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梳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關系,討論課程思政視域下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融入的意義與可行性。以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研究對象,針對當前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重視程度不高、教學方法單一、內容融入生硬、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從加強價值引領、豐富育人載體、構建內容體系、注重教師培養等方面入手,探索思政元素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獨立學院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蛾P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有機融合,構建好“三全育人”大格局。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關系不是簡單的1+1=2,而是彼此交融,思政元素應貫穿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過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正確的價值觀念又能夠推動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培育。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高校應從課程選題、內容建設、價值引領、教師培養等方面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推動心理健康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協調發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課程思政與心理健康課程的融合意義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切入點
心理健康教育在于幫助學生提升自我意識水平,學會處理個體與社會的關系,為今后的生活打基礎,其從心理健康的視角對學生進行個體素質和潛能的開發,進行人格的完善和健康的發展,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心理素質是先天生理基礎和后天影響的長期作用下形成的一種比較穩固的狀態,所以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穩固,應當以良好的心理素質為基礎,使心理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相互滲透。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離不開知、情、意,思想政治教育也會促進學生知情意的心理內容的發展[1]。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落腳點
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個體思想層面的價值觀的樹立為目標,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水平具有一定的社會要求,是針對學生群體的特點進行的系統影響和干預,學生將教育內容進行內化并形成思想政治素質。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元素的加入,通過心理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內化為自身綜合素質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階級性和時代性的特點取向和社會道德評價標準,可以根據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去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培育大學生愛黨愛國的高尚情感,促進他們思維認知的內化,從而外化在行為表現方面的愛黨愛國。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中也離不開理想信念、價值觀等內容的引導,由深層心理探尋的“我是誰”“人生的價值”等問題也會引發學生對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思考。這些人生信念、價值觀問題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正是同向同行的。
(三)符合時代發展需求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有機結合的必然性。首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是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促使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能夠運用好心理學需要、動機、情感、行為等方面的理論,并將其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當中,針對大學生的興趣和共性需要,調動青年人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2]。其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元素有機結合為課程建設提供靈感和方向,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標,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學生思政教育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相互借鑒,最終有機結合,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全員、全方位地進行正面的宣傳和指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加其對祖國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自尊心,提升其挫折承受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
二、課程思政視域下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夠
隨著社會對人才培養要求不斷提高和嚴峻的就業形勢,獨立學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壓力也在持續增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過程中,高校更加注重課程育人功能的發揮和學生心理健康意識的培養。一方面,高校教育教學過程,由于就業率的要求存在著明顯的功利主義傾向,整個教學環境更加重視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不夠重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養,學生對于該門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獨立學院很多教師甚至領導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沒有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融入思政內容的可行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部分教師或領導甚至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需要融入思政的元素,依然按部就班按照原來的課程設計進行教學,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元素相互融合的氛圍不夠濃厚[3]。
(二)教學方式單一
由于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缺乏重視,高校教師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忽略學生的需求和時代的特點。一方面,仍然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通常是教師在臺上講得酣暢淋漓,而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打游戲甚至睡覺的現象比比皆是,學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興趣不高。希望能夠加強學生的參與性和體驗感,可以通過一些有趣的心理實驗和師生互動類游戲增加對于知識重難點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內容呈現方面教師更多地使用書本和PPT,教學手段單一,知識點滿堂灌,學生很難捕捉到重難點,因此注意力很快分散。在訪談過程中,學生表示想要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獲得更多對自己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認識,也希望通過同學之間分享心理小知識,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增加對于心理知識的理解。
(三)內容融入生硬
在教材的選用方面,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心理健康知識的講授和心理健康意識的培養,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思政元素的拓展是十分有限的。一方面,要注重教材的編寫和選用,獨立學院更應當注重將思政元素融入和滲透到教材的編寫和修訂過程中去,在每一個章節和醒目的地方設置相應的思政元素卡片。另一方面,在課堂內容的講授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融合思政元素運用得較生硬,教師一味地只談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強行灌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學生無法入腦入心,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授過程中,教師無法以教材為出發點,關注到當下的國內外多領域動態,挖掘社會熱點,引發學生有價值的思考。只有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和知識點的思政元素,才能創造出在新時代浪潮中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將個人發展和社會需求緊密聯系起來的心理健康課程。
(四)師資力量薄弱
獨立學院在開展大學生心理教育課程的過程中存在的一個顯著問題就是師資力量薄弱。一方面,心理教育課程專業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的相互觀摩學習較少,獨立學院專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多為心理學專業的專任教師,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度不高,尤其是在涉及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等相互交織的問題時,忽略學生特點和時代要求。另一方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的專業功底深厚,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比較薄弱,日常備課過程中并沒有能夠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聯,分析大學生存在的思想困擾和心理困惑,并且將其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問題進行靶向引導,沒能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課程思政的融合性不高。
三、課程思政視域下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策略分析
(一)加強價值引領,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育人重視程度
高校應提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外環境的建設。一方面,優化心理健康建設的物質環境。完善教育教學的基礎設施,配備齊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輔助設備,同時營造良好的校風和班風,提高心理健康課程建設的重視程度,開展主題鮮明、風格受大學生喜愛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將思想政治元素寓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之中,將心理卡片收集于系列活動之中,營造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提升全校園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意識和氛圍[4]。另一方面,優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文化氛圍。提高對課程建設的重視程度,立足課程目標建設,將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熱點話題和關注的時事新聞融入課程建設過程之中,不斷豐富課程內容,優化課程設計,引導大學生開展好自我教育,提升自我認識,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幫助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自我評估,制訂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幫助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豐富育人載體,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育人功能
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課堂教學依然是主渠道,高校應著重加強對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打破以往“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學”的局面,不斷更新教學手段,針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充分運用體驗式教學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5]。一方面,要順應信息化的教學趨勢,使用互聯網查找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同時可以使用信息化教學平臺來學習和觀摩優秀教師的講課風格和方法。也可以通過學習通、智慧樹等在線課堂將課程設計為“線上+線下”的模式,讓學生能夠主動在課下進行學習,把握住學習的難點在課堂中進行提問,打破時間和空間對于課程學習的限制,方便學生隨時進行觀看學習,不斷整合線上和線下資源來豐富教學的手段和形式。另一方面,依托“心理健康月”“暑期三下鄉”活動開展心理教育實踐,讓青年學子在實踐中感受社會發展,用實際行動回應時代之問,在革命主義教育基地感受革命先烈的頑強拼搏,在脫貧攻堅一線感受共同富裕的時代發展,激發青年學子的愛國情,培育強國志,厚植愛國魂。
(三)挖掘思政元素,構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內容體系
高校應遵循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不斷堅持育德與育心相結合,培育學生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的健康心態。一方面,要注重教材的編寫和選用,獨立學院在教材的編寫和修訂過程中注重將思政元素進行融入和滲透,在每一個章節和醒目的地方設置相應的思政元素專欄知識卡片。另一方面,根據每個專題的主題將時政熱點融入其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概述環節融入衛生防疫的健康的意識,自我意識的培養環節融入十大楷模、時代人物的人物事例,學習專題融入偉人的學習經歷和精神價值,人際關系章節可以通過心理劇和互動類小游戲增強認識;愛情章節可以通過大愛了解健康愛情的心理因素;挫折章節可以通過時事政治中的解讀做好價值引領。引導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感受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厚植愛國情懷,培育大學生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和健康心態。
(四)注重教師培養,著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力量
心理課程建設注重主體作用的發揮,高校應著力提升教師對于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的意識和水平。一方面,要提升教師政治素養。高校心理工作者既要有深厚的專業功底,又要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并且在日常教育過程中有意識地將兩者結合起來,加強立德樹人的意識,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仰,自覺將理論運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授課過程中,并注重從日常教學中進行本土化研究,推動心理健康教育逐漸本土化。另一方面,持續優化教師隊伍。加強思政課教師和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的協同聯動,搭建思政課教師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互動平臺,組建專業團隊,共同開展課程研究,吸納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中層管理干部、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參與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和實踐當中,鼓勵教師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培訓并考取心理咨詢師證書,共同分析當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困擾和思想困惑,確保自身能夠真真切切地參與到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之中。
結束語
總之,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高校應結合專業團隊進行課程優化和改革,更新教育教學的手段,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思政元素浸潤到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全過程之中,建設更適合當代高校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參考文獻
[1]姜松梅,王冰潔.“大思政”視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2(3):107-112.
[2]哈麗娜,李燕,李秋麗等.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實證研究[J].醫學教育管理,2022,8(2):150-155.
[3]姬旺華.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探索: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2,20(10):24-27.
[4]周春梅.“大思政”格局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域、邏輯與路向[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6):75-78.
[5]梁瑛楠.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創新策略[J].高教學刊,2022,8(6):36-39.
作者簡介:趙夢雅(1999— ),女,漢族,河南信陽人,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職業技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