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量感的培養是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趯W生量感發展需要,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過程性體驗,注重強化學生在教學中的自主性、實踐性,增強學生和課堂之間的交互,促使學生在多樣化體驗中實現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過渡,發展學生量感。基于此,本文從情境體驗、實物體驗、對比體驗、實踐體驗等角度闡述如何借助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量感。
【關鍵詞】小學數學 體驗式教學 量感 核心素養
量感是指學生對物體的大小、重量、長短、厚薄等屬性的感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現對學生量感的培養,對于發展學生抽象思維具有重要意義。量感的逐漸形成取決于學生對基本數學知識的掌握,更依賴于學生的感官體驗。對此,教師有必要加強體驗式教學策略的應用,為學生量感的形成與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創設情境體驗,引發量感思考
情境體驗的教學方式符合小學生思維特點。借助情境體驗,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感性認知,促進學生的量感成長。教師應圍繞量感培養目標,設計有助于學生感官體驗、情感體驗的場景,增強教學內容和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思考。
例如,在人教版二下“克與千克”的教學中,教師采取如下方式來創設情境: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與長度相關的知識,以及學習這些知識時采取的一些基本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鼓勵學生分享自己使用長度單位解決問題的經歷,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接著,教師向學生講述一個故事:有一個十分厲害的人開了一家生鮮店,在賣生鮮的時候,他不需要用電子秤,直接用手就可以測量出所賣生鮮有多重。有的人不相信他這么厲害,專門去觀察,發現這個人果然可以做到精準地用手測量物體質量。大家想想,我們是不是也能夠練就出這樣的本領?該怎樣去做呢?借助該情境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引發學生對故事中數學知識的思考。接下來,教師鼓勵學生說出困惑、提出建議,營造更加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有的學生好奇質量單位是什么,有的學生想要知道電子秤是怎么測量物體有多重的,有的學生想知道這個人的本領是怎么練成的……隨后,教師再從情境出發,引導學生展開對新知識的探索,讓學生可以在情境體驗中掌握知識和方法,為學生量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借助實物體驗,加深量感認識
小學生量感的形成離不開對實物的真切感知,教師應注重為學生提供實物操控的平臺,讓學生可以在實物觸摸、親眼觀察中了解事物的某種性質,促進學生量感的建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適當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從對事物的具體感知過渡為抽象的理性認識,實現對學生數學思維、數學語言、數學眼光的有效培養,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引導學生對“面積”這一概念展開探索的過程中,教師應明確與“面積”相關的知識是小學階段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容易對面積和周長這兩個概念產生混淆,影響學生量感的建立。對此,借助實物體驗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認識,促使學生糾正自己的錯誤認知。首先,教師讓學生摸一摸書本的封面,并提問:“你現在摸的是什么?”接著,教師讓學生拿出鉛筆盒,摸一摸這個鉛筆盒的正面,并提問:“筆盒的面和書本的面,哪一個面更大?”學生很快回答:“書本的面更大”,教師繼續對學生提問:“為什么書本的面更大?”教師邀請一部分學生上臺,用手指出書本和鉛筆盒的面,說一說自己是如何理解的。通過比畫,學生發現在表述一個面的大小時,首先需要確定這個面是“封閉”的,封閉的面圍起來的區域稱之為面積,進而幫助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的本質。最后,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在教室內展開探索,讓學生找出來更多的面,用手指出這些面的大小。通過更加深入地對教室進行觀察,學生發現面是無處不在的,也進一步理解了面積的含義。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對實物資源的利用,借助實物幫助學生產生豐富的感性認識,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重視對比體驗,促進量感成長
量感具有一定主觀性的感知,需要學生憑借自己對事物大小、多少、重量等的了解進行估測。因此,為了促進學生在量感認知上的發展,教師應當重視學生對事物的對比體驗,讓學生在對不同事物的對照中建立對事物某種屬性更加清晰的認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量感。
例如,在人教版一下“長度單位”的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使用對比的方式感受建立統一單位的需要。首先,教師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利用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當作“身體尺”,運用“身體尺”測量教室內的某個物品,如有的學生用自己的步子測量黑板的長度,有的學生用手臂的長度測量黑板的長度等等。之后,學生匯報測量結果,發現不同的參照物會導致同一物品有不同的測量結果,進而在對比中認識到了統一度量單位的意義,強化了學生對長度單位的認識。
四、綜合實踐體驗,強化量感應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實現對學生量感的培養,需要教師增強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促使學生在生活的廣泛應用中不斷加深自己的印象,加深學生的量感體驗。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綜合實踐體驗,讓學生可以經歷完整的問題解決過程,促進學生量感的生長。
例如,在“克與千克”教學完成之后,教師組織家校合作活動,由家長陪伴學生展開購物活動,提前和學生制訂購物清單,如一斤蘋果、兩斤蔬菜等。學生根據要求挑選商品,過程中家長引導學生可以先掂量一下商品的重量,再讓店員稱量,看看自己是否能夠幫助家長買到重量合適的商品。在學生完成家庭實踐活動之后,將購物經驗以文字、圖畫等方式記錄下來,作為學習成果。在隨后的課堂中,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課堂成果展示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收獲,說一說使用哪些方式估量商品的重量,得到了怎樣的經驗,引發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最后,教師對學生展開過程性評價,表揚學生在綜合實踐中取得的進步,鼓勵學生使用更多方式解決實際問題,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動機。
總而言之,教師應當重視對體驗式教學的應用,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內化,實現對學生量感的有效培養。教師要加強對學情的分析,深入了解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開發多樣化的體驗式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開放性、實踐性,進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安市實驗小學)
參考文獻:
[1]李建軍.新課標下如何指導教師培養學生量感[J].讀寫算,2024 (05):77-79.
[2]劉海慶.基于“主題式學習”小學生量感培養的有效方法[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4(03):16-18.
[3]徐文雅.基于量感培養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以“認識厘米”為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4(03):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