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學科教學既能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又能加快課程改革的進程,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新課標視域下,各階段、各學科的教師都需要大力建設跨學科教學體系,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文章基于跨學科教學的特點和優勢,探索在整合教學資源、豐富學習過程、貫徹多元評價的過程中提升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活動效能的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
作者簡介:龔磊(1981—),男,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三井實驗小學。
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往往側重傳授理論知識和音樂演唱技能。在新課標視域下,音樂與其他學科的結合得到重視,而如何實施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成為一個更加需要重視的問題。教師應準確理解跨學科教學的特點和優勢,探索科學有效的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策略,構建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的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體系。
一、跨學科教學的特點和優勢分析
(一)綜合性
跨學科教學將不同學科的教學資源整合在一起,彰顯綜合性。具體而言,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思想、方法等,能夠建立多維度、多層次的教學體系。如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再局限于某一學科的視角,而是能綜合運用多個學科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可見,跨學科教學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二)實踐性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課程的實踐性。跨學科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鼓勵學生將學習內容靈活應用在具體實踐中。通過跨學科教學設置富有挑戰性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不僅能增強主體學科的實踐教學效果,還能促進其他學科的拓展實踐。
(三)開放性
不同于傳統的學科實踐活動,跨學科教學以特定主題為引領,強調學生的多元活動和豐富體驗,突出學習過程的開放性。跨學科教學能將學生從單一的學科框架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廣泛搜集和運用學習資源,有效促進學生的開放性學習,使學生持續完善知識儲備,拓寬學習視野。此外,開放性教學還能營造自由、包容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潛力,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四)自主性
跨學科教學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學習方式。在跨學科教學期間,教師扮演引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充分經歷獨立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
二、新課標視域下的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策略
(一)突破學科界限,整合教學資源
跨學科教學之“跨”,意在突破不同學科的界限,深度整合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多維度整合小學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建設跨學科教學體系,拓展教學活動的深度與廣度。
1.文藝相通:音樂與語文結合
文學與藝術是緊密相連、相互滲透的。教師可以關聯文學和藝術實施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其審美能力。
以蘇少版音樂四年級下冊《憶江南》的教學為例。歌詞改編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詞,展現江南的美景。教師分析教材,整合音樂作品與詩詞作品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詩詞中的音樂”。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欣賞音樂《憶江南》,讓學生想象江南之美。其次,教師出示詩詞素材《憶江南》,引導學生了解詩人生平、創作背景,分析詩詞情感基調。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照音樂與詩詞,深入探討江南山水之美,從而培養學生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由此,教師捕捉音樂作品中的文學元素,實施跨學科教學,既能深化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增加學生的文化積淀。
2.音美一體:音樂與美術結合
細致分析音樂與美術,前者為聽覺藝術,后者為視覺藝術,它們共同作用于人體的感官系統,傳遞思想和表達情感。在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音樂與美術的本質聯系,整合音樂與美術學科,多方面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藝術理解和表達能力。
以蘇少版音樂四年級上冊《我們的田野》的教學為例。歌詞貼近生活、旋律輕快,使學生仿佛置身于真正的田野。在欣賞和演唱音樂的基礎上,學生還可以通過繪畫、粘貼畫等形式還原音樂場景。據此,教師以“畫中有音,音中有畫”為主題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美術創作方式表現歌曲。首先,教師帶領學生欣賞音樂,激發其審美感知。其次,教師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以水彩畫、油畫、粘貼畫等形式自由表現音樂內容。最后,教師展示和評價學生的作品,有機結合音樂和美術,使學生獲得深刻的審美創造體驗,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3.以樂廣識:音樂與科學結合
音樂與科學看似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然而深度分析音樂作品的深刻內涵和表現方法可以發現,其許多內容都可以引導學生認識科學世界。據此,教師可以整合音樂與科學學科實施跨學科教學,使學生博學廣識。
以人教版音樂三年級上冊《大樹樁你有幾歲》的音樂教學為例。歌詞以童趣的語言,基于大樹樁的年輪揭示其年齡的秘密,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好奇。教師以此為切口整合科學學科,以“樹樁和年輪”為主題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具體資料與教學流程如下。
資料鏈接:樹樁自白卡(以樹樁為第一視角,“自述”年輪和年齡的關系)。
教學流程:
(1)教師引導學生欣賞音樂;
(2)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樹樁自白卡”,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年輪;
(3)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演唱音樂;
(4)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樹樁,拍照記錄,猜測大樹的年齡。
由此,教師精選音樂素材,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從而主動積累科學知識,拓寬科學視野。
4.立德樹人:音樂與道德與法治結合
小學音樂學科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教師應堅持育人為本,強化素養立意,深化小學音樂教學改革。道德與法治學科意在培養學生的正確觀念和良好品質。為此,教師可以整合音樂與道德與法治學科,在立德樹人的基礎上實施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
以蘇少版音樂六年級上冊《手拉手,地球村》的教學為例。歌曲的第一部分以歡快的節奏表現地球村的美好景象,第二部分以慢節奏展現人類攜手共進的畫面,旨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增強學生保護自然的意識。教師結合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地球我們的家園”的內容開展以“守護我們的地球家園”為主題的跨學科教學活動。首先,教師展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拓展資料,引導學生討論有關“我們的家園”的話題,為學生學習歌曲做準備。其次,教師引導學生正式欣賞和演唱音樂,使學生理解音樂傳遞的情感,并思考地球的環境問題,從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自由發言,讓學生提出保護地球的具體方法,以此鞏固教學,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二)改革教學方法,豐富學習過程
不同于傳統的單一學科教學,跨學科教學對學生提出更高層次的自主學習、開放探究和綜合實踐要求。為此,教師應在具體的教學中創新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
1.創設跨學科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教師應通過信息技術賦能,創設跨學科教學情境,以此營造特定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又以蘇少版音樂四年級下冊《憶江南》的教學為例。教師基于“詩詞中的音樂”的主題,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制作詩詞吟誦動畫,創設詩詞吟誦情境。畫面中,詩人在河岸邊吟誦《憶江南》。畫面的背景音樂以古箏曲為主,營造古色古香的氛圍,讓學生仿佛穿越時空,與詩人一同置身于煙雨蒙蒙的江南。由此,學生可以自然將詩詞與音樂結合起來,提高跨學科學習的興趣。教師還將情境貫穿學生的探究活動,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深入探索江南之美。
2.設計啟發性問題,拓展學習深度
啟發性問題意在引導學生持續思考,拓展學習深度。跨學科教學要求學生在主體學科的基礎上,掌握更多學科的知識、思想、方法等。教師可以由此設計層層遞進的啟發性問題,使問題輻射多個學科,從不同角度啟發學生思考。
又以人教版音樂三年級上冊《大樹樁你有幾歲》的教學為例。教師基于“樹樁和年輪”的主題,為學生設計以下啟發性問題。
問題一:“樹樁上一圈一圈真漂亮”,這“一圈一圈”的線條是什么?
問題二:為什么樹樁上有七十圈,大樹樁就有七十歲?
問題三:通過數樹樁上的圈數有多少,我們能知道什么?
問題四:你在生活中觀察過樹樁嗎?你能知道大樹的年齡嗎?
問題從歌詞出發,讓學生探索科學知識,拓寬科學視野,實現富有深度的跨學科學習。
3.設置探究性任務,驅動跨學科學習
基于跨學科教學的開放性與實踐性,教師可以設置探究性任務,并細化探究性任務的活動方案,為學生提供清晰的任務指導,驅動學生跨學科學習。
又以蘇少版音樂四年級上冊《我們的田野》的教學為例。教師基于“畫中有音,音中有畫”的主題,設置相應的探究性任務,詳細方案如下。
目標要求:理解并欣賞《我們的田野》,掌握基本的音樂鑒賞和演唱技巧,用恰當的美術表現方法表現音樂中的田園風光。
活動準備:《我們的田野》音頻、水彩畫具、油畫棒、彩紙、剪刀、膠水等。
活動流程:
(1)情境導入教師展示田野圖片,激活學生的感官體驗;
(2)播放音頻學生欣賞音樂,討論歌詞,調動審美感知;
(3)學唱音樂學生體會音樂情感,深化藝術理解;
(4)美術創作學生自選美術材料,表達音樂內容,展示“想象中的田野”;
(5)分享作品學生展示作品,分享美術創作理念,升華審美感知。
4.鼓勵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基于富有挑戰性的探究任務和富有啟發性的學習問題,教師在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活動中,不難觀察到學生獨立學習存在的問題。據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引導其建立互幫互助的學習小組、共享學習資源、交流學習觀點,使其高效解決問題。
又以蘇少版音樂六年級上冊《手拉手,地球村》的教學為例。教師基于“守護我們的地球家園”主題,引導學生合作搜集有關地球環境問題的資料,并讓學生分析“假如離開地球,人類還能生存嗎?”的問題和保護地球環境的方法,從而讓學生理解歌詞傳遞的價值觀念。此外,教師還引導學生合作演唱歌曲,創編以“保護地球”為主題的音樂劇。通過多元合作,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跨學科學習資源,凝聚跨學科學習的智慧,高效達成學習目標。
(三)貫徹多元評價,提升教學成效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既能使教師及時反思和調整教學問題,又能激勵學生多元發展。新課標視域下的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更需要重視教學評價,以此彰顯藝術學習的實踐性、體驗性、創造性,從而全面引領學生成長。
承接上例,在蘇少版音樂六年級上冊《手拉手,地球村》的跨學科教學活動中,教師從音樂欣賞與演唱表現、合作學習意識與過程、探究學習態度與能力、環境保護意識和行為、資料搜集能力和分享意識等角度全方位評價學生。針對學生的優點,教師及時肯定,以此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作用。針對學生的弱點,教師及時向學生點明問題并提出成長建議,幫助學生進行反思。
結語
跨學科教學以其獨特的優勢,在促進學生發展、課程改革、教師成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新課標視域下,教師要在具體的教學中積極突破學科界限,整合教學資源,建設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的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體系,提升跨學科教學活動的成效。
參考文獻:
[1]楊沛璋.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實踐研究[J].戲劇之家,2023(36):118-120.
[2]成婷.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3(40):144-149.
[3]吳麗娟.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四步走”[J].中小學音樂教育,2023(8):8-10.
[4]張春蓮.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方法探討[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14):65-66.
[5]蔣鑫穎.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21):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