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經典美術作品是在中國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產生的,是伴隨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發展而逐漸走向成熟的。紅色經典美術作品直接服從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意識形態,服務于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紅色經典美術作品是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事件、人物、場景等作為描繪對象的,可以說直觀形象地記錄和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紅色經典美術作品不僅具有傳世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意義,還蘊含著紅色基因,折射出革命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資源。紅色經典美術作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也是傳播黨史的良好載體,是黨史學習教育的形象教材。
【關鍵詞】紅色經典美術作品|中共黨史學習|課程思政
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是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的重要措施,也是迎接各種挑戰、開拓進取的時代需要。歷史是一面鏡子,是一部教科書,學習歷史能夠使人明理,增加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黨史的學習教育,深刻地指出:“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1]。2021年2月,在全黨范圍內開展了廣泛黨史學習教育,以提升廣大黨員及黨員干部理論素養與政治水平,增強黨性修養,堅定“四個自信”,在新的時代開拓進取。
紅色美術作品是以黨史為創作對象,表現和反映的一般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因而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教育意義。紅色經典美術作品與黨史是密不可分:一方面,紅色美術作品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見證,是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斗的形象記載,是艱苦奮斗建設社會主義及改革創新偉大成就的反映;另一方面,紅色美術經典作品不僅是中國現當代美術的文化標識,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革命思想傳播的重要載體,同時,紅色美術經典作品還凝聚著紅色精神,透射出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的精神風貌和優秀黨員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是值得傳承的紅色基因。
通過書寫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塑造黨史人物的光輝形象,展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紅色經典美術作品生動地詮釋了紅色精神,是宣傳和塑造中國共產黨形象的重要媒介。同時,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形象生動,能夠使人一目了然,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能接受和理解,是傳播黨史的重要載體和學習黨史的形象教材。
一、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形象地記錄了黨史
如同史學家用文字記載歷史事件一樣,作為藝術的重要載體,紅色經典美術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記錄了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細節始末、風云變幻,不僅黨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在紅色經典美術作品中都有反映同,就是一般事件和普通人物有時也會在紅色經典美術作品中留下痕跡。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可以說是黨史的縮影,是圖像化的黨史書。
首先,紅色經典美術作品誕生并形成于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并以此為創作背景,其存續與演進歷程與黨史是密不可分的。紅色經典美術作品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產生于革命戰爭年代的政治宣傳作品,如《支部應成為游擊隊中的火車頭》《民眾的力量》《怒吼吧!中國》等。另一類主要是在建國后由國家相關部門組織創作的美術作品,如《開國大典》《毛主席去安源》《春天的細雨》等。紅色美術作品是在近代以來風云變幻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進行了富強國家的建設過程中產生和形成的。同時,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創作和傳播的狀況,其前途與命運,也與中國共產黨密不可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紅色經典美術作品的創作主題,黨對文藝的方針政策從某種意義上決定了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創作和傳播的狀況。
其次,紅色美術作品作為革命文藝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和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意志,意識形態屬性十分強烈,即直接服務于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服務于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的。這一點在毛澤東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十分明確。毛澤東指出無產階級也是革命的功利主義者,但不是為了少數人的功利,而是“以最廣和最遠為目標的革命的功利主義者”[2]。明確要求文藝(當然包括美術在內)必須首先為政治斗爭服務,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服務。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提出要繼續堅持毛澤東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3],強調文藝工作者在文藝創作是要充分考慮“作品的社會影響”“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黨的利益”[3],始終將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的政治宣傳作品,還是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開放歷史時期的美術作品,在創作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創作的作品要凸顯時代的特征,主要目的是服務于革命斗爭和建設事業,從而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紅色經典美術作品是以中共歷史上的事件、人物、場景等為主要描繪對象的,直觀形象地記錄和展示了中共歷史。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再現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記載了黨和人民的豐功偉績,謳歌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可以說是圖像化的黨史書。例如,在革命戰爭年代產生的紅色美術作品,就是直接以描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的革命戰爭為主要內容的,以革命斗爭中的人物、事件為素材的。建國以后由國家相關部門組織創作的美術作品,無論是從1951年開始國家有關部門組織的“革命歷史畫”的創作,還是2004年開始實施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等,題材主要是以“中國共產黨歷史為中心的中國革命史”[4]為創作內容的,即集中于表現黨的歷史的。可以說,中共黨史上所有重大歷史事件,從建黨開始到全國的解放,從新中國建立到中國實施改革開放,都在紅色經典美術作品中得到體現和反映。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內容豐富多彩,不僅是中國近現代社會歷史和政治變遷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建設事業的歷史的形象史料。
第三,紅色經典美術作品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觀點用中國語言表達出來,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具有中國形式和中國風格,并且通俗化,這樣才能被民眾所接受和理解,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由于中國民眾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在革命戰爭年代文盲半文盲眾多,單靠文字傳播作用有限,借助于形象化的美術是很有必要的。因而,美術可以提高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效果,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作用方面是不可或缺的,逐漸演變為革命宣傳的武器和工具。在中國革命斗爭、社會主義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每一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都十分重視美術工作,善于利用美術作品宣傳馬克思主義,傳播革命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色經典美術作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紅色經典美術作品生動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的紅色精神
“精神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不僅是時代的反映,體現了社會的發展進步要求,還“具有重大的價值導向、思想闡釋、道德規范及平衡社會等作用”[5]。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具體的人,都是需要精神支柱的。在敵強我弱的革命戰爭年代,在環境十分艱苦的對敵斗爭中,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奪取中國革命勝利,取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精神的力量,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共產主義的不懈追求,對革命前途的必勝信念,就是其力量源泉。在一窮二白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風云變幻的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之所以能夠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戰勝一個又一個的艱難險阻,取得輝煌的成就,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堅定理想信念的力量。可以說,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奮斗史,一部精神史。
紅色經典美術作品以客觀的、不容置疑的事實,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展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是中國共產黨奮斗的圖像史,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形象記載。同時,除了記載歷史的功能外,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凝聚著紅色基因,也是紅色精神文化的載體。它折射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詮釋著中國共產黨人理想堅定、胸懷祖國、熱愛人民、廉潔奉公、無私奉獻、艱苦奮斗、不畏犧牲的高尚思想道德境界[6]。這表明,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同時在思想道德上也是楷模,是值得全國人民敬重的。
塑造黨和國家領袖的光輝形象,歷來是紅色美術創作中的重大課題。新中國成立后所創作的紅色經典美術作品中,歌頌領袖的題材相當多,如高虹的《決戰前夕》、李琦的《主席走遍全國》、周思聰的《人民和總理》、李琦的《我們的總設計師》等,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非凡氣質和卓越風采,歌頌了他們一心為民、廉潔奉公、艱苦奮斗、聯系群眾、平易近人的精神風貌。除了表現中共領袖人物外,紅色經典美術作品還塑造了一大批革命英雄、先進模范人物以及普通的共產黨人的感人形象。例如,東北抗日聯軍的英雄楊靖宇、革命烈士方志敏、“狼牙山五壯士”、“八女投江”、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等革命英雄人物,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王進喜、雷鋒、焦裕祿,以及“兩彈一星”元勛等,都在紅色經典美術作品中被展現、被謳歌。這些領袖、英雄以及普通人物在紅色美術作品中的塑造,在全國人民心目中樹立起一座高大的精神豐碑。其中,《方志敏——1935.1.29》作品,藝術地再現了革命烈士方志敏英勇不屈、不畏犧牲的精神,表現出一種“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的革命英雄氣概。作品《焦裕祿》,畫面上的焦裕祿衣著簡樸,平易近人,正帶領干部群眾種樹防風固沙,改變落后面貌,表現了“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的精神風采。
紅色經典美術作品是對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的描述,是對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和先進模范人物的謳歌,是為了弘揚革命精神和社會主義主旋律而創作的,因而從美學的角度而言,“崇高”就是它的美學特色。“這種崇高是精神上的偉大,即我們民族在革命歷史進程中所變現出來的思想、人格、意志、感情的高尚和偉大”[7]。紅色經典美術作品所提示和詮釋的紅色精神,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是奪取革命和勝利的力量源泉,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是中華各民族的精神紐帶,必將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三、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助力黨史學習教育
在當前廣泛開展的黨史學習和教育中,紅色美術經典作品不僅大有可為,而且還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紅色經典美術作品承載著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其創作和傳播的歷程本身就是黨史的一部分,其表現主題主要是黨史的內容,可以說,紅色經典美術作品的歷史就是一部黨的歷史;另一方面,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形象直觀,讓人易于理解和接受,是宣傳和傳播黨史的藝術媒介,增強黨史學習和教育效果。
首先,紅色經典美術作品是一個時代社會意識形態的載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范疇。無論是從紅色經典美術作品的創作,還是傳播展示,都是為了宣傳革命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肩負著引領社會文化發展責任。因此,紅色經典美術作品是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的,在革命和建設的不同歷史時期,紅色經典美術作品都肩負著增強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光榮職責和神圣使命。在新的時代,紅色經典美術作品的重要功能就是反映改革開放的時代脈搏,歌頌黨和國家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與黨史學習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紅色經典美術作品是人們學習和了解黨史的重要途徑。紅色經典美術作品的發展歷程貫穿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是對黨史的藝術記載和再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的歷史,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的時代風貌,全面展示了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自主、富國、強民的偉大歷史進程,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是人們學習和了解黨史的重要途徑。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運用紅色美術經典作品,可以讓人們感知黨史文化,感悟其中的精神力量,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
第三,紅色經典美術作品是傳播黨史的有效載體。黨史學習教育如果只有單純的語言文字傳播形式,必然淪為單調枯燥的理論“灌輸”和說教,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作為一種視覺文化,紅色經典美術作品直觀、形象、生動、感染力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接受,更容易理解和認同。同時,紅色經典美術作品是形象化的藝術,其首要的特征是美。美是能夠觸動人的情感的,觸發人的靈魂的,能夠使人在不知不覺之中接受作品所傳遞的思想信息,繼而在思想上受到教育。通過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傳播黨史文化,能夠使抽象、枯燥的理論盡可能地更多地具有美的形式、美的色彩,并轉換成個體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從而調動人們的審美情感,喚起學習熱情,寓教于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需要藝術的滋養。德國人約恩·呂森在《歷史思考的新途徑》中說:“誰不回憶過去,誰就將受到未來的懲罰”[8]。紅色經典美術作品記錄著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塑造了眾多的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生動地詮釋了紅色精神,不僅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念的表達更加形象、更加生動有趣,而且也更加豐滿、完備,也是人們了解黨史,增強對共產黨領導地位的認同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共產黨員網.習近平總書記談學習黨史國史[EB/ OL].[2019-08-07].http://www.12371.cn/2019/08/07/ ARTI1565146428743841shtml.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李冠燕.紅色年代的經典圖像[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
[5]曾麗雅.中國共產黨精神文化發展歷程論略[J].江西社會科學,2004(8).
[6]李康平,李正興.紅色資源開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J].道德與文明,2008(1).
[7]水天中.軍史畫、革命歷史畫的美學特色/軍史畫、革命歷史畫面面觀——座談會發言摘要[J].美術,1987(3).
[8][德]約恩·呂森.歷史思考的新途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基金項目:2021年度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新文科背景下雕塑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以《雕塑創作》課程為例”(項目編號:2021413)】
(作者簡介:余景學,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雕塑造型藝術與課程思政;作者單位:吳繼金,湖北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