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面向2035:中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供給力分析

2025-01-20 00:00:00劉振天廖月婷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5年1期
關鍵詞:高等教育

[摘 要]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8年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為此,本文分別從高等教育系統外部和內部選取若干指標,探討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現實基礎和客觀條件,即供給力。研究發現,無論外部供給力還是內部供給力均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從現在開始,我國應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加強自主科技體系建設,超前布局未來技術,夯實高等教育強國外部供給力;深入推進高等院校分類發展和梯度發展,形成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集聚區,培養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拓展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寬度和深度,持續增強高等教育強國內部供給力。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育強國;供給力

[中圖分類號]G 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162(2025)01-0076-11

[DOI]10.16783/j.cnki.nwnus.2025.01.009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提出,我國要在2035年率先建成教育強國。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首要戰略。在建設教育強國的進程中,我國一直大力發展扮演“龍頭”角色的高等教育。2024年5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發布“教育強國指數”,我國排名全球第21,相較于2012年躍升28位。高等教育普及與辦學水平指標進步最明顯,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2%,排名全球第16。教育部最新研究指出,在世界公認大學排名中,中國Top200的高校數逐年增加,居全球第5。2023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發布《高等教育強國指數報告》,指出中國高等教育強國指數位居全球第二,在世界學術、科技、人才中心度指數分別獲得54分、72分、36分,領跑第一的美國在這三個維度均獲得滿分。綜合來看,我國高等教育水平已經邁入世界一流方陣,但是在學術、科技、人才等方面與高等教育強國仍存在一定差距。為了尋找我國未來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發力點,本文從高等教育系統的外部和內部分析中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現實基礎和客觀條件,衡量中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內、外部能力,即供給力。借鑒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構建的“教育強國指標”與中國人民大學評估中心構建的“高等教育強國指標”,以高等教育體系作為內、外部供給力的劃分基準,提煉出五個維度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外部供給力指標,包括經濟基礎、現代化發展、數字化轉型、制度體系與國際化。此外,本文還提煉出四個維度的內部供給力指標,包括高等教育體系、師資人才隊伍、一流院校及學科建設與現代教育治理,對這些指標進行全面、系統地分析,據此思考在面向2035年的背景下我國應該如何繪制高等教育發展藍圖。

二、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外部供給力

(一) 經濟基礎、產業升級與高等教育財政投入

客觀經濟條件是社會存在的基礎,亦是經濟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了生產和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該理論認為只有生產勞動才能形成剩余價值。勞動分工能提高社會生產力,國家財富的本質不是貨幣而勞動是生產率,提升國民收入的主要方法在于提高勞動生產率與生產性人口占比。該理論通常用于指導產業發展,擴大國民財富和經濟體量。

當下的客觀經濟基礎與產業結構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必不可少的支撐條件,這兩者的不斷發展能豐富我國財政收入,從而對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形成持續的積極影響。圖1顯示,2010—2022年我國GDP持續增長,如今穩居世界第二,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產值也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在近十年取得了階段性的輝煌成就。這得益于在這段時間內,我國政府出臺了大量與經濟發展相關的支持政策,例如2011年3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調整經濟結構,依靠三大產業協同發力,帶動經濟增長。2021年3月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要鞏固加強實體經濟根基,到2035年我國應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在這段時期,我國產業結構隨著經濟基本面不斷調整,為了闡明其中的變化特征,本文借鑒徐敏、姜勇[1,汪偉等人的研究2測算了產業結構升級指數,具體見圖1??梢?,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指數在整體上穩步提升,“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產業結構升級指數平均值為2.38,“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平均值為2.46,說明我國產業結構持續升級。在此期間,我國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以支持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轉型,例如2014年7月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加速調整三大產業的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重要的產業政策文件《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推動制造業升級,提高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2020—2022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貿易沖突的影響,中國的工業和服務業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沖擊,大量生活性服務企業倒閉、制造企業和生產性服務企業進入間斷性生產狀態,產業結構升級指數分別降為2.47、2.46和2.45。

在教育財政方面,由圖2可以看出,2010—2022年我國的教育經費總投入逐年遞增,2010年教育經費總投入僅為19561.8億元,到2022年該指標已經高達46530.61億元,增長幅度達到驚人的137.9%。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也持續增長,2010年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為5338.4億元,2022年已達到12440.46億元,增幅為133.0%,可見我國對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財政保障。另外,高等教育生均費用在2010年只有9589.7元,之后整體呈現出遞增趨勢,僅在個別年份如2012—2013年和2019—2022年略有波動。2022年高等教育生均費用已經達到16847.32元,相較于考察期之初,其增幅達到75.7%。以上這些積極變化取決于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等教育發展,例如,2010年5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布,這是21世紀我國發布的第一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文件,該文件指出要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占比。2018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指出要改革財政支出結構,首先要保障教育經費投入,尤其是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重不少于4%。結合圖1、圖2看出,高等教育經費投入與GDP增長趨勢相似,2020—2022年受疫情影響,我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受到不同程度影響,財政收入和高等教育事業遭受不利沖擊,表現為高等教育生均費用出現小幅度下降。

(二)中國式現代化與制度優勢

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提出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認為,社會是由多部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每部分發揮特有功能、分工合作以維持社會穩定發展。歷史規律證明,一個國家只有選擇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立自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曾說過,一個國家最大的優勢往往是制度,國家之間的根源性競爭在于制度競爭。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就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初步發展探索;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將重心置于構建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中國經濟的騰飛,1979—2007年,我國GDP年均實際增長率高達9.8%,不僅顯著高于1953—1978年的平均GDP增長率6.1%,也遠高于同期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平均增長速度;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更全面地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基礎性功能;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建設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此可知,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功能優勢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人民共同奮斗而收獲的豐碩果實。

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二十大,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卓越成就,例如獲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截至2021年,解決了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將832個貧困縣和12.8萬個貧困村“帽子”摘除,消除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和絕對貧困。與此同時,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公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到2020年已經達到32189元,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降至32.7%,由溫飽型、小康型的消費結構逐漸轉向富裕型、享受型的消費結構。這一系列偉大功績顯示出舉國體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協同發力,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形成了積極影響。

中國式現代化對新常態下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定位、布局和要求,即通過培養人才、促進高端人力資本積累來對我國新質生產力的提升形成積極作用。為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促進新專業發展,例如2023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至2025年,我國要調整高等院校大約20%的學科和專業布局,開設一系列與尖端技術、新興產業、新創業態、未來發展相匹配的學科與專業。在中央的號召下,截至2024年,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新開設了地球系統科學、未來機器人、大功率半導體科學與工程等專業,這些新專業的設立將在未來服務國家現代化戰略需要,聚焦科學前沿和關鍵技術領域。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正是這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模式與舉國體制,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

(三)文化自信與優秀教育傳統

文化是一個社會中政治與經濟生活的表現,往往又會反作用于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活動[3

經過五千多年的歷史積淀,中華民族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富含深刻的哲學思想和道德理念,宣揚博愛、和諧和誠實等正能量價值觀,這些積極要素無論是對個體發展還是社會進步都具備深遠意義,最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匯聚成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僅囊括了一個集體對自身既有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也包含了對自身文化內在生命力的堅定信仰[4

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教育在文化闡釋和文化創造進程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關鍵的作用[5。我國的教育傳統可以追溯到夏商周秦時期,當時形成了研習經典著作、學習“六藝”為主的教育體制。到春秋戰國時期,教育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形成了從事私學和單獨講學的教師群體,出現了許多對我國教育產生長遠影響的學者和傳世之作,對當下教育觀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國優秀教育傳統囊括了儒家、道家、佛教的教育思想,以及在社會主義教育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教育理念。在教育體制方面,我國在古時就積累了豐厚的辦學經驗,例如創辦了官學、私學、書院;在教育思想以及價值觀方面,我國傳統教育家在經濟與政治、知識與才能、師生關系等方面形成許多流傳至今的教育理念,對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和道德修養產生了重要作用,如精忠報國、格物致知、尊老愛幼、尊師重道等??v觀全球,我國的教育傳統在各方面都展示出其優秀的一面,在體制、思想和價值觀等維度,我國均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獨創性見解,為世界教育進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當下,我國應該批判性地審視既往的教育傳統,繼承精華,并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過程中將其發揚光大。

(四)數字經濟與數字教育發展

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需要提升重要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打通產學研融合的一體化渠道,建設未來技術學院和現代產業學院,增強高等教育體系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重大戰略的能力。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既是數字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選擇,也是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6為此,我國加大力度發展數字經濟和數字教育,這將成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供給力,為我國在數字化時代趕超世界先進的高等教育強國提供新機遇。

全世界的主要經濟體都在積極部署數字教育和智慧教育方案,試圖在教育強國的建設中占據領先地位。2020年10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數字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7)》,指明了要構造高效率的數字教育生態系統,促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幫助歐盟成員國適應數字時代的變革。2024年1月,美國教育部發布了《2024年國家教育技術計劃:縮小數字接入、設計和使用鴻溝的行動呼吁》,就當下美國社會應該如何縮小教育數字鴻溝這一問題,從數字教育資源訪問、數字化教育教學設計和數字教育的使用等方面提出了行動倡議。

我國也正在積極推進數字教育和智慧教育建設。2023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指出,要加快數字化行動步伐,構建高等教育發展新優勢。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中強調,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

在一系列數字教育政策的加持之下,我國數字教育發展取得了不容忽視的成就。到2023年10月,各級院?;ヂ摼W接入率高達100%,超過75%的學校達成無線網絡覆蓋的目標,幾乎所有學校都擁有了多媒體教室;截至2023年6月,我國鄉村線上教育用戶人數達到6787萬人,線上教育普及率達到22.5%;截至2024年初,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集成的職業教育線上精品課程已經超過1萬門,高等教育精品慕課已經超過2.7萬門;慕課平臺承擔起建設國家精品開放課程的任務,向全民提供來自全國知名院校的優質慕課資源,已與811所高校形成合作伙伴關系

我國的數字教育進步離不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全面支持,截至2023年底,數字中國的賦能效應越發明顯,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0%左右,已經基本達成《“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指明我國數字經濟應在2025年達成的預期目標。其中,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數字基礎設施擴容進程加速明顯。圖3展示了我國2018—2023年移動電話基站建設情況的變化趨勢,可見我國近年的5G網絡覆蓋面不斷拓寬,移動電話基站數和4G基站數也在不斷增加。在2018年底,我國尚未開始部署5G基站,移動電話基站數和4G基站數也僅有667.2萬個和372萬個,但隨著我國加快新型基站建設力度,2023年底我國建設的5G基站數已經達到337.7萬個,考察期內5G基站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驚人的421.4%;到2023年底,我國建設完成的移動電話基站數和4G基站數也分別達到1162萬個和629.5萬個,相較于2018年底,其增幅達到74.2%和69.2%。

另一方面,我國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如圖4所示,在2019年末,我國投入使用的數據中心標準機架數量為305萬架,但在2019—2023這短短的4年中,算力基礎設施大幅增長,到2023年底,我國投入使用的數據中心標準機架已然高達810萬架,算力總規模達到230EFLOPS,高居全球第二位,存力總規模約為1.2 ZB{10}。到2023年底,我國智能算力規模已經達到70EFLOPS,同比增長速度高于70%;建成國家級超算中心14個,投入使用的超大型與大型數據中心有633個、智算中心有60個,智能算力比重高于30%{11}。

(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

人類命運共同體,即全人類要共同建設一個和諧相處的地球家園,實現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發展以及各國的共同繁榮。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世界各國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齊心協力應對挑戰,開展全球性協作,共同構建一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國際秩序。同年9月,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力圖促進與沿線各國的合作及發展。截至2022年,已有147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200多份“一帶一路”合作文件{13},涵蓋了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文化教育等多領域的合作。2019年2月,國務院發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融入各類教育的發展中,辦出高度開放、更高質量的教育。2023年9月,國務院發布《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倡議與行動》白皮書,指明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行動方案,呼吁各國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此外,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權益。以上多方面行動展示了我國積極促進全球合作、世界和平發展的決心。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國際化進程將持續加速,我國也將以更積極的姿態投入國際教育合作與全球教育治理,通過構建公正合理的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新秩序向世界展示我國當前的核心價值取向[7,以高等教育強國的標準為全球教育事業發展貢獻中國經驗與方案。

三、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內部供給力

(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

1978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85.6萬和1.55%{14}。1999年,我國實行“大學擴招”政策,此后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23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達到4763.19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升至60.2%{15},我國高等教育體量實現了跨越式增長,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階段、大眾化階段邁入普及化階段。

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適應計劃經濟和工業化發展,我國在高等教育領域開展了新探索。起初,我國在建立高等教育體系時借鑒了蘇聯模式,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高等院校數量由1952年的211所降至1953年的183所,工科、農林、師范、醫藥類專業院校數量增加,而減少了綜合類院校[8。在這段時期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主要服務于經濟結構的工業化轉型需求。1978年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實施市場經濟制度,地方政府逐步建立高等職業學校,例如金陵職業大學、無錫職業大學等13所職業院校,這有效補充了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在1980年12月《關于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試行辦法的報告》發布后,我國建立起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公民通過參與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來積累人力資本逐步成為常態。通過建立自學考試制度,我國逐漸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的學歷與非學歷高等教育體系。1982年12月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強調要激勵集體經濟組織、國企、事業單位與其他社會組織體依法建立不同類型的教育事業,民辦學院和獨立學院應運而生。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創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此后,我國通過合并、轉設等形式建設了33所職業本科大學,進一步豐富了高等教育體系。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已趨于完善,可根據辦學類型將其分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和網絡教育等;可根據層次結構將其分為??啤⒈究啤⒋T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2023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3074所,其中普通本科學校1242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33所、高職(專科)學校1547所、成人高等學校252所、其他培養研究生的科研機構233所{16}。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有利于為國家培養一批高素質人才,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持續助力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二)高水平師資隊伍與人才聚集高地

教師培養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9,如何選拔和培養優秀教師、建設強大的教師隊伍,是擺在每一所高校面前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10。為培養一批高質量教師隊伍,我國出臺了一系列行動方案。2018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到2035年,我國要實現教師綜合素養、專業技術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2022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加速培養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打造世界一流自立自強人才方陣,到2035年實現人才強國目標??梢?,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也是推動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步驟。

從表1中可知,在2012—2022年,我國高等教育專任教師隊伍逐漸擴大,普通本科學校、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和高職(??疲W校專任教師人數逐漸增加,成人高等學校專任教師人數連年遞減。在2000年時,我國擁有博士學位的高等教育專任教師僅有2.82萬,至2022年時已經擴大至58.96萬{18},高等教育的師資水平大幅提高。高等教育生師比也是衡量大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例如,在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中,高校生師比的權重被設定為20%。由表1可知,在2012—2022年期間,我國高等院校生師比最小值為17.52(2012年)、最大值為18.54(2021年),整體生師比不斷增大的原因在于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張。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發布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顯示,辦學水平較高的大學往往生師比更低,例如哈佛大學的生師比為7,麻省理工學院的生師比為3,斯坦福大學的生師比為6,其他世界名校的生師比也均低于10。

高層次人才是高水平現代化的重要標志。[11近年來我國培養并吸納了大量高層次人才,形成了一批人才集聚高地。2023年10月,美國斯坦福大學公布了世界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該榜單從世界700多萬名學者中篩選出位列前2%的知名科學家,分列為22個學科與176個子學科。我國共計85所高等院校、5878名學者入選,其中位列內地前三名的研究機構分別是清華大學(377人)、浙江大學(293人)、上海交通大學(247人)。在環境科學領域,我國共計567名學者進入世界頂級科學家陣列,其中有74人位居世界前10%,總體上榜人數排在世界第3,從入選學者的機構來看,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學者最多,其次是北京大學。在植物科學與農業領域,共有155名中國學者入選,位居全球第4,其中有29名學者排名世界前10%,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的學者最多。在商業與管理領域,共有54名中國學者入選,排在世界第5,其中共有29名排在前10%,來自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的學者最多。在經濟與金融領域,共有42名中國學者入選,其中15名學者排在前10%,位列世界第9{19}。這份榜單說明了我國在環境科學、植物科學和農業、商業與管理、經濟與金融等領域已經匯聚了一批世界級一流人才。

(三)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與一流成果

我國歷來重視發展“重點高?!币苑战洕鐣ㄔO中的人才戰略性需求。1993年7月,國家教育委員會印發《關于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面向二十一世紀需求,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簡稱“211工程”。1999年1月,教育部發布《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要建立一批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與學科,簡稱“985工程”。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布,該文件提出要圍繞優勢學科,建設創新平臺,并且打造特色重點學科項目。

為了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我國必須建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指出要依照“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要求來建設高等院校,形成支持國家長久發展的高等教育體系。“雙一流”行動方案每五年為一個建設周期,到2020年已經完成了首輪的建設任務,總計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與95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學科要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學術愿景[12(P11),以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在首輪“雙一流”建設名單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點的數量位列前三甲,分別有41個、34個、18個。首輪“雙一流”高校分布在31個省份,其中北京市排名第一,有8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32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共計161個一流學科建設點;上海市和江蘇省擁有較多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其中,上海市有4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13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80個一流學科建設點;江蘇省有3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15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80個一流學科建設點??v觀全局,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主要集中在北部沿海地區(12所、181個)、東部沿海地區(7所、119個)、長江中游地區(6所、55個){20}。

近年來我國在多個領域取得了世界一流成果。我國建成中國天宮空間站并于2021年4月29日投入運行;發射了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和天問系列火星探測器;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至內蒙古四子王旗,這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我國開發的“九章”量子計算機的處理速度全面超越傳統超級計算機;我國構建的高鐵網絡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高速鐵路網,動車組列車的速度與舒適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我國突破了面部識別、語音識別、無人駕駛等尖端人工智能技術;我國在可再生能源技術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太陽能發電與風電裝機容量全球領先,電動汽車與新能源充電樁全面鋪開;在傳統基礎建設領域,我國持續在大型橋梁、隧道、港口與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展示了世界一流的工程水平。

(四)現代化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國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教育治理現代化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實現教育現代化是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核心目標,我國應依據國情選擇適當的教育發展道路,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2019年2月,國務院發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要加速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難看出,完善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而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關乎我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的躍升[13

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教育分類體系,包括了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繼續教育、特殊教育。我國政府統籌監管各層次學校的同時,給予了各類教育主體充分的行動空間,以自主開展教學監管工作,在此過程中我國現代化教育治理體系初步形成。2013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意見》,指出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此后,各級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逐步推進“放管服”改革實施。此后,我國逐步加強政務服務的事中、事后監管,政府服務效能不斷提高,高等院校也進一步獲得了辦學自主權,“四個一流”建設取得初步成效。例如,部分高校獲得自主審核碩博學位授權點的權力;支持高等院校對接產業行業需求設立經濟社會發展緊缺的新專業。2016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中小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管、辦、評”分離的具體措施。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很多學校通過完善法人治理、內部管理和外部監督體系,逐步構造了現代學校治理體系,通過下放部分管理權限,增強了學校的自主辦學能力。2019年,國務院印發《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要完善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和監測評價體系,創新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為監控高等教育發展情況,促進各級各類高校分類發展,截至2024年,教育部陸續推行了多項教育改革,例如定期開展學位授權點的周期性評估、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學科評估、各類專業認證等。此外,在黨的全面領導下,我國不斷優化現有的教育治理方案,近年來提出了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破“五唯”等符合時代發展的治理行動。這一系列舉措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內部開展自糾自查,建立起及時的反饋和改進機制,完善了現代化教育治理體系,有效提升了教育治理能力,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四、政策思考

前文對我國高等教育強國供給力進行了系統性分析,無論是從內部還是外部供給力來看,我國均已具備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礎,但是,我國正面臨著日趨復雜多變的國際新形勢,中國式現代化的終極目標也還未實現,因此我國需要通過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來提升綜合國力。具體來看,我國與世界領先的高等教育強國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在科研投入方面,以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科研經費占GDP比重在2021年分別為3.46%、3.14%、2.91%和3.3%{21},而同期我國的研發支出占GDP比重僅為2.44%{22}。在科研論文的產出方面,中國發表的科技論文總數雖然在近年來超過美國登頂世界第一,然而高水平的科研論文產出還是與科技強國有明顯差距,以在國際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和《SCIENCE》發表的論文為例,2023年NATURE共發文2830篇,SCIENCE共發文1751篇,其中美國分別以998篇和677篇發表拔得頭籌,占兩大刊物當年發表論文數的35.27%和38.66%,中國在兩大頂級刊物的論文數量分別為283篇和191篇,占比分別達到10%和10.9%,排名也分別達到了第4名和第2名{23},但就發表總量而言與美國還有較大差距,僅與英國和德國不相上下,但這兩個國家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經濟體量都無法與我國相比,可見我國整體的科研創新能力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建設也與高等教育強國存在差距。以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進行分析,世界前100的高校美國獨占34所,排名第一,英國則有11所進入前100榜單,盡管我國也有7所高校排名世界前100,但與美國相比依舊太少,說明我國的頂尖大學在數量和質量上均未形成領先優勢。此外,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的學科發展情況顯示,在計算機科學與信息系統、工程與技術、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醫學等領域,美國排名前列的大學數量顯著高于中國。例如計算機領域,排名前50的大學中,美國占17所,中國僅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3所。

在超尖端人才方面,截至2023年,美國擁有超過38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中國(包括華人獲得者)僅有11位。我國在吸引和培育一流人才方面有所進步,但與美國相比仍存在不容忽視的差距。美國不僅有更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還在各領域學術圈擁有更強的影響力,例如美國在NeurIPS和ICML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中占據主導地位,相較之下中國學者則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綜上所述,我國在世界科技舞臺上的話語權還不足,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亟待提高。2024年7月,我國召開二十屆三中全會,會上指明要完善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與中國式現代化,打造民族復興偉業。以上目標的實現與我國教育事業密切相關,此后我國要加快推進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添磚加瓦。據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加強自主研發尖端科技,超前布局未來技術

要加快經濟結構轉型,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傳統經濟模式過于依賴資源和勞動力,導致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因此,我國要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制造業升級,發展高附加值產業,提升我國的經濟韌性。在具體落實中,應該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智能、綠色制造轉型,通過數字化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產品質量。此外,要支持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激發市場潛力,帶動上、下游的相關配套產業共同繁榮。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活躍期,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技術進步本身就意味著全新創新空間的誕生。[14因此,必須要高度重視自主創新,增加科研投入,加強自主研發尖端科技,建立健全創新體系,激發一線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我國決策部門應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大研發投入,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區塊鏈等前沿領域的布局。同時,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法律環境,確??蒲谐晒軌蜓杆俎D化為生產力。

要超前布局未來技術,搶占未來科技高地。要發展未來技術如腦機接口、納米技術、可控核聚變等,這些技術當前雖然僅處于研發階段,但潛在的應用價值和市場前景不可小覷。同時,要加強我國與國際頂級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積極投身國際大科學計劃與工程,共同應對全球科技挑戰。

(二)加強高等院校梯度發展,建成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集聚區,強化世界級人才培養

首先,要加強高等院校梯度發展,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我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教育資源區域分布不平衡。通過實施高等院校梯度發展戰略,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應鼓勵各類高等院校根據自身優勢和特色,明確辦學定位,構建差異化發展格局。應重點扶持一批有潛力的地方高校,提升其辦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縮小這些學校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也應該加強對中西部和邊遠地區高校的政策支持,從硬件和軟件兩個維度同時提升欠發達地區高校的辦學條件。

其次,要建成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集聚區,持續提升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質量和國際競爭力。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必須匯聚世界最優秀的師資力量、最前沿的科研資源和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因此,政府應加大對“雙一流”建設的投入力度,注重學科布局的合理性,鼓勵跨學科交叉融合,打造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學科體系。同時,應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提升高校的國際化辦學水平。

再次,要強化世界級人才培養,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質量提升。要靈活運用科教融合與產教融合等手段,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的高層次人才。高等院校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更新教育理念,優化課程設置,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應建立健全人才培養的激勵機制,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激發教師和學生的科研熱情和創新潛力。此外,打通產學研合作渠道,鼓勵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深度合作,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平臺,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打造中國高等教育的知名品牌方陣,拓寬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渠道

要打造高等教育的知名品牌方陣,提升中國教育品牌的國際影響力。我國高校應注重特色發展,挖掘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學科和專業。通過優化學科布局、加強學術研究、提升教育質量,打造一批在國際上具有顯著影響力的知名學科和品牌專業。同時,應加大對外宣傳力度,通過國際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和合作項目等渠道,提升中國高校在國際學術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此外,要拓寬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渠道,提升教師和學生的國際化水平。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正處于轉型深化的階段[15,我國高校應積極開展與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通過建立聯合實驗室、合作研究中心和國際合作項目,推動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同時,應鼓勵和支持高校與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和跨國企業等機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合作,拓寬國際合作的廣度和深度。與此同時,高校應積極引進國際優秀師資,通過外籍教師招聘、國際學術訪問和合作科研等方式,提升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水平。應鼓勵和支持教師赴海外研修、交流和合作研究,提升其國際視野和學術水平。同時,應通過交換生項目、聯合培養項目和國際暑期學校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國際學習和交流機會,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注 釋]

① 數據來源:教育部發布的《新一輪教育強國指數測算結果發布》,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405/t20240530_1133155.html.2024-05-30。

②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大學評估中心發布的《全球高等教育強國指數發布》,http://erc.ruc.edu.cn/xwdt/zxxw/0872f39b98b54e7c8ee804a8eb2575c2.htm.2023-10-18。

③ 圖中的GDP、第一、二、三產業產值數據分別用GDP平減指數以及各產業的平減指數調整為以2010年為基期不變價格,各指標平減指數的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真實GDP、第一、二、三產業產值的計量單位置于左側;右側坐標軸用于刻畫產業結構升級指數。繪圖的原始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編制的《中國統計年鑒》(2010—2022年),https://www.stats.gov.cn/sj/ndsj/。

④ 圖中的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高等教育經費投入、高等教育生均費用數據均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調整為以2010年為基期不變價格,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的計量單位置于左側;高等教育生均費用的單位置于右側。繪圖的原始數據來源于《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0—2022年),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jfzxgg/; 《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10—2021年),https://data.cnki.net/yearBook/single?id=N2022060065。

⑤ 數據來源:中國政府網《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https://www.gov.cn/test/2008-11/12/content_1146712.htm.2008-11-12。

⑥ 數據來源:中國政府網《“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側記》,https://www.gov.cn/xinwen/2021-02/27/content_5589119.htm.2021-02-27。

⑦ 數據來源:中國政府網《中國的全面小康》,https://www.gov.cn/xinwen/2021-09/28/content_5639778.htm.2021-09-28。

⑧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moe.gov.cn。

⑨ 數據來源:2023年通信業統計公報,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1/content_6928019.htm。

{10} 數據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

{11} 數據來源:《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https://www.digitalchina.gov.cn/2024/xwzx/szkx/202406/t20240630_4851743.htm.2024-06-30。

{12} 數據來源:《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https://www.digitalchina.gov.cn/2024/xwzx/szkx/2

02406/t20240630_4851743.htm。

{13} 數據來源:中國政府網《我國已與147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https://www.gov.cn/xinwen/2022-01/19/content_5669215.htm2022-01-19。

{14} 數據來源:《中國青年發展統計年鑒》(2021),https://data.cnki.net/yearBook/single?id=N2023010172。

{15} 數據來源:《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sfcl/202403/t20240301_1117517.html.2024-03-01。

{16} 數據來源:教育部發展規劃司《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2024-03-01。

{17} 數據來源:《中國社會統計年鑒2023》,https://data.cnki.net/yearBook/single?id=N2024010018;《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2-2022年),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12-2021年),https://data.cnki.net/yearBook/single?id=N2023030114。所有生師比指標都以1為基準進行比較。

{18} 數據來源:教育部《教育統計數據》(2000年、2022年)。

{19} 數據來源:202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世界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https://jokergoooo.shinyapps.io/top2pct_scientists/。

{20} 數據來源:教育部《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北部沿海地區是指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東部沿海地區是指上海、江蘇、浙江;長江中游地區是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21}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GB.XPD.RSDV.GD.ZS?name_desc=1。

{22}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https://www.stats.gov.cn/。

{23} 數據來源: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

[參考文獻]

[1] 姜勇,徐敏.中國產業結構升級能縮小城鄉消費差距嗎?[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5,(3).

[2] 汪偉,劉玉飛,彭冬冬.人口老齡化的產業結構升級效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11).

[3] 陳先達.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1,(6).

[4] 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J].紅旗文稿,2010,(16).

[5] 劉益東.文化軟實力與教育強國建設——國際比較視野中的中國實踐[J].教育研究,2024,(5).

[6] 段世飛.高等教育國際化數字變革的國際經驗與本土行動[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

[7] 伍宸.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我國高等教育“走出去”的現狀、價值坐標與戰略圖景[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

[8] 周光禮.構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國家戰略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20,(7).

[9] 何云峰,王兆璟,馬晶晶等.新時代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多維思考(筆談)[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

[10] 楊德廣,宋麗麗.如何選拔和培育教育強國之師[J].重慶高教研究,2023,(6).

[11] 高書國.新時代科教興國戰略的理論與實踐創新[J].現代教育管理,2023,(2).

[12] 陳亮.學科治理現代化——知識制度的時代變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

[13] 申國昌,周璇.數字化賦能高校內部治理現代化的動因、內涵及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3,(10).

[14] 吳曉林,邢羿飛.知識復制抑或創新激發——人工智能(ChatGPT)對社科類研究生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

[15] 李均,鄭錦秀.我國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動因、問題及對策——利益相關者的視角[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

Toward 2035:An Analysis of China’s Supply Capacity in Building a Leading Higher Education Power

LIU Zhen-tian,LIAO Yue-t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Xiamen 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00,PRC)

[Abstract]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China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2035 in 2018,clearly stating the goal of building China into a global education powerhouse by 2035.To this end,this paper selects several indicators from both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aspect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for constructing a higher education powerhouse,focusing on the concept of supply capacity.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both external and internal supply capacities are exhibiting favorable development trends.Moving forward,China shoul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ts economic structure,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dependent technological system,proactively plan for future technologies,and solidify the external supply capacity of a higher education powerhouse.Simultaneously,China should advance the differentiated and hierarchic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establish clusters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top-tier innovative talents,expan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and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internal supply capacity of a higher education powerhouse.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a powerful country in education;supply capacity

(責任編輯 周媛媛/校對 一茁)

猜你喜歡
高等教育
教學和管理層面的高等教育服務思考分析
科教導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03:53
高校雙語教學現狀與創新分析
科教導刊(2016年26期)2016-11-15 20:12:30
在線性代數課程教學中引入MATLAB的簡單介紹
考試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44:56
法津實驗教學的思考
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22:25
大數據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推動研究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51:57
各地區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水平協調性分析
時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3:56:28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4:33:08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3: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 91 九色视频丝袜|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屁屁影院|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日本二区| 老色鬼欧美精品|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a级毛片网| 国产91高清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国产爽妇精品| 91色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老司机|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国产91在线|日本|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亚洲免费黄色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av在线手机播放|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国内精品免费|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99国产在线视频| JIZZ亚洲国产|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一级黄色片网| 国产毛片一区| 欧美成人日韩|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欧美天堂在线|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日韩美毛片| 成人精品亚洲| 亚洲av无码人妻| 91视频青青草| 国产在线啪|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国产在线八区|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黄色片| 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精品色综合|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人妻21p大胆| 国产理论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第三区| 麻豆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