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學科主題學習是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中倍受歡迎的教學方法之一,對整合學科知識、拓寬學生認知視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有重要意義。立足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簡要闡述了其具有主題的真實性、活動的探究性、內容的綜合性、過程的生成性四個特征,探究了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策略,如設置真實問題情境、整體規(guī)劃子任務群、設計學科具體內容、制訂評價反饋量表等,旨在讓跨學科主題學習有根基、有融合、有落點、有評價,真正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
作者簡介:張雋(1986—),女,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qū)福利東路第三小學。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指以數學學科知識為依托,以課程教學主題為引領,合理構建主題學習活動,進而引導學生實現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應用該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鍛煉學生的數學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并有效認知其他學科知識,提升核心素養(yǎng)。
一、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特征
(一)主題的真實性
主題的真實性是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重要特征。在真實性主題的引領下,教師設計真實、復雜的教學情境,且重視主題內容與生活實際、教學情境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并引導學生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與方法有效解決數學問題、生活實際問題,能讓學生實現對跨學科知識的遷移運用。由此可見,主題的真實性是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重要特征,對學生理解、應用數學知識,以及內化與輸出跨學科知識都有重要影響。
(二)活動的探究性
活動的探究性是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重要特征。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教師以整合數學學科知識的方式明確數學教學主題,并依據主題有效關聯(lián)其他學科知識,讓學生在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深入掌握主題學習內容[1]。在這一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主題知識,教師可設計多樣的探究任務,并組織學生思考、探究。同時,由于主題學習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教師可采取問題引導、任務驅動等方式,帶領學生積極探索學科知識,讓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
(三)內容的綜合性
內容的綜合性是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重要特征。教師明確主題的過程,便是整合跨學科知識的過程,而且在主題的引領下,跨學科知識能條理清晰、邏輯嚴謹地呈現,這體現了知識內容的綜合性。跨學科主題學習不是幾門學科知識的簡單疊加或機械混合,而是基于主題進行學科知識整合。這要求教師在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時,不再采取單一學科本位的方式講授知識,而是在充分理解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基礎上,將多學科知識進行有機整合,以此體現內容的綜合性。
(四)過程的生成性
過程的生成性是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重要特征。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一種過程性學習,重視引導學生體會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能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2]。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科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性,也能體會到其他學科知識在主題學習活動中的運用。同時,將其他學科知識融入數學教學中,能促使數學教學活動不斷發(fā)展,讓學生充分體驗知識生成過程、問題探究過程,提升各方面能力。
二、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實施策略
(一)設置真實問題情境,讓跨學科主題學習有根基
在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時,教師需要整合數學知識,明確跨學科學習主題,并在此基礎上融入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構建跨學科主題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設置真實問題情境的方式,激發(fā)學生探索跨學科主題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對多學科知識進行融合認知[3]。這能為后續(xù)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運用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筑牢基礎,讓學生有效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
在第一、第二學段的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完成對長度、面積、質量、時間、貨幣等知識的學習。基于此,教師可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例57" 度量衡的故事”給出的指引,整合第一、第二學段中有關計量單位的知識內容,明確跨學科主題為“古今度量衡”,并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開展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教師可先設置真實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對“古今度量衡”的思考。比如,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曾經學過哪些表示時間的計量單位?生活中常用哪些計量單位表示貨幣?我們可使用哪些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面對不同質量的物體,你會使用哪些計量單位表示?通過上述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曾經學過的計量單位知識建立整體認知,為后續(xù)探究跨學科主題做準備。除了提出數學思考問題,教師還可以在課程開始時,適當引入其他學科知識,檢驗學生是否了解數學學科以外有關計量單位(度量衡)的知識。比如,是否有學生知道古人測量重物質量的方法,是否有學生能說出關于度量衡的成語、詩詞等。
綜上,教師通過明確跨學科主題,為學生設置了基于數學學科和其他相關學科的思考題,設置了真實問題情境,激活了學生的探究意識,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意識和能力。
(二)整體規(guī)劃子任務群,讓跨學科主題學習有融合
在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前,教師需要整體規(guī)劃子任務群,以任務群的方式突出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融合性。在進行整體規(guī)劃設計時,教師可以按照問題解決過程對應子任務群的方式,融合展示跨學科知識[4]。這樣,學生既能知曉應探究的跨學科主題知識,又能了解數學學科與哪些學科有關聯(lián),進而提高綜合能力,實現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目標。
以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的教學為例。在學習“古今度量衡”跨學科主題知識時,教師可按照如下課堂教學過程設計子任務群。在“引出主題知識”階段,教師從數學史的角度設置子任務群:第一,了解古代度量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到計量單位是人為規(guī)定的,且讓學生意識到統(tǒng)一度量衡的必要性;第二,引導學生簡要了解度量衡的發(fā)展歷史。在“認識度量衡”階段,教師可從數學學科的角度設置子任務群:第一,理解度量衡的數學含義;第二,通過具體課例認知計量單位,掌握同種計量單位間的進率關系。在“研究度量衡”階段,教師可從語文、科學等其他學科角度以及中外度量衡的角度規(guī)劃子任務群:第一,從語文角度探究度量衡的意義,并列舉古今不同的計量單位,引導學生探究度量衡的本義與引申義;第二,引入有關度量衡的故事,讓學生從科學的角度體會度量衡,認識到精確度對度量衡的重要性;第三,列舉中外不同的度量衡單位,探究中外度量衡單位的不同以及不同單位的進率。在“運用度量衡”階段,教師可從勞動學科角度設置子任務群:第一,為學生提供實際物體,讓學生按照要求,準確、合理地使用度量衡單位;第二,設置勞動探究活動,讓學生運用度量衡知識完成勞動探究。
綜上,教師完成對跨學科主題下子任務群的整體規(guī)劃,并做到了跨學科知識的有效融合,能使學生深入理解跨學科主題知識。
(三)設計學科具體內容,讓跨學科主題學習有落點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
在設計學科具體內容時,教師可采取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方式。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以子任務群的內容作為關聯(lián)生活的依據,有效開展學習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讓學生樹立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意識,由此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具體來說,在“引出主題知識”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引導學生以關聯(lián)當前生活的方式理解度量衡知識。以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克和千克”的教學為例。在引入生活內容時,教師應選擇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如列舉生活中常見的稱重工具。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稱重工具能測量哪些物體的質量,以此加深學生對度量衡知識的理解。又如,教師在講授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時、分、秒”這部分知識時,可以列舉古人的生活事例,讓學生思考相關知識。具體來說,教師可分享古人在生活中以日晷、圭表、銅壺滴漏等方式判斷時間,并選擇其中一種方法進行詳細介紹,讓學生了解古人計算時間的智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古代表示時間的方式與現代表示時間的方式的對應關系,如古人用卯時表示早晨5點至7點、用午時表示中午11點至13點。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主搜集生活中有關度量衡的故事,并邀請學生進行分享。這樣,通過上述主題學習過程,教師能實現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思想意識,鍛煉學生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目標。
綜上,教師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方式,組織學生實現了對跨學科主題知識的有效學習,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度量衡在不同時期的應用情況以及測量工具的變化,加深了對度量衡知識的理解。
2.圍繞實踐應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
在組織學生學習數學跨學科主題知識時,教師可開展實踐應用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應用跨學科主題知識,鍛煉學生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能力。在設置實踐應用活動時,教師需要以班級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為準,確保學生實現對數學跨學科主題知識的有效掌握。在此基礎上,學生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會增強。
比如,在進入“研究度量衡”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后,便可以子任務群為依據,帶領學生開展實踐應用活動。以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讓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共同搜集古今不同的計量單位,并列舉相應的應用場景。在完成這項實踐活動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表格整理搜集到的資料,從而提升實踐過程的條理性,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其次,教師可讓學生開展數學實驗活動,并引導學生思考度量衡在科學實驗中有哪些具體應用以及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如讓學生開展用稱重工具測量不同物體質量的實驗。在這一實驗中,學生需要思考如何提高測量精度,并通過對稱重工具的綜合運用,深化對相關知識的思考。最后,教師可要求學生以課后實踐的方式,整理外國的度量衡單位,并思考外國度量衡單位間與中國度量衡單位間的換算關系,以此加深學生對中外度量衡單位的認識。
教師在“研究度量衡”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設置了具體的實踐應用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度量衡,讓學生做到實際運用度量衡知識,從而有效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四)制作評價反饋量表,讓跨學科主題學習有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師把握學生整體學習情況的重要抓手,是學生進行反思的重要依據。因此,在組織學生開展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時,教師應重視制作評價反饋量表,讓跨學科主題學習有真實、客觀的評價,以此提高數學課堂跨學科主題學習質效,讓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提升[5]。
具體而言,教師可結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施過程以及學生應達到的學習成效,設計兼具自評、互評、師評的評價量表(如表1),以此實現對學生跨學科主題學習情況的整體把握。
三、總結
綜上,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能引導學生基于數學的眼光、立足整體視角,對數學知識進行思考、探究,讓學生形成跨學科理解與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教師借助創(chuàng)設情境、規(guī)劃任務群、制作評價量表等手段,帶領學生開展以數學學科為基礎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能讓學生真正將學習的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轉化為實際的數學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參考文獻]
韓晗.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策略分析[J].智力,2023(33):63-66.
陳燕,張維國,周奕伶.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邏輯與實施策略[J].小學教學(數學版),2023(11):10-14.
劉漢友.淺談小學數學跨學科整合的課堂教學[J].考試周刊,2023(42):75-78.
謝毅.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探索與思考[J].小學數學教師,2023(合刊1):107-111.
陳建成.新課標視角下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探析[J].教育文匯,2023(6):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