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開展小學音樂單元教學時,教師要依照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來設計單元教學,整合教學內容,設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拓展課堂教學方式,從而推動單元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音樂 核心素養 單元教學策略
小學音樂單元教學是以單元為學習單位,圍繞某一主題或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思考、設計和組織實施的教學過程,是《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下的音樂學科高效課堂的重要方式。其教學策略要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選擇有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內容和情境素材,制訂學習目標、設計學習活動、組織課堂教學、展開學習評價,落實核心素養培育。
一、明確教學主題,搭建單元框架
基于《課程標準》的單元教學主題可以按照兩個思路進行。
1. 按照教材內容歸類,確定單元主題。
人教版音樂教材的第一冊到第四冊都有“音樂中的動物”單元。筆者將其按內容進行歸類整合,如以“動物聯歡會”為主題,將《引子與獅王進行曲》《螃蟹歌》《動物聯歡會》整合,鼓勵學生與他人合作,在演唱、舞蹈、表演中體驗快樂的情緒,從多方面豐富學生的音樂活動體驗,為后續教學活動的組織奠定基礎;以“動物與樂器”為主題,將《鴨子拌嘴》《龜兔賽跑》《大象》整合,引導學生感受各種樂器描繪的不同動物形象,并了解中國與外國不同的音樂文化。
2. 按照核心素養發展,確定單元主題。
以人教版二年級“音樂中的動物”為例,筆者將《鴨子拌嘴》《小狗圓舞曲》《龜兔賽跑》進行整合,引導學生在欣賞中體驗音樂的情緒與情感,理解音樂體裁與風格,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將《動物說話》《小動物回家》《小貓釣魚》進行整合,在學唱歌曲的基礎上通過即興表演和音樂編創活動,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將《鴨子拌嘴》《小狗圓舞曲》與美術進行跨學科融合,通過畫線條、涂色塊、拓印畫等活動,引導學生在表現、創造中理解音樂的內涵、社會功能,開闊文化視野,提升文化理解素養。
二、確定單元目標,提高教學實效
《課程標準》指出,藝術課程目標的設定要以核心素養為基礎,設定系統的單元教學目標,為后續教學活動指出明確的方向。
1. 圍繞單元主題,整體設計單元學習目標。
針對“動物聯歡會”的單元主題,筆者設計如下單元目標:(1)能用詼諧幽默的聲音演唱《螃蟹歌》,并選擇合適的樂器為歌曲伴奏;(2)聆聽《引子與獅王進行曲》,在模仿獅王的吼叫、步伐、神態等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3)通過聯歡會的形式鼓勵學生與他人合作,在演唱、舞蹈、表演中體驗快樂的情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協作意識和創造能力。
針對“動物與樂器”的單元主題,筆者設計如下單元目標:(1)在聽辨、律動、演奏中掌握《鴨子拌嘴》的節奏,了解小鈸和大镲這兩種打擊樂器的音色特點,用合適的方式表現樂曲中鴨子拌嘴的場景;(2)聆聽《大象》《龜兔賽跑》等樂曲,感受不同的音樂情緒,并能聽辨鋼琴、低音提琴、單簧管、黑管等樂器模擬的各種動物形象;(3)通過欣賞,感受民族打擊樂器、西洋樂器的不同音色,及其所表現的音樂形象,體驗中西音樂文化的差異。
2. 分析學情,整體設計單元學習目標。
一、二年級的學生因其年齡小,身心發育不成熟,所以他們的音樂活動要具有趣味性、游戲性。以人教版一年級“音樂中的動物”為例,單元目標可作如下設計:(1)有感情地演唱《小青蛙找家》《小蜻蜓》《詠鵝》《誰唱歌》等歌曲,能用律動、舞蹈表現歌曲,并選擇合適的樂器為歌曲伴奏;(2)在欣賞《跳圓舞曲的小貓》《大象》《引子與獅王進行曲》《野蜂飛舞》時,判斷歌曲中不同的速度、力度、節奏、旋律的特點,并根據這些特點感受音樂的形象,從而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豐富情感體驗;(3)學生能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用舞蹈、聲勢動作、演奏等表現歌曲或樂曲,培養創編能力,激發表演興趣。
三、注重單元活動,落實核心素養
教師要依據單元學習主題、單元學習目標、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設計出符合學生學業水平的單元學習活動。
1. 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
以二年級上冊“音樂中的動物”單元教學為例,在欣賞《龜兔賽跑》的過程中,筆者讓學生分析樂曲的速度、力度、拍子、樂器、體裁、曲式結構等,在此基礎上延伸欣賞一年級上冊的《引子與獅王進行曲》《野蜂飛舞》。學生通過聆聽,分辨樂曲的演奏形式、主奏樂器。而后,筆者再讓學生聆聽《鴨子拌嘴》,感受用中國傳統打擊樂器表現的動物形象,體驗中西方音樂文化的差異和不同的音樂之美。聆聽后,筆者設計課堂學習活動:將樂曲的信息圖片序號填入相應的表格中。這個活動能有效地考驗學生對不同國家、地區、樂器的了解,以及不同樂器音色所表現出的不同音樂形象的認識。
2. 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學習活動。
以二年級下冊“音樂中的動物”單元為例,在設計這個單元學習活動時,筆者將“動物聯歡會”作為主題,將本單元學過的歌曲或樂曲整合起來,讓學生扮演不同的動物形象,邊唱邊跳。學生在唱、跳、演中積累實踐經驗,享受樂趣。課后,學生還可以和同伴合作表演,以此培養合作意識。
四、完善單元評價,促進全面發展
在單元課堂評價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評價思路及方式,充分發揮課堂表現性評價的診斷作用,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切實提升單元教學質量。
1. 堅持以評促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貫徹評價促進學習的理念,對學生有創意的、獨特的表現,要善于捕捉、欣賞,并予以鼓勵。如要求學生能用線條、色塊、圖形等表現所聽到的音樂時,有的學生畫的圖形非常有特點,此時教師就可以拿他的作品上臺展示,評價他的作品好在哪里。通過引導學生運用評價結果改進學習方法,可加深學生的藝術體驗,促進他們發展藝術特長。
2. 注重表現性評價。
根據藝術學習的實踐性、創造性等特征,教師應注重觀察學生學習實踐中的典型行為和表現態度,并進行分析。例如,聆聽二年級下冊“音樂中的動物”單元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編創動作,模仿鴨子和小狗的走路形態,并隨著音樂表演給大家看。這時,教師就可幫助學生記錄,豐富評價形式,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與鼓勵。
3. 發揮多角色評價。
充分發揮教師、學生、家長等不同角色的評價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勵的機制,可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動力和信心。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雖然得到了獎勵但僅限于學校,他們內心也想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快樂,所以,這時候教師可以加強家校聯系,讓家長參與評價,形成多方共同激勵的機制。
綜上所述,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深入分析教材,從內容的整合開始,明確教學主題思路,科學設置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搭建符合學生學情的多樣化活動平臺,通過單元活動任務、評價輔助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小學音樂單元教學質量的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江縣鯉魚山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蘇少偉)
——————
參考文獻:
[1]李卿. 指向新課標的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分析[J]. 教育界,2023(22):68-70.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新理論、新觀念不斷滲透到教學中。多元教學理念給我們的課程、教法、評價等帶來了新的變化,也要求教師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目標,創新教學方法,提升課堂實效。本專輯的幾篇文章,體現了多元視域下學科教學的新探索、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