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應當在教學活動中占據中心地位.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不但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還讓學生在知識儲備和心理方面留白,使學生思維有發散的余地,這一過程是培養學生數學思考能力的過程.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關注數學知識的遷移,更新教學方法,重視問題的引導,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考能力;情境創設
在當今的教育環境下,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已成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項關鍵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小學數學教師必須針對現有的課堂教學現狀,結合教材的特色以及學生的認知成長階段,合理規劃教學活動.本文旨在探討這一議題,詳細闡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增強學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并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所面臨的挑戰進行深入分析,結合實際的教學經驗,提出提升學生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徑,以期為廣大教師提供寶貴的經驗和參考.
1 小學數學課堂中提升學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1.1 改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態
在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充滿好奇心的時期.數學學科本身具有的獨特性質,使得它有機會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內心深處對學習的熱愛.一旦這種熱情被點燃,學生就能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知識探索者,踏上發現新知識的征程.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促使學生在主動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孕育出強烈的求知欲,進而激發出極高的學習熱情.[1]
1.2 幫助學生內化知識
數學學習不僅是“死記硬背”和“機械解題”的過程,更是對數學知識本質的深刻探究,對數學內涵的精準把握,以及將數學知識巧妙地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之中.針對這一狀況,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這樣做能夠激勵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搭建起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通過深思熟慮來揭示數學的核心,進而將這種理解融入個人的知識體系.最終,在持續的思考實踐中,學生能夠實現數學知識的高效吸收和學習.
1.3 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素質教育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中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含義,其核心在于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傳授基礎學科知識,更應著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中,培育并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不僅是貫徹素質教育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關鍵途徑.
2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存在的問題
2.1 學生缺乏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教學框架內,教師往往不自覺地成為教學活動的核心,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卻未能得到充分彰顯.在課堂交流互動環節,部分教師對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視程度有所欠缺.他們更習慣于對問題進行深入細致剖析,這種做法雖然詳盡,卻無形中為學生的思維設下了邊界,局限在了既定的教學框架之內,從而減少了學生獨立思索的空間與機會.這種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容易使學生陷入一種思維定式之中,使其缺乏主動探索與獨立思考的動力.
2.2 教學方法亟待更新
以往的教學方式,教師傾向于采用一種單向的知識傳授方式,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境地,使得他們錯失了許多自主思考的機會,難以培養出相應的能力.不僅如此,傳統教學還過分地強調解題技巧與應試訓練的重要性,卻對數學這一學科的精髓及其獨特的思考模式有所忽視.數學作為一門嚴謹且富有邏輯性的學科,其核心價值在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與邏輯推理能力.然而,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這一重要方面卻未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與重視.
2.3 教師未開展充分引導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情境中,教師的引導作用對于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現實情況是,部分教師未能充分領悟這一深刻內涵,他們更多地將精力傾注于知識的傳授之上,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教授學生獨立思考的技能這一更為重要的任務.在這種教學氛圍下,學生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機械地記憶各個知識點,而未能真正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內涵與邏輯.更為嚴重的是,學生缺乏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無疑是對他們思維發展的一種極大限制.
3 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思考能力的提升策略
3.1 關注知識遷移,重視學生主體地位
學生才是發現知識學習最佳途徑的主角,而這種發現和理解往往也是最深刻的,使得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內部的規律、性質等要點學習實質上是一種學生自主的建構活動.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師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讓學生把已有知識和經驗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從而激發他們積極學習的態度,自主開展學習活動.
以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中 “平移” 知識點的教學為例.教學伊始,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運動是平移”,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平移現象.學生在聯想、討論后給出答案.拉抽屜的時候,抽屜是平移.在黑板上推動粉筆盒,粉筆盒也是平移.教師接著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提問學生“那你們想一想,這些生活中的平移現象和我們數學中的圖形平移有什么聯系呢”,學生開始思考并討論.有的學生認為“都是沿著一個方向移動”, 有的學生認為“移動過程中形狀和大小都不變”.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進一步理解平移,如給每個學生發一張簡單的圖形卡片,讓他們在紙上平移這個圖形.教師給出移動指令“現在大家動手試試,把你們手中的圖形向右平移三個格子”,學生積極動手操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平移的概念和特點.通過這樣的教學,既關注了知識遷移,讓學生從生活中的現象聯想到數學知識,又鞏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思考、討論和操作中主動探索平移的奧秘,提升了自己的思考能力.[2]
3.2 重視問題引導,激發學生探索欲
重視問題的引導能夠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它通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被鼓勵去分析問題、提出假設、尋找解決方案,并通過邏輯推理和批判性思維來驗證答案.這種互動式和探究式的教學方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而且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在數學學習中形成了一種積極的、自我驅動的思考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安排具體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在探索中發現問題,形成在學中問、問中學的學習習慣.[3]
以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中“旋轉” 知識點的教學為例.課堂上,教師帶來一個小風車并與學生進行如下互動.
師:同學們,看老師帶來了什么?
生:風車.
師:對,現在我們觀察這個風車的轉動,大家想一想,風車在做什么運動?
生:旋轉運動.
師:非常正確.那現在老師有幾個問題要問大家.大家看看風車是繞著哪里在轉?
生:繞著中間的軸在轉.
師:很好,這個中間的軸就是風車旋轉的旋轉中心.那風車是往哪個方向轉的?
生:順時針方向轉.
師:沒錯,這就是旋轉方向.現在老師把風車調為逆時針轉動,大家觀察有什么不同.那還有一個問題,大家想一想,怎么來確定風車轉了多少?
生:可以看扇葉轉了多少角度.
師:非常棒!這個角度就是旋轉角度.例如,我們可以說風車的扇葉從一個位置轉到另一個位置轉了90度.現在大家再觀察一下風車,想想如果改變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或者旋轉角度,風車的轉動會有什么變化?
學生繼續觀察并思考,在這個教師提問過程中逐漸加深學生對旋轉的理解.通過這樣重視問題引導的教學過程,以生活中常見的風車旋轉為例,讓學生深入探索了旋轉,提升了他們的思考能力.[4]
4 結語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考力不僅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關注知識遷移,更新教學方法以及重視問題引導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以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中“平移”“旋轉”的教學為例,教師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通過生動的情境創設、豐富的實踐活動和深入的問題引導,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主動思考、積極探索.
參考文獻
[1]陳燕.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路徑探討[J].數學之友,2024(12):63-65.
[2]李文鑫.在數學知識統整中提升小學生思考能力——以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為例[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24(4):3-5.
[3]張曉華.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考力的實踐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4(12):127-129.
[4]廖斌.小學數學教學中獨立思考能力的養成方法淺析[J].試題與研究,2024(24):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