,對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內化過程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作為一種深刻滲透到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亞文化,“飯圈文化”以文化內生發展和資本外在催化的雙重邏輯,全息全時濡染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既為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內化提供了積極的資源,也帶來了異化效應。一方面,回歸日常生活的“飯圈文化”為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內化提供了有力支撐。大學生的追星行為實則是一種風格與個性的表達,是青年成熟過程中對認同的追求。這種追求與斗爭精神教育引導中倡導的平等、反抗規訓的理念不謀而合。大學生基于粉絲情結的消費選擇也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更與價值觀相涉,能夠激發相應的精神判識和價值選擇,從而助力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內化。此外,“飯圈”內部相似的情感態度和應援行為,其態度與行為的統一性或由線上延展至線下,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為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日常實踐提供了獨特優勢,并在反復實踐中強化了大學生對斗爭精神的自我吸收與認同。例如,電視劇《狂飆》中的應援口號“天生我材必有用,大器晚成張頌文”,反復刺激著大學生的感官,激發其對斗爭精神的認同與激情,進而產生了為理想奮斗終身的動力。另一方面,偏離日常生活的“飯圈文化”會消解大學生對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內化成效。“飯圈文化”中充斥著大量遠離現實的“迷信”話術,不僅用“天選之子”去潦草概括虛擬與現實的成敗歸因,還用“歐皇”這種“祥瑞之兆”哄抬社會情緒,導致一些大學生長時間沉浸在這種虛擬構建的偶像生活中,從而失去在實際生活中踐行斗爭精神的動力。當“飯圈”的群體力量越強,群體極化的可能性就越大。“飯圈”中客觀存在的部分癥候式行為,如挖掘偶像私生活、對娛樂報道捕風捉影、制造矛盾引流等,逐漸成為一種不容置疑的輿論框架,甚至引發網絡民粹主義:粉絲以“斗爭”為武器審查“對家”,一旦懷疑對家或其所代言的產品存在侵犯我國主權的行為,便發動極端行為進行抵制。在此過程中,斗爭思維被媒介化,部分大學生將斗爭精神價值狹隘化和短視化,淪為“數字勞工”,為偶像時刻“在線”,時刻“準備著”,時刻“戰斗”,導致網絡空間中出現野蠻狂烈的“民主暴政”,嚴重擾亂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安全與社會治理的正常秩序。
大學生斗爭精神源于對日常生活個體精神的品質凝練與價值再塑,它反映了大學生的群體血性與進步動力,理應在日常生活中實現價值最大化。脫離日常生活場景去宣揚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內化效果無異于空中造閣,只會讓斗爭精神的豐富意蘊封存于歷史文獻和文物之中,難以落實到現實生活的具體場景中。“回歸”與“偏離”作為“飯圈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一體兩面,既可以幫助我們錨定“飯圈文化”給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帶來的全新發展空間,同時也警示我們“飯圈文化”的某些異化傾向正在逐步消解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效果。
二“飯圈文化”影響下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現實反思
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是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地將斗爭精神的相關內容傳授給大學生的過程。然而,“飯圈文化”的興起給這一過程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和挑戰,其吸引力和影響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傳統的斗爭精神教育引導。面對這一現象,有必要從“飯圈文化”影響的角度出發,對當前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現狀進行深刻反思。
(一)主體省思:“權威”與“親和”的割裂,師生關系日漸疏離
親和力是“飯圈文化”的核心特質之一。在“飯圈文化”中,偶像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與粉絲進行頻繁且直接的互動,粉絲的情感需求能夠迅速得到回應和滿足。這種親和特質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不僅建立起粉絲與偶像之間的緊密情感聯結,也增強了粉絲群體內部的凝聚力,形成一種穩定而持久的情感紐帶。在當代大學生的文化生活中,“飯圈文化”憑借其獨特的親和性,贏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遠的影響力,成為塑造大學生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重要文化力量。
相較而言,斗爭精神教育引導則側重于權威性,其權威性植根于固有的政治屬性、政治體系的支持和深厚的文化積淀等多方面。在教育實踐中,教育者作為主導力量,負責傳授斗爭精神的核心價值觀和理念,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然而,隨著信息來源的多樣化,大學生不再單一依賴教育者作為知識的主要傳遞者,傳統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權威性因此受到挑戰。同時,社交媒體和互聯網的普及加劇了信息的分散傳播,使學生更容易接觸到多樣化的思潮和觀點,進一步削弱了斗爭精神教育的權威性。教育者在傳遞“權威”內容和塑造“權威”形象的過程,與學生試圖擺脫傳統“權威”束縛的心理訴求之間產生了矛盾。與此同時,教育者的情感關懷缺失,以及與學生建立有效情感聯結和信任關系的能力不足,也使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不斷拉大。
當代大學生成長于開放、多元、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他們不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更加追求獨立個性和自由。過于凸顯權威性的斗爭精神教育,在無形中構建了心理屏障,阻礙了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教育者需在權威性與親和性之間找到平衡,重新審視自身角色定位,調整教育理念,通過增強情感聯結來拉近師生距離,從而提升斗爭精神教育的實際成效。
(二)內容檢視:“嚴肅”與“娛樂”的脫節,教育內容抽象乏味
“飯圈文化”憑借其鮮明的娛樂特質,深受大學生群體的喜愛。康德曾指出,粉絲之愛是一種“病理學的愛”,它被生理情緒和感性沖動所控制,無關意志和理性,也無關責任與義務參見:曹剛.“飯圈文化”的道德批判[J].中國文藝評論,2021(10):14.。“飯圈文化”通過其獨特的語言體系、符號標識和行為規則,營造了一個極具娛樂性的社群環境,使大學生能夠在“點贊”、評論和分享等過程中獲得情感滿足。“飯圈”中的情感共享與宣泄機制,為大學生提供了一種應對壓力和孤獨的方式,成為他們在快節奏生活中尋求精神慰藉的重要途徑。“飯圈文化”的娛樂特性由此成為其影響大學生價值觀與行為模式的關鍵因素。
與之相比,斗爭精神教育內容以嚴肅性為核心特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承擔著“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329.的重要使命,其內容極具嚴肅性。在教育實踐中,斗爭精神教育者需精準把握斗爭精神的核心精髓,同時緊密結合時代背景與現實需求,將斗爭精神與現實世界緊密相連,并融入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當前斗爭精神的教育內容往往側重于抽象的概念、原理和理論闡述,缺乏鮮活案例與具體實踐的支撐,抽象且枯燥的教育內容,難以被學生直觀理解或內化認同。尤其在數字化時代,社會關系的親近性與物理空間的鄰近性越發脫節參見:哈特穆特·羅薩.新異化的誕生——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大綱[M].鄭作彧,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18.,作為數字原住民的青年大學生,面對嚴肅、抽象且略顯枯燥的斗爭精神教育內容時,更容易產生逃避心理。換言之,當前斗爭精神教育引導內容所體現的嚴肅性特征與大學生群體普遍追求生動性和趣味性的心理需求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和脫節。
人是充滿豐富情感的現實存在。“飯圈文化”的娛樂性正好滿足了馬斯洛需求層次中的“情感和歸屬需求”,為大學生提供了自我愉悅、情感共享甚至是情緒宣泄的窗口。相比之下,斗爭精神教育引導作為一種邏輯嚴謹、內容完備的意識形態教育,在傳遞理性思維、政治導向和社會價值時,缺乏足夠的感性體驗和實踐操作。因此,如何在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內容設計中融入生動案例和具體實踐,將理論教育與實際實踐緊密結合,同時在娛樂與嚴肅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成為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三)話語審察:“宏大”與“微小”的失衡,表達方式缺乏張力
微小敘事是“飯圈文化”話語體系的鮮明特色。它通過聚焦于個體與偶像間的日常細節及個人情感的細膩描繪,構建了粉絲與偶像、粉絲與粉絲之間的緊密聯系。微小敘事不僅關注偶像的公眾形象,更深入挖掘其生活中的點滴,粉絲們通過分享、評論、互動“小故事”,表達對偶像的認同和支持。“飯圈文化”貼近個體、細膩入微的表達方式,不僅滿足了大學生對親密關系與情感寄托的需求,而且為他們提供了自我實現與社會認同的投射平臺,使“飯圈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展現出獨特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相對而言,斗爭精神教育引導則主要以宏大敘事為主,通過展現歷史性事件、英雄人物事跡以及社會變革歷程,傳遞國家觀念、集體主義精神及社會價值觀。斗爭精神的魅力就在于其融入歷史大視角、政治大語境的震撼性的宏大敘事與權威敘事,并由此展示出持久的力量和崇高的情感。正如馬克思所言:“理論只要說服人[adhominem],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adhomine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斗爭精神教育引導從宏大的歷史和抽象的真理開始,構建了完整的理論框架與意識形態體系,賦予了教育引導話語更加寬廣的思想視野和更為完整的體系范式。然而,宏大敘事因其抽象性與距離感,在實際教育實踐中往往難以與當代大學生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大學生更傾向于關注和理解與個人經歷密切相關的小敘事,且不相信任何單一的理論框架、大敘事或終極性基礎參見:特里·伊格爾頓.歷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M].馬海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09.。
事實上,宏大敘事與微小敘事各有所長,相輔相成。宏大敘事關注整體、長遠和普遍性的問題,為斗爭精神教育引導提供了整體框架與理論支撐;而微小敘事則更注重個體、當下和具體性問題,為宏大敘事注入了鮮活生命力和豐富內涵。因此,如何在斗爭精神教育引導中精耕細作話語方式,平衡宏大敘事與微小敘事,并在兩者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成為提升教育效果的關鍵所在。
(四)方法審視:“單向”與“交互”的比照,教育方法線性單一
“飯圈文化”借助社交媒體平臺,構建了一個開放、實時的交互空間,粉絲通過主動發聲、評論、轉發等形式參與內容生產與傳播,展現出極強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他們從中“盜獵”出感興趣的文本,將其從原語境中提取、解構,再創作,并根據自身需求對其進行混合和拼貼。粉絲個性化的闡釋在網友的討論中被重新塑造和鞏固,創作者與受眾之間頻繁互動,共同營造出“盜獵者狂歡”的氛圍。“飯圈文化”成功搭建了一個可見、可互動的情境化空間,極大激發了粉絲的參與熱情,尤其在大學生群體中獲得了廣泛關注。信息的雙向流動突破了傳統的單向傳播模式,賦予大學生更多的選擇權與話語權。
相比之下,傳統的斗爭精神教育方法主要依賴單向灌輸,通過課堂講授、理論學習等形式向學生傳遞斗爭精神的核心理念。列寧曾指出:“我們說,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各國的歷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即確信必須結成工會,必須同廠主斗爭,必須向政府爭取頒布對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列寧.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灌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在確保斗爭精神教育內容清晰、系統地傳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這種線性、單向的模式逐漸暴露出局限性,特別是在忽視學生主動性與互動需求方面。在實際教育實踐中,灌輸理論常被簡單化為僵化、教條的傳遞形式,甚至陷入單向線性的“泛灌輸”困境。成長于信息時代的大學生個性鮮明,信息獲取渠道豐富,他們不僅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關注,更希望通過深度互動滿足自身的參與需求和情感需求。在這一背景下,傳統的單向灌輸模式因缺乏互動性與靈活性,逐漸被大學生所排斥。
“飯圈文化”中生產者、媒介與消費者的互動,打破了傳統單向度的傳播結構,將“金字塔式”的傳播模式轉變為“眾聲喧嘩”的多向交互形態。大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讀者”或“觀眾”,而是積極參與內容的生產與傳播,擁有更大的選擇權與話語權。這表明,相較于單向線性的“泛灌輸”,大學生更愿意探索并實踐獨屬于自己的成長方法論與人生算法。因此,傳統斗爭精神教育的方法亟須在理念與實踐上進行創新與調整,以更好地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與互動習慣。
三“飯圈文化”影響下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優化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7.鑒于當前“飯圈文化”對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潛在影響,我們應秉持問題導向與育人導向相統一的原則,結合大學生成長規律與時代特征,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斗爭認知,激發斗爭熱情,堅定斗爭意志,提升斗爭能力,幫助大學生在腳踏實地的斗爭實踐中不斷磨礪自我,積累經驗,增長才干。
(一)凝聚主體力量,在“權威”與“親和”的共融中塑造斗爭認知
科學的斗爭認知是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基礎。在資本和平臺合力推動的“飯圈文化”浪潮中,明星偶像的日常動態頻繁占據“熱搜”與“頭條”。當海量偶像信息涌向大學生群體時,政治色彩濃厚的“斗爭精神”往往難以有效滲透至他們的認知層面。斗爭精神教育引導政治性本身所蘊含的“權威”特質與學生對“親和”的需求之間存在天然的張力,而要跨越這道鴻溝,教育者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既要維持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政治性權威,又要注重情感上的共鳴與認同,在“權威”與“親和”的共融中塑造學生的斗爭認知。
第一,強化“權威性”,樹立教育引導權威。恩格斯指出:權威是“把別人的意志強加于我們;另一方面,權威又是以服從為前提的”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5.,并強調“問題是靠權威來解決的”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6.。教育活動是一種權威性活動,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離不開穩定且令人信服的斗爭精神教育權威。斗爭精神教育的權威性是其政治性的直接體現,強調對社會行為規范的遵循和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政治力量直接規定著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核心內容和運行方式,以及信息傳遞和資源配置。在當前教育體系中,斗爭精神教育引導往往依賴于教育者的知識積累和權威地位,教育者作為“知識傳遞者”和“價值塑造者”,為教育引導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和執行力。因此,強化“權威性”,首要任務是明確教育引導的核心目標與任務。斗爭精神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教育者必須堅守“政治性”的底線,維護教育內容的權威性,主動從“飯圈”及社交媒體制造的“媒介奇觀”中抽離,直面真實世界,使學生在接受教育時,明確自身的政治任務和社會使命。其次,強化“權威性”還需要通過制度化和規范化的機制來支撐。在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中,目標、內容等均應有明確的政治定位,確保教學內容不偏離政治立場,能夠深入學生內心。同時,教育者的權威性還應體現在思想交流和引導等方面。教育者需憑借權威的知識背景、規范化的教學方式以及嚴謹的學術態度,理性引導大學生認清“飯圈文化”的本質,認識到斗爭是取得輝煌成就的關鍵,也是開創未來的必由之路,明確斗爭的必要性、對象與目標,形成正確的斗爭認知。
第二,提升“親和力”,主動向生活領域拓展。盡管強化斗爭精神教育的“權威性”至關重要,但當代大學生群體的情感需求和文化認同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在“飯圈文化”對大學生產生深遠影響的背景下,傳統教育引導方式中的“權威性”往往無法滿足學生對情感認同、互動交流和自我表達的需求。因此,教育者必須在強化“權威性”的同時,提升教育的“親和力”,關注學生情感需求與互動交流,主動融入生活領域。教育的親和力首先來源于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認同。教育者必須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情感需求,通過建立情感認同,消除學生對權威的排斥心理,使其在情感上認同教育目標,從而增強教育的親和力。情感認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過長時間的互動積累形成的。教育者要積極傾聽學生的心聲,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心學生的成長與困惑,給予學生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心理關懷,從而增強學生對教育者的信任和依賴,使其更愿意接受教育者的引導。其次,主動向生活領域拓展也是提升教育親和力的關鍵因素。“飯圈”文化中,粉絲們通過分享美食美景、學習工作等生活領域具象化的事物進行互動交流,增進彼此的親近感,其傳播的價值觀也更容易被成員接受和內化。馬克思指出,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同樣需植根于生活實踐的沃土,通過理論抽象提煉斗爭精神的精髓,同時更要回歸生活,滿足學生成長的實際需求,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以此激發學生的親近感與認同感。斗爭精神雖蘊含政治性、思想性與抽象性,但其理論命題的展開必須依托現實生活。只有當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內容回應學生的期待,貼近生活實際時,才能讓大學生產生親近感和悅納感,并認同斗爭精神教育引導所承擔的價值意義。理念層面的內容只有在生活世界得到驗證,才可能得到認同和內化。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特性決定了其與生活世界的緊密連接,也決定了其向生活世界主動拓展的必然性。
(二)深耕內容建設,在“理性”與“感性”的交融中點燃斗爭豪情
斗爭豪情,作為斗爭精神的情感維度,其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孕育與成長,是一個由直觀感性認知向抽象理性理解深化,并最終轉化為實踐行動的動態過程。這一過程的驅動力,根植于斗爭精神教育引導內容的真理光輝與情感魅力。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需要強調的是,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69.在“飯圈文化”盛行的當下,其內容往往側重于滿足大學生對感官享受與個性彰顯的渴求,感性元素顯著超越理性,因而能輕易捕獲大學生的注意力。在此背景下,就必須高度重視內容建設,致力于打造一種既富含理性深度又兼具感性溫度,既有“理論底氣”又接“生活地氣”,既具備強大感召力與吸引力,又能讓人“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崇高內容,以內容優勢贏得大學生,點燃大學生的斗爭豪情。
第一,堅持必然遵循,把握內容的理性建構。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核心在于其內容,其教育引導力的發揮,根本上依賴于內容的科學性及其對現實生活的合理解讀。面對“飯圈文化”帶來的多元思潮挑戰,斗爭精神教育引導內容必須遵循其形成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現實邏輯,始終圍繞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內容的理性建構。從理論邏輯來看,馬克思主義斗爭理論和黨的斗爭理論構成了斗爭精神教育引導內容的理論基石,政治性、科學性和價值性是其質的規定。從歷史邏輯來看,“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既要堅持歷史思維,強化歷史敘事的整體性與時代性,同時也要運用系統觀念,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時代性與歷史性的統一,社會性與個體性的和諧。從現實邏輯來看,斗爭精神教育引導內容的建構還要回應時代的新挑戰,滿足社會發展實踐與人民利益需求,服務新時代的偉大斗爭,實現內容的全面革新。此外,理論深度、思想高度與發展特性,要求其構建過程既要注重建設性,也要兼顧批判性,給予內容以必要的現實性檢視,使其擺脫一般意義上的政治說教,并實現對各種非主流、娛樂化等內容的超越。
第二,把握應然法則,促進內容的感性呈現。“理論的思想性和意義性需要通過一定的形式喚起圈群成員的關注。”楊美新,郭燕萍.網絡圈群中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價值、藩籬與實現路徑[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158.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學術語言與文本表述需植根于生活語言與實踐語境,保持學術與實踐之間的動態平衡。情緒、情感的偏好是影響知覺選擇性的重要因素,“飯圈”中符合大學生偏好與特性的內容占據重要地位,大學生情感需求和情感體驗在飯圈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滿足。因此,斗爭精神教育引導內容要想“出圈”、有效,獲得大學生的悅納,就必須與大學生的情感世界深度融合,激發其斗爭豪情,鼓勵其投身斗爭實踐。具體而言,一是內容要契合大學生的心理預期,針對不同個性、專業與成長背景的大學生,采取“求同存異”策略,通過真實案例、感人故事與情感引導,使內容達到或超越大學生的期待值,吸引其關注與接納。二是內容需滿足大學生的內在需求,精準把握其個性特征、思想動態與心理狀態,實現教育內容的“精準滴灌”。唯有情理交融、情真意切,方能觸動人心。三是內容的情感化呈現,利用影像而非文字、聲樂而非說教的語言符號,推動內容的隱喻化表達,用鮮活的故事打動大學生,實現內容的視聽化、生動化和具象化,激發大學生的多重感官體驗,縮小“嚴肅”與“娛樂”之間的墮距,使大學生在“樂聽”“樂見”的愉悅中完成對斗爭精神教育引導內容的情感升華。
(三)重塑話語體系,在“引領”與“對話”的并行中鑄牢斗爭意志
鑄就大學生無堅不摧的決心與頑強不屈的斗爭意志,關鍵在于構建有效的對話橋梁。福柯曾深刻指出,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完全是被話語所標示,與話語相交織參見:劉北成.福柯思想肖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89.,話語,作為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關鍵媒介,是教育者與受教者心靈相通的橋梁。相對于傳統的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話語模式,“飯圈文化”中卡通化、戲謔化的表達方式以其輕松幽默的風格,深受大學生青睞。在“飯圈”內部,大學生分享偶像生活瑣事,抒發“守護”之情,敘述個人經歷。與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所傳遞的宏大主題相比,“飯圈”的話語方式更加契合大學生心理需求,易于引發情感共鳴與關注。因此,重塑話語體系,堅定大學生斗爭意志,提升其志氣、骨氣與底氣,成為斗爭精神教育引導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第一,堅持正確導向,強化話語的價值引領。法國思想家米歇爾·福柯認為“話語即權力”,“話語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某些成規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社會團體所認識的過程。”王治河.福柯[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39.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飯圈”追名逐利的運行邏輯是其擴張的原生動力,對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影響復雜多面,而斗爭精神教育引導承擔著鑄魂育人的重任,其“宏大敘事”中所蘊含的價值體系,正是時代精神的鏡像。因此,教育引導者應堅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以“大價值”為旨歸,強化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的價值理性,削弱大學生的工具理性傾向,將馬克思主義斗爭精神的價值內涵貫穿于“建圈”“破圈”的全過程,使斗爭精神教育引導深入人心。
第二,融入個體生活,提升話語的對話能力。列寧認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要跨越宏大彼岸理想同微觀此岸生活之間的溝壑,斗爭精神教育引導話語需深深扎根于大學生的“生活世界”,以通俗、具象的話語方式,實現從作為“思想體系”的意識形態到作為被體驗的、慣常的社會實踐的意識形態的關鍵性轉變參見:斯拉沃熱·齊澤克,等.圖繪意識形態[M].方杰,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258.,實現教育引導話語與日常話語、內部話語與外部話語的有效對接,注重個性化、小眾化、草根化的話語表達,契合人們的現實需求,將“大道理”轉換成接地氣的“小故事”,增強話語的和諧性、聚合性與共識性,提升話語的交流能力。具體來說,一是要推動厚重風格向輕快特點的轉變,運用簡單易懂的個性化語言來表達斗爭精神教育引導話語的核心價值訴求,使大學生聽得懂、聽得進。二是要推動政治顯性表達向生活隱性關切的轉變,將斗爭精神教育引導話語融入大學生的心理結構與日常情境,構建斗爭精神與大學生日常生活實踐之間的共享意義空間,使之成為大學生日用而不覺的生活話語。三是要推動從說事話語向情感表達的轉變,教育者應以平等之心,將積極情感融入與大學生的對話,實現情感與話語的有機融合,激發大學生的內在情感力量,使其自覺領略斗爭精神教育引導話語的魅力,實現雙方的有效溝通與思想共鳴。
(四)創新教育方法,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中錘煉斗爭本領
“斗爭本領是指人們遵循一定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決矛盾的能力和水平。”郝永平,黃相懷.偉大斗爭與新時代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29.新時代的偉大斗爭,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風險、阻力與矛盾,其復雜性與艱巨性對新時代大學生的斗爭勇氣與本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斗爭精神教育引導工作,需深度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手段,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以創新為驅動,引領大學生錘煉斗爭本領,在斗爭中學習斗爭,在斗爭中成長壯大。
第一,深挖傳統教育精髓,于傳承中求新變。傳統的斗爭精神教育引導方法,內涵豐富、底蘊深厚,其內在價值不容小覷。新時代背景下,秉持守正創新的原則,對傳統方法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提升斗爭精神教育引導實效性的重要著眼點。具體而言,對于歷史悠久且成效顯著的傳統方法,應予以保留并優化;對于以往受重視但后來逐漸被邊緣化的傳統方法,需重新審視其當代價值;而對于那些在新時代背景下展現出巨大潛力的傳統方法,則應深入探索其應用路徑。值得注意的是,在繼承與揚棄的過程中,應注重對傳統方法的優化組合與協同創新。例如,將教育與自我教育、理論與實踐、灌輸與疏導、治標與治本等有機結合,形成優勢互補,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斗爭精神教育引導體系;將斗爭精神教育引導滲透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進行滲透式組合,實現多方合作、齊抓共管。同時,可借鑒“飯圈”文化中的積極元素,如設立“網絡監督員”,激發大學生的主動性和責任感,監督網絡言行,利用“飯圈”活動平臺,引導大學生對危害主流意識形態的網絡行為進行“反黑”行動,以此增強斗爭精神教育的實踐性與針對性。
第二,善用現代科技手段,激活創新動能。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先進教育理念與科學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為斗爭精神教育引導提供了新的契機。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科技手段,可以敏銳地捕捉大學生的虛實轉換與態度趨向,推動斗爭精神教育引導由實體空間向虛擬空間的拓展,再經由虛擬空間回歸實體空間,實現主流價值觀的廣泛傳播與深度滲透。為此,我們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優勢,深入挖掘大學生的思想共識點、情感共鳴點、利益交匯點及矛盾化解的關鍵點,以精準化的信息推送與個性化的交流互動,尋求與大學生的最大共識。同時,要主動占領網絡教育高地,將網絡育人的優勢與教育引導的功能緊密結合,實現斗爭精神培育與個體全面發展的深度融合、課堂教育與日常教育的協同推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相互促進。此外,應著手實施“網絡紅色意見領袖”培養計劃,選拔并培養一批政治立場堅定、民族精神高昂且精通新媒體傳播規律的“紅色意見領袖”,通過提升其紅色素養與專業能力,使其在面對復雜輿論環境時“會”發聲,在遭遇激進派、反主流意見領袖時“敢”發聲,以正向的榜樣力量激發大學生的斗爭精神,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水平。
ReflectionsandOptimizationPathsofEducationandGuidanceonCollegeStudents’FightingSpirit
YANGMeixin,MAOGuanyu
Abstract:Theeducationandguidanceofcollegestudents’fightingspiritisaplannedandorganizededucationalprocessaimedatcultivatingtheirfightingspirit.However,theriseofthecurrent“fandomculture”hasbroughtnumerousuncertaintiestothisprocess,suchasthecoordinationanddeviationofmainstreamculturalvalues,thecohesionandestrangementofsocialrelationshipstructures,andthereproductionandalienationofdailylifescenarios.Fromtheperspectiveoftheinfluenceof“fandomculture”,problemshaveemergedintheeducationandguidanceofcollegestudents’fightingspirit,includingtheincreasingestrangement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abstractanddulleducationalcontent,lackoftensioninexpression,andlinearandmonotonouseducationalmethods.Therefore,itisnecessarytostartfrommultiplelevelssuchasstrengtheningthecohesionofthesubject,deepeningcontentdevelopment,reshapingthediscoursesystem,andinnovatingeducationalmethods,toguidecollegestudentstoformcorrectperceptionsofstruggle,stimulatetheirenthusiasmforstruggle,strengthentheirwilltofight,andenhancetheirfightingabilities,thuseffectivelyfulfillingthefundamentaltaskofcultivatingvirtueinuniversities.
Keywords:fightingspirit;fandomculture;mainstreamideology;cultivatevirtueandnurturepeople
Abouttheauthor:YANGMeixin,AssociateProfessorofMarxistSchoolofHunanUniversity,specialistinMarxisttheories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MAOGuanyu,master’sstudentofMarxistSchoolofHunan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