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能源汽車技術;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
0引言
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有量達2470萬輛,占汽車總量的7.18%。新能源汽車旺盛的市場需求拉動了其用人需求,人才需求的增速遠遠高于傳統汽車行業,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人才出現緊缺。新能源汽車專業的技能型人才缺口非常大,預測缺口可能在30萬~50萬人。學校與汽車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堅持服務發展、促進就業,進行崗位技能訓練,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已經迫在眉睫;重視和推動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訂單班,促進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對于該專業的建設工作具有很強的探索性。
1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內涵
現代學徒制是一種通過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教師與師傅聯合傳授,以技能培養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
1.1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
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與廣西汽車集團、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工作是柳州市“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校企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訂單班為契機,擬研究與實踐汽車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學校與企業共同主導人才培養,設立規范化的企業課程標準和考核方案。
1.2教師與師傅聯合傳授
教師負責理論教學,師傅負責實踐教學,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培養能在生產服務管理一線崗位群從事汽車自動變速器和發動機裝配、調試、維修、質量檢測、性能檢測、生產物流及班組長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高技能型技術人才。
1.3技能培養為主
現代學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傳承,同時把立德樹人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培養具有“工匠精神”和創新創業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傳統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2.1師資力量不匹配
職業教育是理論和實操并重的教學,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大多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很強,但實操或企業工作經驗不足[1]。
2.2創新能力不足
職業教育大多延續傳統教育模式,手段單一,課堂互動不足。
2.3實訓設備短缺
由于資金投入大,教學實訓設備硬件或軟件往往難以及時匹配到位,使實訓條件受限。
2.4與市場需求脫節
由于教學資源更新不及時,新產品、新工藝不能使學生獲取,在校所學內容并不完全適合實際的市場需求。
針對以上不足,我們采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教師到企業掛職或頂崗實踐,提升教師實踐技能,建設汽車專業群“雙師型”教師隊伍;企業專家融合傳統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側重學生的專項技能培養;打造一個教學能力及專業能力過硬的雙導師團隊,教師進而獲取前沿新技術、新工藝。學生在校擬進行訂單班學制模式改革,并擬采用“1.5+0.5+0.5+0.5”學制,使學生在工學交替學制中得到技能、綜合能力等方面的提升,達到學生實習就業時能滿足企業要求,同時彌補了教學設備不足的問題。
3現代學徒制訂單班人才培養實踐探索
3.1深化校企合作,探索“產教融合、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
在以往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過程中,多數采用“2+1”學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前2學年在校,完成學習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等課程,最后1學年在企業參加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課程。在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下,學生所學習的內容及其崗位職業能力較容易與就業崗位脫節。
通過對面向的企業崗位群的調研、并邀請對應崗位群專家對專業人才培養進行分析,在明確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定位后,實行“產教融合,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2]。人才培養方案調整為“1.5+0.5+0.5+0.5”學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前1.5學年在校,完成學習公共課、專業基礎課、部分專業核心課等課程。
接下來的第1個0.5學年根據合作企業的崗位需求,將學生安排至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本實習打破傳統的頂崗實習方式,采用現代學徒制訂單班的模式,由企業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實習中的學習指導;第2個0.5學年,學生返回學校進行剩余專業核心課、部分實踐課等課程的學習;第3個0.5學年,學生參與企業的就業實習。
4個學習階段里,學生在完成階段學習和成果輸出的同時,提高了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在工作崗位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學識和心智均能得到良好地發展。
3.2打造由學校教師+企業導師組成的雙元師資教學團隊
打破傳統的校內教師只管課程授課,學生在企業實習僅由師傅帶入門的方式,建立了以校內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組成的雙元師資隊伍,共同承擔校內、校外專業教學任務。同時也明確了校內專業教師、企業導師各自的工作職責。
首先完善校內教師的培訓管理制度,提高教師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以及教師的綜合素質。同時完善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的基礎管理,提高教師掛職鍛煉效果,真正打造一支適應高職教學需要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學校的專業教師通過在企業的實踐積累,擁有了“職業院?!p師型’教師認定工作辦公室”所認定的雙師資格,同時又通過在企業的學習實踐積累最終成為符合企業要求的企業培訓師。在此期間,部分學校教師已達到企業培訓師標準,并為企業員工提供多次專業知識培訓和通用素質培訓,均能達到雙方預期培訓效果。
3.3校企共建“4+2+2雙責”的課程體系
通過調研及邀請企業專家對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進行分析,重新開發課程,構建校企分工合作、雙主體育人的專業課程體系。再通過對職業崗位群職業能力分析,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思路,構建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學內容,并設計了有利于學生能力及素質培養的學習情境,通過實施“做中學”的一體化教學模式,達到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各類課程安排科學合理,逐層遞進,并在綜合課中充分融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適合學生能力增長的需求[3]。同時在課程當中積極融入課程思政,將“‘大國工匠’的醉心技術革新,堅持沖在前頭干在實處攻破技術難題”的精神充分融入課堂教學當中,讓學生在虛心求教、勤奮刻苦、努力爭當“大國工匠”的學習氛圍中,得以傳承與培養包括精益求精的技術標準、根植實踐的持續創新沖動以及社會角色榮譽等職業素養。
校企共建“4+2+2雙責”的課程體系,即由學校承擔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專業核心課一共4個學期的教學內容;由企業獨立承擔部分專業核心課、實踐課和畢業設計2個學期的課程教學內容,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2個階段的崗位認知實習、跟崗實習、專業核心課程在企業中的實際運用的教學內容;企業承擔課程總課時為1100學時,占比34.7%。
以《自動變速器的原理與維修》專業基礎課程為例,通過校企合作,授課教材依據企業的新技術新標準,并由企業工程師和校內專業教師共同開發完成。校企成員共同參與改革與創新,定期進行集體備課,并制定實訓課程規范,統一實踐教學標準和實訓質量評價標準。課程的授課時間安排在學生的第1個0.5學年,在企業開展進行,主要由企業工程師進行授課,帶教師傅指導實習。
通過在企業的實踐學習,給學生設置學習探究活動,將企業實際存在的一些待解決的問題如自動變速器裝配過程中的工藝改進問題、自動變速器的檢修過程中出現的突發質量問題等拿出來,通過啟發式、討論式等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當中。學生實踐并總結輸出,拓展了課內知識的寬度及廣度,同時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建立更強的自信心。
3.4引入企業真實項目,構建“主題式”教學內容新體系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采用校企雙方協同合作提供專業課程,學校學習與企業學習相結合的形式開展[4]。學校學習階段,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完成授課,學生完成校內階段性教學內容后,到企業生產現場學習(當學徒工),企業安排師傅結合真實項目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習評價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進行,由校企雙方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企業提前介入崗位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學生上崗前得到了充分鍛煉,提前了解企業的文化,提前掌握了專業技能,使學生的綜合能力更接近崗位的需求。
教學過程采用單元“主題式”教學內容新體系,以定位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制定出了新的評價標準以及規則。課程均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助于發揮學生在線學習與集體授課的優勢,增強學生建構知識能力與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前,引入企業真實項目,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對存在的問題事先查閱資料,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中,由教師設置問題、故障等,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解決問題,同時融入課程思政教學。課后,由學生自主進行總結,輸出訓練成果。實訓課程采用過程性考核方式進行,針對每個訓練模塊,教師分別予以評價,最終的課程考核成績,由每個模塊的百分比占比計算分值,得出課程總成績。
3.5校企共建共享“特色品牌”實訓室
通過開展校企合作模式,充分開展產教融合、實現校企資源共享,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并堅持“發揮優勢資源、共建育人平臺、打造特色品牌”的指導思想,由學校和企業在校內共建自動變速器維修與檢測實訓室、發動機維修與檢測實訓室,并由企業贈送最新的CVT變速器10臺、最新的發動機12臺用于教學實訓,共同培養高技能及管理崗位人才。企業將實戰經驗和最前沿的維修與檢測技術融入課程,讓學生在課堂里就能邊學邊做,了解行業發展的現狀、掌握最新的技術和職業技能。
在實訓室建設中,營造突出專業性、開放性、綜合性、研究性和職業性為特點的實踐教學環境,實訓室文化建設內容即企業文化。實訓基地的所有師資、物資及各功能區域均有明確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監督機制,同時制定了實訓室安全管理、儀器設備管理、低值易耗品管理、實訓教師管理等辦法,使實訓基地各項管理規范化、科學化。學校定期開展調研活動,豐富實訓的項目和形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實訓室實行全面開放制度。除了課堂練習外,學生還可利用業余時間與實訓老師預約進入實訓室進行操作練習,同時可供全校師生進行科研、研學、創新創業等活動[5];并承擔合作企業的實踐教學、練習,教師備課、試講和研討等教學活動。實訓室同時還為社會各級各類技能培訓提供場地及技術服務,可承擔技能比賽、師資培訓、繼續教育、學生考證等任務,提高實訓基地的共享利用率,實現了多方社會團體的經濟效益共贏。
3.6校企共育,成效顯著
學校組織學生在入校時即進行企業參觀,通過職業體驗、專家專題講座等方式讓學生認識企業、認識崗位,開闊學生視野,幫學生做好職業規劃,以提高學習動力。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第1個0.5學年的學習,在校期間學習目的性更明確,學習興趣大幅提升,學習效果顯著。
學校堅持工學結合、育訓并舉,持續推進“1.5+0.5+0.5+0.5”特色現代學徒制實施,不斷優化現代學徒制培養規模和培養途徑,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健全以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學業評價制度,推動教學評價科學化、個性化,培養服務于柳州汽車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4結束語
本文通過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采用“1.5+0.5+0.5+0.5”學制,使學生在工學交替學制中得到技能、綜合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學生實習就業時均能得到企業的高度認可。而原來存在的學校教師自身實踐能力匱乏、企業導師教學經驗不足等問題,也在實踐中均得以改善。專業課程的改革,使課程順利融入企業產品、企業新技術和企業標準,課程充分得到了改革與創新,共建共享實訓室更是使雙方合作達成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