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適應安全應急產業對安全管理、安全評價、防災減災救災、事故救援、信息安全等崗位人才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對接“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處理”事故全過程管控流程,廣西安全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為核心,實施“七項”計劃,著力打造安全應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創建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建設高水平“雙師”隊伍,提升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服務發展水平、數字化轉型升級水平、國際化發展水平,建設了包含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建筑消防技術專業、應急救援技術專業、信息安全技術專業的安全應急類專業群,實現了專業群內課程資源、師資隊伍、實訓基地與合作企業的資源共享,為高職安全應急類專業群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關鍵詞]高職;安全應急類專業群;組建邏輯;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11-0029-06
安全應急產業是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各類突發事件提供安全防范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等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業[1],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規模相對較小,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其人才培養模式及學科建設相對滯后[2]。截至2020年,全國范圍內安全監管、安全服務、安全技術應用類人才的缺口約為43萬人[3]。為支持安全應急產業發展,提升安全應急類人才的數量和培養質量,2021年12月,國務院頒布的《“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強調,要依托應急管理系統所屬院校,按程序和標準籌建應急管理類大學,建強中國消防救援學院。因此,各地依托現有資源建設了一批應急管理專業院校和應急管理職業學院[4]。廣西安全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作為應急管理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共建的安全類高職院校,以“服務應急管理,培養應用型人才”為辦學宗旨,聚焦安全應急產業崗位群,布局安全應急類專業。以我校為例,課題組主要通過對安全應急類專業人才需求進行調研,分析安全應急類專業群(以下簡稱專業群)的定位,開展專業群的組群邏輯和群內專業關系研究,從打造人才培養高地、創建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建設高水平“雙師”隊伍等多個維度提出專業群建設路徑和方法,以培養安全應急類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一、專業群的定位分析
為了厘清安全應急行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課題組開展了深入的人才需求調研,內容主要包括行業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崗位能力要求、專業發展和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等。依據調研結果,課題組總結出專業群的定位,即響應“大安全、大應急”國家戰略,服務“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處理”事故全過程管控,著力構建“統一高效、分工明確、優勢互補、協同配合”的專業群,旨在培養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類“一專多能”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服務平安中國建設。
二、專業群的組群邏輯研究
(一)專業群與產業(鏈)的對應性
專業群內的各專業主要由安全類專業細分而來,其中安全技術與管理、應急救援技術均為高職專業目錄中的安全類專業;建筑消防技術專業由消防工程技術專業更名而來;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既體現了“信息技術+安全”的要求,又體現了安全應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的時代特性。課題組緊緊圍繞“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對接安全應急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畢業生就業面向的安全管理、安全評價、防災減災救災、事故救援、信息安全等崗位群,根據“技術領域相近、工作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的原則,構建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群[5-8],其邏輯框架如圖1所示。
(二)群內專業的邏輯關系
1.對接安全應急產業,服務平安中國建設
課題組響應“大安全、大應急”國家戰略,基于安全生產事故“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處理”的管控流程組建專業群。其中,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為核心專業,對接事故的全過程管理;建筑消防技術專業主要對接生產事故的事前預防;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主要對接事中控制;應急救援技術專業主要對接事后處理。專業群從事前、事中、事后和人防、物防、技防對安全生產事故進行全過程、全要素、全流程管理,實現“優化、協同、高效”,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服務平安中國建設,為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
2.專業技術基礎相通,知識技能同源共享
專業群全部服務于國家“大安全、大應急”重要領域,其知識與技術均源于安全管理范疇,與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契合度高。專業群課程體系遵循“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原則來設置,將安全法律法規、安全管理、電工電子技術基礎、信息技術、計算機輔助等設計為共享專業基礎課,其他課程則通過項目化、模塊化、顆粒化資源進行共享和重組。群內各專業間教師相互兼課,在教學、科研、技術服務、企業培訓等方面進行交流融合,組建了產業技術交叉團隊。專業群共享我校校內實訓室18個,共享校外實訓基地17個。
3.行業職業崗位多,實習就業遷移性強
專業群的設置以崗位群為依據,針對相關崗位設置專業,體現學科交叉融合性,注重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專業群畢業生就業主要面向安全管理、安全評價、防災減災救災、事故救援、信息安全等崗位群,這些崗位雖然分屬在產業鏈的不同位置但有一定交叉,學生通過選課及工作后繼續學習能夠實現崗位的合理遷移,更有利于其施展所長,自主發展。其中,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安全管理人員和安全工程師等崗位,建筑消防技術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消防工程師、消防設施操作員等崗位,應急救援技術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救援員、消防員等崗位,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信息安全工程師、信息安全測試員等崗位。通過重構專業群課程體系,建立群內課程互選制度,培養寬基礎、復合型安全應急管理的技術技能人才,有利于畢業生就業方向拓展和未來職業崗位遷移。
三、專業群建設路徑研究
(一)實施“聯培共育”計劃,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
1.提煉專業文化,實施文化育人計劃
堅持“五育并舉”,根據安全應急產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校挖掘和提煉了以“有安全素養、有紅線意識、有底線思維、有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安全專業特色文化,建設了安全文化展館,通過宣貫式、體驗式教育活動,提煉了文化育人案例2個,發揮了安全文化在思想引領、價值引導、精神塑造和情感激發等方面的作用,提升了學生安全素養,培養了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新時代安全應急人才。
2.崗課賽證融通,培養安全工匠人才
課題組對接安全應急行業標準和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要求,結合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技術比賽,以及現代化工HSE技能、消防滅火系統安裝與調試、信息安全管理與評估等學生技能比賽的最新內容,融入注冊安全工程師、消防設施操作員、救援員、消防員、網絡安全工程師等職業資格證考試內容,重構課程體系,實施“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打造了“學歷證書+安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安全應急人才培養樣板。同時,深入推進政、行、校、企四方協同,培養具備安全宣傳、隱患排查、風險辨識、安全評價、應急處置等五大能力的安全工匠人才,形成了人才培養標準體系1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區級案例1個。
3.推進多元育人,搭建人才培養立交橋
為落實中國特色學徒制和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計劃,我校與相關企業聯合成立了“應急勞模工匠館”,開展了就業指導、技能訓練、崗位培訓、競賽指導等工作,以模范精神、事跡、經驗、做法助力安全類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同時,實施了“中高本貫通聯合辦學”計劃,與廣西第一工業學校、桂林農業學校等中職學校,以及廣西警察學院、廣西民族大學等本科院校開展了聯合培養工作。
4.立足崗位需求,開發安全類規劃教材
以建設消防工程和信息安全技術應用這兩個自治區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防災減災與應急救援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為契機,以安全崗位需求為導向,課題組開發了產教融合教材3部,未來力爭開發國家規劃教材1部和自治區規劃教材2部,以提升基地學生培養質量、技能競賽水平、社會培訓服務水平。
(二)實施“智庫集群”計劃,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
1.引大聯強,成立智慧應急工程服務中心
基于與華為公司合作成立的“華為聯合創新中心”、與奇安信集團合作成立的“網絡安全空間學院”、與自治區應急管理廳聯合發起的“智慧應急技術研究院”,我校聯合東盟國家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成立了“智慧應急工程服務中心”,通過統籌規劃、相互支撐、資源共享,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安全應急科技創新團隊,助推廣西及東盟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發展。
2.合縱連橫,共建中國—東盟安全應急產業技術研究院
我校與廣西安全生產研究院、奇安信集團等相關企業單位深度合作,共建了中國—東盟安全產業技術研究院,實施了“企業安全管理提升”計劃,開展了項目申報、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業務,為企業提供了安全技術支撐,提高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力,助力企業轉型升級,保障了安全生產。
3.借力聚智,創設安全應急中試基地
我校整合社會資源,創設了安全應急中試基地,聚焦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完善了中試基地的規章制度并規范化運營,充分發揮了其紐帶作用,構建了整合社會資源的中試公共服務平臺,促進了企業、高校、科研單位的合作與資源共享,讓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4.搭臺供技,建設專業群信息服務平臺
精準對接行業企業服務需求,建設專業群信息服務平臺。我校組織專家、教師、學生成立八桂應急先鋒志愿服務隊,實施“中小微企業幫扶計劃”,探索開展線上培訓宣傳工作,為行業提供全覆蓋、多層次、多形式的安全管理、防災滅火、應急救援、網絡安全、科普宣傳等提升服務,打造“廣西安職”服務品牌。
(三)實施“培育引領”計劃,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
1.分類培育,提高團隊教學與創新能力
我校實施“校企協同培育”計劃,分類培養,精準幫扶,定期開展專項培訓,重點培養校內教師的實踐技能、企業教師的教學能力、青年教師的教學理念,促使廣大教師樹立現代教育思想,掌握先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其具有扎實的現場實踐技能,進一步提高教學技能和教學創新能力。我校不僅鼓勵教師到企業參與項目技術改造、產品研發等技術實踐,還鼓勵教師參加各類教學技能比賽,目前已獲得國家級獎項1項、自治區級獎項5項。
2.需求引領,打造安全應急雙師團隊
我校依據協同理論編組形成了以“教學名師+技能大師”為領銜、以“專業骨干+企業工程師”為主導、以“青年教師+技術骨干”為主體的師資隊伍結構,建成了3~4 支“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鼓勵教師申報橫向項目,參與企業安全管理、項目開發、技術研究,提升教師科研水平,通過校企團隊合作、優勢互補,提升了“雙師”“雙能”,形成了教學科研合力,打造了自治區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個、自治區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1個。
3.名師引領,培育“1+N”專業群領軍人才
我校將名校訪學與企業培訓相結合、名師引領與專家指導相結合、專題研修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創新了專業領軍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了專業群帶頭人選拔機制,以專業群負責人(1)和專業帶頭人(N)為重點,引進和培育了4名產教融合領軍人才、企業工程師和技術能手,打造了動力十足的專業群建設“火車頭”。
(四)實施“共建共享”計劃,提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
1.聚焦安全應急,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
我校依托“中國—東盟應急管理合作基地”“全國應急安全職業教育聯盟”和“廣西應急安全職業教育集團”,聚焦安全應急產業,組建了廣西安全應急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同時加入市域產教聯合體,集聚各方資源,共同研究人才培養標準、開發課程體系、開展培訓,實現了學校安全應急的“育”與企業的“訓”的有機結合,促進了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了校企命運共同體。
2.共建實踐中心,推進“五鏈”深度融合
基于安全技術與管理等自治區示范性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我校聯合廣西政和偉業消防有限公司升級了火災自動報警與聯動控制等系統,打造了自治區級安全應急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與南寧市應急管理局等政府部門共建應急救援公共實踐中心和消防設施操作員技能鑒定培訓基地,聘請企業工程師指導學生實訓,要求教師參與企業實踐,實現以產助教、以教助產、以技育人,形成了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辦學生態,推動了教育鏈、產業鏈、供應鏈、人才鏈、價值鏈的深度融合。
3.創新管理模式,共建示范性產業學院
按照校企合作“七個共同”要求,我校聯合廣西政和偉業消防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防災與救援產業學院,實施政行校企理事會領導下的產業學院院長負責制,采用多元投資主體結構,構建了利益相關各方“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校企協同師資共享,雙方編制共用、考核共施、薪酬共付;創新“學校—產業學院”層級式人權、財權和事權管理體系,采用一院一制的辦法,針對專業群現狀和產業實情,基于項目驅動推進訂單式培養、現代學徒制、現場工程師等產教深度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建成了自治區級示范性產業學院。
(五)實施“護航行動”計劃,提升服務發展水平
1.搭建安全技術技能服務平臺,提升中小企業安全管理水平
我校聯合華為公司、奇安信集團等龍頭企業,建設了安全技術技能服務平臺,聚焦安全應急產業,開發了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根據各類工業園區安全生產風險現狀,分批次推進企業自用和園區監管的監測系統建設,實現了兩套監測系統的可拆分、可對接;全面加強園區企業安全風險管控,開展安全風險辨識,實施安全風險公告警示,實現了企業的安全管理,以及工業園區在綜合治理和應急救援規范化、智能化、數字化方面的突破,加強了中小企業風險管控,為企業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2.打造“安全培訓超市”,滿足個性化技能培訓需求
為推進與南寧市應急管理局、工業和信息化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合作,我校積極探索線上線下培訓新模式,著力拓展社會培訓渠道,打造“安全培訓超市”,提供個性化培訓服務。同時,基于現有的數字化資源開發了更多培訓項目,利用已出版的《危險化學品企業班組長安全技能培訓教材》等10部培訓教材及校內實訓基地,開展了多種類型、多種方式的安全應急培訓,以滿足各類人員的安全培訓需求。進一步加強與國家開放大學的合作,做好安全應急類專業的在線課程建設工作,為形成靈活開放的終身安全教育體系創造條件。
3.利用“廣西應急安全體驗中心”,開展全民安全素養提升行動
我校充分利用“廣西應急安全體驗中心”,建設了安全應急體驗館和安全應急社區學院,面向社會開展了交通事故、觸電事故、火災事故、高空墜落事故等的安全體驗活動。通過情景模擬、虛實結合、現場講解、互動體驗等方式,讓體驗者了解安全預防、災害預警、初期處置以及逃生自救、互救等相關安全知識,提升群眾的安全意識和技能,達到安全知識入腦入心的安全培訓效果。此外,還定期舉辦安全生產知識、網絡安全意識線上線下競賽活動,以提升全民安全素養。
4.組建安全技術服務中心,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我校組建了安全技術服務中心,為南寧教育園區的高校和企事業單位提供了隱患排查、消防設施檢測、網絡安全維保、志愿消防救援等安全技術服務,提升了服務水平。通過“三下鄉”“安全生產月”“消防月”等活動,對定點幫扶的鄉鎮、企事業單位開展了安全隱患排查、應急救援知識培訓、應急演練,筑牢農村“安全防火墻”,助力鄉村振興。
(六)實施“智能+”計劃,提升數字化轉型升級水平
1.推動智慧化改造行動,實訓和隱患管控一體化
以建設防災減災與應急救援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安全工程虛擬仿真中心、智慧消防實訓室為契機,我校充分發揮信息安全應用技術優勢,分批對校內的安全設備、消防設施和實訓設備進行了智慧化升級改造,并建立了校內安全數據管理平臺,實現了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專業群師生可利用遠程控制和視頻聯動可視化管理軟件開展校園內安全隱患排查、安全設備實施維護維保實習實訓,實現學生實訓和隱患管理一體化。
2.推動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助力個性化學習
全方位融合安全應急類專業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的結構要素,充分利用防災減災與應急救援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安全工程虛擬仿真中心、廣西應急安全體驗中心等校內外基地資源,課題組將課程內容與安全員、消防設施操作員、應急救援員等職業資格/技能標準內容對接,及時將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標準納入教學內容,集聚數字化教學資源,建成自治區級教育教學資源庫2個,開發一流核心課程2門,建設一批在線課程和數字化教材,形成課堂改進案例和課程改革案例各8個,服務全國相關專業學生、社會人員、企業人員的泛在學習。
3.推動數字賦能教學改革,創新數字化教學評價
依托防災減災與應急救援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智慧消防實訓室資源和校內線上教學平臺,我校積極推進虛實結合的數字化教學改革,解決了安全應急類專業實訓“三高三難”問題,將原本高投入、高損耗、高風險的工作場景直觀立體地展現,提升了學生學習效率;利用人工智能和數字化等技術,打造智慧課堂,促進了學生的泛在化、智能化、個性化學習;依托廣西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校級門戶,開展了數字化教學評價改革,提升了教學效果。
(七)實施“服務東盟”計劃,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
1.共建“中國—東盟安全技術創新學院”,開展國際化安全培訓
我校依托“中國—東盟安全應急職業教育聯盟”建設了“中國—東盟安全技術創新學院”,對廣西建工集團、廣西政通人和消防科技集團、北部灣投資集團等龍頭企業員工開展了“英文/東盟語種+安全技術”培訓,對泰國、老撾等國家留學生開展了“中文+安全技術”培訓,服務東盟地區安全應急領域“新基建”。
2.依托“中國—東盟現代安全工匠學院”,打造安全應急職教國際品牌
我校聯合東盟國家的高校、企業及行業,依托“中國—東盟現代安全工匠學院”,面向東盟企業開展了安全員、注冊安全工程師、消防員、救援員、網絡安全工程師考證培訓,以及海外技術培訓和學歷教育;此外,還聯合泰國國王科技大學、泰國貴族國際集團等高校和企業開展了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群職業教育教學標準、安全生產行業標準等開發工作,打造安全應急職業教育國際化品牌。
3.依托“中國—東盟職教云平臺”,打造職業教育開放合作高地
我校依托“中國—東盟職教云平臺”,合作開發了“中文+安全技術”項目資源庫,編寫了《安全管理》等國際化教材,建設了安全應急國際化培訓資源包;探索建立了廣西與東盟國家高校間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職業資格互認機制;開展了中外學術交流和專項培訓,選派優秀教師和學生赴東盟國家研修研學,并邀請國外專家和學生到校進行學習交流和短期訪學等,形成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高地。
4.形成中國—東盟雙向交流機制,提升安全應急人才的國際化視野
我校依托“中國—東盟應急人才培養基地”,合作承辦了“中國—東盟國際應急救援技術大賽”,提升了專業群的影響力。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招收了15名留學生來校學習,提升了專業群的國際影響力。挖掘安全文化、壯鄉文化等中國優秀文化,面向東盟合作院校和國(境)外友好機構開展了短期文化體驗活動,拓寬了交流渠道和國際視野。此外,我校將開拓海外就業市場,鼓勵學生赴海外就業,以形成雙向交流機制,開闊安全應急人才的國際視野。
四、建設成效
經過改革和實踐,我校安全應急類專業群建設成果豐碩,目前建有“廣西安全工匠學院”“廣西應急安全體驗中心”“智慧應急聯創中心”,以及自治區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3個、自治區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1個、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1個;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二等獎1項,廣西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獲全國應急安全職業教育聯盟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自治區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承辦自治區級技能比賽4項。我校師資力量雄厚,有全國安全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自治區級優秀教師1人,“廣西技術能手”2人,安全應急領域專家46人。我校積極探索集團化辦學的產教融合機制,聯合發起成立了“全國應急安全職業教育聯盟”,牽頭組建了“廣西應急安全職業教育集團”,參與成立了“全國化工安全職業教育集團”。
五、結語
建設安全應急類專業群是國家發展安全應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要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我校作為全國第三所安全類高職院校,通過深入開展專業調研,明確了安全應急類崗位群和人才培養要求,按照“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處理”的事故全過程管控流程,以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為核心,聯合建筑消防技術、應急救援技術、信息安全技術專業,構建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群,緊密對接專業崗位群需求,提出了專業群的組群邏輯和建設路徑,為安全應急類專業群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成功范式。
[ 參 考 文 獻 ]
[1] 金永花,鞏天嘯,韓旭.我國安全應急產業集聚發展問題研究[J].中國應急管理科學,2022(7):51-61.
[2] 金永花.構建安全應急產業體系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行政管理改革,2022(9):79-87.
[3] 孫于萍,趙國敏,高天寶,等.我國應急管理人才培養現狀研究[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0,39(6):872-875.
[4] 顏燁,王瓊.基于需求的安全與應急類人才培養超越戰略[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2,41(11):1571-1575.
[5] 范雙喜,葉克,楊學坤,等.高職智慧農業專業群的組群邏輯與建設路徑[J].中國農機化學報,2023,44(10):254-259.
[6] 李夢卿,余靜.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的組群邏輯[J].教育科學,2023,39(1):76-82.
[7] 章安平,梁帥,米高磊.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內在邏輯、現實問題與實踐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29):23-29.
[8] 張新民,楊文濤.論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組群邏輯[J].職教論壇,2021,37(7):6-12.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