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數字技術已成為引領高等教育改革和創新發展的全新動力,對培養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推動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促進教育數智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數字經濟時代,深刻理解數字賦能高等教育發展的內涵,明確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目標,基于數字平臺建設與監管、教育教學方法與評價、教師數字素養與技能、育人培養場景與模式等不同維度探索數字技術與高等教育融合發展路徑,對實現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十分必要。
關鍵詞:數字賦能;高等教育;內涵;目標;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8-0005-04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大力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上半年數字教育市場規模1 786.8億元,預測全年市場規模3 964億元,同比增長9.5%。顯然,數字技術已成為引領高等教育改革和創新發展的全新動力。在數字經濟時代,高等教育的傳統理念和教育模式須向現代化、數智化、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1]。數字賦能高等教育發展新內涵、新形態和新賽道,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是當今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內容,對培養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推動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促進教育數智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因此,深刻理解數字賦能高等教育發展的內涵,明確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目標,探索數字技術與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實施路徑對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十分必要。
二、數字賦能高等教育發展的內涵與目標
數字賦能高等教育發展就是基于數據驅動和智能化手段,賦予高等教育更多的能力和機會,重構更高效、更創新和更智能的高等教育體系[3]。數字賦能高等教育發展的內涵可以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在宏觀層面,數字化幫助高校、教師和學生提高效率、打破知識壁壘,打造優質的教育生態環境,順應全球經濟發展新常態。在中觀層面,數字化轉型亟須高等教育創新教育模式,基于傳統教育模式的經驗,構建高等教育新范式。在微觀層面,高等教育發展聚焦數據要素,整合資源要素,覆蓋高等教育全流程數字化轉型,實現數字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發展[4]。當前,我國數字賦能高等教育發展追求特色化和個性化,以提高教育質量、滿足服務需求為核心任務,構建多元化和非標準化的高質量教育體系,逐步實現全面和可持續發展。在世界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大趨勢下,我國高等教育要營造開放、創新、融合、智能的教育教學環境,在遵循教育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數字賦能高等教育發展目標將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堅持終身學習,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
數字經濟已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這場技術革命推動人類生產生活進入現代網絡信息時代,同時也推動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加速教育全流程數字化轉型,促進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5]。數字經濟新業態催生人才培養新需求,高等教育要著力培養具有創新能力、技術能力和持續學習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構建服務社會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因此,需要高等教育在基礎理念、教學原則、教育流程、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全系統的深層改革,由傳統記憶和標準化課堂教育向網絡時代教育轉變,鼓勵提供多元化教育與學習服務,為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提供有效支持[6]。
(二)打造學習共同體,重構教育教學新理念
數字技術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形成了數字經濟時代,還引發了人類思維方式的重大變化,教育應用場地不再局限于學校,而是逐步應用網絡教學,實現跨界、跨地域的遠程課堂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同步課堂。學校、教師和學生之間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建立了更加親密的關系,不論何時何地可以達到高效便捷的交互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學習,數字技術的發展無疑是打造學習共同體的平臺和基石。在新教學方法和學習模式下,教學理念要不斷完善和更新,需將教學全流程納入信息化平臺,通過創建線上互動、模擬課堂、慕課和線上討論等多維體系滿足教學需求,填補學生個體化差異,為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和學習內容[7]。數字化賦能高等教育打破時空界限,從封閉走向開放,賦能學生學習方式從固定課堂走向移動課堂,賦能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從標準化走向個性化,使學生擁有更精準化的學習服務和學習體驗,以更好地接納和吸收專業知識。
(三)拓展萬物智聯,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數字技術推動“萬物互聯”時代邁向“萬物智聯”時代,使教育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傳統信息傳遞方式與傳遞載體得到顛覆式創新,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數字技術正在與高等教育進行深度融合,這場數字化革命全面實現高等教育全要素、全過程、全領域、全方位“智”向轉變,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8]。數字技術可以優化和升級學校基本設施、網絡條件和硬件設備,賦能校園、教室和生活場所“智慧”建設,創建數字與教學全時空融合的立體式學習空間,提供智慧服務和管理,從校園課堂到校園生活、從教育教學到教務管理構建智慧校園社區服務,實現高等教育全方位高質量發展[9]。
三、數字賦能高等教育發展的實施路徑
數字技術賦能我國高等教育在思維、目標、資源和載體等諸多方面的改革創新,隨著高新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思維理念越來越深入教育體系之中,教學基礎設施和教學平臺的巨變催生數字化教學資源、教學工具和教學材料,相應教師人才隊伍和學生培養模式要適應性轉化,以滿足高等教育教學所需的新形態、新思維[10]。因此,本文立足數字平臺建設與監管、教育教學方法與評價、教師數字化素養與技能、育人培養模式與場景四個維度提出數字賦能高等教育發展的實施路徑,以期為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和方向,如圖1所示。
(一)加快平臺建設,強化監管,為釋放數字生產力奠定基礎
1.提供專項經費支持,打造數字化基礎設施和平臺
數字平臺系統是高等教育數字化運行的基礎載體,平臺高性能和全覆蓋功能可以有效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教務管理、科研實驗和校園生活的改革與發展,唯有具備充足的數字資源與經濟條件,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才有物質支撐與保障[11]。因此,加大平臺建設專項資金支持,從頂層設計重視和全力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創建易用、便捷的教育教學平臺,使數字化管理系統在高等教育全流程廣泛普及,重構開放、靈活、個性化的教育體系,實現知識共享與交流、信息融通和討論、線上與線下協同、教學設備和資源智能化升級的全方位服務[12]。
建設公共教育服務平臺,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整合和賦能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13]。平臺以網絡學習空間為中心,整合數字教育資源、優質教學內容,開發不同功能應用模塊,以滿足教學模式創新、終身學習和制定個性化學習的需要,配合組織和制度保障、資源開發團隊建設、校企合作與共享機制,遵循技術支撐、數字覆蓋、便捷應用和需求牽引的原則,以推動高等教育數字化建設。
2.強化數字平臺監管,加強數字安全保障
數字技術為高等教育發展注入新動力,2019—2022年,數字教育用戶規模分別為2.69億人、3.42億人、2.98億人和3.14億人,根據預測2023年數字教育用戶將同比增長9.55%,這也為教育數字平臺監管帶來一定的挑戰。我國已經全面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在數字中國和網絡強國的引領下,數字賦能高等教育的重要前提條件是構筑安全可信的網絡空間。因此,在數字賦能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進程中,要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構建適合高校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監管體系,滿足教育教學全鏈條全領域監管,創建良好的數字生態環境[14]。
數字平臺管理層設計十分重要,它關乎數字管理模式、數字平臺監管、設計數字化教學內容等多個方面。保障數據安全和維護,要實行組織結構扁平化管理,適當減少管理層級,為各層級管理員開放權限,擴大其管理指令輻射范圍,提高管理效能。數字技術衍生高等教育平臺系統,其涵蓋的數據要素和優質資源具有重大的價值[15]。因此,管理層設計必須加強數字安全保障,防止數據可溯源與追蹤,保護版權和數字知識產權。
(二)創建優質共享教學資源,探索新型教學方法與評價體系
1.打造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創建優質共享教學資源
數字技術為打造優質教學資源提供了堅實基礎,可基于傳統教學方式,融合學習分析系統、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系統、控制系統等先進數字技術設備,開展人工智能課程進行知識的傳授,探索教學方式的差異化和個性化方案[16]。在數字化和創新驅動戰略下,慕課、網易公開課、學堂在線、Coursera和國家智慧教育服務平臺等國內外在線優質課程學習平臺應運而生。截至2023年2月,高等教育平臺匯集2.7萬門優質慕課,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學資源庫,深刻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高校的管理方式,實現跨地域、跨時空、跨邊界的知識傳播與交流。
各級教育管理部門應充分發揮在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激勵進程中的主導優勢,助力高等教育打造精品優質課程,重視教學場景解析、教學資源適配、教學過程優化問題。增強教學資源建設者共建共享的意識,建立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激勵機制,保證參與共享各方收益高于成本。利用積分制等策略激勵優質教學建設者“想建設”“愿共享”,從而建設高質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助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實現教育公平[17]。
2.探索新型教育教學方法,構建數據驅動評價體系
數字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推動教育智能化發展,基于人工智能實現人與機器互動的協同聯動,貫穿獲取知識、表達認知、機制評價和信息處理等各個環節。智慧教育教學并非用數智技術代替教師的勞動,而是利用數智技術增強教師能力,形成人工智能與教師互作協同以及分布式的教育智能,通過發揮各自的優勢,探索教學范式的變革。智能化的認知工具促進知識傳授與真實問題情境整合,拓展知識邊界,智能時代的教育教學體系要基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設法幫助學生實現群體知識的增長[18]。
在數字時代,教育評價依托客觀數據對教育教學進行全面性、精準性、綜合性評價,數字技術打破傳統評價機制的單一性和主觀性,賦能教育全流程實時動態數據的接收、采集、分析和預測,促進大數據與結果評價、過程評價、增值評價、綜合評價的融合創新,構成新時代高等教育多維評價體系[19]。數智教育評價內容包含知識地圖、核心素養、非智力因素與科研能力等多個方面,結合教師的主觀評價,形成具有綜合性和發展性的評估報告,服務于企業、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從而助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
(三)強化教師數字化素養和技能,營造數字化教育生態環境
1.建立教師數字素養培育制度,夯實教師數字素養和技能
健全科學合理的高校教師數字素養培育制度是實現高等教育數字化改革,提升高校教師數字素養水平的前提。青年教師作為高校教師系統中的中堅力量,對促進高等教育數字化建設至關重要[20]。借鑒國外高等教育數字素養培育制度和政策[21-22],結合國內不同地域的經濟水平、學校發展差異等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適應性、應用性、變通性和靈活性的教師數字素養培育制度,基于專項資金支持、資源合理配置、共享數字技術專員等措施提高教師數字素養和技能。同時,提高教師道德認知水平,隨著高校數字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制定制度過程中應明確規避責任倫理風險,嚴肅教師數字素養培育風氣。
作為高校教師,要清晰地認識到教育正在向數字時代邁進,明確數字素養的內涵、目標和價值,學習優秀教育建設者的數字素養理念,尋求正確的數字素養價值方向,筑牢數字意識形態,積極響應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在教育數字化時代,主動把握新時代的知識觀、信息觀、評價觀和安全觀,參與學習各項數字技術的教學活動,將所學數字知識和技能應用到高等教育教學活動中,創新發展數字化教育教學模式,以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推動高校教師人才隊伍數字化建設,成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數字教育工作者。
2.構建數字化教師培訓平臺,營造數字化教育生態環境
數字化教師培訓平臺可以滿足教師隨時隨地線上學習數字化課程的需求,也是打造培育數字素養課程體系的主要載體。專業數字化培訓平臺提供數字素養專業知識,展示新時代先進數字技術,實時更新數字化轉型動態,促進教師充分掌握數字素養的起源、發展和前景,重構教師數字素養思維體系和數字科研價值。數字化培訓平臺注重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課程傳授,基于名師教學觀摩、案例分析和教學展示,促進教師思考名師的教學設計方法、數字意識融入方案、數字知識實際運用,從而感悟和提升自身數字素養,使之融入理論知識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和數字科研課程。
數字化學習平臺和數字化教研室為形成良好的高等教育數字生態環境提供了條件和保障,教師通過學習和綜合運用數字資源,提升自身數字素養,有利于改善整體數字教育和數字科研環境,加快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進程。借助網絡平臺推廣和宣傳高校數字教育生態環境,給予教師向上發展的自主權,驅動教師自主提升數字素養水平[23]。通過激勵政策和制度,開展高校教師結對幫扶工作,發揮富有經驗教師的示范和輻射作用,基于數字資源共享建立穩定的師徒關系,形成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生態聯盟。
(四)構建高等教育“三全育人”培養模式,實現數字化育人場景和效果改革
1.構建“三全育人”培養模式,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支持
數字技術和數據分析逐步深入教育教學評價、教育決策和教育教務等多個方面,數字賦能高等教育育人模式改革,把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融入“三全育人”教育思想中,從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構建多崗位、多層次和多維度的育人格局[24]。收集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基礎數據,利用數據分析和綜合評價了解學生的知識構架、學習習慣、能力特點和價值偏好,教師制定學生培養方案時應考慮總體規律和個體差異,釋放優勢、彌補短板,以促進育人培養模式高質量發展。
數字賦能“三全育人”模式格局、體系和標準重構,考慮高校、家庭、社會對學生思想觀念、價值導向和社會行為的影響,利用教育大數據進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為不同培養階段提供可對比的量化數據,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在五育并舉中的動態變化,立足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將大數據廣泛應用于高等教育,應注重數據要素、專業特色與教育教學制度的深度融合,建立系統性、協同性、全面性和可持續性的育人聯動機制,實現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典型應用場景[25]。
2.構建數字育人場景,激活人才引擎動能
基于數字化構建現代教學實踐,如利用虛擬仿真實驗為高等教育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工具,利用網絡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實驗觀察和實務操作,提升學習的互動性、靈活性和新奇性[26]。虛擬實踐場景必須在立德樹人基礎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虛擬實踐教學,避免過度遵守以機器設備為主導的呆板規則和教學程序。虛擬仿真內容要符合正確價值導向和教育教學規律,要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通過打造共享虛擬仿真場域,讓學生在不同情境里獲得沉浸式體驗,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創新思維能力。
人才是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我國《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數據顯示,當前數字人才缺口達到2 500~3 000萬,且缺口仍在持續擴大[27]。在數字經濟時代,要優化精準引才、精心育人、暖心留才和科學用才全鏈條(如圖2),激活人才引擎新動能,在互聯網、智能制造、智能汽車、人工智能、金融等11個重點產業上提供數字人才“輸血”功能,助力企業強化“造血”功能,實現人崗精準匹配,讓組織團隊發揮最大效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楊宗凱.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內涵、階段與實施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3(2).
[2]" 于東超.數字化賦能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樣態、路徑選擇與價值旨歸[J].中國高等教育,2023(7).
[3]" 肖廣德,王者鶴.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領域、內容結構及實踐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2(11).
[4]" 錢明霞,江玉鳳.數據驅動本科教學質量監測:基本邏輯與困境突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15).
[5]" 郭勝男,吳永和,張治.人工智能教育大腦模型構建及實踐路徑[J].開放教育研究,2022(4).
[6]" 王磊,苗春雨.數字經濟背景下高校數字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究[J].中國大學教學,2023(7).
[7]" 馬文霞,韓新寧.探索教育模式的新發展與創新實踐——評《慕課: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學習革命》[J].中國教育學刊,2020(5).
[8]" 郭斌,劉思聰,劉琰,等.智能物聯網:概念、體系架構與關鍵技術[J].計算機學報,2023(11).
[9]" 赫玲河.“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園建設——評《智慧校園建設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21(12).
[10]" 陳輝,熊璋.高等教育數字化戰略的研究[J].中國高等教" 育,2022(9).
[11]" 邱昆,劉丙利.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空間邏輯:在場、" 樣態及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23(7).
[12]" 胡欽太,危妙,陳穎珊.高等教育數字化:演進、挑戰與轉" 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4).
[13]" 王晨倩.高等繼續教育轉型:借力“互聯網+”促“開放共" 享”[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9).
[14]" 周海濤,朱元嘉.提升大學生數字素養的創新路徑[J].中" 國電化教育,2023(5).
[15]" 陳振明,黃子玉.數字治理的公共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
[16]" 趙冬冬,曾杰.“互聯網+”視域下跨區域教學共同體建" 設研究——兼議“三個課堂”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 2021(2).
[17]" 王雪峰,熊梅菲,楊芳.考慮資源質量差異的區域高校實" 驗教學資源共享激勵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3(1).
[18]" 李銘,韓錫斌,李夢,等.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的愿" 景、挑戰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22(7).
[19]" 鹿星南,高雪薇.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評價" 改革:發展態勢、風險檢視與消解對策[J]." 中國教育學刊,2023(2).
[20]" 王思霓.數字經濟背景下青年人才培養模" 式及對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23(4).
[21]" ALENEZI M,WARDAT S,AKOUR M." The Need of Integrating Digit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Challenges and Op-" "portunities[J].Sustainability,2019(6).
[22]" BYGSTAD B,OVRELID E,LUDVIGSEN" S,et al. From Dual Digitalization to Digital"" Learning Space:Exploring the Digital Tra-" 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J].Com-" puters amp; Education,2022(182).
[23]" 呂莉媛,楊澤雪.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鏈的數字生態" 維度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7).
[24]" 施建騰,來越富,謝超凡,等.數字化賦能高校“三全育" 人”機制研究與實踐探索[J].現代商貿工業,2023(9).
[25]" 李雋.數字經濟背景下成人教育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 探究[J].成人教育,2021(4).
[26]" 史秋衡,張純坤.數智時代大學教學范式的革新:虛擬與" 現實的融合[J]. 高校教育管理,2022(3).
[27]" 黃松,譚騰.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文化產業數字治理體" 系的建構:邏輯理路與創新策略[J].學術探索,2023(8).
[責任編輯" 韓曉雨]
收稿日期:2023-11-22
作者簡介:馮露,黑龍江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講師,博士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數智時代背景下基于產教融合的MPAcc素質鏈協同育人模式研究”(SJGY2022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