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題是解決數學問題的第一步,教師通過訓練培養學生審題能力,可以幫助他們提升邏輯思維能力,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擁有良好的審題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培養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在解題中擁有較好的審題能力,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地理解問題的要求,能快速找到解題思路,提高解題效率,提升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審題能力;方法探究
作者簡介:湯志恒(1995—),男,江蘇省南通市北城小學。
數學審題能力,指的是在解決具體數學問題時對題目進行仔細的分析和深入的理解的能力。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需要每個學生綜合運用自己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和嚴密的邏輯思維[1],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自身在學業上的全面發展,也有助于提高學生自身在數學領域中的整體水平。
一、增強題型分析能力,培養審題習慣
在著手解答多種不同類型的題目之前,教師需要讓學生準確地理解題目所提出的具體要求,仔細提取出關鍵性的信息。教師對于學生良好審題習慣的培養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導致的錯誤。通過仔細地、認真地閱讀每一個復雜的題目,學生可以更迅速、深刻地理解問題的核心本質,進而能夠更高效率地、精準地制定出相應的解題策略和方法,由此顯著提升自身處理問題的整體效率[2]。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千克與克”一課為例。課堂上有一道例題:“小明購買了3千克的蘋果和5千克的梨,合計得到多少千克的水果?”在此情境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詳細分析:“本問題涉及兩種不同類型的水果,具體為蘋果與梨。在解答時,同學們需要仔細區別并計算這兩類水果各自的重量。”這個問題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直接,學生只需將這兩種不同水果各自的重量相加,就可以求得它們的總體重量。這種類型的題目要求學生必須能夠根據題目中所提供的詳細信息,準確地識別出問題的具體類型,并進行恰當的計算。設計第二個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大西瓜的總重量為7千克,小紅購買了它的1/2,那么這個大西瓜現在的凈重是多少千克呢?”學生需要精確地計算出一半西瓜的重量,從而得出小紅購買之后剩余的西瓜的準確重量。這類題目要求學生擅于覺察題目內部的核心關鍵信息,并且準確地理解題目的真正意圖,從而避免計算上的錯誤。在涉及質量單位“克”的具體應用時,教師可以巧妙地設計一些相關的問題以引導學生思考:“小明購買了1.5千克的蘋果和300克的香蕉,他總共購買了多少克的水果呢?”這個題目的解決辦法與第一個示例題目相似,學生需要把各類水果的重量相加來計算出最終總重。然而,在本題中使用了特定單位“克”,這就要求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注意單位轉換問題。
培育學生良好的、細致的審題習慣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還有助于培養他們面對未來各種復雜問題時構建一個有效、健全的問題解決思維框架的能力。
二、加強方法指導,克服審題障礙
通過教師細致周到的審題方法指導,學生能夠迅速而準確地捕捉到問題中的關鍵信息,從而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迂回曲折,顯著提升解決問題的速度。同時,細致審閱題目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環節。通過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題目,可以幫助他們形成嚴密的思維模式,進而扎實掌握邏輯推斷技巧[3]。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多邊形的面積”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提出一個關于計算形狀復雜、不規則的多邊形面積的具體問題,比如:“在一個不規則的六邊形中,其中三條相鄰的邊長分別是3厘米、4厘米以及5厘米,而與其對應的另外三條的邊長恰好是6厘米、7厘米和8厘米,這個六邊形的總面積是多少?”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問題,提取問題中的核心關鍵信息,如邊長的具體數值以及多邊形的特定形狀等,并且提醒學生要全面理解問題并明確計算的最終目標,即精確計算出這個六邊形的面積。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問題中所提供的信息,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個六邊形的特點。學生可以提出問題,詢問這個六邊形是否能夠被拆解成一些更為簡單的小圖形。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嘗試采用各種不同的解題策略,比如分解多邊形、運用相關公式進行計算等。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題目,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繪制這個六邊形的詳盡示意圖,以幫助學生更加直觀、清晰地理解問題。通過展示詳細的計算步驟,教師能夠清晰地演示如何依據題目所提供的具體邊長來精確地計算出多邊形的總面積,例如采取將其細致分解成若干個小三角形再計算的策略。在學生解題后,教師可以邀請部分學生展示自己的解題過程,并且對每個學生提交的答案進行點評。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在合作討論中指出他人解題過程中的錯誤,并引導他們深入思考,有效訂正這些錯誤、改進現有解題方法,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加強對學生審題技巧的培養,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迅速定位問題中的核心要素,從而使學生在解答過程中避免盲目摸索。因此,教師加強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審題方法的指導,可以有效地幫助他們在復雜的數學學習中更為準確地理解和高效地解決問題。同時,這種針對性的教育方式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全面而持續地培養學生在處理數學問題時所需的關鍵性問題解決能力與批判性思考能力,并增強他們的信心及其在數學學習中獲得的成就感。
三、分析關鍵詞匯,培養審題技巧
通過幫助學生分析題干關鍵詞匯,教師能夠有效地協助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問題的具體要求,從而避免學生在解題時出現誤解或者偏離題意的情況。同時,在分析題目的時候,教師可以細心地引導學生專注于問題的核心要素,進而有效培養學生扎實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從復雜的問題中提取出關鍵信息,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為例。在進行家庭作業評閱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有一道題的錯誤率相當高:小明擁有一個長方形水缸,其長度為60厘米,寬度為40厘米,而高度則是5分米。請問這個水缸的體積是多少呢?在這個具體的例子中,學生需要清楚地理解問題實際上是在詢問這個水缸的總體積,而這個水缸的形狀是一個標準的長方體。題目提供了該長方體的長度、寬度以及高度的確切數值。在進行作業批改的過程中,筆者觀察到,學生普遍存在一種較為固定的思維模式,即沒有注意到數值后面單位不同這一細節。因此,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并未能實現單位之間的嚴格統一,最終導致計算結果出現錯誤。由此,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閱讀題目時有意識地摒棄固定的思維模式,在閱讀時拿筆勾畫出題目中的關鍵詞匯,比如“厘米”“分米”以及“體積”等字眼。這樣做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更加留心細節部分,并且謹慎對待題目文本里可能隱藏的各種陷阱,從而做到在解題時正確處理信息。例題中的關鍵數值涉及長方體的三個核心尺寸,分別是長度為60厘米、寬度為40厘米以及高度為5分米。結合題目,教師應當在學生正確辨認出這兩種不同的單位后,明確要求學生把“5分米等于50厘米”的計算公式書寫在練習題目的旁邊位置,以此作為一種有效提醒,避免他們在解題過程中計算出錯誤的數值。在確認數值單位統一后,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討論解題的方法,如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為“長×寬×高”或者“底面積×高”。學生可以依據題目所提供的長度、寬度和高度數值,通過標準的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精確地求出水缸的體積。
教師對學生審題技巧的細致培養,有助于學生構建一個正確且高效的問題解決思維模式,從而顯著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整體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能力,也對培養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能力以及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時的解決能力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鼓勵自主探究,提升審題能力
自主探究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遇到全新的數學難題時能夠靈活地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尋找到解決問題的適當方式。審題能力是邏輯思維極為關鍵的一部分,通過自發的探索研究,學生可以有效地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問題、徹底地分析問題,并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因數與倍數”一課為例。在面對“存在一種特定的兩位數,它恰好是某個單一的一位數的三倍之多,同時也是另一個不同的兩位數的約數。請你探尋出這個由兩位數字組成的數值”這樣一個數學問題時,在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可以巧妙地引入一個非常基礎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個具體的兩位數可能是哪個一位數的三倍?或者說,它又有可能是哪個兩位數的因子呢?”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學生在小組合作或者獨立完成時積極思考,并嘗試列出符合題意要求的數字。這樣,結合之前所掌握的知識,學生可更加深刻地理解“倍數”與“因數”這兩個抽象的概念。在詳細而清晰地說明題意之后,教師便可以進一步強調問題中的核心關鍵信息,例如“兩位數”“一位數的三倍”和“兩位數字的約數”等,以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條理清晰地整理思路。
通過獨立的自主探究活動,學生能夠逐步建立起堅定的自信心,堅信自己能通過不懈的努力和深度的思考去解決問題,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去迎接各種新的挑戰。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積極鼓勵學生自主深入探究,有效地幫助他們在復雜的數學學習中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同時也為他們未來的持續學習與多彩生活打下堅實穩固的基礎。
五、加強對比訓練,積累審題經驗
通過對比不同類型的題目,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徹底地理解數學概念和解題方法,而不僅僅是機械地、單調地套用公式或者方法。同時,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審題經驗也可以有效地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加出色地應對各種復雜且具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分別羅列出關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各類題目,使學生能夠進行詳盡的題面對比。例如,在涉及正比例的問題中,可以有如下幾個示例:“假設5個新鮮的蘋果售價為25元,那么10個相同的蘋果需要多少錢呢?”“一輛速度穩定為每小時60千米的汽車行駛4小時,將行駛多少千米?”“如果2名工人需用3天時間來完成一個任務,那么6名效率相當的工人要用多長時間來完成同樣份量的工作?”在討論反比例關系時,可以設計這樣的情境:“某項任務由4名協作默契的工人在8天內完成,如果只有2名員工投入此項工作,則他們需要多長時間來完成同樣份量的任務呢?”“一輛以每小時80千米的速度行駛的汽車,平穩運行2小時后,總共行駛了多少千米?”“假如10位專業技術員用5天時間完成了某項復雜項目,則20位技術員應花費幾日才能圓滿達成目標相同的項目?”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可以清晰地發現,在正比例關系中,當其中一個變量增大時,另一個相關聯的變量也會相應地呈現增大的趨勢;而在反比例關系中,隨著某個變量的增大,與之相關聯的另一變量卻顯示出減小的現象。為了檢驗學生對特定題目的理解程度,教師可以細心地設計并提供給學生一系列復雜的混合型問題,讓他們仔細分析題目中的條件,并憑借這些條件判斷出變量是成正比例關系還是成反比例關系。例如,可以展示一組詳細數據,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來確定這組數據是正比例關系還是反比例關系,并要求他們進一步計算出精確的結果。教師還可以精心準備并提供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具體問題,讓學生仔細分析和探究這些問題背后隱藏的關系到底是正比例關系還是反比例關系。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題目所蘊含的意義。
通過對比訓練,學生能夠學習到如何更加仔細地審查題目,從而顯著減少由于理解上的偏差或者粗心大意引起的錯誤,進一步提升解決問題的準確性,學生也能夠更加熟練地掌握各種解題技巧,有效提高自身的信心水平,進而更加勇敢地面對多樣化的數學挑戰。
當學生能夠準確而深刻地理解所面對的問題時,他們在解題時會避免一些常見且普遍的錯誤,從而顯著提高解題的準確性和效率。同時,具有仔細審題的能力是數學學習的基礎,扎實的審題能力可以為學生將來更深入、更復雜的數學探索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王淑娟.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J].啟迪與智慧(上),2024(1):57-59.
王貴生.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路徑探究[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24):62-64.
袁莉.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途徑[J].當代家庭教育,2023(11):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