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能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文章從任務教學時間、教學情境、助學材料、完成形式等維度探討了任務驅動法的運用策略,旨在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小學語文;任務驅動教學法;自主學習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以任務為核心,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完成任務的教學方法。在這種教學方法中,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和引導者。通過設計一系列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成學習目標。任務驅動教學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豐富學習體驗,能為學生提供語文思維支架,促使學生語文能力得以個性化發展。為此,教師需要重視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
一、靈活安排任務教學時間,促進多元能力發展
1. 以預習任務為驅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預習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學習環節。通過預習,學生可以提前了解課文內容,為后續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在預習環節布置學習任務,以任務為驅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適宜課前完成的預習任務包括生字詞的認讀、課文背景的了解、主題意義的挖掘、課文內容的初步理解等。多元預習任務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布置預習任務時,教師需注重任務的層次性和趣味性,既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又能使任務完成難易程度在學生的能力范圍內。通過預習任務的驅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為后續的課堂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布置以下預習任務。
任務1:搜集植物傳播種子方法的相關資料,了解不同植物是如何適應環境、繁衍后代的。
任務2:預習課文,找出不認識的生字和詞語,借助字典或其他工具進行查閱,理解其含義。
任務3:思考并寫下自己對于植物媽媽如何保護自己孩子的理解,嘗試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
上述預習任務的布置,既包含了對于課文內容的初步理解,又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能在課前階段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驅動力。此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投入課堂學習做好準備。
2. 以課堂任務為驅動,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師可以通過布置課堂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合作學習。與預習階段的任務相比,課堂任務難度相對較高、互動性強,而且在任務完成場域、時長方面有局限,更側重于對學生語言運用、思維能力的訓練,以及審美意識的培養和文化背景的滲透。課堂學習的任務形式包含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任務的布置旨在為學生探究新知提供驅動力,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學會傾聽他人的觀點,表達個性化看法,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在布置課堂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需注意任務的安排要難易適中、順序得當且更具可操作性,任務的目標設計需緊扣語文核心素養要求。如此,能增強課堂任務與課時主題的契合性,為課堂教學增效。
例如,在教學教材三年級上冊《金色的草地》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布置以下課堂任務來驅動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小組討論任務: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選擇課文中的一個段落進行深入探討。小組成員需要共同討論段落的主要內容、人物特點、情感表達等方面,并向全班學生展示討論成果。
角色扮演任務:選取幾名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如“我”、弟弟和蒲公英等。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中角色的性格特點和情感變化,同時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境模擬任務:根據課文內容,組織學生回憶生活經歷,分享在草地中做游戲的故事,讓學生參與其中,以此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通過多元課堂任務的驅動,學生可以積極參與課堂互動,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能注意傾聽他人的觀點,表達個性化看法,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3. 以課后任務為驅動,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課后任務是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重要環節。課后任務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需要學生承接課堂所學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以此提高學習能力并生成新的學習感悟、經驗。與課堂任務相比,課后任務的布置需要形式更豐富、教學場域更廣泛、探索渠道更多樣,以訓練學生的跨領域學習能力,提升綜合素養。教師可以布置實踐類課后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知識、提高能力。這些任務可以是寫作練習、社會實踐、閱讀拓展等,旨在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還可以設計欣賞類、閱讀類課后任務,讓學生以文字閱讀、視聽欣賞的方式攝入生活中的優質文化,豐富對課時主題的感悟,深化課堂教學解讀。豐富的課后任務能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內驅力,促使學生挖掘語文學習的多元視角,從中感受自主學習、深度探究人文主題的意義和樂趣。
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上冊《走月亮》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布置以下課后任務來驅動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寫作練習任務:寫一篇關于自己與家人或朋友一起“走月亮”的經歷和感受的文章。通過完成這一任務,學生不僅能鞏固課堂上學到的關于月亮的知識和文學表達,還能鍛煉個人寫作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
社會實踐任務: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天文館或觀測點,實地觀測月亮,了解與月亮有關的常識和天文現象。該任務旨在讓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觀測相結合,加深對月亮的直觀認識。
閱讀拓展任務:推薦學生閱讀與月亮有關的文學作品,讓學生簡單表達閱讀感受。通過閱讀這些作品,學生可以進一步加深對月亮的文化內涵和文學表達的理解,提升文學素養。
上述課后任務的布置旨在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知識、提高能力,培養其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通過完成課后任務,學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課文主題,理解“月亮”的多重意象和象征意義,從而增進對語篇的理解。富有實踐性的課后任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跨學科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優創主題任務教學情境,豐富語文學習體驗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語文知識,教師可以創設主題任務情境,將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通過模擬真實生活場景,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代入感。教師可以豐富情境的內容,從多個角度展現主題,讓學生在情境中展開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可以豐富情境的展示形式,如通過角色扮演、故事講述、信息技術等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中更加直觀地感受主題。主題任務情境的創設可以為任務進行補充說明,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調動學生探究任務的積極性,使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和語文學習體驗。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桂花雨》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創設以下主題任務教學情境,以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
話題討論情境:引導學生回憶自己與桂花相關的生活經歷,如曾經聞到的桂花香、與家人在桂花樹下共度的美好時光等。通過分享真實的生活經歷和體驗,讓學生更加投入地進入“桂花雨”的學習情境。
角色扮演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人物,模擬在桂花樹下搖花的場景。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既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內涵和人物的情感,又可以鍛煉想象力和創造力。
信息技術情境:向學生展示桂花的圖片,播放生活中真實的“桂花落”視頻,為學生創造一個生動、直觀的學習環境。此類多媒體輔助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桂花的美麗和桂花雨的意境,從而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通過創設緊扣主題的任務情境,學生可以在一個豐富、多元的學習環境中深入地理解和體驗課文的內涵和美感。同時,融入情境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恰當選用任務助學材料,活化任務探究思維
恰當選用任務助學材料,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關鍵。助學材料需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同時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其選用目的是為學生獨立探究任務予以提示,使學生能在材料的輔助下形成深層次的學習認知。為此,教師要優選材料,注重材料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適用于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助學材料既可以是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資源,又可以是實物、模型等教具。豐富的任務助學材料能為學生創造直觀、生動的學習環境。通過助學材料的使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觀察、認真思考和深入探究,培養其觀察力、思考力和創造力。
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選用以下任務助學材料,活化學生的任務探究思維。
圖片和視頻資料:教師可以搜集一些關于狼牙山五壯士的歷史圖片和電影片段作為助學材料。通過這些圖片和視頻資料展示五壯士的英勇形象和戰斗場景,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他們的英勇事跡。
文學作品選讀:教師可以推薦一些與狼牙山五壯士相關的文學作品,從不同角度描繪五壯士的形象和事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和思考空間。
多元任務助學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思考空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同時,這些材料可以作為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狼牙山五壯士精神的輔助工具,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和主題思想。基于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恰當地選用任務助學材料,以激發學生的任務探究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綜合素質。
四、開放設計任務完成形式,搭建個性化發展路徑
在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時,任務完成的形式應該多樣、開放,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和學習能力,設計不同形式的任務完成形式。適宜小學生的任務完成形式既可以是個人獨立完成、小組合作完成,又可以是班級集體合作完成。任務完成的形式可以與語文學科特點相結合,如寫作、表演、展示等。通過設計開放性的任務完成形式,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讓學生發揮優勢,展示才華,從而實現個性化發展。
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任務完成形式,以拓寬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路徑。
個人獨立完成: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創作一篇與課文內容主題相關的日記或短文。
小組合作完成: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共同策劃并制作一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小報或展板。小組成員可以分工合作,分別負責搜集資料、設計版式、撰寫文字,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
班級集體完成:教師可以組織全班學生共同創作一部以課文內容為主題的小劇本,并進行角色扮演和表演。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和特長,選擇合適的角色和表演方式。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注重引導和鼓勵,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設計開放性的任務完成形式,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個性化發展路徑,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
綜上所述,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可以通過靈活安排任務教學時間、優創主題任務教學情境、恰當選用任務助學材料、開放設計任務完成形式,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靈活調整教學策略,確保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張琦. 基于任務驅動的小學語文習作單元教學設計探索:以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想象主題教學為例[J].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3,37(2):133-136.
[2]柳國瑞. 淺析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語文課中的運用[J]. 小學教學參考,2022(3):17-19.
[3]佟文昌. 以任務驅動助力小學語文深度學習[J].新課程研究,2021(2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