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閱讀教學或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中,不妨以“指向寫作”為目標和導向,引領學生以寫作的視角去審視文本,去發現、賞析、借鑒、運用文本的表達妙處,涵養學生“文章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的語文閱讀思維。以寫促讀,以讀導寫,提升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與核心素養。
【關鍵詞】 表達本位 文本研讀 指向寫作 閱讀思維
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既是語文課標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在閱讀教學或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不妨基于“表達本位”,以文本閱讀為基礎和條件,以“指向寫作”為目標和導向,涵養學生“文章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的語文閱讀思維。其核心在于引領學生從寫作的視角去審視文本,去發現、賞析、借鑒、運用文本的表達妙處,從而積累更多的讀寫體驗和經驗,提升言語實踐的能力。
一部作品、一篇文章或一個語段,素材猶如天上的風箏,雖千姿百態,但盡頭總有一個中心牽系著。語言就像滿天的繁星,雖各自璀璨,但總襯托著月的皎潔。好的作品,往往有核心靈魂的統領。例如,老舍《濟南的冬天》中寫小雪中的小山的經典段落,緊扣一個“妙”字,讓小雪覆蓋下的小山美景,宛如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卷慢慢鋪開,完整清新,又精美絕倫。
(1)最妙的是下點兒小雪呀。(起筆:山因小雪而妙)
(2)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兒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樹尖兒因小雪而妙)
(3)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尖因小雪而妙)
(4)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兒,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兒更美的山的肌膚。(山坡因小雪而妙)
(5)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兒粉色。(山腰因小雪而妙)
(6)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總結:小山因小雪而妙)
不僅寫景類文章這樣,寫人敘事類文章亦如此。例如《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以下段落的中心意思是表現聞一多對古代典籍的刻苦鉆研。為此,該段落采用了多種手法,從多個角度來表現聞一多的刻苦、專注、投入。
(1)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總說)
(2)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對偶)
(3)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引用)
(4)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發凌亂,他是無暇及此。(類比)
(5)聞先生的書桌,零亂不堪,眾物騰怨,聞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聲:“秩序不在我的范圍以內。”(反襯)
(6)飯,幾乎忘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舉例)
從這些經典中,我們能深刻認識到語言表達需要中心明確而集中,切不可旁逸斜出沒有中心。因此,在日常表達中,我們需要先確立鮮明的中心,立足核心,多角度、多手法,成就眾星攢月的表達之美。
中國的文人墨客大多性格偏內斂,表達含蓄,常常委婉地借物寓理、詠物抒懷。古代圣賢尤其喜歡這種方式。韓愈借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來表達懷才不遇的憤懣,借食馬者的無知來諷喻統治者的淺薄。周敦頤通過抒寫對蓮花的喜愛來表明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節操。陸游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看似寫景,不經意中又充滿了理趣之光。讀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們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詩人高尚的情懷和品性。聽到“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們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詩人樂觀豁達的襟懷。
在現代名篇中,借物達意也不在少數。有的以白楊樹象征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廣大軍民,歌頌其團結戰斗、不屈不撓、堅持抗戰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堅強意志。有的以一條小溪流過森林到達大洋的過程,表現沖破一切障礙獲得自由的頑強精神,凸顯出堅強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無論是宏觀文本的構思立意,還是微觀的語段詞句,借物達意俯拾即是。例如魯迅《故鄉》的結尾:
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關于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作者沒有明說,而是以路為喻表達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美好的愿望就像地上的道路,需要一群人去大膽探索和實踐,才有可能實現。
借物達意,往往無須直接表明作者的觀點,只需對某物進行富有情感的細致描繪,便會景中含情、物中寓理。借鑒和運用這種寫法,可以使我們的情感表達更含蓄,更耐人尋味。
王國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經典作品中描繪景物的文字,往往能渲染出特定的氣氛和環境,能烘托出人物的心境和情感,使作品呈現出的意境顯得色彩斑斕又豐富悠遠。
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一文,傳達出的情感豐富而深沉,讓人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悟,尤其是結尾寫景的文字: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
作者筆下潑潑灑灑正開得爛漫的菊花,猶如給一個有點悲情的故事涂抹上了亮麗的底色,使得文章的意境清新而美好。作者抒寫菊花的多姿多彩,既是對母親的深切懷念,又是對偉大母愛的質樸謳歌。同時,開得爛漫的菊花背后,一定隱含著作者懂得欣賞的眼光和愛上生活的美好心靈。一個看得見繁花的人,也一定熱愛著自然,懂得如何好好生活。對菊花的描繪,讓秋天的懷念更深沉、絢麗,充滿生命的力量。
莫懷戚的《散步》充滿溫情,文章開頭部分描繪早春的景象,很是為人稱道:
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塊兒小塊兒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枝上的嫩芽兒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兒……
這一寫景段落,從內容方面來說,既呼應了上文“但是春天總算來了”, 又展現了盎然的早春氣息,表達了作者遇見春天的欣喜,也贊美了春天帶來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同時,這段早春的景物描寫,更是給祖孫三代、一家四口在田野上散步鋪設了優美、富有生機的背景,讓文章營造的意境充滿溫馨的畫面感和溫情的詩意美。
繪景入文,不僅讓文章多姿多彩,具有生動的畫面感,還能創設出豐富美好的意境,讓作者的情感在自然畫面中靜靜地洋溢和流淌。
無論是流傳久遠的古典名著,還是神采飛揚的現代佳作,很多作品在表達上都有戛然而止的現象,以其“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給我們閱讀和理解增添了“豁然開朗”的頓悟與快意。
《紅樓夢》中黛玉臨死時說:“寶玉,你好……”一個省略號,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充分展現了作者的匠心獨運。
《秋天的懷念》中有一段話:“鄰居的小伙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這里的省略號,既是母親艱難呼吸、臨終遺言的真實寫照,也是人物刻畫、情感升華的藝術留白。母親臨終前內心刻骨的傷痛、無盡的牽掛、孱弱的祈愿都交織在省略號之中。而多年后回憶往事時,“我”的痛心、懺悔、遺恨也無法言說,“我”更不忍訴諸筆端,只能在淚眼模糊中悵然若失。
泰格特的《窗》為何經典?關鍵在于其結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小說在敘述完一個精致的故事后,只呈現了遠窗病人看到窗外的“一堵墻”便落下帷幕。此時,這位病人的神情如何?心情怎樣?文本未作一句畫龍點睛式的評論,也沒有抒發半句旁觀者的情感,卻深深震撼著每個讀者的心靈。
文章表達中的戛然而止,雖不著一字,卻盡得意蘊風流。有時描而不敘,有時敘而不議,有時點到為止,卻能給讀者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讓表達的意蘊更豐富,更具感染力。
當然,文本表達的藝術博大精深遠不止于此。“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立足日常的閱讀和教學,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體味文本表達的獨特藝術,在體味中逐漸形成自我的經驗,并在今后習作表達中大膽地借鑒和實踐,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達藝術。※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基于‘表達本位’的‘寫讀式’語文教學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C-c/2021/02/113]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前黃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