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這項工作是一項既需要講究科學方法,又需要追求藝術的事情。其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承擔了德法兼修、以德治國、依法治國的教育責任。將家校合作與小學道德與法治結合,最終實現的是小學生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習慣的良好養成,同時也是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三觀的關鍵方法。本文重點圍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家校合作融合開展研究,讓小學道德與法治呈現出新的教學形態。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家校合作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7-0102-03
教育工作的開展是一項“協奏”,而不是“獨奏”。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不能完全依靠學校,家庭教育同樣需要發揮作用。重視家庭教育能夠打破以往學校教育“一肩挑”的局面。新課標提出培養學生五大核心素養,其中就包含對學生道德修養的培養[1]。重視小學生的家庭美德,培養學生對家庭的愛與責任,讓小學生成為溫馨家庭生活的自覺構建者,這就需要利用多種手段將家庭教育作為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與實施,進一步提升了家庭教育的地位,加上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生活化特征突出,與現實生活有緊密的關聯[2],因此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把握住教材內容,更需要從家庭入手,找到其中的素材進行拓展與開發。
家庭教育不僅是家校合作視域下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基礎,同時也是學校教育工作的補充與連續。這是因為家長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3]。家庭教育輔助配合學校教育的開展,能夠進一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觀與樹立法律意識。家庭與學校之間有效的溝通,打破了雙方信息不對等的情況,能夠做到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學校作為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最重要最直接的場所,在教學中發揮出學校的優勢,將學校打造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戰場。在這方面學校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包括加強對現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培訓,甚至可以考慮邀請法律一線工作的律師、檢察官等作為學校外的輔導教師,進入學校以案說法。其次在具體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特點,利用更加新穎活潑有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點的興趣的同時,培養小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才能夠真正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家庭教育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學校教育的主場作用[4]。
(一)建立家校合作共同體,助力學生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合作。”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都不是教師的孤軍奮戰,而是家校合作的成果。教師可以利用家訪的方式拉近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距離[5]。利用家訪,讓學校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進入到家庭中,在充分體現素質教育互動性的同時讓學生在家庭中的行為得到家長的監督,提高學生自治自理的能力。教育過程中,教師主動與家長進行有效配合,將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教育范圍和空間拓展至家庭環境內,讓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時融入部分道德與法治的內容。同時教師也需要與家長有效溝通,讓家長在家庭中需要做到以身作則[6]。
這方面,教師需要構建起一個高效的課堂。家長不僅要在家庭教育中發揮出教育作用,教師也可以邀請家長進入到課堂中,將其作為構建高效課堂的一部分,讓家庭、學校兩個共育的主體共同參與到小學生的課堂活動中來,包括親子共同預習某個課文,親子同上一節課,親子同寫一種作業等。教師與家長雙方之間有效的溝通,也是建立家校合作共同體的重要一部分,利用微信、QQ群、釘釘等,教師與家長分享學生在學校的具體表現,高質量的信息共享能夠讓雙方都更好地了解學生,制定出更加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
學校可以通過召開集中家長會、分班家長會的方式,重點向家長講述關于家校協同育人科學家庭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內容[7]。在分班家長會中,則需要重點與家長溝通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表現等情況。
(二)利用實踐活動,為學生未來發展注入活力
教師可以積極聯系當地法院并邀請家長代表共同參加法院舉行的相關普法教育活動,邀請法院法官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相關法律知識的講解,重點告知學生年齡的增長可以獨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越來越多,但是都需要以法律作為行為邊界,要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少年。另外通過開展模擬法庭活動,讓法官與學生展開互動,利用模擬庭審的方式,讓學生成為法庭的主角,使其在沉浸式體驗刑事庭審的氛圍與流程的同時,鼓勵學生圍繞具體案例進行討論,法官再從專業角度進行解答與點評。通過利用模擬法庭的方式讓學生、家長代表能夠深刻體會到知識點應用于實際的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8-9]。這種新穎有趣的實踐活動,比常規開展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又或者教師邀請警察開展安全法制專題報告會,專題報告涉及與小學生緊密相關的校園欺凌、防溺水、關注學生心理健康、交通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學校也可以邀請法治副校長進入學校,專門給學生上法治課。通過一個個鮮明的案例,讓學生深刻了解沉迷網絡等不良行為給青少年身心造成的傷害,讓小學生能夠從思想上筑起防范的堤壩。另外,還需要重視對家長的法治教育,法治副校長應從注意出行安全、居家安全等方面向家長開展相應的講解。或是舉辦以《家庭教育促進法》為中心的宣講活動,讓家長深刻認識到國家對家庭教育的重視,提升家長開展家庭教育的科學性,助推家校共育的質量。特別是重點剖析家長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錯誤認知,結合實際案例解答家長提出的問題。這種既走“新”又走“心”的家校合作方式,能夠提升教師育人境界,提高學校育人質量。特別是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活動,吸引家長參與進來的同時讓優質的家庭教育在家庭內生根發芽。
(三)做好作業設計,強化共育效果
在家校合作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學科作業設計對強化教學效果有重要意義。考慮到現有的教育大環境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聯合家長在家庭中向學生布置相關的作業包括垃圾分類的作業、家庭日常消費記錄的作業等等,讓學生參與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來。例如要求學生記錄與調查自己家庭一個月的家庭日常開銷情況,并鼓勵學生找到自己家庭開銷中存在的問題,比如不合理的消費、意外支出等等,讓學生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了解消費背后的具體情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有效的家校互動能夠讓家長明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同樣也是家長自我修正的過程,學會與孩子共同成長,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來自家庭的關心與支持,為孩子未來的成長提供正向的力量是家長的義務。
(四)做好雙方評價,建設家校發展共同體
評價是激勵小學是激勵學生成長的重要方式,特別是對于小學生而言,科學有效且客觀的評價能夠讓小學生健康成長[10]。在家校合作視域下,需要家庭與學校共同開展對學生的評價,這是因為如果只有學校實施評價,評價的內容也只能是學生的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內容,并不能評價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因此教師需要將家長作為合作伙伴,讓家長參與到評價工作中來,實現共同促進學生發展。此舉就是將家庭和學校的評價工作實現一體化,重視學生成長過程性的評價,與家長攜手圍繞學生在學習、運動、衛生、文明、特長、實踐等方面的過程性評價,在發揮出評價的作用的同時,讓學生能夠看到自己成長的過程,也能夠讓學校和家長看到自己成長的過程。教師鼓勵家長關注并評價學生的狀態的同時,教師也需要關注家長的協同情況。每學期評選“十佳家長”“優秀家長志愿者”,利用評價激勵學生好好學習,同時也激勵家長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
(一)教材分析
以部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第3單元《我愛我家》為例,整個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來歷,并進一步了解與自身與家人的血緣關系以及家庭的結構,最后落到重點對家庭的愛與責任方面。
(二)學情分析
剛剛進入到小學階段的小學生,性格非常活潑好動,對一切新鮮事物都非常感興趣。考慮到一年級小學生的認知特征與行為特點,如果在教學中仍然采用常規的知識灌輸方式,并不能讓小學生理解學習的知識點的意義,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前讓學生與家長完成作業,讓學生知曉家庭成員的構成,感受到來自家人的關心與關愛。課后作業的布置,也讓小學生明白自己作為家庭的一員,同樣有義務去承擔家里的家務。
(三)教學目標
按照教學要求,本單元主要教學目標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基本了解家庭的構成情況,以及家庭成員的關系。二是通過回憶家人對自己的關心,讓小學生體會到來自家人的關愛。引導小學生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去愛爸爸媽媽,愛長輩。三是讓學生明白自己作為家庭的一員,同樣需要承擔自己在家庭內的義務。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是讓學生從家人對自己生活學習上的關心等,體會到家人對自己的愛。二是讓學生能夠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自己的東西,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的習慣。
(五)教學準備
準備好《讓愛住我家》這首歌曲相關的音頻資料。
(六)具體教學過程(節選)
預習:完成課本第35頁的家庭結構關系大樹。通過這部分作業的完成,讓學生能夠了解自己家庭基本成員情況。讓學生明白小家庭的建立是由另外兩個家庭結合而成。
導入:教師向學生播放歌曲《讓愛住我家》。
師:同學們,老師播放的這首《讓愛住我家》實際上就與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有關,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第3單元《我愛我家》這部分的知識,之前老師就讓大家提前完成課本第35頁的家庭結構關系大樹。老師看到大家都完成了家庭結構關系大樹的作業。通過這部分作業大家也都知道了,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是這個家庭的根基,我們的爸爸媽媽是整個家庭的枝干,我們則是這個小家庭的新葉,大家發現沒有,一棵完整的大樹,需要有根基枝干和葉子。我們每個人在家庭里面都很重要。對于我們而言,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非常重要。對于他們而言,我們這些新葉也很重要,老師現在請大家用心去回憶一下,自己的家人為自己做過哪些事情讓自己很感動呢?
意圖:利用這種方式,激發學生思考的同時引領學生回憶與觀察自己的生活。
生1:老師,我爸爸在我生病的時候會一直抱著我。
生2:我的爺爺每天都會來接我下課,下雨天也會來接我呢!
師:大家回答得非常棒,看來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會很愛我們,今天下課以后,老師還要給大家布置一個作業。老師希望大家回到家后能夠給爸爸媽媽做一件事情,例如打掃房間,收拾自己的東西,拖地,洗自己的小襪子等等,這些事情都可以。
四、總結與反思
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發出的最美的聲音是家校同頻的回響,而最好的教育是家校共育的互動。家校合作視域下,家長需要做到充分理解尊重與支持學校的工作,雙方之間建立起一個友好暢通的家校溝通方式。特別是針對學生的道德法治教育工作,直接關系到法治社會的建設。因此教師必須深刻認識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性,并且將教學工作與家庭教育合作有機融合,讓小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的同時,能夠在家庭生活中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責任編輯:黃艷華)
[1] 劉佳欣.家校合作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思路[J].當代家庭教育,2023,(22):33-35.
[2] 施海燕.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優化途徑[J].家長,2023,(27):34-36.
[3] 彭靜,姚瑞達.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升學生心理品質的實踐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16):97-99.
[4] 祁馨.家校共育賦能道德與法治教學研究[J].新課程研究,2023,(13):1-4.
[5] 游永東.家校協同育人,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效率[J].當代家庭教育,2022,(11):60-62.
[6] 張雙燕.基于家校合作視閾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研究[A]2022教育教學與管理成都論壇論文集(一)[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2:5.
[7] 呂心靜.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途徑——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究》[J].熱帶作物學報,2021,42(08):2504.
[8] 郭金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效滲透勞動教育的策略[J].數據,2021,(05):103-105.
[9] 孟雷.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如何走進學生生活[J].新課程導學,2020,(20):10-11.
[10] 丁志潔.關注德育成長,密切家校合作——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淺談[J].家長,2020,(17):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