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文化與經濟二者相輔相成、協調共進,經濟主要創造物質文明,文化主要創造精神文明。無錫是吳文化發祥地和中國民族工商業以及鄉鎮企業的搖籃,在深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無錫新實踐中,無錫推動文化和經濟互促共進,在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生動實踐中探索出“無錫樣本”,為以文化為支點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實踐路徑和經驗啟示。
關鍵詞" 人文經濟學;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無錫
文化是國家民族的靈魂支柱,是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經濟主要創造物質文明,文化主要創造精神文明,二者協調共進,是中國式現代化超越西方式現代化的積極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研究命題:“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都是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無錫是吳文化發祥地之一,文化底蘊、山水風光、時尚潮流、藝術氣息在這里交相輝映,無錫正積極打造“歷史文脈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江南文化名城”,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為出發點,促進人文與經濟交融互生,深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無錫新實踐,在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生動實踐中探索出“無錫樣本”,為以文化為支點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實踐路徑和經驗啟示。
一、無錫推動人文經濟學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作為吳文化的發源地,無錫賡續城市文脈,堅持產業強市主導戰略,繪就人文經濟學“無錫底色”;無錫在高質量發展中融入人文底色,推進共同富裕恪守人文經濟學“無錫本色”;無錫將工商文化的“軟基因”厚植出產業發展的“硬實力”,推動文化繁榮彰顯人文經濟學“無錫成色”;無錫推動創新賦能增添人文經濟學“無錫亮色”,形成了人文經濟共榮共生的發展新格局。
(一)賡續文脈繪就人文經濟學“無錫底色”
城市文脈貫通歷史、現實、未來,讓歷史文化保護和現代城市建設相得益彰,也是城市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層動力。對于城市而言,城市文脈可以有效轉化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資源,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美譽度,推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1]無錫是吳文化的發源地,泰伯南奔、范蠡授業,為無錫注入工商文明的基因血脈;蘇軾品泉、東林讀書,為無錫增添“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楊家興企、榮氏辦廠,為無錫鑄就實業救國的文化精神。無錫文化有著重工恤商的積淀和傳承,使無錫成為中國民族工商業和鄉鎮企業的搖籃。21世紀以來,無錫深刻把握“第二個結合”的文化內涵,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求滋養,弘揚“四千四萬”、尚德務實、敢為人先的精神品格,堅持產業強市主導戰略,經濟國際化和城市現代化加速推進,在高效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時,推動文化和經濟、事業和產業互促共進,讓越來越多的文化遺產可聽、可看、可讀、可分享,不斷譜寫“強富美高”新無錫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二)共同富裕恪守人文經濟學“無錫本色”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人文經濟學把人作為高質量發展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性作用的要素,通過共同奮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切好分好,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是精神的保障,沒有相應的物質基礎,精神生活就無從談起。精神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無錫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更加重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在現代化道路上融入人文底色,將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融合,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取得明顯成效。2023年,無錫市地區生產總值15456.19億元,同比增長6.0%,人均GDP保持全國大中城市首位,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國前列,城鄉居民收入比進一步縮小,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真正回答了經濟價值的創造究竟是為了誰、依靠誰以及最終讓誰享用。
(三)文化繁榮彰顯人文經濟學“無錫成色”
文化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領域,無錫加快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充分發揮文化在激活發展動能、提升發展質量、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中的關鍵作用。人文經濟學以人為本,主張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人文關懷,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效統一,促進經濟繁榮和社會文明的協同進步。[3]無錫傳承弘揚江南文化精華,與時俱進挖掘時代精神,將工商文化的“軟基因”厚植出產業發展的“硬實力”,為無錫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人文價值的深刻內涵。2012—2021年,無錫地區生產總值十年連上7個千億臺階,以互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軟件信息為代表的“465”現代產業集群加速建設,文化產業增加值連續兩年快速上漲,跑贏GDP增速。2023年,無錫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701.71億元,總量排名江蘇省第三;文化產業增加值綜合排名位居全省第四,絕對值、占比、排名等均創歷史新高。飛馬水城“打造文體旅融合的新典范”、卓易紫砂“以科技賦能紫砂產業擁抱互聯網時代”等6個案例入選首批《江蘇省人文經濟入庫案例》,人文經濟共榮共生的發展新格局正持續形成。
(四)創新賦能增添人文經濟學“無錫亮色”
創新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是引領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路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正是經由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最終形成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人文經濟學追尋經濟文化多樣性,尊重人的主體性,強調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地位,倡導通過創新提高生產效率,改善資源配置,減少浪費和低效率,從而促進經濟的繁榮,促進提升人的生活品質。無錫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創新引領文化交融賦能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部署,奮力推進創新、產業、文化“三位一體”融合發展,不斷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激活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新動能。太湖灣科創城土地面積僅占無錫市的千分之五,但堅定“創新智核”發展目標,打造創新策源新高地,高度集聚科創要素,持續匯集高端人才,推動新興產業聚鏈成群,探索出環太湖“湖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華萊塢”將昔日老廠房成功轉型為電影時尚街,重點打造高科技的數字拍攝平臺及數字制作載體,構建文學、視聽、動漫、游戲等多元數字IP產業鏈條,為影視劇生產提供專業化服務,搶占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制高點。
二、人文經濟學“無錫樣本”的經驗啟示
江蘇正肩負著探索以人文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重任,無錫“太湖明珠·江南盛地”的城市品牌打造,立足城市特色以文興城的探索實踐,持續探尋人文經濟共生共榮的發展密碼,為人文經濟學江蘇新實踐貢獻了豐富的樣本,有一些經驗與啟示可循。
(一)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推動實現全面發展
人文經濟學是價值引領經濟學,更加強調突出人的重要性。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不同于西方,也在于其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協調,注重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所要促進的人的現代化就是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鞏固和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堅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理想和信念。[4]無錫的高質量發展,正是以“人民城市”的理念為核心,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做到人民有所呼,政府有所應。人文經濟學要體現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人文價值的優先性、引領性和導向性,在發展過程中更加強調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指向平等共享成果的價值觀,在現代化道路上更加融入人文底色,促進經濟和文化的共同繁榮,不斷拓展人類發展的高度、廣度和深度。
(二)更加注重以文化人凸顯精神價值引領
中華民族能夠長盛不衰,關鍵原因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堅韌深厚又不斷與時俱進,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現“第二個結合”,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支撐和價值引領。中國共產黨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選擇發展道路,用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中華傳統美德涵養現代人的情操,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明,筑牢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5]無錫千百年來,不斷有優秀精神觀念、文化思想和道德品質傳承積淀下來,最后融匯成“尚德務實、和諧奮進”的城市精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鼓舞著無錫廣大干部群眾堅定信心、奮力突圍,為無錫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厚滋養。人文經濟學要以開放、包容、創新的人文精神來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把人本身存在的價值意義作為認識實踐的最高準則,更加關注對人的生命存在和尊嚴價值的維護追求,讓文化的力量“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政治和社會力量之中,以精神價值塑造城市特質,催生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三)更加注重以文惠民滿足美好生活需求
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組成部分。中國正處于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在滿足物質文明需求的同時,更加需要重視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滿足和精神世界建設。人的思想素質和文明程度的現代化,既是現代化的目標,又是現代化的手段。中國式現代化要不斷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最終達成人的全面發展。無錫堅持以文培元、以文立心,把文化作為人民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的有效實現方式,注重在城市建設中提升文化品質、彰顯人文關懷,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旅產業協同發展,增強市民和游客對無錫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努力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引領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人文經濟學把提升文化服務水平作為保障人民文化權益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注重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以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體系建設,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激發文化市場主體活力,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富足、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為人民美好生活圖景增亮添色。
(四)更加注重以文潤城提升城市發展質量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歷史文脈是城市居民共同的文化回憶以及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精神特征,成為城市最具魅力和吸引力的文化名片。在城市轉型發展的背景下,要求城市能夠充分凝練人文價值,形成具象化的城市文化符號,進一步發揮文化對高質量發展的牽引作用,傳遞城市的個性特征。[6]無錫坐擁3100多年文字記載史和2200多年建城史,把運河文化、長江文化、太湖文化和工商文化等深深地融入城市現代化建設之中,傳承江南文脈氣韻,展現水韻無錫特質,凝練出“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的獨特風韻。人文經濟學注重把人文融入城市發展戰略,以人文精神更好地塑造城市特質,激發城市人文經濟活力,拓展城市文化生活邊界,打造高品質“科產城人”有機融合的城市空間,實現城市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全面提升,增強城市居民的文化自信、歸屬感和幸福感,最大限度地延展城市人文經濟的內在價值和獨特魅力。
(五)更加注重以文興業增強經濟創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經濟的實質是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融合發展。文化可以“活化”經濟,為產品服務注入更多科技含量和文化內涵。人文經濟學的核心是把人文要素轉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文化賦予經濟更加深厚的底蘊,經濟賦予文化更加活躍的價值,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創造出強大的生產力和創新力。無錫弘揚工商文化,厚植實業之基,充分發揮企業家的主體地位,推動文化與其他經濟業態深度融合,探索“文旅+農業”“文旅+體育”“文旅+科技”等新業態、新模式,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交出“無錫答卷”。人文經濟學要打破經濟增長的“人文悖論”,更加密切經濟與人文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明確人文要素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以價值觀引導經濟發展方向,以經濟和文化融合發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文化經濟的生產、傳播、消費體系實現新變革,構建文化賦能經濟、經濟反哺文化的雙向互動機制。
參考文獻:
[1]張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更好傳承歷史文脈[J].紅旗文稿,2024(08):38-41.
[2]新華社新時代人文經濟學課題組.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發展范式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01):11-19.
[3]顧江.人文經濟學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遵循[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4(04):31-37.
[4]洪銀興.經濟和人文共同繁榮:人文經濟學的真諦[J].群眾,2024(01):28-30.
[5]臧峰宇.“第二個結合”與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J].中國社會科學,2023(08):28-
33+205.
[6]徐劍.城市人文經濟:以文化為支點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4(04):56-62.
本文系江蘇省行政管理學會2024年度研究課題“打造人文經濟學江蘇實踐樣本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北新區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江蘇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江蘇省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方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