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更好地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應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游戲化教學。本文以筆者的教學實踐為基礎,探討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游戲化教學
游戲化教學已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游戲化教學要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教師積極探索創新,適應“雙減”政策發展。
一、小學數學課堂中游戲化教學的意義
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是一種以游戲元素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式,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沉浸在輕松的游戲氛圍中。游戲化教學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首先,游戲化教學能夠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在游戲中解決數學問題時,他們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由此對數學知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收獲解決問題的喜悅。其次,游戲化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由于游戲的競爭性和挑戰性,符合小學階段的心理需求,學生在游戲活動中通過不斷嘗試和挑戰提高自己的數學水平,學生還可以在游戲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協作,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二、開展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的策略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形式多樣的數學類游戲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都起到積極的作用。教師應該結合學習內容選擇合適的數學游戲,將游戲化教學更好地融入小學數學課堂中,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 競賽類游戲,夯實基礎。
競賽類游戲以富有趣味性、挑戰性的特征吸引學生的興趣。在進行數學游戲時,學生可以在緊張刺激的氛圍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改變了傳統數學學習的單調性,讓學生更愿意投入到數學學習中。通過設計競賽性質的計算類游戲,學生在追求游戲勝利的同時,不經意間提高了運算速度和準確性。游戲的競爭性特征促使學生發展在有限時間內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設定計算類游戲中所蘊含的各類計算題,除了設定單獨的加減乘除等基礎運算,還可以設定數字的大小、四則運算等。學生在游戲中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游戲問題,更能鍛煉和強化數學基礎知識。這種融合游戲和知識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在玩樂中提升數學能力。
例如,在進行“四則運算”的教學后,為了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可以開展巧算“24點”的競賽游戲。教師宣布用撲克牌巧算“24點”的游戲規則:給出4個1到13的撲克牌(其中J代表11,Q代表12,K代表13,A代表1),每張牌代表1個數字,每題4個數字,每個數字都要用到,并且只能使用一次,運用+、-、×、÷、小括號連接撲克牌得出24,先算出結果者獲勝。這樣的游戲在數學教學中具有良好的實踐效果,既能夠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又能夠讓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2. 探究類游戲,啟發思考。
一個好的游戲,如果很快揭了“謎底”,學生的好奇心就會很快消失,導致對游戲的興趣急劇下降。教師應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廣闊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有充分的興趣進行探究,適當采用“說一半,留一半”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尋覓知識的奧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下“數學廣角——鴿巢原理”時,教師設計一個“摸出同色球”的游戲:把一些形狀、大小、重量都相等的玻璃小球放在布袋里,玻璃球顏色有紅、綠、黃三種。不允許學生挑選,在事前只允許在布袋里任意摸取,請問至少摸幾個小球才能保證有三個小球是同一種顏色的?教師為了讓學生探究出“鴿巢問題”的規律,游戲時引導學生采取“以退為進”的方法,即先考慮兩球同色問題,讓學生充分試玩,組織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結論。接著,再逐漸改變玻璃球的個數及增加其顏色,引導學生繼續通過游戲操作,得出規律。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使枯燥的數學知識更具趣味性,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在此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思考、深入探究的學習氛圍中,其個性思維和綜合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3. 角色扮演類游戲,提升學習趣味。
小學階段的學生,其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對于一些事物的認知不是很清晰,獨立分析、理解能力處于初級階段,在數學新知的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帶領學生積極自主參與到數學問題中,逐漸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五下“最大公因數”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前準備好一些數字貼片,在教學新知識的時候將這些數字貼片貼到學生的身上,讓學生扮演不同的“數字寶寶”。教師可以隨機抽取一個“數字寶寶”,比如抽到了說18號,讓貼有數字18的學生說出18的公因數,被點到的“數字寶寶”就來到他的身邊。接著,教師點名讓24號“數字寶寶”也講出相應的公因數,相應號碼的“數字寶寶”也來到他的身邊。當24號“數字寶寶”點出1、2、3、6這幾個“數字寶寶”的時候,他們是從18號“數字寶寶”的身邊走向24號“數字寶寶”身邊。此時,教師提問:“1、2、3、6‘數字寶寶’應該站在18號‘數字寶寶’的旁邊,還是24號‘數字寶寶’旁邊呢?”引發學生討論,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教師自然而然引出最大公因數的知識點。通過角色扮演游戲可以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探討的興趣,在自主探究與思考的過程中充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水平,提升課堂的成效。
4. 益智類游戲,有效鍛煉思維。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體會數學知識的特性,了解數學的價值。小學生對于空間觀念尚未真正地建立,空間思維能力亟待進一步地提高與開發,而教師將七巧板巧妙應用于教學,則有利于鍛煉和增強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與視覺觀測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相關內容后,可以開展“七巧板拼圖”游戲,引導學生用七巧板里的各種形狀拼出平行四邊形,以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圖形特性的認識,其中包括對邊平行且相等。利用類似七巧板等益智類游戲,為課堂教學增添樂趣,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為他們提供自主探索思考的時間,培養學生對數學活動的熱情和興趣。
不同類型的數學游戲,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讓學生能夠實現在玩中學習數學。在“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育中組織數學游戲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斷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九小學 責任編輯:宋曉穎)
——————
參考文獻:
[1]周素娟. 幼小銜接視域下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策略探尋[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35(04):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