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戰略布局,小學音樂單元作業的深化改革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具有重要價值意蘊。本文在分析小學單元作業的發展現狀與特征基礎上,梳理出小學音樂單元作業設計具有提升學生節奏感知力、強化學生音樂表現能力的現實意義。在此基礎上,提出設計分層單元作業、創設多元文化單元作業、打造趣味性單元作業以及完善單元作業評價體系四大優化路徑,希冀為小學音樂單元作業設計的優化與改進提供一定理論參鑒。
關鍵詞:節奏感知;表現;小學音樂;單元作業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7-0028-03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教育領域深化改革提供政策支撐。根植于這一政策背景,各大學校、教師積極推動教育領域綜合性改革,將培養和塑造全面發展型人才作為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希冀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音樂學科是小學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小學音樂單元作業是檢驗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工具,故小學音樂單元作業深化改革是順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然之舉,亦是助力國家培養全面性人才政策高效落地的必行之路。根植于此,各小學、音樂教師應以全面推進小學音樂單元作業深化改革為抓手,積極調整教育目標,革新育人理念,統籌推進該專業育人方式升級,破除制約小學音樂單元作業高質量革新的思維性障礙,為開辟小學音樂單元作業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新路徑。
(一)小學音樂單元作業發展現狀
長期以來,部分小學及學生家長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認為小學音樂學科并非升學考試科目,對音樂學科重視較低[1],影響到小學音樂單元作業的設計過程。具體而言,部分小學及家長對小學音樂學科欠缺重視,其關注點仍以語文、數學與英語三大學科為主[2]。同時,部分小學存在并未開設音樂課程或音樂課時間被文化科目占用情況,未能找準對音樂學科的準確定位。如此,學生對音樂學科存在認知偏差,且對該科目重視程度不敷,認為過于重視此科目會占用文化課程學習時間,引致小學音樂學科長時間處于邊緣位置,故部分學生選擇忽視小學音樂單元作業。此背景下,較多小學音樂教師不愿意用心設計單元作業模塊,僅以簡單的音樂單元課堂作業對理論知識、音樂技巧進行闡釋[3],引致學生對音樂學科的理解較淺顯且學生對音樂學科興趣偏低,這也在無形中阻礙小學音樂單元作業的設計過程。
(二)小學音樂單元作業特征分析
小學音樂單元作業與語文、數學等文化學科作業相比具有較大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作業形式具有輕松愉悅性[4]。小學音樂單元作業主要以音樂形式呈現,無需文字形式的解題過程,對于學生而言更具有輕松愉悅性,在學生完成作業過程中充分放松心情,消減文化課程帶給學生的沉悶感,進而提升音樂綜合素養。
其二,作業形式具有過程性。小學音樂單元作業與文化課程作業不同,較注重作業過程。在作業過程中,學生可切身感受音樂帶來的聽覺藝術、聲音藝術,在沉浸于音樂作業的同時大幅度提升學生的節奏感知與表現力。
其三,作業形式具有多樣性[5]。與以書面作業形式為主的文化學科相比,小學音樂單元作業形式較為靈活多樣,不僅可促使學生對所學歌曲進行鞏固練習,而且學生可根據樂譜進行舞蹈與歌曲創編。在進行舞蹈和歌曲創編時,學生加入多樣音樂元素,驅動舞蹈與音樂樂符完美融匯在一起,充分激發學生的跨學科融通思維,繼而啟迪學生節奏感知與表現力,帶給學生豐富多樣的學習體驗。
(一)提升學生節奏感知能力
節奏是構成音樂學科的第一要素[6],由快慢、高低、輕重、緩急不同音響構成,體現音的長短與強弱關系[7]。有鑒于此,小學音樂教師在設計音樂單元作業時,將節奏訓練作為音樂教學的首要課程,并將日常生活和語言中呈現的節奏引入小學音樂單元作業,以培養學生節奏感知能力。小學音樂教師通過播放不同音頻資料,向學生展示樂曲節奏快慢、輕重與緩急,充分體現音樂的核心是闡釋場面、情景變化,促使學生在不同的音樂韻律中加深對節奏感的認知與理解、在音樂作業中提升音樂感知能力。同時,小學音樂教師抓住學生好動的特點,將動作表演與音樂鑒賞深度融合,以強化節奏訓練。以蒙古音樂為例,學生當聽到激昂、歡快的旋律時,可學蒙古族小孩作出騎馬動作,當旋律演繹至優美、抒情部分時,可模仿蒙古族人民作出揉肩、擠奶與拉背動作。如此,學生可輕松感知音樂節奏表現出的情緒與內涵,掌握節奏與速度的均衡統一,增強節奏感知的各層次分支能力,達到音樂感知整體能力提升目標。
(二)強化學生音樂表現能力
音樂鑒賞不僅僅是針對音樂樂曲的聽覺盛宴,更是對樂曲歷史文化背景的深刻表達[8]。基于此,較多小學音樂教師以情境教學法布置音樂單元作業,通過深化學生對樂曲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的了解,助力學生深刻理解樂曲內涵與其表達情感,反向鍛煉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首先,小學音樂教師通過播放樂曲,促使學生對音樂旋律進行完整欣賞,并驅動學生深刻體會并表達樂曲蘊含的情感。其次,小學音樂教師對音樂樂曲的歷史文化背景進行深刻闡釋,涵蓋樂曲的起源、演唱者信息以及作曲者信息,進而分析樂曲的演奏技巧、節奏特性與表現形式,以此強化學生對音樂樂曲的深層次理解,進而提升其音樂表現能力。最后,小學音樂教師可將樂譜與歌詞分發給全體學生,組織學生進行歌曲演繹,促使學生將樂曲蘊含的情懷以演唱形式表達出來,甚至有部分學生對音樂樂曲進行創編,以個人理解對其內涵進行完整闡述,充分強化學生音樂表現能力。
(一)設計分層單元作業
基于國家培養全面性人才的戰略考量,小學音樂單元作業應以提升學生節奏感知與表現能力為教學導向,設計出一套適合合理、科學的分層單元作業,積極開發各層次學生的音樂創造性思維,促使每一層次學生均可在作業中有所收獲。第一,劃分學生層次。小學音樂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將學生劃分為A、B、C三個等級(A級為優等生,B級為中等生,C級為學困生)。第二,布置分層單元作業。對于A級優等學生,小學音樂教師應設計綜合性、變通性與靈活性較強的作業,嘗試對音樂樂譜進行二次創新與重編,以此拓深A級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節奏感知能力及音樂表現能力。對于B級中等生,小學音樂教師應以鞏固其基礎知識為教學底座,圍繞音樂基本技巧,指導學生結合歌詞、歌曲背景文化進行聲情并茂的歌曲演繹,達到進一步強化該層級學生的節奏感知與表現能力目的。對于C級學困生,小學音樂教師應設計與教材基礎理論知識、基本技巧相關的音樂單元作業,并讓學生在課后嘗試錄制個人演唱視頻,進行自評與改進,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個人演唱視頻進行反復批注,在鞏固基礎知識前提下穩步提升學生的節奏感知與表現能力。
(二)創設多元文化單元作業
音樂作為一門跨文化的學科,其內在要素不僅內蘊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而且融匯全球各地的音樂元素。同時,音樂不僅是音符、節奏與旋律的組成,更是文化、情懷與歷史的載體。根植于此,小學音樂教師應創設一套完善的多元文化單元作業,選取部分享譽中外的經典曲目,為學生帶來多元文化的視聽盛宴與跨文化的音樂交流,拓寬學生音樂視野。細言之,小學音樂教師應選取若干曲目,促使學生學習多元文化的音樂曲目,帶領學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曲目,深入探究不同國家的音樂文化差異性,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成多元文化單元作業時,學生應通過演繹不同曲目,構建與歌曲的情感連接,并切實體會曲目蘊含情懷,進一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增強文化敏感性,進而提升其節奏感知與表現能力。此外,小學音樂教師應營造一個開放、包容的教學氛圍,激勵學生對該多元文化單元作業進行深刻剖析,驅動學生大膽發表觀點,以促使學生在作業中獲得更深刻的文化體驗,為提高學生節奏感知與表現能力奠定文化基石。
(三)打造趣味性單元作業
小學音樂教師在布置單元作業時,應合理利用小學生好動、好奇心強的天性,打造高效且趣味性較強的單元作業。
其一,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樂器。小學音樂教師應從現實環境入手,與學生共同將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與材料制作成簡易樂器,運用音樂常用技巧對歌曲進行二次創編,以此深化學生對音節的認識,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科的學習興趣。
其二,訓練學生的音準與節奏。小學音樂教師應采用上述簡易樂器,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聲音,并通過打擊樂器探索聲音強弱性與音色差異性,以此獨特且充滿趣味性的音樂表達方式組織學生進行音準與節奏練習,培養學生的手眼協調能力、音樂感知能力與表現能力。
其三,以肢體語言表達音樂內涵。音樂中的節奏與人類的心率具有共鳴點,當音樂引發人類心率共鳴,人類會跟隨節奏起舞,這是人類不分年齡段的自然反應。小學音樂教師應充分利用這種人類天性,以創新性、趣味性單元作業引導學生進入音樂內涵,鼓勵學生們以肢體語言表達音樂蘊含的背景文化,促使學生采用充滿趣味的方式實現對音樂學科的深入理解,逐步加強學生的音樂感知與表現力。
(四)完善單元作業評價體系
長期以來,較多小學與老師均對音樂單元作業評價體系缺乏重視,滯后培養學生音樂學科綜合素養。一套科學化的音樂單元作業評價體系能夠全面提升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可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奠定堅實基礎。
其一,構建多元評價機制。小學音樂教師應構建一套多元評價機制,涵蓋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以及學生互評,以此得到較為客觀真實的評價結果,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其發散思維,間接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與表現力。
其二,優化分層評價機制。小學音樂教師應優化分層評價機制,將考核內容進行難度分層,并對學生展開評價。具體而言,層級A表示難度最低單元作業,層次B表示難度中等單元作業,層級C代表難度偏高單元作業。同時,學生可根據自身掌握情況完成不同層級作業,并通過多元評價機制獲得屬于自身的評價結果。這種分層評價機制可促使學生了解自身學習情況,明確個人的優勢與劣勢,為學生問題改進與行為完善提供更多參考依據,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與表現力。
根植于黨的二十大教育方針,相關學校、音樂教師應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思維導向,深化改革小學音樂單元作業,全面提升學生節奏感知與表現能力,為構建新時代教育體系提供不竭動力。在分析小學音樂單元作業發展現狀與特征的基礎上,闡釋小學音樂單元作業設計的現實意義,并提出一系列實然路徑。未來,各大學校、音樂教師應以深化小學音樂單元作業綜合改革為抓手,增強學生音樂學科綜合素養,從根本上加強學生的節奏感知與表現能力。
(責任編輯:黃艷華)
[1] 潘娜.提高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質量的具體策略探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3(S1):60-62.
[2] 郭彪,于浩,謝含琢.基于扎根理論的卓越中小學音樂教師成長機制研究[J].中國音樂,2023(2):192-201.
[3] 郭聲健,吳小俐.“雙減”政策下學校美育的發展機遇與改革重點[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2,21(1):1-6.
[4] 陳笑霏.新課改背景下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23(S1):28-30.
[5] 張瑩瑩.論十七年時期美育思想與中小學音樂教科書編寫[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3(2):72-79.
[6] 熊天,張天騏,聞斌,等.基于魯棒主成分分析和MFCC反復結構的歌聲分離方法[J].聲學技術,2023,42(6):794-803.
[7] 張瑩瑩.論十七年時期美育思想與中小學音樂教科書編寫[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3(2):72-79.
[8] 毛羽.體裁即“結構”——卡爾·達爾豪斯音樂體裁理論思想述評[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23(4):1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