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的物理學科課程標準出版、“雙減”政策實施的大背景下,教學工作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其中一個重要路徑就是為學生呈現一個高效課堂。所謂的高效課堂就是課堂教學從少、慢、差、費,轉變為多、快、好、省。構建高效課堂,也是深化課程改革、推進教學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打造“樂活高效”的初中物理課堂為目的,重點解決學生在參與學習過程中的“愿不愿”“能不能”“會不會”問題,旨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7-0129-03
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指導下,初中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四方面,這也讓教師明確了初中物理教學的培養方向。但是考慮到目前初中物理教學存在“負擔重,效率低”的問題,如何讓學生真正提起對初中物理知識的興趣,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解決學生“不愿”的動機、“不能”的路徑和“不會”的方法問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師需要考慮的重點。而想要解決上述問題,就需要教師“不走尋常路”,為學生打造出一個有趣的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吸引學生自覺參與到課堂中來。
(一)構建“有樂趣”的課堂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對接收到的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加工、重組、內化的過程,而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則可以提高學生學習過程的效率。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是擺在教師面前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1]。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從情感入手,利用新的教學知識,打破學生以往的認知,激發學生好奇,讓學生產生對學習的需求,這種需求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成為學習內驅力[2]。利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創設一個有趣的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的有效手段,讓學生從內心想要學習。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浮力》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有趣的情景作為引入。教師向學生展示一杯水,然后將一根粉筆丟進去,接著問學生,“我們都知道水有浮力,但是大家有想過潛艇,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核潛艇,它那么重是怎么能夠做到浮在水面上的呢?其中有著怎樣的技術含量,又蘊含著怎樣的物理知識?大家能不能想辦法讓一塊小石頭浮在水面上?”有趣的問題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
再以《二力平衡》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易拉罐,并邀請幾位同學上來試試,看能不能像圖片所展示的這樣立起來,有趣的小實驗,一下子將原本沉悶的課堂活躍起來。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小游戲吸引學生興趣,讓學生集中注意力的同時做到仔細觀察并且思考實驗背后的原理。接著教師繼續提問,要求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本中“探究二力平衡條件實驗”,并思考實驗的研究對象是什么?實驗過程中是如何對這個物體施加力的?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身的觀察分析與歸納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充分認識到靜止和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下的二力平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感官被調動,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就會有產生動手去解決問題的意識,也會積極調動自己的知識經驗去解決問題[3]。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現、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在增強真實體驗的同時為學生打造出一個樂趣的課堂,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的同時形成真實的活動體驗,學生更加愿意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構建起一個有樂趣的課堂。
(二)構建智慧的課堂
科學的教育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做中學、用中學”。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能力的提升和知識的內化[4]。這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思考、討論,促使學生能夠將掌握的知識轉變為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5]。這種智慧的課堂也體現在教師利用各種網絡教學資源以及在線教學平臺上面。利用多樣化資源的同時強化師生互動,打造一個由信息技術支撐的高能物理課堂,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同時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以《二力平衡》教學為例,可以設計一系列與生活有關的教學活動,包括嘗試是否能夠將家里的掃把、雞蛋等物品立起來,布置這些簡單的活動任務,讓學生體會日常生活中也蘊含著豐富的物理原理。
再以《滑輪》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利用杠桿原理將滑輪相關的知識點引入,讓學生了解整個滑輪的結構。學生在通過情境對知識點有初步了解后,教師再通過設計的活動體驗讓學生自己組裝定滑輪和動滑輪,探究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進而引導學生深度探究滑輪的本質。
生活和網絡中可以利用的與物理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源內容非常豐富,形式也多樣,教師合理利用這些資源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6]。但要注意的是,這些資源需要經過篩選和加工處理,以更好地與課堂教學要求匹配。比如利用技術手段對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形成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庫,在提升教學效能的同時,將更加優質的課堂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利用信息技術支撐的課堂,增加了學生的互動體驗與參與感,學生學習的廣度深度和速度都得到明顯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在課堂上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
(三)構建體驗式課堂
教師為學生構建起一個體驗式的課堂,確保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貼近,從關注學生學習、成長出發,利用鮮活的案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和動機,實現每個學生全面而個性的發展。
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摩擦力》的教學中,可以以生活中常見的運動鞋為例,打造一個摩擦力與運動鞋的防滑情境,讓學生明白摩擦力與運動鞋防滑之間有緊密相關性。首先讓學生觀察同學之間的鞋底的磨損情況,并提出問題,“鞋底會磨損的原因是什么?”接著讓兩名同學拉著另一名蹲著的同學在地面上滑行。接著讓學生觀察鞋子在不同接觸面上滑動時造成的磨損情況,進而引出滑動摩擦力的相關概念。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下學習、探索,情景自然過渡,讓學生在這種類似游戲的生活體驗中深入了解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以及壓力大小的關聯。這種體驗式的課堂讓學生在對教師創設的情境中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論證探究的同時,有效促進學生物理觀念的提升[7]。
(一)構建思辨的課堂
構建思辨的課堂,換句話說就是引導學生調動認知開展高水平思維活動,對學習的知識進行分析評價以及靈活應用。構建思辨的課堂,學生的思維不能僅停留在感知、認記這個初級的層面,需要推動學生推理、質疑、創造等高水平思維的發生[8]。想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適當地“留白”,給學生思考空間,讓學生的思維能夠有充分拓展的空間。
以《光的反射》教學為例,教師提前準備好激光筆、蠟燭、光屏、平面鏡、量角器等工具,為學生創設一個熟悉的生活場景作為導入。首先教師點燃一根蠟燭并提問,“蠟燭這類光源可以看見,但為什么黑板這種自身并不發光的物體也能夠被看見呢?”通過問題引出光的反射現象這個概念。接著教師繼續提問,“為什么總說教師就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樣的提問不僅讓學生的思考停留在對光的反射原理上面,還能讓學生進行跨學科深入思考,培養思辨能力和優秀思想品德。
再以《力》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鼓掌的時候,如果一只手不動,另一只手去拍不動的手,和我們兩只手配合鼓掌有什么區別?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即使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熟悉的動作,都蘊含著物理知識和原理。借此,教師要提醒學生,在生活中到處都可以找到“隱藏”的物理知識,讓學生在真實的體驗中發展思辨能力。
(二)構建人文的課堂
物理知識并非枯燥無趣的,并不只包含事實、原理、定義等,如果將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就能發現物理知識的有趣,學生要在接觸、探索這些事物的過程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物理素質[9]。對學生物理素質的培養,需要讓學生明白學習物理的目的,而想要明白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將物理學科在現實生活中各個方面的應用盡量多地呈現給學生。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初中物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播放關于我國引力一號火箭發射的視頻,讓學生帶著分析火箭升空原理這個問題去觀看視頻,思考問題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在與學生互動討論火箭升空原理的同時,再向學生展示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國之重器,比如“蛟龍”號、中國天眼、港珠澳大橋、天宮一號等,讓學生通過圖片和視頻感受到我國科技力量的迅速發展,為學生打造出一個人文課堂,在突出學科知識的同時向學生滲透責任精神、民族精神[10]。
又例如教師在開展動能、勢能、機械能及其轉化的教學中,向學生播放自然災害洪水對摧毀車輛、樹木等視頻,由此引出能量的物理概念和相關知識,并教導學生如何敬畏自然、愛護環境。
(三)構建“質疑”的課堂
部分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采取課堂“細嚼慢咽”的方法,希望在課堂上將內容方方面面都講深講透,想在課堂上解決所有問題。這種全包干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扼殺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沒有產生疑問,怎么能夠引起思考呢?所以教師要一步一步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將接受學習變成探究學習。
例如,在開展《平面成像規律》章節知識點教學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主動創設質疑課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增加不確定性環節,給不確定性因素“留空”,給予學生更多開放空間,提高提問質量,通過構建質疑課堂,提升學生問題意識,讓學生在質疑中發現問題,進而開展探究學習。
物理課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教師積極打造有樂趣、智慧的、體驗式、思辨、人文、質疑的課堂,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均有積極作用,能夠讓學生在“樂活”的課堂氛圍中實現高效學習。打造樂活高效的物理課堂,教師需要不斷反思自身的教學教法是否合適,是否匹配學生的實際情況,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確保呈現的課堂是學生需要和喜歡的,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責任編輯:陳娟)
[1] 康保民.初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方法的構建研究——評《初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設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09):65.
[2] 丁潔瓊.逆向可視化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實踐——以“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為例[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4,(04):77-79.
[3] 馮華.教學評一致性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探討[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4,(04):65-67.
[4] 趙蕓赫,候婷婷,馬宇翰,李春密.探索“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科學探究課堂提質增效的有效策略——以“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為例[J].中學物理,2024,42(04):9-12.
[5] 彭建平.讓實驗成為一道亮麗的彩虹——談實驗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緊密配合[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4,(02):80-81.
[6] 趙靜.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以“地球上的水循環”教學為例[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4,(02):106-108.
[7] 賈曉嵐.“慧動課堂”理念下單元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以初中物理學科《熱與能》單元教學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4,(01):84-88.
[8] 張倩倩,彭夷.“新教學”視域下的初中物理課堂實踐——以蘇科版“物質的密度”為例[J].中學物理,2024,42(02):37-39.
[9] 郭樹軍.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物理項目式教學復習課堂——以“平面鏡成像”復習課為例[J].理科愛好者,2023,(06):76-78.
[10] 趙楊.以問題為導向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以“摩擦力”教學為例[J].家長,2023,(36):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