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鄉村旅游;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影響機理
中圖分類號 F301. 2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24)08-0157-09 DOI:10. 12062/cpre. 20240326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均提出重點發展鄉村休閑旅游,促進共同富裕。可見,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有利于推動城鄉資源有序流動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是農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然而,由于抵御風險能力弱、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等原因,導致鄉村旅游發展中出現過度商業化、嚴重同質化、市場秩序混亂等問題,嚴重阻礙了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進程。因此,在新時代新征程下,基于共同富裕目標指導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闡釋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科學內涵,深度剖析發展現狀,揭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進程中的影響機理,對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重要載體,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提供了發展思路和現實路徑[1-2]。19世紀70年代,國外學者開始系統性研究鄉村旅游,起初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3]和主要特征[4]。隨后,學者們針對鄉村旅游的作用[5]、模式[6]和持續發展[7]開展了系列研究。相對而言,國內學者關于鄉村旅游研究起步較晚,已有研究主要側重在內涵特征[8]、現狀評價、發展模式[9]等方面。然而,目前關于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尚處起步,相關文獻較少。現有研究認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內涵尚未有準確定義,且缺乏深層次剖析[10]。具體而言,個別學者基于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理論進行了闡述,認為鄉村旅游應該秉承高質量發展原則,從供需匹配、綠色發展、文旅融合、產業高效等方面界定了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概念[11]。個別學者對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現狀與路徑進行了研究,如周坤等基于社區彈性視角,分析了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路徑[12],楊建春探究了民族村寨旅游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的機制,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13]。與此同時,個別學者從冰雪旅游[14]、老年康養旅游[15]、旅游教育[16]等多視角分析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驅動機制。
2020年中國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共同富裕成為了學者研究的焦點[17]。部分學者基于政治、經濟、社會[18]和基礎教育、醫療健康[19]等層面界定共同富裕的概念,并探討了實現共同富裕的機制與模式[20]。與此同時,部分學者嘗試性地探究鄉村旅游發展與共同富裕的關系。具體而言,個別學者認為鄉村旅游發展的本質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21],共同富裕與鄉村旅游的邏輯起點、發展目標存在較強的耦合性和互促性[22],因此鄉村旅游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驅動力。隨后,學者們證實鄉村旅游促進共同富裕的主要表現在縮小城鄉差距[23]、實現收入公平分配和提升人居環境[24]以及生態效益、文化效益和發展條件[25]等方面。除此之外,個別學者還分析了共同富裕與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的農戶生計[26]、精英權力[27]、旅游資源創造與開發[28]等問題。
縱觀現有研究成果,學者們圍繞鄉村旅游和共同富裕開展了系列研究,成果豐碩,并嘗試性地提出了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方向。但是,相關研究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仍存在拓展空間:一是未能系統闡述新時期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與特征;二是缺乏定量評估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水平和探究其影響機理;三是基于共同富裕視角分析村域尺度的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有待加強。鑒于此,本研究在總結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基于共同富裕目標拓展鄉村旅游高質量的概念和內涵,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多階段抽樣方法抽取245個行政村為案例區進行實證分析,以期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提供理論指導。
1 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
1. 1 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理論依據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并提出到2035年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目標。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都擁有滿足其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種生產生活資料,人人都達到富裕生活但存在合理差距的普遍富裕[29],其內涵主要包括全面、富裕、公正、共享等要素,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共享教育、醫療、文化等資源成果[30]。但是,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地區差異明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31],因此需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原則[32]。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關鍵在于富裕和共同,即在富裕的基本前提下,確保人人都能共享發展成果,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富裕是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經濟體量的擴張和運行效率的提升,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實現;共同的內在邏輯是全面和公正的共享,即全社會成員共享發展成果。共同富裕是富裕的共享,也是共享的富裕,實現共同富裕需要統籌效率和公平二者關系。但是,共享不是平均主義,共同富裕不是均等的無差異的富裕。從富裕和共享的關系上看,共同富裕是在全社會達到整體富裕水平的條件下實現全民共享和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本研究基于共同富裕的核心理念,從富裕和共同兩個視角構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理論框架。
1. 2 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科學認知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33],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高質量發展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堅持新發展理念,實現數量與質量統一的高效率、高公平和可持續發展[34]。相比于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更加深刻。因此,鄉村旅游作為實現鄉村振興重要載體,必須提高發展質量,降低發展風險,加快農村發展和實現農戶增收。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是在新時代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協調為內生特點、綠色為普遍形態、開放為必由之路、共享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基于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富裕和共同兩個視角厘定新時期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概念和內涵,認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是堅持綠色發展和以人為本,優化配置鄉村旅游資源、能人賢人、土地資源等要素,吸引游客觀光休閑旅游,引導本地勞動力回流,推進城鄉與地區各類資源流動,激發農民內生動力,實現農村富裕,人人共享鄉村旅游發展成果,是助力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的一種典型模式。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具有系統性、高質量性和協調性等特征,其內涵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旅游供給發展動力系統,反映的是富裕問題,表征鄉村旅游發展的數量,是鄉村旅游生產能力的體現,是鄉村旅游消費的基礎和前提。二是資源配置結構引擎系統,反映質量高低問題,表征鄉村旅游發展的質量,即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土地、人力等資源投入情況,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要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以投入要素的最佳組合來生產最優產品。三是區域協調共享評價系統,反映共同問題,即公平公正共享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成果,是實現鄉村旅游發展效果普惠的表征,即聯農、惠農、助力農村地區發展和實現全體人民協調共享,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 3 共同富裕與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邏輯關系
共同富裕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目的。中國鄉村旅游緣起于扶貧旅游,是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加劇的背景下,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的的政策引導和支持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35]。鄉村旅游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抓手,現有研究表明鄉村旅游發展在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增進旅游地民生福祉[36]等方面具有突出貢獻,能夠從經濟發展、區域協調、社會共享等多方面促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同時,高質量發展是中國新時期經濟發展的主題,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階段。高質量發展要求實現數量合理增長和質量有效提升,需要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激發勞動者內生動力,推動經濟高效率、公平、持續性發展[37]。
共同富裕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方向。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鄉村旅游發展的主題,是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發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是建立在鄉村旅游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礎上強調注重效率和追求公平,這與共同富裕目標中實現全社會富裕、全民共享的理論內涵高度契合。這種旅游發展模式,能夠在旅游發展進程中激發內生動力,形成城鄉互哺機制,縮小城鄉差距。目前,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激活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路徑(圖1)。
1. 4 共同富裕目標下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構建
共同富裕目標下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既包含絕對量的富裕,也包括實現富裕過程中成果共享的公平性與共享性。因此,作者從發展的體量、質量和成果共享三個子系統構建共同富裕目標下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表1)。
旅游供給條件系統是發展動力,由旅游資源稟賦、生態資源稟賦和旅游支撐條件3個指標表征,其中旅游資源稟賦是旅游供給發展的基礎條件,旅游支撐條件體現旅游供給發展能力,而生態旅游資源稟賦體現鄉村旅游“遠離城市、重返自然”的獨特吸引力和“綠色經濟”的要求。資源配置結構子系統是發展引擎,從鄉村人力資源、土地資源視角選取旅游就業結構、旅游產值密度、旅游接待程度3個指標表征。區域協調共享子系統是發展效果評價,反映鄉村旅游發展效果,從參與人數、利益分配、地區效益角度選取聯農效應、帶農效應、經濟效應3個指標表征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共享性。
2 研究方法設計與數據來源
2. 1 研究區概況
甘肅省涼州區,位于東經101°59'~103°23',北緯37°23'~38°12',河西走廊東端,武威市中部。全區面積490 700 hm2,下轄2個生態建設指揮部9個街道37鎮442村,聚居著漢、藏、回、蒙等38個民族。2022年常住人口87. 8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7. 39萬人,鄉村人口40. 47萬人。涼州區2013年末有貧困村85個、貧困人口11. 39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4. 57%,但通過采取“企業+農戶+農家樂+生態觀光旅游”等多種扶貧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并于2018年實現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涼州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歷史遺產豐富,全區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8處,館藏文物5萬多件。涼州區旅游發展起步早,鄉村旅游發展成果優異,2022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376. 6 億元,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209. 7 億元、增長6. 5%。基于此,以涼州區為例,研究共同富裕目標下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2. 2 研究方法
2. 2. 1 全排列多邊形綜合圖示法
全排列多邊形綜合圖示法是一種新興的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優點是可以避免對指標權重的計算,從而提高評估的準確性和客觀性[38]。因此,本研究引入全排列多邊形綜合圖示法測算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指數。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Y 為p 個內生關系變量組;η 為m 個內生潛變量組成的向量;Λy 為Y 在η 上的因子負荷矩陣;ε是測量誤差組成的向量;X 為q 個外生關系變量組;ξ 為n 個外生潛變量組成的向量;Λx 為X 在ξ 上的因子負荷矩陣;δ 是q 個測量誤差組成的向量;δ、ε 為X、Y 測量誤差構成的矩陣,不能由潛變量解釋的部分。B 為內生潛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效應系數;Г 為外生潛變量對內生潛變量的影響效應系數,即路徑系數;ζ 為η 的殘差向量。
2. 3 數據來源
本研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按照“村—組—戶”多階段抽樣方法[40],于2022年12月組織50余名旅游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研究生前往研究區開展實地調研。調查方式主要包括資料收集、問卷調查和半結構式訪談,獲取行政村總面積、常住人口、生產總值、旅游收入等計量數據和旅游業就業人數、就業收入情況等微觀數據。同時,通過《2022武威市涼州區統計年鑒》和涼州區人民政府官方網站中獲取化肥農藥使用量、受教育程度等數據。本研究通過多階段抽樣方法抽取了255個行政村,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57. 69%,其中實地調研收回255份問卷中,有效樣本數為245份,問卷有效率達到96. 08%。所有數據是根據原始數據處理獲取,均經過粗差剔除和地理校正。
3 實證分析
3. 1 共同富裕目標下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評價
運用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測度模型,測算研究區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指數,其值越大表明鄉村旅游發展水平越高。研究顯示(表2),研究區各行政村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數介于0. 250~0. 757之間,平均值為0. 314,表明行政村鄉村的旅游高質量發展水平差距較大,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倍,且總體水平偏低。同時,為進一步消除指標數據量綱的影響,本研究計算了各類指標的變異系數。
從各維度來看,旅游供給發展指數和區域協調共享均值最大,分別為0. 130、0. 126,資源配置結構均值最小,為0. 090,但3個維度發展綜合指數總體水平偏低,其中發展數量和發展共享相對較好,而發展質量相對較差。具體而言,鄉村旅游供給發展指數介于0~0. 687 之間,均值0. 130,表明研究區245個行政村旅游供給發展總體水平較低,但是所有維度中的最高值。鄉村旅游資源配置結構是鄉村旅游發展體量轉換為效益的關鍵因素,直接影響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各行政村資源配置結構指數介于0~0. 889之間,均值為所有維度的最小值,說明研究區各個行政村可能存在轉換效率較低的問題,區域差異顯著。鄉村旅游區域協調共享維度是在“做大蛋糕、做好蛋糕”的基礎上,“分好蛋糕”, 反映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成效,各行政村鄉村旅游區域協調共享指數介于0~0. 854之間,均值次于旅游供給發展指數,說明研究區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聯農、帶農、惠農效果相對較好。
3. 2 共同富裕目標下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影響機理
3. 2. 1 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基于共同富裕邏輯內涵和現有研究[41-42],根據研究區實際情況和數據可獲取性,選擇農業生產方式、社會文化條件、鄉村治理能力、基礎設施建設4個維度12個指標構建了影響因素評價指標體系(表3)。
為了保證量表的準確性和科學性,運用SPSS17. 0分析軟件對245份有效問卷進行相關性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結果表明,Cronbach's α 值為0. 874,說明問卷具有較好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效度分析結果顯示KMO 統計量值為0. 879,Bartlett 球形檢驗的P 值為0. 000,表明本次調查數據可以采用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運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轉,發現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0. 47%,符合大于60%的要求,表明數據可用于因子分析研究。
與此同時,構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影響因素的假設模型(圖2)。數據顯示(表4),所有觀測變量的標準化負荷取值在0. 645~0. 819之間,符合大于0. 4的標準。組合信度(CR)在0. 751~0. 821之間,表明觀測變量內部具有一致性,平均變異抽取量(AVE)在0. 502~0. 611之間,說明因子內的測量指標提取度優秀,觀測變量可較好解釋對應潛變量。
路徑分析結果顯示(圖3),所有假設均在0. 01的水平上達到顯著。采用AMOS28. 0軟件對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擬合,發現模型很好地擬合樣本數據(表5),各項檢驗指標滿足擬合標準。
3. 2. 2影響機理分析
(1)農業生產方式直接影響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研究結果顯示,農業生產方式路徑系數為0. 358,是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影響的最大值,說明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下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具體而言,農機數量(0. 777)對旅游地的高質量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其次分別是化肥使用量(0. 760)和土地墾殖率(0. 743)。一方面,以規模化機械生產和產業化集群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流動和資本深化以及土地多功能轉變,避免農業部門與旅游部門在人力資源和土地資源上的競爭,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另一方面,國家頒布相關政策加快了農業和旅游業的資源流動,推動農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此外,農業生產效率反映了農業興旺程度,而農業是農村的根本產業,決定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情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旅游業發展。
(2)社會文化條件對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既有直接影響也產生間接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文化條件不僅直接對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影響(0. 334),還與鄉村治理能力存在顯著相關性,對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存在間接影響,主要是因為提升農戶學歷(0. 733)會降低鄉村治理的難度。具體而言,對社會文化條件影響最大的是農戶學歷水平(0. 733),其次是文娛場所面積(0. 697)和勞動技能培訓率(0. 691)。一方面,社會文化條件反映旅游地人力資源狀況,說明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人力儲備現狀。另一方面,社會文化條件對鄉村地域系統文化空間重構具有重要作用,既能有效營造文旅融合的現實場域,又能促進主客關系融洽發展,為實現鄉村旅游過程前后的精神富裕創造良好的現實基礎。同時,高質量人才供應保障了鄉村旅游服務質量提升,是對鄉村旅游發展“質”的提升。
(3)鄉村治理能力是影響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研究結果顯示,鄉村治理能力路徑系數為0. 211,是影響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最小值。具體而言,村民糾紛數量(0. 759)是對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影響效應最強因子,主要是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利益沖突、公地悲劇等不僅造成旅游地經濟損失,而且對旅游地公眾感知、品牌建設造成了較大危害。村干部隊伍年輕化(0. 701)和高學歷(0. 649)的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對鄉村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究其原因,良好的鄉村治理能力既能處理好旅游發展過程中的人地、人人關系,協調利益相關者權益,有助于實現旅游發展成果的公平的共享,能夠避免隱形沖突的升級,又能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功能,有力制定和引導地區的旅游發展,避免過度商業化、市場秩序混亂、歷史文化保護受損等惡性事件發生,從而促進鄉村旅游高質高量發展。
(4)基礎設施建設對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既產生直接影響也有間接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基礎設施建設路徑系數為0. 279,并與農業生產方式、社會文化條件、鄉村治理能力的關聯呈現顯著性,標準估計系數分別為0. 636、0. 764、0. 551,表明基礎設施建設對高質量發展也存在間接影響。具體而言,道路條件(0. 699)、數字條件(0. 699)和垃圾處理條件(0. 835)將影響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從而解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保障性問題。基礎設施作為旅游業生產要素的主要流動載體,對旅游產業發展、創新、效率和結構機制以及對游客接待服務具有一定的影響。同時,基礎設施對產業集聚與擴散效應等具有重要意義,既能推動旅游資源要素流動和規模的擴張,又可以加快旅游空間結構的重構和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方式。
4 結論與建議
4. 1 結論
本研究旨在厘定共同富裕目標下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新內涵和新特征,探究其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機理,以期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主要結論如下:
(1)共同富裕目標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提供了引導。共同富裕目標下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是堅持綠色發展和以人為本,優化配置鄉村旅游資源、能人賢人、土地資源等要素,吸引游客觀光休閑旅游,引導本地勞動力回流,推進城鄉與地區各類資源流動,激發農民內生動力,實現農村富裕,人人共享鄉村旅游發展成果,是助力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的一種典型模式,具有系統性、高質量性和協調性等特征。
(2)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整體水平偏低,地區差異性顯著,發展數量和發展成果共享相對于發展質量略好。研究結果顯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指數介于0. 250~0. 758之間,均值為0. 314,整體水平較低,地區差異性明顯。從各維度來看,旅游供給發展指數、資源配置結構指數和區域協調共享指數均值分別為0. 130、0. 090 和0. 126,各維度發展綜合指數總體水平偏低,其中發展數量和協調共享相對較好,而發展質量相對較差。
(3)農業生產方式、社會文化條件、鄉村治理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對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均產生顯著影響。農業生產方式、社會文化條件、鄉村治理能力和基礎設施路徑系數分別為0. 358、0. 334、0. 211和0. 279,農業生產方式是影響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因素,鄉村治理能力是影響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社會文化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對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既有直接影響也產生間接影響,其中鄉村治理能力和農業生產方式、社會文化條件、鄉村治理能力分別是其中介變量。
4. 2 建議
基于共同富裕目標下研究區內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現狀評價與影響機理分析,分別提出以下建議:①轉變傳統粗放發展方式,在保證“量”穩步增長的同時注重“質”的進步和“公平”的共享。充分利用旅游地人力資源和土地資源,提高旅游地資源配置結構和區域協調共享力度,形成以資源稟賦為基礎、資源配置為核心、農戶參與為主體的社區共創、共建、共享的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格局。②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基層治理,切實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注重協調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充分實現旅游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相互溝通交流,通過分享成功經驗助推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摒棄以鄰為壑的狹隘思維,構建村集體間的旅游發展命運共同體。③構建“一個中心兩個著力點”的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模式,即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中心,以加快農業生產現代化和提升社區文化水平為兩個重要著力點,提高農村地區的科技文化水平,加快農村地區人才回流,鼓勵在外人員回鄉創業,構建融洽的主客關系。
(責任編輯: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