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奮斗精神貫穿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撐。高校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培育和弘揚奮斗精神的重要渠道。聚焦奮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何以必要”“何以可能”與“何以為之”的問題,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更是對大學生價值觀塑造與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化,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戰略價值。奮斗精神與高校思政課聯系緊密,不僅體現在其價值追求的一致性上,還深刻反映在教育內容的相互滲透上、教育方式的相互契合上。在推進過程中,需要敏銳捕捉奮斗精神教育契機,從理論建構、課程設計、實踐拓展、評價反饋出發,構建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學體系,在全面展現并落實課程價值中確保奮斗精神教育的有效實施與成果達成。
[關鍵詞]奮斗精神;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理想信念
[作者簡介]吳增禮: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楊曉溪: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南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DOI]10.19377/j.cnki.43-1531/g0.2024.04.009
奮斗精神貫穿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需要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4.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懂得,如果想創造出彩人生,就必須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習近平.論教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4:10-11.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培育和弘揚奮斗精神的重要渠道。將奮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既是中國共產黨立足“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遵循歷史經驗和培養時代新人的應然之舉,也是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內涵式發展,不斷提升育人實效的現實需要。有鑒于此,深入探討奮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何以必要”“何以可能”與“何以為之”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何以必要:奮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問題緣起
奮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探索與實踐,是一項意義深遠且任重道遠的系統性工程。從歷史、現實與未來的多維視角來審視,其必要性不言而喻,構成了增強文化自信、抵御現代焦慮、助推民族復興的關鍵環節。
(一)回溯歷史
奮斗精神是文化自信之基。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古代哲理,到“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民間智慧,再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傳統訓誡,奮斗精神被賦予了深厚的哲學意蘊和道德價值,深刻揭示了奮斗對于個人成長、責任擔當的不可或缺性,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奮斗價值的深刻體悟,即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成就,無一不是奮斗精神的生動體現。從革命時期的“兩個務必”,到新時代的“三個務必”,奮斗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回望歷史與展望未來的核心詞匯。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包括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以“奮斗”為基本構成的精神,共同構筑了中國共產黨人奮斗歷程的精神豐碑,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奮斗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對塑造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文化自信的青年,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奮斗基因、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中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都關乎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將奮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與傳承,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對中國共產黨人最鮮明文化基因的繼承和弘揚,是促進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
吳增禮,楊曉溪:奮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邏輯理路《文化軟實力》2024年第4期
(二)審視現實
奮斗精神是抵御現代焦慮之盾。在當下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青年學生正置身于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浪潮之中。科技進步的洪流為他們帶來了生活的便捷與文化的多元選擇,卻也帶來了學業、就業、社交等多維度的壓力。全球化、網絡化、信息化迅猛發展,加速了現代性焦慮的滋生和積聚,導致部分青年群體出現精神異化、奮斗意識薄弱的現象。習近平曾多次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他明確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勇于砥礪奮斗。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2).在此背景下,將奮斗精神融入思政課,不僅是對新時代青年培養工作的精準安排,更是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迫切需求。首先,奮斗精神的融入為高校思政課注入了新的活力。傳統思政課往往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與道德規范的宣講,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通過融入奮斗精神,以奮斗故事為引,以奮斗經驗為鑒,以奮斗成果為證,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真正認同并接納奮斗的價值,從而深化對思政課內容的理解與領悟。其次,奮斗精神的融入為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開辟了新的路徑。奮斗精神是主體性與實踐性的完美融合,它要求個體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與行動,是在一次次艱苦卓絕的考驗中錘煉出來的寶貴品質。將奮斗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可以打破傳統課堂討論、社會調查的局限,鼓勵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參與志愿服務、探索創新創業,通過實際行動將奮斗精神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成果,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再者,奮斗精神的融入促進了高校思政課與時代發展的深度融合。奮斗精神作為時代精神和社會需求的反映,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感召性。將奮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可以引導大學生關注國家發展大局、社會進步趨勢及個人成長目標,培養大局性思維與前瞻性視野,強化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為未來的職業發展與人生規劃奠定堅實基礎。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聚焦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問題,明確地將奮斗精神融入課程教學以解決現實問題,把奮斗精神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重要回歸點。
(三)展望未來
奮斗精神是助推民族復興之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我們務必清醒地認識到這一歷史進程的復雜性與艱巨性以及所面臨的空前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了“在全社會弘揚奮斗精神”的號召,并著重指出“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習近平從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的戰略高度,對青年學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在河南安陽紅旗渠考察時,他勉勵“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習近平在陜西延安和河南安陽考察時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9(1).新時代是青年追逐夢想的時代。要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就必須努力奮斗。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品格。奮斗精神不僅是驅動個人成長與奮斗的內在動力,更是支撐國家繁榮與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柱。因此,更需要青年一代繼承和發揚奮斗精神,以堅定的理想信念與不屈的奮斗姿態迎接時代的考驗與挑戰。鑒于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從發揚奮斗精神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出發,深刻領會奮斗精神教育的價值意蘊,將奮斗精神教育貫穿于高校思政課教學全過程,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奮斗者貢獻智慧與力量。
二何以可能:奮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內在邏輯
從價值和意義來理解,奮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是相當有必要的。在此基礎上,從邏輯上討論“融入”的可能性也必不可少。可能性是現實性的必要條件。沒有可能性,就不可能轉化為現實性。可能性在某種意義上,預示著事物發展趨勢的方向和程度,其實質是把客觀聯系顯示出來。就奮斗精神與高校思政課而言,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并非直觀呈現,而是需要深入挖掘與系統分析的。下面,我們將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三個角度探索奮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可能性”的內在邏輯。
(一)奮斗精神的道德價值與高校思政課目標任務的內在統一
奮斗精神的道德價值與高校思政課的目標任務存在著深刻的一致性,體現在兩者共同致力于青年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社會責任感的培育上。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靈魂工程,高校思政課的核心使命在于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在此過程中深化其愛國主義情感,使其能夠將個人的抱負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緊密相連。奮斗精神作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實踐動力,是主體在面對客觀世界時展現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它凸顯的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強大動力,強調的是主體在面對各種困難與挫折時不輕易退縮,而是憑借頑強意志戰勝它們。它根植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之中,強調個體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自我實現與超越的過程。奮斗精神不僅是個人成長的內在驅動力,也與社會進步的方向緊密相連,體現了人類追求更高層次發展的普遍追求。堅忍不拔、英勇頑強的奮斗精神,在新時代的感召下,就是聽黨話、跟黨走,為人民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續奮斗,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接續奮斗。這恰如馬克思所言,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進一步而言,馬克思主義奮斗觀所明確的奮斗方向和利益主體,與高校思政課的根本宗旨高度契合。為最廣大人民利益而奮斗,這既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理想信念和歷史使命,也是高校思政課引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的重要依據。這一理念激勵著青年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勇于創新,努力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高校思政課中融入奮斗精神的教育,不僅是對大學生精神世界的深刻洗禮,更是對他們奮斗目標所需思想基礎的堅實鑄造。
(二)奮斗精神的內涵要素與高校思政課知識體系的深度耦合
教學內容是在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中有計劃、有目的傳遞的重要信息。它是達成教學目標與體現課程價值的重要載體,涵蓋了向學生傳授的知識體系、主要技能及價值觀念,直接反映了教學活動的目標導向與深度內涵。奮斗精神所蘊含的理想信念、創新意識等內涵要素,與高校思政課的課程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容耦合性。這種耦合性不僅體現在奮斗精神各要素與高校思政課具體知識點的直接關聯,更深層次地體現在兩者于學術邏輯構建、知識體系整合及思維能力培養上的相互滲透與強化。首先,奮斗精神與思政課程精神內核的內在共鳴。在“思想道德與法治”等課程中,理想信念教育占據核心位置,通過敘述歷史人物與當代典范的奮斗歷程,諸如革命先驅的堅定信念、科學家的不懈追求,生動詮釋了理想信念對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至關重要性。奮斗精神實質上是對理想信念的具象化展現與生動演繹,它強調個體奮斗與國家興盛、民族復興的內在聯系。這能夠為思政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堅實的內容支撐。其次,歷史課程的學術審視與奮斗精神的深度融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課程用歷史唯物主義剖析中國近現代以來的歷史演進以及中國革命與建設歷程,不僅揭示了歷史演進的規律與趨勢,也深刻揭示了偉大成就背后不可或缺的奮斗精神。將奮斗精神融入歷史教學,促使學生從學術高度理解艱苦奮斗的歷史意蘊與價值,進而增強其歷史自覺與文化自信,使之深刻認識到艱苦奮斗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通往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最后,時事課程的前沿探討與奮斗精神的相互契合。“形勢與政策”等課程肩負著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形勢發展、理解政策方針、培育責任感使命感及改革創新意識的重任,鼓勵學生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力求實現知識傳授和思想深化的雙重目標。奮斗精神中的勇毅前行和創新精神要素,激勵學生在面對新時代挑戰時,能夠勇于打破常規、探索未知領域,持續追求成長與進步。將奮斗精神融入時事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培養出具備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新時代青年人才。
(三)奮斗精神的培育方式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的協同貫通
在深度整合的教育視角下,奮斗精神的培育不再是孤立的教育目標,而是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革新構成了相輔相成的雙螺旋結構。它們之間的深層貫通不僅為思政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奮斗精神的傳承與實踐開辟了廣闊天地。首先,在理念層面,實現了從“教授主義”到“學習中心論”的范式轉型。奮斗精神的深層培育,本質在于塑造學生的內在動機結構與價值導向體系,這要求教育者超越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而注重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持續不懈奮斗。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的創新實踐,正是對這一教育理念的積極響應與具體實施。它摒棄了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轉而采用啟發式、研討式、案例式等多元化教學策略,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深度思考,實現了教育模式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根本性轉變。這一轉變不僅提升了教學的互動性與吸引力,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成長與奮斗的實踐舞臺,使得奮斗精神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得以潛移默化地生成與發展。其次,在實踐層面,體現了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學思想。奮斗精神的錘煉與提升,離不開具體實踐的反復磨礪與檢驗。高校思政課通過整合社會實踐環節,如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等,為學生提供了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寶貴機會。這些實踐活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社會現實的認知與理解,增強了其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而且在實踐中錘煉了學生的意志品質,培育了他們面對困難與挑戰時的堅忍不拔與勇于探索的奮斗精神。同時,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方法也在實踐探索中不斷革新,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線上實踐、虛擬仿真實驗等,進一步拓展了實踐教學的廣度與深度,使得奮斗精神的培育更加貼近時代脈搏、貼近學生實際。最后,在價值層面,促進了批判性思維與自我反思能力的協同發展。個人對奮斗目標的認知與理解是一個逐步深化、不斷修正的過程,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需要逆境的錘煉與時間的沉淀。高校思政課注重通過討論、辯論等互動形式,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度剖析與批判性思考,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自我反思能力。這一過程促使學生批判性地審視個人的目標設定、方法選擇與實施過程,不斷調整優化自己的行動策略與奮斗路徑,從而在持續的學習與實踐中明確并校正奮斗目標,使之更加具體、可行且具有挑戰性。通過課程引導學生正視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順境與逆境,可以增強他們在面對復雜多變社會環境時的心理韌性與堅定不移的意志品質。
三何以為之:奮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現路徑
盡管奮斗精神已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內融入了高校思政課之中,然而其融入的深度、廣度以及效度仍有待深入探討和全面評估。這反映在我們推進奮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過程中,就是尚未樹立起充分的自覺意識,缺乏一套科學、系統與全面的教學策略和評價體系。奮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絕非簡單的概念添加,而是一個涉及多維度、深層次整合的復雜過程。為此,我們需要從理論建構、課程設計、實踐拓展、評價反饋出發,構建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學框架,以確保奮斗精神能夠在高校思政課中得以有效融入和深刻體現。
(一)理論筑基:構建奮斗精神教育的學理框架
奮斗精神應學理化地融入高校思政課,這要求將認識和實踐經驗上升為學術理論,運用相關學科的科學研究方式歸納總結相關數據和事實,進而分析其內部實質和內部聯系。就此而言,將奮斗精神整合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體系,需超越單一知識點的傳授,實現其與各課程內容的深度融合,構建起一條連貫的理論主線。在哲學視角下,要借助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剖析奮斗精神如何根植于人類本質的追求之中。實踐作為認知的基石,奮斗精神展現了人類在實踐中持續尋求進步與完善的歷程。作為有意識的存在,人類天生懷抱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要把這種內在動力在實踐活動中轉化為堅定不移的奮斗精神,使之成為驅動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奮斗精神彰顯了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是推動個體不斷自我超越、實現價值的內在動因。在歷史學視角下,奮斗精神是歷史與時代交互作用的產物,每個輝煌時代都孕育著獨特的奮斗精神表征。回顧中華民族奮斗精神的悠久傳統,諸如革命戰爭年代的英勇抗爭精神、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艱苦創業精神等,要運用這些歷史案例剖析奮斗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顯現及其價值意義。這些精神不僅映射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也蘊含著對未來發展的深切期許與追求。奮斗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演化與豐富,成為聯結歷史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橋梁。步入新時代,奮斗精神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與使命,成為激勵全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精神引領。在心理學視角下,要結合動機與自我效能感等理論,進一步闡述奮斗精神在實踐中的重要意義,探討其如何激發個體內在動力,從而促進個人全面發展與社會進步。于個體而言,奮斗精神激勵著人們勇于挑戰自我、追求卓越,力求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實現;于社會層面,則體現為對社會責任的主動承擔與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成為推動社會前行與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奮斗精神由此成為聯結個人與集體、融合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精神紐帶。通過從不同學科和視角的探討,把奮斗精神與高校思政課關聯的內在本質和運作規律原理等邏輯化與條理化地揭示出來,為奮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解決“源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和理論邏輯,增強高校思政課的理論性和思想性。
(二)課程重塑:打造奮斗精神教育的教學體系
教學體系是包括教學過程的多要素統一整體,它注重的是教學過程的整體設計和要素實施。構建奮斗精神的教學體系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要在確保理論深度與實踐廣度的同時,兼顧教學目標的明確性、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性。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們需清晰界定奮斗精神融入思政課程的三維目標框架。在知識目標層面,旨在使學生深入理解奮斗精神的豐富內涵與時代價值,把握其作為民族精神重要組成部分的獨特地位。能力目標則聚焦于培養學生的奮斗意識與實踐能力,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結合,使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展現出堅忍不拔、勇于探索的奮斗精神。情感價值目標則更為深遠,致力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奮斗觀念,形成積極向上、勇于擔當的人生態度,為未來的奮斗之路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在課程內容整合方面,需將奮斗精神這一主線貫穿于思政課程的始終,實現其與各知識點的深度融合。具體而言,可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入剖析奮斗精神的理論根源,揭示其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內在動力的哲學依據;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講解中,應重點闡述奮斗精神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階段的重要作用,通過歷史案例的生動展示,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奮斗精神對于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民族復興的重大意義。此外,還可將奮斗精神與當代社會熱點、國際形勢等相結合,使課程內容更加貼近現實、富有時代感。教學方法創新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度,應積極探索并實踐多元化教學方法。同時,還應注重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思政課教學注入新的活力與元素。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都應貫徹和實現在高校思政課中融入奮斗精神的特定目標要求,根植于特定的教學內容,把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緊密結合起來。
(三)實踐深化:拓展奮斗精神教育的實踐場域
習近平指出:“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322.可以說,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最鮮明的特征,凸顯的是與思想認識(包括精神)的雙重互動作用。奮斗精神,作為一種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品質,其培育與磨礪離不開豐富的實踐活動。習近平提出的“大思政課”理念,強調了思政課教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為奮斗精神的實踐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凸顯了實踐教學在高校思政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構建一套完善且高效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應推動教學模式的深刻轉型,即從傳統的教師主講轉變為教師主導的建構式學習。在此教育范式下,教師應精選具有時代特征和典型意義的案例,通過組織深入的研討活動,激勵大學生主動探索與實踐,旨在提升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增強其應對未來挑戰的韌性。其次,將社會調研納入高校思政課的常規教學安排。社會調研是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國情的重要渠道。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等多元化方式,大學生能夠親身體驗社會各階層的奮斗歷程,直觀感知國家政策的實施效果,深入了解社會現狀及民眾訴求。這一過程不僅能激發大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還能在調研實踐中,逐步錘煉他們耐心、細致與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再者,加強校企合作與校地合作是豐富實踐教學資源、拓寬學生實踐視野的有效途徑。應積極與專精特新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組織大學生實地參觀,使他們能夠近距離接觸新產業、新業態與新商業模式,感受行業發展的前沿動態。同時,可以利用假期時間,組織如“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團隊協作與吃苦耐勞的精神,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考核革新:完善奮斗精神教育的評價反饋機制
評價是對某對象進行研究和評估,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對象的意義和價值,其本質是一個判斷的處理過程。為全面、準確地評估學生在奮斗精神方面的學習成效,必須構建一個有效的評價機制,這一機制應融合定量與定性兩種評價方式,以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方位考察。具體而言,定量評價可涵蓋課堂表現的活躍度、作業完成的準確度與深度、實踐活動參與頻度與貢獻度,以及期末考試成績等客觀指標。這些量化數據能夠直觀反映學生的學習投入與成果,為教學評估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然而,單純的定量評價難以全面捕捉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的細微變化與深層次成效,因此,定性評價同樣不可或缺。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同伴評價以及教師的觀察與記錄,可以深入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價值認同與行為表現,從而更加全面地評估奮斗精神的培育效果。在評價的基礎上,及時反饋與調整是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的關鍵。教師應根據評價結果,迅速識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如奮斗意識薄弱、實踐能力欠缺等,并據此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例如,針對奮斗意識不強的學生,可以增加相關案例分析與討論,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對于實踐能力不足的學生,則可設計更多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磨礪與提升。評價還具有導向和激勵功能。發揮這一功能,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評價,提出對教學的意見與建議。學生的反饋不僅是教學質量的直接反映,也是教師改進教學的重要依據。通過師生間的雙向溝通與交流,可以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促進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果的持續提升。此外,完善奮斗精神的教學評價體系還應注重評價的持續性與動態性。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發展與變化的過程,因此,評價也應隨之進行動態調整。教師應定期回顧與評價學生的學習進展,及時調整評價內容與標準,以確保評價體系的時效性與針對性。同時,還應關注大學生的個體差異與獨特性,尊重他們在奮斗精神培育過程中的不同表現與成長路徑,以更加開放與包容的心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奮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是新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使命與責任擔當。奮斗精神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與精神動力,也為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強烈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價值取向的高素質人才指明了方向。面向未來,我們應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奮斗精神的教育內容與形式,繼續深化奮斗精神與高校思政課的融合創新,不斷探索更為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與實踐路徑,讓奮斗精神在青年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成為推動他們成長成才、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強大精神力量。
TheLogicalPathofIntegratingtheSpiritofStruggleinto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WUZengli,YANGXiaoxi
Abstract:Thespiritofstrivingpervadesthespiritualpedigree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andservesasthespiritualunderpinningfortherealizationofnationalrejuvenati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rekeycoursesfor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fulfillthefundamentaltaskofmoraleducationandareimportantchannelsforcultivatingandpromotingthespiritofstriving.Focusingontheissuesof“whynecessary”,“whypossible”and“howtodoit”inintegratingthespiritofstrivinginto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notonlyaninheritanceoftheessenceoftheexcellen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butalsoadeepeningoftheshapingofcollegestudents’valuesandtheeducationoftheiridealsandbeliefs,whichhasprofoundandimportanterasignificanceandstrategicvalue.Thespiritofstrivingiscloselylinkedto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notonlydemonstratingtheconsistencyofvaluepursuits,butalsoprofoundlyreflectedinthemutualinfiltrationofeducationalcontentsandthemutualcorrespondenceofeducationalmethods.Intheprocessofpromotion,itisnecessarytoacutelycapturetheopportunitiesofstrivingeducation,andbuildanall-roundandthree-dimensionalteachingsystemstartingfromtheoreticalconstruction,coursedesign,practicalexpansionandevaluationfeedback,soastoensuretheeffectiveimplementationandachievementofstrivingspiriteducationinthefulldisplayandimplementationofcoursevalues.
Keywords:spiritofstruggle;colleg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cultivatevirtueandnurturepeople;idealandbelief
Abouttheauthor:WUZengli,ProfessoranddoctoralsupervisorofSchoolofMarxism,HunanUniversity,specialisti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researchofcollegestudents.YANGXiaoxi,PhDcandidateintheSchoolofMarxismofHunanUniversity,teacherintheSchoolofMarxismofHun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