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改革的深入,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教學模式的優化成為必然。意蘊深刻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注入生機和活力,將其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是推動教學創新的有力舉措。基于此,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展開探討,在分析現實意義、明確研究價值的基礎上,結合學科特性與學生需求,提出多元化的實踐策略,旨在構建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助力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優秀傳統文化;立德樹人
作者簡介:肖龍(1979—),男,甘肅省迭部縣電尕學區。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提出優化了基礎教育的育人定位,將德育推向了新高度,引發了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德育的重要載體,如何發揮學科培根鑄魂的價值,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教學改革的中心議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發展中人們智慧的結晶,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將其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對于教學提質增效具有積極的意義。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與組織者,應深入挖掘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點,打造有深度、有態度的教學新模式。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和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的實踐意義
(一)推動教學提質增效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政課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素材,也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為優化課程功能定位、拓展教學能效提供了更多可能[1]。第一,豐富教學資源。優秀傳統文化是歷經千淘萬漉傳承下來的經典,涵蓋語言、風俗習慣、道德法律等多個層面,能夠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提供豐富、開放的教學資源,有助于教師改變依靠教學參考資料而教的模式,拓寬教學廣度和學生的認知邊界。第二,優化教學方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是對學生思想認知的塑造,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指導過程,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至關重要。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入能夠為教學設計提供更多可能性,突出認知的生成性與多樣性,從而提升教學深度,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二)助力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能夠為文化傳承與發展開辟高效通道,是夯實文化根基的必然,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應然。一方面,現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已經建構起成熟、完善的教學體系,能夠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持續、穩定的載體,切實提高傳播實效性;另一方面,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促使學生全方位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探究文化的精神實質與價值內涵,可增強學生文化認同感,使學生明白自身肩負的文化傳承責任,從而將文化精神根植于心,推動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三)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了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能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重心向素養立意遷移,關注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素養的全面發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2]:第一,從認知角度而言,優秀傳統文化和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有機融合,能夠促使學生跳脫對文字符號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關注是什么、為什么,真正理解知識的本質,實現深度學習;第二,從品格角度而言,優秀傳統文化蘊含深刻的思想價值,具有行為導向作用,能夠更加突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人文屬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清晰認識自我與他人,感知社會與生活,發展健全人格,提升價值判斷能力,從容面對成長中的各種挑戰與誘惑,規范自身言行。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和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的實踐路徑
(一)以學生興趣為切入點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若想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獲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教師需要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對此,教師可將學生興趣作為道德與法治和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的切入點,立足兒童視角組織教學活動,提升課堂吸引力,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3]。
以“請到我的家鄉來”的教學為例,該課的教學要點是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特點,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教師可針對小學生天真爛漫、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以情境化、互動性教學活動將道德與法治知識和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第一,以游戲導入課堂。古往今來,家鄉一直是重要的文學題材,關于故鄉的詩詞不勝枚舉,具有言簡而意深的特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教師可由此設計“我是詩詞小達人”的游戲,讓學生說出與家鄉相關的詩詞。這樣不但可以借助游戲引出教學主題,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第二,以情境驅動學生。教師可組織“我是家鄉小導游”的情境演繹環節,假設有遠方的朋友來家鄉游玩,讓學生以導游的身份介紹自己的家鄉,推薦家鄉風景名勝、特色美食,講述家鄉的風俗習慣、傳說故事等。情境體驗式的教學活動可促使學生感受家鄉的美好,發現身邊的傳統文化。總之,將學生興趣作為連接道德與法治知識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紐帶,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各項探究活動中,主動思考,提升認知效果。
(二)以關鍵議題為中心點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并不是內容的隨意疊加,而是挖掘雙方共性特征,找到能夠聯結知識與文化的中心點,生成有邏輯的一體化教學活動。議題式教學是組織學生圍繞綜合性、指向性、思辨性的關鍵問題展開探討的教學方式,突出了教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其作為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和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載體,更易提升學生的感知力。因此,教師可從生活現象、學生需求與教學要點出發,選擇中心議題,促使學生在思考與探究中發現道德與法治知識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關聯,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獲得感。
以“我們的好朋友”的教學為例,該課的教學重點為讓學生認識到友誼的重要性,學習正確處理朋友關系的方法,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學會欣賞與尊重他人。首先,教師可設置“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誼”議題,引導學生認識我國友情文化。對此,教師可圍繞議題設計如下遞進式的探究活動:一是閱讀《管鮑之交》《知音之交》《刎頸之交》三則關于友誼的傳統文化故事,總結中國友誼文化的精神內核;二是想一想你和朋友的日常相處過程,說一說你們為什么能夠成為朋友,議一議你們之間的友誼是否體現了中國友誼文化,相處方式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其次,在明確中心議題和具體活動之后,教師可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互動交流,分享自己對友誼的看法以及對中國友誼文化的理解,針對分歧展開深入探討,得出統一的結論。最后,教師可從學生的共學結果中捕捉共性問題,生成更為深層次的議題,例如:個性存在明顯差異的兩個人能否成為朋友,應該怎樣看待與處理這種差異以及如何認識朋友之間的付出與回報。這樣可以促成新一輪的探討,讓學生抓住優秀傳統文化和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要點,將學習感知推向更高層次。
(三)以實際案例為著力點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生理解力、思維力、分析力、判斷力等關鍵能力尚未成熟,容易出現對知識理解不夠全面、感受不夠深刻等問題。對此,教師應采取案例分析法,借助真實、具體的場景啟發學生思考,減緩學生的認知坡度,使學生領會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并將其轉化為思想標桿與行為導向。
以“做學習的主人”的教學為例,該課包括“人人都能學得好”“多在心中畫問號”“我和時間交朋友”“好經驗共分享”四個話題,旨在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挖掘自我學習潛力,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由“學會”變為“會學”。傳統文化中不乏優秀的學習理念與學習品質,能夠給學生帶來啟發。教師可將學生熟悉的實際案例與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組織學生通過案例分析認知自我,重塑學習觀。例如,列舉本班學生課堂積極提問、課后及時追問的實際案例,對標“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理念引發學生思考討論。再如,以教材中“奧秘在哪里”的案例,引導學生學習“圣人不貴尺之壁而重寸之陰”的學習習慣。又如,列舉同學之間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案例,揭示“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習態度。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總結具體案例的共性特征,實現由典型到一般的拓展,讓學生能夠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從本質上把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和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
(四)以生活資源為突破點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較強的生活化特征,優秀傳統文化同樣是在社會生產與生活中形成的意識形態。以生活資源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可以豐富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促進學生理解。
以“家庭的記憶”的教學為例,該課意在讓學生系統了解家庭成員的稱呼,分析自我成長與家庭發展變化的關系,感受與家庭有關的傳統文化,深化對家庭的認知。教材包含“家庭稱呼搶答賽”“‘家史’小調查”“傳統節日中的‘家’”“語言文字中的‘家’”四個話題,教師可根據四個話題的核心認知要求挖掘生活中的文化資源,輔助學生理解教材知識和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形成更全面、深刻的家的概念。例如,在“家庭稱呼搶答賽”模塊,教師可融入各個家庭稱呼的來源及其演變過程等知識,讓學生繪制自己的家庭關系簡示圖,以此為切入點體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家史’小調查”模塊融入優秀家風文化內容,帶領學生分享自己的家規,并結合具體的生活現象分析家風對家族傳承和民族發展的影響,探討在構建良好家風中青少年應該做些什么。總之,將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入課堂,讓道德與法治知識和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具象化,可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感。
(五)以實踐活動為生長點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道德與法治和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不能僅停留于理論說教層面,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身體力行的實踐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養成行為習慣,實現知行合一。對此,教師應以開放、發展的眼光審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知識和傳統文化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4]。
以“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的教學為例,該課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民間藝術種類及其價值,在欣賞民間藝術獨特魅力的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該課知識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操作性,教師可組織項目式學習,引導學生發現、了解、體驗家鄉的民間藝術,與優秀傳統文化零距離接觸。對此,教師可進行如下項目式學習活動設計。首先,確定議題,布置任務。教師可綜合考慮教學目標與學生能力水平,設置“我為家鄉民間藝術的發展助力”的項目議題。具體任務包括實地走訪調查,搜集家鄉特有的民間藝術,了解這些藝術的特點、操作方法以及發展現狀等信息;任意選擇一個感興趣的民間藝術形式認真研究其表現形式,并切身體驗藝術特色;綜合實際調查搜集到的信息,分析家鄉民間藝術傳承與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其次,實地研學,集體建構。鑒于項目式學習周期較長,教師應做好實踐規劃,包括明確各項任務的完成時間節點、具體成果要求、設置階段性的反饋課等,便于及時了解學生的實踐情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難題,保證項目探究活動的有序、有效推進。最后,在學生完成項目探究任務后,教師可組織學生輪流闡述學習過程,匯報研學結果,完成對項目式學習的復盤,豐富學生學習體驗,加深學生對民間藝術價值的認識,自覺承擔藝術傳承的責任。
三、總結
總而言之,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和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融合,是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極具研究價值與實踐意義。但是,二者的融合尚處于探索階段,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教師需要秉持發展的教學觀念,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優化,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效能,構建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參考文獻]
[1]常慧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J].智力,2023(35):9-12.
[2]潘紅.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深度融合傳統文化的策略[J].新教師,2023(11):68-69.
[3]陳素娟.淺談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J].教育界,2023(31):56-58.
[4]黃勝男.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策略[J].文理導航(下旬),2023(1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