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雙減”政策的落實必然要求教師對作業設計進行優化,以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文章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提出了“四個優化”與“四個注重”的策略,深入探討了如何有效優化初中化學作業的方法。具體而言,優化作業內容,注重分層設計,以適應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需求;優化作業形式,注重多樣性和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興趣培養,同時促進合作學習與自主探究;優化作業設計,注重多學科的融合,實現不同學科作業內容的滲透與交叉;優化評價方式,注重多元化評價,及時關注并回應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情感需求。文章旨在通過豐富多彩的化學作業內容和形式,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確保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實,最終實現作業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 “雙減”政策;初中化學;分層作業設計;跨學科融合
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化學作業成為教師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連接常規課堂與課外的重要橋梁。設計少而精、綜合性強、趣味化程度高的新型作業,不僅能體現核心素養培育的有機統一,還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幫助他們建構思維導圖,完善知識架構,強化化學觀念。同時,以作業評價促進教學,能夠落實立德樹人的課程改革目標,確?!半p減”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诖耍疚奶岢隽恕八膫€優化”與“四個注重”的策略,以探討有效優化初中化學作業的方法。
一、優化作業內容,注重作業設計分層
(一)作業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在“雙減”背景下,初中化學作業應遵循“減量增效”的原則,因此需對作業內容進行優化與精簡。
首先,要突出基礎性,確保學生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如化學用語、基本概念、反應原理和規律、實驗基本操作以及簡單計算等,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要增強探究性,通過問題導向,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自主構建化學知識,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例如,在酸堿復習課中,教師可以設置情景問題導學,如小明在做中和反應實驗時漏加指示劑,無法判斷是否恰好完全反應。于是,小明對反應后溶液中的溶質提出猜想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學生在解決此類問題的過程中,會自主構建化學知識體系,利用酸堿性質檢驗反應后的溶質,從而達到深化知識點、活學活用的效果。
最后,要倡導整體性,從單元整體的角度來思考作業的安排,使作業結構化,避免碎片化,有效提升作業的質量。單元作業設計是在整體觀的指導下,對單元作業目標、作業內容、作業分析與反思等要素進行系統性設計。通過在不同能力水平的活動任務中的具體表現,診斷并發展學生的學科能力素養。例如,在酸和堿這一單元中,可以為學生設置單元學習任務單,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關知識,如表1所示。
(二)分層作業的實施策略
作業設計應當實施分層策略,具體體現在作業量、作業難度以及完成作業的時間上,旨在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順利完成作業,既激發他們的作業興趣,又助力他們掌握知識與技能。以“水的凈化”這一課題為例,作業設計可細化為以下三個層次。
A層(針對知識掌握尚不牢固的學生,側重基礎性與知識性作業):要求學生完成“陽光學評”中的達標訓練10題(預計用時10分鐘)。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向家人或朋友解釋生活中凈水方法的原理。完成A層作業后,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嘗試挑戰B層或C層作業。
B層(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結合基礎性與提升性題目):學生需完成“陽光學評”中的達標訓練5題(預計用時5分鐘)及拓展訓練2題(預計用時4分鐘)。同時,鼓勵學生發揮動手能力,利用生活物品制作凈水器(物理凈水方法),或發揮繪畫才能,繪制凈水器圖示(可兩人合作)。完成B層作業后,學生可嘗試C層作業。
C層(針對學習能力出眾的學生,設置應用型與探究型作業):學生需完成拓展訓練5題(預計用時10分鐘)。此外,鼓勵學生發展計算機技能與動手能力,拍攝并制作一段利用生活物品制作凈水器(涵蓋物理與化學凈水方法)并講解其原理的視頻(可2~4人合作),視頻格式為MP4,時長不超過2分鐘,并配備字幕。
這樣的分層作業,不僅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創造力,促進其對知識的全面掌握與技能的提升。
二、優化作業形式,增強多樣性與趣味性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單一的作業模式,設計出形式多樣、趣味橫生的化學作業。
(一)制作類作業
制作類作業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課堂所學,還能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培養專注力和創造力。例如,學完“水的凈化”后,學生可以利用生活物品親手制作凈水器;學完“燃燒與滅火”后,他們可以嘗試制作簡易滅火器;學完“常見的酸”后,則可以利用紫甘藍、玫瑰花瓣等制作指示劑。此外,學完第二單元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制作化學撲克牌,上面印有氧氣的名稱、化學式、構成、性質、制取方法及用途等,旨在幫助學生從多角度梳理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為教學游戲提供有趣的素材。
(二)游戲類作業
游戲式作業以游戲為載體,將學習任務巧妙地融入其中,具有趣味性、規則性、情感性和豐富性。在練習物質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記憶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制作的撲克牌進行梯度游戲。例如,遮住物質化學式,讓學生根據名稱說出化學式;或者遮住物質名稱,讓學生根據化學式說出名稱。此外,還可以進行接龍游戲,如O2→CO2→H2CO3→H2O→H2→HCl→NaOH→Na2CO3→C……,以及歸類物質、說出反應方程式等,讓學生在游戲中輕松掌握化學知識。
(三)視頻類作業
視頻類作業在化學實驗操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考試,教師可以利用節假日布置實驗內容,讓學生在家進行實驗并錄制視頻發送到指定文件中,方便教師進行評分。同時,視頻類作業也可以用于鞏固知識、學以致用。例如,學完硬水軟水后,教師可以布置視頻作業,讓學生用肥皂水檢驗家里用的自來水、喝的桶裝水等是硬水還是軟水;在復習課后,則可以布置講解視頻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一道題目進行講解,從而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四)繪畫類作業設計
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特的天賦與潛能,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慧眼識珠,發掘他們的特長,并尊重其個性發展。例如,許多學生對繪畫抱有濃厚興趣,教師可以巧妙地將這一愛好融入化學學習,設計化學手抄報作業。每當完成一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們便會被要求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創作一份化學手抄報。這份作業不僅引導他們構建單元知識體系,還鼓勵他們添加實驗裝置圖或化學人物像等元素,使手抄報既富有知識性,又兼具美觀性。教師可以定期評選出優秀作品,并在學校公眾號上展示與宣傳,以此激勵其他學生,促進相互間的交流與學習。
(五)歌曲類作業設計
面對化學中那些抽象且難以記憶的內容,教師需具備創新思維,引領學生以獨特視角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創作。歌曲形式便是一個極佳的選擇。通過布置歌曲類作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有效記憶知識點,鞏固基礎,提升學習能力。例如,為了背誦化學元素和化合價,可以讓學生唱“元素之歌”和“化合價之歌”。在教學中,還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他們自編歌曲,以便更好地接受和記憶知識。
(六)表演類作業設計
初三學生思維活躍,表現欲強。針對這一特點,創新作業形式,教師可以布置話劇表演作業。學生們通過扮演情景劇中的角色,將教學相關的知識點融入對話中。這種作業形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為他們搭建了學習的橋梁,有助于他們實現知識的理解、遷移和應用。例如,在“燃燒與滅火”的教學片段中,學生們通過表演野炊場景,深入理解了燃燒的相關知識。這種別具一格的作業形式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
(七)詩歌類作業設計
將詩歌融入化學作業,可以打造出充滿詩情畫意的特色化學作業。這種作業形式旨在以情感優化教學,以情感促進學習,讓學生以情感熱愛化學。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詩歌形式描述對“常見的堿”物質的理解。學生們的作品如《CaO的人生感悟》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中考前,還可以要求結合所學的化學知識,為自己寫一首具有化學特色的加油詩歌。學生們的作品如《人生的助燃劑》便充分展現了化學學科的魅力。通過將詩歌融入化學作業,希望能夠讓學生更加喜歡化學,愛上化學,從而為國家培養出具備學科素養和人文素養的社會公民。
三、優化作業設計,強化多學科融合與滲透
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應著重優化與多學科的融合,強調作業的滲透性和交叉性。將語文、數學、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學科與化學有機整合,使化學作業不僅局限于本學科內容,而是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陶冶思想情操。這樣的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例如,寒假期間可以布置以“春節年文化中的化學知識”為主題的作業,要求學生制作手抄報或拍攝小視頻。這一作業不僅融合了語文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還結合了美術繪畫和信息技術,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化學知識,促進深度學習,發展思維,并提升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優化評價方式,實現多元化評價
在作業評價方面,教師應注重引導、鼓勵和激發學生。教師可采用鼓勵性、贊揚性、期盼性和惋惜性等情感語言來激勵學生,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評價方式應活潑多樣,可以包括語言評價、卡通符號評價、表情評價等,同時還可以通過展示、匯報、交流等方式來檢查評估作業。在確立學生為評價主體的基礎上,采用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等多元動態化過程性評價方式,幫助學生從多角度認識自己,提高學習效率。這樣的評價方式有助于學生建立學好化學的信心,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五、結語
通過優化初中化學作業的設計與實施,實現作業的“減量增質”,落實核心素養培育,讓學生在完成化學作業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增強素質、發展能力,成為全面可持續發展的人。這樣,學生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學校才能真正實現育人的全面化、個性化、精準化。
參考文獻:
[1] 張麗麗. “雙減”視域下初中化學核心素養導向的作業設計[J]. 化學教學,2023(04):80-84.
[2] 沈偉藝. 基于學科能力導向的“酸和堿”單元作業設計[J]. 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1(01):31-33.
[3] 周廣,曹紅梅. “雙減”背景下初中化學作業設計形式研究[J].化學教與學,2022(07):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