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重要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充分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小學生身心發育不成熟,因此在閱讀課程學習中,難免會出現對文本理解不夠透徹的現象。為了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質量,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積極在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的要求,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還要提升學生的閱讀技巧、閱讀審美等語文素養。基于這一背景,本文以小學語文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如何優化教學策略,以達到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7-0141-03
早在2014年我國教育部就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在報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指出了“結合當前我國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需要培養除了基本的學科知識外其他的相關與個人發展有關的能力和道德品質”[1]。這一概念的提出,為我國后續的教育事業帶來了全新的要求。這一概念的核心價值在于將“個人”和“社會”之間的發展連接起來,使這兩者可以保持一致的步伐,在學校中培育出更多社會所需的人才。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的教育要求,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語文后,靈活地和實際生活相結合,更好地服務社會。
(一)閱讀教學,助推素養發展
通過閱讀教學中的學習和閱讀活動,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基礎的科學知識,這對于他們未來的寫作和創造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關鍵的小學階段,我們要積極培育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通過設置閱讀課程,激起他們的閱讀熱情,并且向他們傳授正確的讀取信息的技巧,細心指導他們如何有效地閱讀,從而提高他們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及從生活中獲取靈感的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使用各種標記工具去標注他們欣賞的詞匯或句子,在每次上課前,挑選一部分同學分享一下他們所喜愛的段落,讓他們感受到交流的樂趣,以此方式逐步讓他們形成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的習慣。再者,除了要發揮課本的作用之外,教師還需要把閱讀的內容擴展到更為廣泛的外部世界,比如選擇學生感興趣且適宜閱讀的詩歌、圖書等,以此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愉悅的環境。學者吳忠豪指出:“閱讀習慣是我們語言學科的核心素質之一。”而這種閱讀習慣的建立不但能推動我們的閱讀技能的發展,還能增加我們的知識庫,讓我們每天都有新知可得,不斷累積更多的生活素材。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創建一個資料收集冊子,讓他們從每日所讀的書籍中挑選出喜愛的語句,并將其記入其中,這樣能有效地增加他們寫作材料的儲備量,提高其語言表達技巧。
(二)聚焦素養,明確教學目標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學生年齡較小,缺少漢字、詞組的積累,因此文本的學習存在一定難度,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從“識字-拼音-詞組積累-美句賞析-好文品讀”等多個角度,來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而在閱讀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實際教學目標,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具有極強的作用。
例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的文本閱讀過程中,針對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可以包括以下幾點:1.需要認識課文中出現的若干個生字、生詞,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高對文本的理解。2.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文本仔細觀察,并在閱讀結束后,引導學生說說,課文中“蟋蟀”的住所是怎么建成的。3.需要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認為的好詞好句用紅筆圈畫出來,并仔細觀察,在文本中主要出現了哪些修辭手法,各有什么作用。通過對這一教材文本的有效分析,可以在充分明確課堂教學目標的情況下,做好學情分析,聚焦小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以此幫助學生在文本閱讀課堂中開闊眼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發展核心素養,增加學生的文化自信心。
教師要以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出發點,在目標的制定上要迎合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強化閱讀技能的提升,通過快速閱讀、精細閱讀,促進學生閱讀經驗的積累。教師要注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讓閱讀活動由課堂向課外延伸,貫穿于學生的生活中。
(三)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1.知行合一,設計問題情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將生活中的案例滲透到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文本中作者表達的情感,感受文字的魅力,并且適當地引入問題情境,設計問題鏈,幫助學生養成邊思考邊閱讀的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3]。
以小學語文統編版教材中的《清明》一詩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開始前,在微課上呈現出問題鏈的方式,如“在清明節,你們都會做什么”“清明節有哪些節日特點”,通過導入這些問題,將學生生活元素融入課堂中,并引導學生加以思考,從而引出本次課堂的主題《清明》。另外,教師可以借助希沃白板,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象以動畫效果演繹出來。如“淅淅瀝瀝的雨天,路上的行人都像斷了魂似的,急急忙忙地去墳前掃墓。路上看見一牧童,忙上前詢問,這附近哪里有酒家,牧童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說可以去那里。”這首是由杜牧創作的,他借由清明節時期的景象,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將這一景象描繪得詩情畫意,通過清明時節天氣的描述、路上行人的來去匆匆的刻畫以及清明時節的心情的隱喻,升華了詩歌的境界。在這一首詩的教學中,通過生活元素的導入,可以提高學生對于詩歌含義的理解,及其對詩中所表達的境界和情感的共鳴;加深學生對詩歌的認識,使學生了解到詩歌也是源于生活瑣碎的細節,并不是詩人的矯揉造作,賣弄文風的產物。詩歌其實是古代人寄托情感的一種文體,是對詩人當時所處時代的真實寫照,詩人通過詩體描繪時代的物、人和事,并通過隱喻或明喻的手法,將不可言明的事物運用物來作為載體,以此達到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境界,通過字里行間,表述詩人或悲傷,或歡喜,或對未來的期待,或對仕途的不滿等多種情感。基于此,把生活元素引入晦澀難懂的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助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2.提高內驅力,設計話劇情境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版)》中指出,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培育。所以,為了提高學生對統編版教材中的文本學習內驅力,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話劇類的情景,為學生構建真實的模擬情境。開展這一教學活動時,需要學生本人積極參與,通過“選角-對臺詞-現場表演-評價”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閱讀文本的興趣,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此外,在開展閱讀教學的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學習進度,把握教學的進度,其核心主要是以生為本展開的各項教學策略,以此可以在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上,發展核心素養[4]。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四時田園雜興》一詩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詩中描述情境,利用互聯網搜集與這首詩相關的話劇表演,并讓學生進行觀看。在話劇中主要呈現這樣的情景:兩人扮演稚童,五人扮演農村男性,三位女生扮演農村婦女,一男一女扮演家中年邁的父母,構造出農村男耕女織,年邁父母在家中休息以及孩童在田間玩耍的景象。通過話劇表演活動,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話劇表演活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并且還讓擔任角色的學生加深了對詩歌的印象和理解,引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在古代農民伯伯是如何“面朝泥土背朝天”地辛苦耕作,而婦女也只能在家中通過沒日沒夜地織布來換取微薄的銀兩補貼家用,小孩子因為家庭貧困,即使到了適齡年齡也無法進入學堂念書,只能跟隨父母下地勞作,父母老了只能在家休息,日子雖然清貧,倒也祥和,一家人可以幸福地在一起。
這一首主要描述農村田園風光的詩歌,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在退居朝堂生活,賦閑在家時所創作的田園60組詩歌中的一首,通過詩歌表達在南宋時期農村的困苦、清貧的生活,每日辛辛苦苦耕耘,但是依然換不來一家老小富足的生活。從側面表達了命運的不公,底層老百姓生活的不易以及農村百姓長期受到地主階級的剝奪和壓榨的場景。當然從另一側面寫出了一家人每日都可以在一起,也頗具幸福。通過上述話劇表演活動,可以讓學生在理解詩歌的具體含義外,激發學習的自主性,通過詩歌中的情景描述以及自身的角色體驗,更加深入地體會作者想要通過詩歌表達的情感。通過這樣活靈活現的描述和話劇表演的生動演繹,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引導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激發學習的內驅動力。
3.多元游戲,增加課堂氣氛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普遍較小,身心發育不成熟且知識儲備量較少,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很難長久地將注意力集中到文本閱讀中。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可以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融入游戲教學,通過結合文本內容,設計豐富多彩的游戲,幫助學生將更多注意力集中到閱讀課堂中,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和對閱讀文本的欣賞學習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統編版教材中的二年級下冊《亡羊補牢》《揠苗助長》的學習中,老師可以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給學生設置“有獎競答”的活動,在比賽中設置問題,如“從以上兩則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覺得如果你是作者,會在羊群丟失后再彌補,還是會在知道有狼群時,就提前做好預防措施?”通過這種知識問答的方式,幫助學生溫故知新,并借此機會,查看學生的實際學習進度,可以根據進度調整教學策略,以學定教。當然,老師還可以將這一“知識問答”的環節設置在課前導入的過程中,通過學生的答案來評估學生目前的語文知識基礎,在之后的教學中以學定教,幫助學生提高閱讀基礎和閱讀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本文內容,設計“你畫我猜”的游戲環節。統編版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寓言故事,老師可以在引導學生閱讀后,用電子白板,呈現學過的故事題目,并設定規則:“兩人為一組,其中一位同學,背對講臺;另一位同學則依據電子白板上的題目,用粉筆在黑板上大致畫出相關內容,讓背對講臺的同學猜出對應的古詩題目。”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考查學生對故事文本內容的熟悉程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查漏補缺,做好“以學定教”,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文本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5]。
通過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程中導入多元游戲教學的方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師生互動的頻率,還能幫助教師樹立“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從而促進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發展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綜合各類文本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通過多元教學方式,包括游戲情境導入、問題鏈的設計、思維導圖的融合以及教學目標的確定等,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表達能力。同時,老師還要將核心素養滲透到教學中,優化閱讀教學策略,以此不斷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并且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做到以學為本,積極開展語文閱讀教學。
(責任編輯:劉婷婷)
[1] 姜波.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路徑[J].科技風,2024,(02):13-15.
[2] 朱亞娟.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4,(01):66-67.
[3] 陸天文.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大單元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3,(36):126-128.
[4] 張陸慧.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范式變革[J].語文教學通訊,2023,(36):4-7.
[5] 張陸慧.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范式變革[J].語文教學通訊,2023,(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