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高校愈加重視對校史文化的研究,學生對校史文化的學習,成為了實現高校以史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重要路徑。隨著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科學技術也在不斷融入人們的生活,數字前沿技術元宇宙,已延伸至博物館、藝術館、科技館等文化場域。雖然學術界對于“元宇宙”校史館的研究還不夠成熟,但是“元宇宙”校史館的發展,不僅能拓寬元宇宙技術的新場域、完善校史文化的傳播媒介,更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辟新路徑。
[關鍵詞]元宇宙;高校校史;思想政治教育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8.026
一、“元宇宙”校史館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1]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推進,“元宇宙”校史館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僅能以新的形式呈現校史文化,更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一)“元宇宙”與“元宇宙”校史館
“元宇宙”一詞第一次出現是在1992年,美國小說家尼爾·唐恩·斯蒂芬森的作品《雪崩》中。后來,“元宇宙”被稱為是下一代互聯網,具有沉浸式的體驗,是我們目前能夠想象的互聯網終極形態。[2]2022年,全國召開了關于“元宇宙及核心術語概念研討會”,最終審定了關于“元宇宙”的定義:“元宇宙是人類運用數字技術構建的、由現實世界相互映射或超越于現實世界、可與現實世界交互的虛擬世界”。[3]
總之,“元宇宙”就是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擴展現實、介導現實、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多項數字技術,形成的一個能夠映射現實世界的虛擬空間。“元宇宙”校史館是指以校史館為依托,通過虛擬科技,將人的感官系統無限外延,使人們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沉浸式體驗高校的發展歷程,并且真正與曾經所發生的歷史故事感同身受,最終實現以史育人教育目的的科技場域。
(二)“元宇宙”校史館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從傳統課堂到實踐教學、從“灌輸式”教育到“引導性”教學,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元宇宙”校史館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興場域,不僅能拓寬校史傳播途徑,也能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效能。學生以數字技術為基點,利用腦端與科技設備相連的方式,進入超現實的多維虛擬空間,讓學生沉浸式感受學校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艱難險阻、實現與曾經校友的AI交流互動、感受曾經的學子在遭遇困境時的臨危不亂與歷史擔當,通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自主產生愛校愛國愛黨的情懷,最終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元宇宙”校史館賦能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元宇宙”校史館所具有的數字化、具身性、凝聚力等特征,能夠使其突破原有校史館的局限性,在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過程中,開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場域、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對于校史文化的認同感,最終實現以史育人的教育目標。
(一)開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場域
當前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較為單一,缺乏對學生的引導力與自主學習意識培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Z世代群體,這對于在互聯網背景下成長的大學生,必然具有一定的乏味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態難以滿足青年學生思政學習的新訴求。因此,需要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現如今,各高校逐漸開始對校史文化的學習,雖然學習校史文化,掌握校史知識,是現階段思政教育的創新形式之一,但是絕大多數高校對于校史的學習存在形式與內容的片面性,開展校史學習都是參觀校史館、舉辦相關講座、發起閱讀相應文章等單一、乏味的活動形式,這既不能起到以史育人的作用、也不能起到以史鑒今的目的。因此,“元宇宙”校史館作為新生科技下產生的校史文化載體,應運而生,它將會在融入高校校園的過程中助力高校的思政教學。
(二)“元宇宙”校史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元宇宙”校史館的具身性,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發揮學生思政教育的主觀能動性,轉變師生之間教與學的傳統邏輯關系,將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幫助學生建構意義的引導者和促進者。[4]
許多高校的歷史,不僅是其建校辦學的歷史,更多時候會伴隨著中國的黨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元宇宙”校史館通過虛擬空間技術,讓學生以數字人的形式沉浸了解高校歷史,進一步拓寬對中國的國史、黨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虛擬仿真技術的沉浸式特點,讓學生的感官系統,例如聽覺、視覺、觸覺等愈加敏感,能夠刺激學生的體驗活力,讓學生不再覺得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高校校史文化的學習枯燥乏味。這種生動的體驗形式,超越了傳統校史文化傳播的路徑、開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場域。
學生在提前創設好的場景下進行“元宇宙”校史文化的探索,這些身臨其境的體驗感能夠促進學生對于高校的融入感與使命感,激發學生覺醒愛校、愛國、愛黨的紅色血脈。
(三)“元宇宙”校史館對于學生群體的凝聚力
大學生是具有快速接受新鮮事物、能夠掌握新技術發展的群體。“元宇宙”校史館是一個先進的概念,雖說它的發展尚未成熟,但是,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卻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大學生在“元宇宙”校史館的空間視域下,通過虛擬互聯、立體交互的方式,進行相應的體驗式、實踐式學習,不僅了解了本校歷史,還拓展了中國歷史、中共黨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這既能促進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學習與培養,也能夠通過學生們在虛擬空間下所進行的互助合作,產生一種共建記憶、協同發展的校友情懷,從而起到凝聚學生愛國、愛黨、愛校的作用。
三、“元宇宙”校史館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
“元宇宙”能夠應用于多種領域,特別是對于歷史文化的呈現,元宇宙技術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性。創新“活態化”的發展雖然令元宇宙技術發展迅速,但同時也帶來問題與障礙。
(一)“元宇宙”校史館的發展與推進
在我國,少部分高校的校史館會應用元宇宙技術,但是“元宇宙”校史館的建立與普及還不夠完善和成熟。因此“元宇宙”校史館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拓展。而它的發展與推進,離不開國家、政府、高校三方面的合力。
首先,國家要保障科技的發展。“元宇宙”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將改變互聯網的互動模式、法規制度、網絡偏好等,且其具有豐富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產業,能夠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未來“元宇宙”將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新引擎,會變成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5]“元宇宙”校史館也將會實現社會各界的共建共享,這離不開國家對新興技術研發的保障。
其次,政府要支持“元宇宙”校史館的應用。“元宇宙”校史館賦能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健康長效地發展,因此需要各地方政府協調并形成相關文化聯盟。例如需要政府聯系相應的資源庫、歷史博物館等文化場域,對高校校史文化收集和整理進行智能支持;為實現長效保障,政府也需要提供高質量的網絡環境支持、政策法規支持以及硬件設備支持。
最后,高校不僅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提升、重視校史館建筑的重建,還需要把握新時代的青年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訴求。“元宇宙”校史館合理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課堂,不僅能對傳統思政教學進行創新,還能夠以校史文化為基點,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二)重構組織隊伍,整合校史資源
“元宇宙”校史館的建立是一項長遠且先進的項目,以AIGC與UGC為主要內容,以數字孿生校史館為建設基礎,擴展為高校的“元宇宙”校史館模型體系。[6]因此,需要不同的組織團隊架構合力發展與完善。例如校史館的工作人員隊伍、思政課教師團隊、學生團隊的重塑,都需要進一步優化與完善。教師應以跨界思維和開放姿態持續引領理念創新。
各學院教師與學生可以采取共同整合各學院相關的歷史故事,以及曾經在各自領域對學校做出的成就。文學院可以嘗試通過續寫歷史故事的方式編寫腳本,讓歷史與現實相連接。美術學院能夠運用圖片渲染、3D建模等方式對歷史故事腳本進行建模呈現。音樂學院能夠在成像的基礎上,創作出與各類校史故事相關的曲目。大數據、互聯網學院可以通過數智技術聚合,借助擴展現實、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交互性技術進入元宇宙,借助數字孿生、增強現實、區塊鏈、3D成像等底層技術,打造“元宇宙”校史館的運行體系。校史館的教職工也需要以包容接納的心態接受新興科技,并且樂于學習如何應用、如何開展校史思政教育活動,緊跟新時代發展潮流,滿足Z世代的偏好與價值取向,做好堅持技術育人的目標。
(三)以正確價值觀引領學生應用“元宇宙”
大學生是“元宇宙”影響的受眾群體,對于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在不斷更新,這就要求教師隊伍轉變教學理念,從原始的封閉課堂脫離出來,延展到虛擬網絡空間。
首先,要求教師防止大學生“沉迷”于“元宇宙”科技。在對大學生組織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既要注重學生愛國、愛黨、愛校、愛社會主義的教育,更要注意平衡好虛擬與現實之間的關聯,切勿“沉迷”于科學技術的虛幻空間。
其次,要嚴防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問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試圖推行新型“數字殖民”統治,搶占元宇宙這片數字沃土,意圖制霸元宇宙技術,將其作為實施政治控制、掠奪財富、文化入侵的有力手段。[7]高校大學生要理性“祛魅”,以客觀的態度對待“元宇宙”的發展與應用。在“元宇宙”校史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過程中,要監管好每個學生意識形態的發展傾向,并且給予引導作用。
最后,需要關注“本領恐慌”的問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教職工來說,需要掌握更專業更精進的知識與能力。教職工隊伍應緊跟時代潮流,舍得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關注科學的進步發展,學習相關科技文化知識,不斷開拓與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新方式。
四、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所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必然途徑,學習校史是開展思政教育的形式之一,通過對于高校校史文化的學習,能夠讓學生了解本校歷史的同時,更好的培養愛校、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紅色精神。“元宇宙”校史館的建立與發展是以校史館為傳統校史文化發展的依托,融合新技術、新理念,讓學生通過VR、AR等技術手段更真實、更深刻的認識高校文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辟新場域、拓寬新路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7-13(1).
[2]龔才春.元宇宙:大變革前夜[M].北京:大有書局,2022:30.
[3]龔才春,杜振雷,周華,等.“元宇宙”術語的定義及進一步思考[J].中國科技術語,2023,25(1):27-35.
[4]梁軍,馬明飛.虛擬仿真技術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探索[J].大理大學學報,2018,3(11):93-97.
[5]汪幼海.軟創新與全球競爭力[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9(05):290.
[6]陳雅茜,柯平.“元宇宙”校史館:協同記憶擴展模型體系構建[J].檔案管理,2023(3):109-113.
[7]馮剛,陳倩.解構與重構:元宇宙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其應對[J].探索,2022(3):166-175+2.
作者簡介:
宋欣宇(2000.2-),女,漢族,新疆烏魯木齊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