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是高校管理學科的核心課程之一,其教學目標不僅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還包括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然而,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方式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學生思想道德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因此,本文旨在介紹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框架的定義與組成、TPACK框架在人力資源管","Introduction":"","Columns":"教育教學研究","Volume":"","Content":"
[摘 要]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是高校管理學科的核心課程之一,其教學目標不僅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還包括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然而,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方式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學生思想道德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因此,本文旨在介紹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框架的定義與組成、TPACK框架在人力資源管理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并探索基于TPACK框架的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思政教學創新策略,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TPACK框架;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思政;教學創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15.065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4)15-0215-04
0" " "引 言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TPACK)框架是教師教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它將技術、教學法和學科內容相結合,為教師提供了一種整合教育技術的框架。將TPACK框架應用于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可以通過運用各種數字化工具和教學資源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通過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增強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
1" " "TPACK框架的定義與組成
TPACK框架強調教師知識結構的復雜性和動態性,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學科知識、教學法知識、教育技術知識,還要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進行創造性的教學。
TPACK框架主要由三個核心元素組成:學科內容知識(PCK)、教學策略知識(TPK)和技術整合知識(TPK)。學科內容知識是指教師對所教授學科的專業知識,包括學科理論、學科方法、學科歷史等。這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礎。教學策略知識是指教師如何有效地傳授知識,包括教學方法、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等。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學效果。技術整合知識是指教師如何將技術整合到教學中,包括如何選擇合適的工具、如何設計教學活動、如何評價技術整合的效果等。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技術整合知識,以適應時代的需求。
2" " "TPACK框架在人力資源管理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2.1" "提升教學質量
TPACK框架強調教師需要具備綜合性的知識結構,能夠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手段,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在人力資源管理思政教學中,教師通過運用TPACK框架,可以更好地理解學生的需求和問題,制訂出更加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計劃和方案,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2.2" "增強學生綜合素質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不僅需要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通過運用TPACK框架,教師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2.3"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TPACK框架是一個動態發展的知識體系,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和積累經驗。通過運用TPACK框架,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提高。同時,TPACK框架也要求教師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手段,以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趨勢。
2.4" "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教師需要具備更高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教學創新能力。通過運用TPACK框架,教師可以更好地掌握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手段的應用技巧,從而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來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同時,TPACK框架也要求教師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夠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以推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3" " "基于TPACK框架的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思政教學創新策略
3.1" "優化教學內容
將思政教育元素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有很多與人的價值觀、道德觀、團隊合作、溝通協調等方面的內容,這些都是思政教育的良好載體。例如,在講解員工招聘和選拔時,可以強調公平公正、誠信正直等價值觀的重要性;在講解員工培訓和績效管理時,可以強調團隊協作、溝通協調的重要性。通過這些內容的講解,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教師需要關注當前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熱點問題,將其引入課堂。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的問題和挑戰不斷出現[1]。教師可以將這些熱點問題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和討論,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這些熱點問題背后的社會問題,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教師需要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除了在教學內容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外,教師還需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和實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
3.2" "引入案例教學
在引入案例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具有思政教育元素的案例,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培養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在選擇案例時,教師需要注意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同時還要考慮到案例的思政教育元素。案例應該具有普遍性和適用性,能夠覆蓋到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的各個知識點,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此外,教師還需要注意案例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其次,在引入案例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培養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讓學生對案例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2]。同時,教師還需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全面的分析,不局限于某個知識點或某個方面,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案例,理解其背后的深層含義和價值。
最后,除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分組討論中,學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
3.3" "開展實踐活動
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首先,社會調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與人力資源管理相關的社會調查,例如關于員工福利、招聘流程、績效評估等方面的調查。通過調查,學生可以了解實際工作中人力資源管理的具體情況,增強其對人力資源管理重要性的認識。
其次,志愿服務。教師可以在課程中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志愿服務活動,例如為社區組織提供人力資源支持、協助招聘志愿者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了解人力資源管理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同時也可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實踐性教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實踐性教學活動,例如模擬招聘、模擬績效評估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親身體驗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加深對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4" "引入現代技術
在現代教育中,引入現代技術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它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發揮現代技術的優勢,提升教學質量。
首先,多媒體教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現代技術手段,它可以通過圖文并茂、音視頻等多種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多媒體教學還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提高教學效果。
其次,網絡教學也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現代技術手段。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可以開展在線教學和互動交流,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隨時隨地學習[3]。同時,網絡教學還可以實現師生之間的實時互動和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最后,現代技術還可以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現課程資源的個性化推薦和定制。教師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針對不同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資源和指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3.5" "注重師生互動
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注重師生互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情感需求,及時了解學生的困惑和問題,給予指導和幫助。這不僅是思政教育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
首先,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和思想動態。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思維方式和學習風格。教師需要傾聽學生的聲音,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并根據他們的特點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和認同感。
其次,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實踐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想法。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識。在討論和實踐中,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及時的反饋和評價,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
最后,教師需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方式,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和應用性的學科,可以與思政教育相融合。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教學案例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
3.6" "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
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能夠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時,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評價體系的全面性。除了傳統的考試成績評價外,還應該綜合考慮學生的課堂表現、實踐活動參與度、團隊合作能力等方面。這些方面的評價可以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更好地反映出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潛力。同時,這些方面的評價也更加客觀和全面,能夠更好地反映學生的真實表現。其次,評價體系的客觀性。在建立評價體系時,應該注重評價標準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評價,避免主觀臆斷和偏見。同時,評價標準應該明確、具體、可量化。最后,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需要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應該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情感變化,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和鼓勵。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激發他們的潛力,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創造力。
3.7" "強化教師素養
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培養,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教師自身也需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以更好地適應新的教學要求。
為了強化教師素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學校應該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培訓和交流活動,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通過培訓和交流,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最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同時,學校也應該加強對教師的考核和評價,對表現優秀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和激勵,以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教師自身也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教師應該注重自身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同時,教師還應該注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探索和創新,積極探索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最后,教師還應該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引導。
4" " "結束語
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我們以TPACK框架為指導,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思政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努力和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教學體系和方法,為培養更多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道德素質的人才而努力。
主要參考文獻
[1]林嘯嘯,王徽,韓傳龍.課程思政融入《人力資源管理概論》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宿州學院學報,2023,38(8):66-69.
[2]初銘暢,李冰.基于思政元素融入視角的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建設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4):140-142.
[3]楊正宇.“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思政育人元素及路徑探析
[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8):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