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智時代的高職理想信念教育面臨從“被動適應”到“主動迎接”,從“認知”到“應用”,從“技術疊加”到“技術與教學融合”的發展訴求。數智化賦能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創新,通過搭建理想信念教育空間,有助于增強“闡釋力”;通過拓展理想信念教育向度,有助于增強“理解力”;通過整合理想信念教育數據,有助于增強“領悟力”;通過搭建理想信念教育橋梁,有助于增強“感染力”。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統進化” “迭代升級”“虛實結合”“互構互嵌”為數智化賦能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創新提供了基本邏輯。基于此,探索構建了“一核心”“雙驅動”“四維度”“五步驟”的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模式。
關鍵詞 數智化;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4)35-0039-05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作出部署安排。理想信念決定著人們的思想立場和行為方向,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關系著人才培養質量。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在數智化時代,如何綜合考量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等多方面因素,推動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創新,是當前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為何賦能:數智化賦能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創新的內外動因
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數字化是指通過外在的技術賦能,對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進行優化和完善。數字化的優勢在于能夠對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樣態、運行模式和育人路徑進行重構和優化,進而推動信息傳送由“單向的數據資源集合”轉向“雙向的智能信息互聯共享”[1]。
(一)數智化賦能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創新的外驅動因
1.數智化賦能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創新的新機遇
數智時代對教育的影響是深刻的:第一,重塑了師生關系。數智時代的教學方式由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學轉為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進而拓展了師生的教學聯結關系。在數智時代,線上教學活動被轉譯為數字化、智能化的編碼形式予以傳播,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再造與創造。第二,推動了個性化教學。學習者畫像是對學習者基本信息的描述和集合,通過對人口學變量、知識基礎、學習風格、學習能力等維度的分析,形成以數據、圖像為表征的分析結果,并以此作為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進行教學評價的依據。第三,拓展了教育者維度。數智化教學媒介將“真實的人”隱藏起來,為虛擬人物、虛擬世界中教育工作的開展留下了較大空間。
2.數智化賦能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創新面臨新挑戰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迭代升級,信息傳播呈現出內容推薦精準化、傳播過程互動化、傳播形式多樣化等特征,為教師開展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手段,同時也改變了教師在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的話語主導表達方式,與之相伴的是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基礎的裂變式信息傳播,并呈現出雜、亂、碎、微的特點,消解了教師在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的主導話語。第一,信息傳播的圈層化對理想信念教育話語傳播帶來負面影響,話語體系逐漸被解構[2]。數智時代學生對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話語內容具有了更多的選擇權,會根據興趣愛好、價值理念、思想追求等相同的目標聚合成相對封閉的圈層,這種網絡圈層既是客觀上算法作用使然,也是主觀上價值趨同作用的結果。第二,數智時代“碎微”的傳播方式容易出現信息不對稱,導致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主導話語能量式微,弱化了理想信念教育的話語權威性。在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話語的合理性、合法性與嚴密的邏輯論證和理性推演息息相關。但面對海量碎片化的信息,任何個體都可能成為信息源,任何層次的網絡渠道都可能成為信息傳播的平臺,這也就導致了不同維度、不同層面、不同來源的信息流泥沙俱下。教師主導話語長期處于不斷建構、解構的動態變化之中,如果科學的、合理的、具有正能量的主流話語內容被謠言的泡沫所包裹,學生接觸到的信息就會帶有負能量,使教師主導的話語能量式微,不利于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開展。
(二)數智化賦能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創新的內驅動因
1.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
一切技術手段和方法都應該為“人”這一核心主體服務,通過對“人”的賦能,改變在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圍繞技術轉的被動局面。首先,遵循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在規律,需明確數智時代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底層邏輯,在教學導向上要旗幟鮮明地樹立技術促進工作過程導向教學,而非技術促進學科知識導向教學。其次,在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維度,要有宏大目標。從當前看,學生要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從長遠看,學生要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培養高職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方法,要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厚植高職學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再次,理想信念教育事關學生的成長成才,屬于深層次、全方位的變革,通過數字賦能有助于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而理想信念教育要尊重高職學生成長規律,恪守理想信念教育底線原則,不斷提升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質量。
2.紓解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困境的必由之路
在數智時代背景下,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正遭遇多重挑戰。從技術維度審視,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算法推薦等技術革新對高職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處于社會轉型階段的高職學生,在成長歷程中難以妥善平衡個體理性發展與情感彌合之間的關系,致使情感與理性在現實環境中持續交織糾纏。傳統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及其深層次的教育導向與高職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產生了矛盾與沖突。鑒于此,亟須利用數字技術強化理想信念教育效能,不斷鞏固理想信念教育的話語權,實現理想信念教育各類要素在數字化環境中的整合與重構,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以構建網絡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平臺。在此過程中,必須牢牢把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的主導方向。通過數字技術的賦能,創新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加強線上線下教育的協同配合,以進一步提升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二、能否賦能:數智化賦能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創新的價值意蘊
(一)搭建理想信念教育空間,有助于增強“闡釋力”
要想使理想信念教育入腦入心,就必須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空間,通過創新理想信念教育表達方式,進一步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闡釋力”。數智時代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不再局限于現實空間,特別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生在虛擬空間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學生對虛擬空間依賴性越來越強。空洞的理論灌輸難以使學生內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而簡單的內容堆砌和機械照搬的教育方式,只會削弱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質力量,無法使高職學生產生深切共鳴。針對這一情形,高職院校必須精準把握時代發展趨勢,主動實現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有機銜接,提升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連貫性和協同性,確保理想信念教育理念在虛擬與現實兩個空間中保持一致。
(二)拓展理想信念教育向度,有助于增強“理解力”
數字化賦能理想信念教育,能夠借助各種學習支架拓展理想信念教育向度,使理想信念教育從課堂向學生生活延展。一方面,要構建高職學生對社會生活的深思問題支架。高職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相對成熟,對社會生活有其自身的判斷能力,為更好深化理想信念教育,高職教師應為學生建構深思社會生活問題支架,對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真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并嘗試為“真問題”的解決提供思路和方案。另一方面,要建構高職學生對校園生活理解的成長支架。校園生活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場域,也是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環境載體,高職教師應有意識地推動理想信念教育,融入高職學生校園生活。
(三)整合理想信念教育數據,有助于增強“領悟力”
高職院校教師在理想信念教育開展過程中應關注學生虛擬生存樣態,在此基礎上整合理想信念教育數據,構建理想信念教育元話語體系。大數據的優勢在于對海量數據的整合和分析,能夠結合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需要提煉出有價值的內容。例如,對高職學生關心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內容進行提取、篩選和分析,使之變成高職學生更容易理解、展示、思考、接受和感知的數據。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借助大數據工具對海量數據進行整合,還需要教師對原始數據的結構、特點、關系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實現理性與生活化結合,將提煉整合出來的數據轉化成為理想信念教育元數據,通過技術賦能將理想信念教育講深、講透、講活。
(四)搭建理想信念教育橋梁,有助于增強“感染力”
數智化時代背景下,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跨越了虛擬和現實兩大空間,這就要求高職教師搭建好理想信念教育橋梁,實現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有效聯動,在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實現知識教育、實踐探究、貼近生活、洗滌心靈的目的。高職教師在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虛擬空間的重要性,主動利用虛擬身份或數字身份參與理想信念教育,并成為鏈接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中介,與高職學生在多元層面進行對話和溝通。高職教師的虛擬身份、現實身份、服務身份、教育身份重合交融,出現了虛擬化、模糊化的特征,這就要求高職教師在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要展現其強大的專業能力和感染能力,實現虛擬教育在現實生活中的升華,以更宏大的題材和生命智慧,引導學生追求理想信念教育本真,實現高職院校理想信念教育與學生成長的同向同行、同頻共振。
三、如何賦能:數智化賦能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創新的基本邏輯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統進化”
在整個生態系統內部,子系統與要素的改變會通過傳導或互動作用引發其他子系統的變動,而子系統與要素的變動又會反饋給生態系統,進而引發理想信念教育在思維理念、方式方法、實施步驟、研究范式、管理手段、評價反饋、素養能力等多維度的變化。例如,在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VR等技術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為學生打造沉浸式教學體驗,豐富數字教學資源,進而帶動原有教學方式、方法、模式、評價的改革。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全方位地淘汰傳統教學方式方法和模式,而是在傳統教學方式、方法和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模式的數字化轉型。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迭代升級”
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智慧化升級需要綜合考量理想信念教育的傳承與創新,充分發揮其傳統優勢,不斷延展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邏輯鏈,同時對理想信念教育各類要素進行整合和激活,涌現增量以實現“補鏈”和“建鏈”的目的。從理想信念教育生態系統角度看,數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客觀上推動了理想信念教育智慧化升級,數字技術嵌入并賦能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激活了原有理想信念教育的諸多元素,使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生態系統的主體要素之間有機融合,進而實現智能轉型。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迭代發展,又會引發新一輪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模式的優化。因此,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創新要緊跟數字化發展步伐。
(三)理想信念教育的“虛實結合”
數智化賦能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將數智化技術嵌入理想信念教育,可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創新性和實效性;另一方面,將理想信念教育“嵌入”到數智化發展之中,既發揮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又增加“數智化”發展的“情感因素”[3]。高職院校作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通過開展扎實、深厚的理想信念教育,為數智技術的發展提供“精神養料”,助力學生生成數字觀念、提升數字素養。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補鏈”和“增鏈”,推動了教育模式創新和教育范式的轉型升級,為理想信念教育拓展了范疇和邊界。
(四)理想信念教育的“互構互嵌”
從生態系統論角度看,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包含組織、實施、管理、評價、反饋等子系統,涉及主客體、介體和環體等多重要素,在整個理想信念教育生態系統中不同子系統扮演著不同角色,共同作用于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整個生態系統中,要素與子系統之間彼此聯系相互作用,關系錯綜復雜,在推動理想信念教育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過程中,難以通過個體要素或獨立系統的變革達到目的。隨著信息技術的迭代更新,其應用場景也越來越廣泛,智能化水平也越來越高,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與數字技術的互嵌也在不斷調整和完善。通過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情景,如虛擬空間、虛擬數字人、虛擬場景等,為學生搭建沉浸式體驗空間,實現理想信念教育話語的多樣化表達,增強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的闡釋力,讓學生在多種感官刺激下增強主體感受,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加生動化、生活化、具象化。
四、是否賦能:數智化賦能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創新的結果體現
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立足于社會環境,培育社會主義理想;其次要考慮學生專業的特殊性,加強職業理想教育,將其作為理想信念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基于這一思路,構建“一核心”(以項目化運行為核心)、“雙驅動”(線上線下協同育人)、“四維度”(黨史學習教育、基本國情教育、文化自信教育、職業生涯教育)、“五步驟(學習者畫像、個性化培養、專題化制作、數智化空間、智能化推薦)”的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數智化模式,見圖1。
(一)“一核心”:高職學生理想信念專題教學
以黨史學習、國情教育、文化教育培育社會理想,注重理想目標教育,使青年基于對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而向往和追求未來的個人和社會發展的美好圖式;以個性化職業生涯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借助生涯規劃教育,堅定學生的職業理想。第一,培育社會理想,理解使命與擔當。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要想實現中國夢就更需要厚植愛國情懷,增強青年的使命擔當。高職院校更應該主動承擔育人責任,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和愛國之情,將技術技能學習與技能報國融合。第二,培育職業理想,傳承大國工匠精神。將古代工匠文化與當代職業教育進行深度融合,通過講好古代能工巧匠故事,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培養學生精益求精、道技合一、追求卓越的價值理想。
(二)“雙驅動”:線上線下協同育人
第一,優化線下課程。聚焦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數字化場景創新,利用數智賦能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優勢。一是對生活化數字資源進行整合,將分散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不同學科的生活化物質教學資源轉化成為可傳播、可復制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二是構建范圍更大的生活化教學資源庫。利用數字化優勢解決生活化教學資源在共享過程中的“孤島”問題,實現數據資源的上下聯通、左右共享,做到應聯盡聯。三是以課后作業或社會實踐等方式為學生線下學習創造條件,讓學生在主動學習和實踐探索過程中加深對理想信念教育的認識,并主動借助數字技術優勢對各類理想信念教學資源進行學習和內化。
第二,豐富線上活動。在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堅持“三全育人”[4],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持續性、常態性和輻射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習進度、學習能力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創新線上教學活動,通過空間論壇、線上會議、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分享理想信念教學案例。領悟信仰真諦,打造學生的網絡精神家園,使網絡空間也成為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陣地,充分發揮其價值引領作用,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和自我修養的持續性、穩定性,為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持續提供精神力量。
(三)“四維度”:黨史學習、基本國情、文化自信、職業生涯
理想信念教育從黨史學習教育、基本國情教育、文化自信教育、職業生涯教育四個專題展開。第一,加強黨史學習教育,以初心和使命為青年理想信念點亮燈塔。第二,加強基本國情教育,以“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為青年理想信念指明方向。基本國情教育涵蓋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發展的多個領域,通過國情教育能夠使青年全面客觀地認識當前國家發展現狀以及自身需要承擔的責任。第三,加強文化自信教育,以中華文化為青年理想信念筑牢血脈根基。將文化自信教育融入理論課程及實踐活動。對地域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整合,通過學術論壇、文化知識競賽、學術講座等多種方式,將地域文化與校園活動進行深度融合,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觀念[5]。第四,加強職業生涯教育,以生涯規劃指導堅定職業理想,強化社會責任感。將職業生涯教育與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進行深度融合,將職業生涯理念轉化為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能力、職業素養和職業行為,增強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信心。
(四)“五步驟”:學情—目標—內容—載體—交互
借助數字技術的“精準畫像”可以對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學情全面把握,為理想信念教育目標制定提供精準支持。通過互動反饋實現理想信念教育“被動教學”向“主動修正”轉變。第一,進行學習者數字畫像。將不同維度的數據融合展示,形成直觀、全面的數字畫像,反映高職學生的特點和表現。設計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評價指標,依據各項指標設計數字畫像的結構和內容,借助可視化工具,從而更清晰地呈現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評價結果。第二,制定個性化培養目標。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在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專業學習與國家社會發展之間的聯系。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當前各種價值觀在世界和網絡空間相互碰撞、相互滌蕩,在多元社會思潮下,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更容易動搖[6]。三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要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制定奮斗目標,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第三,開展專題化內容制作。基于不同的理想信念教育主題對資源進行整合和對接,并將聚合分類好的育人資源以大數據庫的形式進行保存,同時結合數智化時代變化及時進行內容更新。第四,搭建數智化空間載體。通過云端化、虛擬化、仿真化的處理,為學生提供可視聽、可感知、可互動的沉浸式體驗[7],運用多元載體講清楚、講明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第五,推動智能化推薦與交互。日常點滴生活的快樂分享能夠將抽象的宏觀理想信念教育感性化、概念化、具體化,更有助于被高職學生所接受,及時準確解答學生的學習疑問,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論解釋力、思想滲透力和語言表達力,持續發揮理想信念教育的育人作用,在互動過程中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參 考 文 獻
[1]馮建軍.論新時代我國公民道德素養的核心構成[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1-11.
[2]黃志斌,趙燕飛,魏榮.數字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指向、特質及進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4(2):40-45.
[3]譚德禮.革命文化融入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思政課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5):73-75.
[4]邢玲.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4):113-116.
[5]周雪梅,王國忠.高職院校“一核一體三翼”大黨建模式構建的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0):44-46.
[6]張鵬超.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融合中推進高職院校素質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14(5):93-96.
[7]羅紅杰.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認知前提、實踐原則與推進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23(12):93-99.
Exploring the Innovation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Model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Empowered by Digital Intelligence
Ding Sheng
Abstract"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n the age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i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demands from “passive adaptation”to“active welcome”, from“cognition”to“application”, and from“technology superposition”to“technology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Digital intelligence empowers the innovation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model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helps to enhance the“explanatory power”by building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space; by expanding the direction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t helps to enhance the “power of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data, it helps to enhance the“comprehension power”; by building a bridge for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t helps to enhance the“infectious power”. The“system evolution”“iterative upgrading”“combination of reality and reality”and“mutual construction and mutual embedding”of ideal belief education provide basis logic for empowering the inno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model by providing the basic logic. Based on this, we have explored and constructed a digitalized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idealistic belief education with“one core”“double drive”“four dimensions”and“five steps”. Based on above, the mathematical and intellectualized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model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s explored and constructed.
Key words" digital intelligenc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model innovation
Author" Ding Sheng, lecturer of Zhongshan Polytechnic (Zhongshan 52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