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促進了植保無人機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植保無人機的使用替代了傳統的人工撒播方式,從而大幅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職業教育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陣地,需要根據農業發展的新需求,培養大量高素質勞動者與技術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見,職業教育中開展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已成為大勢所趨。為保障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的成效,文章將首先分析職業學校在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從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體系完善、教學模式創新、校企合作深化以及評價方法革新等方面,探討職業學校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的有效策略,旨在為相關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 職業學校;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農業裝備
植保無人機以其靈活性強、速度快、效率高、噴灑均勻及污染小等優勢,在鄉村振興與智慧農業的浪潮中,成為現代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不僅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還積極響應了生態環保、節水農業等時代要求,有力推動了農業由傳統粗放型向精準型作業模式的轉型升級。職業學校作為培養區域農業人才的主力軍,理應主動擁抱農業裝備發展的新趨勢,積極開展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致力于為當地培育“留得住、用得上、能發展”的農業裝備領域新型職業農民。然而,當前部分職業院校在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中面臨挑戰。為充分發揮職業學校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關鍵作用,應緊密結合植保無人機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精準對接行業發展及崗位需求,科學制訂人才培養規劃,推動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實踐的不斷創新與發展。
一、職業學校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方案與行業發展脫節
職業院校肩負著為現代農業輸送高素質勞動者與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然而,在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中,部分職業學校未能充分開展行業調研,導致人才培養方案與植保無人機在農業發展中的實際應用脫節。這種脫節表現為過分強調電子綜合技術應用、電子元器件、電路基礎等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從行業發展、崗位需求出發進行教學目標與內容的科學設計。這種傾向錯誤地將知識與技能獲取等同于學生全面發展,難以滿足新時期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
(二)植保無人機教學內容與資源體系亟待完善
當前,部分職業院校在植保無人機教學中,主要圍繞電工基礎、模擬電路、數字電路等內容展開,這些課程偏重電工電子理論與技術,與植保無人機在農業實踐中的具體應用聯系不夠緊密,且對學生而言難度較大。同時,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過于依賴課程教材,忽視了課程教材資源、數字化資源、企業資源、社會資源等的有效整合與利用。這導致學生難以在植保無人機學習中真正認識、體驗其在農業實踐中的應用價值,進而制約了教育教學成效,不利于高素質勞動者與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三)教學方法與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不匹配
在職業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職業學校應堅持以人為本、能力為重的教育理念,積極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加大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然而,部分職業學校在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中,未能準確把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趨勢,過分依賴“灌輸式”“演示式”等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未能主動對接植保無人機等現代農機裝備的安裝調試、使用維修、售后服務與管理工作,也未能以項目式、案例式等教學模式為依托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缺乏職業綜合素養形成與發展的有效途徑,難以成長為行業發展所需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二、職業學校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對接農業發展,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是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的基石,為后續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堅實的人才與智力支持。職業學校應深入企業環境,融入崗位場景,主動順應現代智慧農業的發展潮流,并結合自身實際,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這一過程中,職業學校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提升教育教學的適應性與針對性。
為實現這一目標,職業學校首先需開展深入的行業調研,準確把握植保無人機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及其對人才的新需求。通過聚焦產業崗位關鍵能力培養,做好行業調研與需求研判,職業學校能夠明確“農業無人機運用技術+植保無人機駕駛證”的能力素養要求。在此基礎上,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整體規劃,旨在培養面向產業、職業、崗位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與技術技能型人才。
其次,職業學校需根據自身的辦學特點與資源特征,制訂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農機合作社、農業園區、農機企業等所需人才為目標,職業學校應明確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的知識、技能、素質等要求。學生需掌握植保無人機設施裝備的構造與應用基本知識,具備使用、維護維修、銷售與售后服務能力,并能運用植保無人機解決復雜的農業生產問題。
最后,職業學校應緊密對接人才培養目標,設定植保無人機產業發展對學生的技能要求。這包括植保無人機的操作、維修等能力的培養,并據此確定相應的課程與教學環節。這些舉措將為后續教育教學活動的科學設計提供有力支持與保障,確保學生能夠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的高素質職業農民。
(二)完善課程內容體系,拓展課程教學資源
課程體系是實現職業教育目標的基石,它由一系列精心設計的課程和教學活動組成。而課程內容體系則進一步細化了這一框架,涵蓋了課程設置、教材選用及教學資源等多個關鍵要素,為職業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活動提供了堅實的支持與保障。在植保無人機這一領域的教育教學中,職業學校需緊密對接產業需求,致力于構建一個既全面又具前瞻性的植保無人機課程內容與資源體系,以更好地適應農機市場的快速變化與農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首先,職業學校應加強對職業教育政策的深入解讀,通過深化校企合作,精準把握技能大賽、“1+X證書制度”等對人才的新要求。同時,積極研究新理論、新技術、新規范的實際應用,并在電工基礎、模擬電路、數字電路等傳統課程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拓展與深化,使植保無人機教學與行業發展、崗位需求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逐步構建起一個完善的課程內容體系。
其次,職業院校應緊跟植保無人機應用技術的最前沿態勢,積極開發多種類型的課程,如專業課程、在線課程、校本課程以及校企合作課程等。這些課程應充分融入農機行業的前沿技術和企業專家的技能精髓,為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豐富多樣的內容支持。
最后,職業學校還應注重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資源的拓展與延伸。除了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教材資源與數字化學習資源外,還應積極尋求與農機合作社、農業園區、農機企業等的深度合作,促進學校、企業、社會等各方資源的有效整合與應用,這樣才能確保教育教學活動能夠及時適應農機市場與農業發展的最新需要與變化。
(三)創新課程教學模式,推行“理實一體化”教學
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應緊扣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這一核心目標,積極探索并實踐項目式、案例式等多種教學模式的綜合運用。通過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充分彰顯職業教育“做中學,做中教”的獨特魅力,不斷增強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從而培養出既符合行業發展需求,又能勝任崗位要求的高素質勞動者與技術技能型人才。
在教學模式的創新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有機融合,促進綜合素養提升與專業技能培養的雙重并進。依托綜合化、模塊化的課程內容,教師可以靈活開展項目式、案例式、互動式、混合式、任務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形式,并巧妙融入實地考察、現場實訓等教學環節,為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教”的過程中實現知識、技能、素養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以混合式教學為例,教師應充分利用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的優勢,發揮其實時、互動、移動等特性,全面提升課程教學的整體質量。在“飛控系統結構圖及飛控系統流程圖”部分的教學中,課前,教師可以通過智慧職教平臺發布課前預習任務單,引導學生根據任務單要求,借助信息化教育教學服務平臺查閱資料,通過觀看微課視頻、研讀文字資料等方式,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與難點,并完成相應的預習任務,為后續理實一體化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課中,教師則可以依托虛擬仿真平臺開展模擬教學,使學生在虛擬環境中親身體驗飛控系統結構圖及流程圖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從而在“做中學,做中教”的過程中實現職業綜合素養的有效提升。
(四)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實訓基地
職業學校開展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其基本模式在于校企的深度融合。為了適應農業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職業學校需緊密圍繞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深化與企業的合作關系。通過促進校企在人才、技術、設備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職業學校能夠切實構建起校企資源共建共享的新體系,為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的應用提供廣闊舞臺,從而為植保無人機應用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職業學校應與企業攜手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實現學校與企業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優化配置。圍繞植保無人機的質保技術、維護與保養技能以及行業規劃技術等核心領域,職業學校應開展豐富多樣的植保無人機職能設備虛擬仿真實訓活動。這些實訓活動不僅能夠引領學生深度體驗植保無人機的全鏈路操作,還能深化學生對植保無人機的認識與理解。
此外,職業學校還應積極組織學生走訪當地農機合作社、農機鑒定推廣站、農業生產園區以及農機生產與銷售企業,以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通過以項目任務為驅動,職業學校可以設計講座、虛擬仿真實訓、實地操作等多種形式的實習實訓活動,為學生職業綜合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同時,職業學校與企業應共同促進優質師資的共享,努力建立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通過綜合運用校企資源,職業學校可以根據農業植保無人機相關的行業發展及崗位需求,圍繞教師的教學能力、實踐能力、教研能力等方面開展全面系統的教師培訓教育。為了提升培訓效果,職業學校應積極構建“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培訓模式,使教師能夠通過專家講座、交流研討會、線上直播課學習、入企進修、參觀實踐等多種渠道不斷錘煉自身能力。在具備職業教育教學能力的基礎上,教師還應學習企業生產技術,掌握生產技能,從而形成基本的植保無人機實踐教學能力。
(五)創新人才評價模式,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在傳統教學評價中,考試成績往往占據主導地位。然而,在職業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學生的實操能力與職業素養日益受到重視。為了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并促進其多元化發展,教師必須積極探索并實踐新的人才培養與評價模式。
首先,教師應緊密圍繞植保無人機人才培養的目標,精心設計評價指標。這些指標應充分融合“植保無人機操作合格證書”的要求,確保評價活動能夠精準指向學生發展的核心領域。
其次,教師需要不斷完善評價內容,實現對植保無人機現場考核的全面覆蓋。這包括理論考試、技能考試、實踐性操作表現以及實踐項目等多個方面。同時,鼓勵學生認真記錄學習心得、制作學習簡報,并做好實習實訓的總結,以便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能力水平。
最后,為了豐富評價的主體,教師應積極促進教師、學生、企業以及社會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這種多維度的評價方式有助于學生在自我反思、分享交流以及討論總結中,對自身的能力水平形成更加清晰、準確的認知。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訂更為適宜的學習策略與方法,循序漸進地突破自身的“最近發展區”,實現持續成長與進步。
三、結語
職業學校開展植保無人機教育教學適應了智慧農業發展趨勢,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撐。職業學校要主動對接行業發展、崗位需要,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健全完善的植保無人機課程體系,支持學生在“理實一體化”學習中獲取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與素養,并在實習實訓中進一步錘煉職業綜合素養,切實成長為現代農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勞動者與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周迅. 高職院校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探索:以共享植保無人機為例[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2(11):155-158.
[2] 王金鳳. 中國植保作業無人機發展歷程及其駕駛員職業前景分析[J]. 農機使用與維修,2021(01):13-16.
[3] 鄭玉艷,路紅波,喬軍,等. 高職“植保無人機應用技術”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4(04):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