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著力于學生語文閱讀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閱讀是陪伴學生的重要本領,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打開學習文化知識大門的鑰匙,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文本閱讀;自主閱讀;閱讀能力;方法引領;實踐訓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能力,要重視情感體驗,并有比較豐富的語言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靈活運用多種閱讀方式,理解、鑒賞相應學段的文學作品,接受文學作品的高尚情操和趣味性的熏陶。這不僅提出了義務階段學生閱讀能力的總目標,高度概括了閱讀對學生終身發展影響之大,還指明了達到這個閱讀目標的途徑和方法——大量閱讀。因此,學生從小具有良好的閱讀能力和習慣,會使其終身受益。
一、從文本出發,明晰要求,循序漸進
培養學生“讀好課文”的能力是一年級教學工作特別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中之重。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朗讀能力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也不容小覷。重視朗讀,不只是簡單地“朗讀課文”,而是針對文本個性和語義,提出朗讀的不同法則和要求。
(一)一年級上冊要達到的朗讀要求
1. 朗讀課本文章,注意“一”字在不同語言環境的讀音。在《秋天》的教學,學生需要理解并掌握“一”字的三種讀音。在學生剛學這個字的時候,生字表中出現的是本音,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會出現變調現象。所以在課文中第一次出現這個字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讀本音和變調音,去感受變調是為了讀起來順口、好聽一些。
2. 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每篇課文后都有不少生字,分別由雙橫線和田字格劃出。雖然兩類字教學要求不一樣,但都是要求學生必須會讀的。所以學課文前,一定要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會認這些生字。字熟讀后,還要組詞,再進行詞語連讀。對于課文中生字出現頻率較高的句子,有必要讓學生多讀幾遍,這都是讀好課文的前提。
3. 讀句子,注意讀好停頓。不同的標點,停頓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教師要根據具體的語言情境教學生停頓的方法,漸漸讀出句子中的停頓,讀出句子的節奏韻律和語感。
(二)一年級下冊要達到的朗讀要求
1. 重在指導讀好句子。(1)朗讀課文,注意讀好不同語氣的句子。對于“?!薄??”“!”等標點符號結尾的句子,教師也要先示范,后引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聲調,來表達語氣。在此基礎上,再培養學生讀出感情,運用上不同的語氣。(2)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在一年級下冊的教材里,常出現一些比較長的句子。這些句子,學生讀起來有點難度。我們可以與學生一起把長句子圈畫出來,并試著朗讀。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句子的主要部分,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在一次次朗讀中,體會到長句子不難讀,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讀好長句的信心。
2. 指導分角色朗讀課文。低年級的學生,都傾向于代入并扮演角色進行朗讀。教學中如果能抓住人物語言,引導學生進行角色體驗,對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有很好的效果。如《小公雞和小鴨子》,學生樂意模擬小公雞和小鴨子的對話;《荷葉圓圓》是關于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三個角色的對話等,都是非常好的語言訓練材料。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形式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如指名讀、小組讀、開火車讀、表演讀等,學生體驗感情朗讀的快樂,提高語文素養。
3. 分角色演一演,促進朗讀水平的提高。分角演讀,是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適合具有一定故事情節和人物對話的課文中。如學習《小壁虎借尾巴》時,讓學生扮演小壁虎、鯉魚、老牛、燕子、壁虎媽媽幾個角色,然后互換角色,反復練習,進一步體會小壁虎沒有尾巴后向誰借尾巴,以及借尾巴的心情變化。每進行一次演讀訓練,學生的朗讀興趣就會被大大激發,朗讀水平也隨之提升。
二、訓練適當的閱讀速度
在課堂訓練中,要重視培養學生快速閱讀能力,閱讀速度快慢是判斷速讀能力高低的重要方式之一。提高閱讀的速度,能大大提高理解文段的水平,從而提高閱讀效果。
(一)時間上循序漸進
在訓練閱讀時間方面,可以用計時的辦法。如,剛開始的一個月里,可以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閱讀一遍大概150字的課文。第二個月,可以規定學生在4分鐘內把大概150字的課文讀完。第三個月,要求學生在3分鐘內讀完大概150字的課文。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閱讀訓練,學生會漸漸發現自己讀得越來越好,速度越來越快和越來越理解所讀的內容,他們就能越來越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二)多種閱讀方法并舉
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教學中,我們通常采用朗讀、輕聲讀和默讀的形式。但無論何種形式的讀,都是為了更好地達到學習目的。
1. 朗讀,培養語感,鍛煉語音、語調,體會情感。朗讀是借助聲音語調增強印象,體會作者情感的重要閱讀方法。朗讀是學習語言和文段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但可以培養語感、增強記憶,而且能陶冶情感、激發想象、激活思維,有利于理解和欣賞文章。朗讀主要有“停頓、重音、語調、節奏”四個方面的要求,朗誦是更高級別的朗讀行為。
2. 輕聲讀,介于朗讀和默讀之間,同時兼有朗讀和默讀的優點,是一種不可小覷的閱讀方式。當遇到陌生的閱讀內容時,我們可以指導學生輕聲讀。輕聲讀有明顯的優點:首先,輕聲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熟悉文本;其次,輕聲讀可以使學生更專注于自己的讀聲,及時發現問題,能馬上做出調整、改正;最后,輕聲讀能夠讓學生各自都有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
3. 默讀,速度快,便理解。默讀就是無聲地閱讀,在視覺神經接受文字信息后直接傳送到大腦進行理解。因此,默讀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點。由于默讀是無聲的,閱讀環境相對安靜,利于學生集中精力去思考、消化閱讀內容。
(三)比賽提速
低年級的學生樂于投入比賽,擁有較強的表現欲。課堂上,我們可以多組織學生進行閱讀比賽,對提高閱讀速度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比賽的形式盡量多樣化,如個人比、男女生比和小組比賽等。有時進行摘果子比賽,看看誰的果子最多;有時進行登山比賽,看看誰最快登頂……保持比賽的新鮮感,讓學生在課堂里充滿激情,在愉悅的課堂氛圍里提高閱讀速度。
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培養一年級的學生能夠專心致志地安靜閱讀,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堅持不懈地努力。我們可以嘗試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身體等多種感官參與,防止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慢慢促進專心閱讀習慣的養成。
(一)帶著閱讀問題邊讀邊圈畫
閱讀的另一個習慣,就是使用適當的符號,更好地幫助閱讀理解。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文章開頭、行間,通過文字或者固定的符號標注。例如,可以用“①②③”標小節,用“" " ”劃重點,用波浪線劃優美的詞句,或在不懂的地方標“?”。運用一邊閱讀一邊標注的方法,使注意力集中,活躍思維,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
對于這方面的習慣養成,可以采用前期適當滲透,后期重點訓練的方法,體現層次性。
1. 淺層次:圈畫出明顯信息,簡單明了。例如,在學習《小猴子下山》時,邊讀邊用筆畫出小猴子看見了哪幾種東西,分別是什么?在學習《要下雨了》時,引導學生找出文中先后出現了哪些小動物,主要寫的動物是誰,打上著重號。
2. 深層次:抓住關鍵信息,能靈活選擇運用。例如,在學習《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體會毛澤東愛人民的情懷,也讓學生學會感恩他人。在學習《小猴子下山》時,抓住小猴子下山的全過程的主要情節,教育學生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從文本到生活,起到教育遷移運用。
(二)引導學生學習借助圖畫閱讀課文
低年級課文大部分有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插圖,起著補充文字的作用,它能幫助學生理解內容,認識事物,提高觀察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文字的同時,觀察插圖,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1. 看圖畫想象:指導學生細心觀察課文插圖,后通過豐富的想象,充實課文內容。如教學《彩虹》一課,可以指導學生觀察“我”在彩虹上澆水的圖畫,想象“我”給哪些作物澆過水了。
2. 看圖畫猜故事:看課文的插圖,猜猜故事內容?!兑掠炅恕肥顷P于小白兔、燕子、小魚、螞蟻的故事。在讀課文之前,讓學生先看看圖畫,想象它們說了些什么話,然后編成一個小故事,再讀讀課文,對比自己的猜想。當遇到猜對情節的時候,學生的自豪感得以提升,大大地增強了閱讀興趣。
3. 看圖續編故事:看課文插圖,根據課文內容,續編故事,為今后的寫作奠定扎實的基礎。《文具的家》是一篇對學生極具教育意義的文章,學習完課文后,可以引導學生看圖續編故事:貝貝讓文具都回家后,文具跟貝貝說了些什么?把故事續編下去,體會收拾文具的重要性。
《禮記·學記》說:“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笨芍プ〗逃龝r機是多么的重要。作為低年級的語文教師,我們要在教育實踐中努力探索指導學生高效閱讀的方法,把握住學生閱讀的黃金時期,讓學生愛上閱讀,體驗閱讀的快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他們終身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京子,全金花.提高小學漢語朗讀水平的途徑[J].中國民族教育,2009(02).
[2]楊進紅.審美體驗視域下語文閱讀教學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劉邦奇,吳曉如.智慧課堂:新理念 新模式 新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4]李野.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