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構建,離不開符號機制的支撐與推動。符號不僅是文化內涵的體現,更是促進民族認同、增強凝聚力的重要手段。通過各民族共同締造的中華文化符號之網,中華民族共同命運的精神本質得以展現。在符號累積的空間中,“身體共在”的感官體驗刺激了空間人群的情緒,喚醒了共同情感;在符號的復合型結構中,“共向”元素的組合塑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象;在解釋系統中,通過“真正的指號”的理性判斷,生成了共有精神家園的意象。經由共享文化符號的傳遞、擴展與再創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族人民能夠在符號的多層次意義中找到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理論意義、文化立場和情感價值。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文化符號;共享;中華文化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4CMZ076);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創新項目
作者簡介:馬慧,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后,法學博士,從事民族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中圖分類號:D6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604(2025)01-0014-13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促進各族人民團結一致、人心歸聚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基礎,更是文化強國建設的磅礴動力。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將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概括為“十二個必須”,其中就提到“必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1).】。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3-10-29(1).】。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成為新時代中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和重大命題。為此,發揮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的實體功能,使其有形、有感、有效地著力于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將有利于促進各族人民人心歸聚、精神相依。
一、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符號成像
“符號思維和符號活動是人類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類文化的全部發展都依賴于這種條件?!薄径魉固亍たㄎ鳡?符號形式的哲學[M].趙海萍,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7:8.】在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看來,人生活在符號宇宙中,符號活動將人與文化聯結起來,構成了文化的意義世界【同①:9.】。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是歷史累積的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品質,集中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形象,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要載體。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了中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共同發展、繁榮進步的優秀內容,是中華民族攜手共進、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集中表達,是中華文化認同的精髓。這一文化的符號化,特別是賦予了共享意義的符號化,將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要材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作為歷史的留存匯集了各民族智慧的文化遺產,存儲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書寫了各民族共創中華的歷史,凝聚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力量,是當前塑造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資源。優秀的傳統文化符號包括物質性文化符號和非物質性文化符號。物質性文化符號由故宮、長城、熊貓、文學、書法、繪畫、雕刻、建筑、飲食、服飾等有形、有感的具象事物構成,主要通過文化空間及符號表征貫徹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傾向于通過事物感知的方式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容“形化”,以符號表達的形式塑造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共同情感。非物質性文化符號集中呈現為哲學思想、傳統美德、節日習俗、傳統禮儀、戲曲舞蹈、神話傳說等,這些內容集中于通過文化場域傳遞其思想內涵,以“形”“氣”交融的物理環境、氛圍和情境,激發和強化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對共有精神家園的感知【桂榕,楊琪.遺產旅游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3):87-9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從各族人民共享的符號元素中傳達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本質以及文化共享的優勢,將歷史信息中寄托的共同情感、累積的共性要素賦予到中華民族的文化考量中,塑造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歷史記憶和情感基礎。
近代以來,彰顯各民族共同奮斗的革命文化符號是中華文化符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愛國精神的表達,是中華民族自覺意識的體現,集中刻畫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精神氣節。革命文化符號以團結奮進的革命人物、事件、場景、文物、史料等為載體,將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轉化為社會意識,從革命的記憶、場景、故事中將碎片化的生活符號、斗爭經歷塑造成民族性、類型化的標識來延續集體記憶,以此賦予文化符號高層次的意義結構【劉然.革命文化作為中華各民族集體記憶的文化認同功能[J].廣西民族研究,2023(5):142-149.】。如鴉片戰爭以來各民族團結一致,拿起武器,共御外侮,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英雄事跡,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文物、遺址等,都是中華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形態,特別是一些紅色文化遺址、器物、創作等作為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核心與支柱,蘊含著深厚的民族凝聚力和號召力。
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包括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優秀事跡與歷史故事,反映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指引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要力量【烏小花,李安然.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J].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2022(3):59-69.】。一些模范人物、突出事跡和偉大精神,強有力地引領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旗幟和精神信念,是中華民族共享的符號元素,如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鐵人王進喜、兩彈元勛、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的偉大事跡,開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小崗村大包干、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等重大事件,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先進模范拉齊尼·巴依卡、廷·巴特爾等英雄形象與事跡,以及探月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等偉大精神都承載著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團結互助、自強不息、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精神品質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了“可親”“可敬”“可愛”的中華民族形象。
各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相互吸收的共生屬性,使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特征得到真正映現【烏小花,白曉艷,李安然.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概念內涵、核心要素與實踐指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30-37.】。共享文化符號的象征體系投射在心靈深處,集中表達為對人們思想、情感的聚合。以符號編碼、傳遞、接收的方式將共享文化符號的內涵轉嫁到人們的頭腦中,將形成思想上的聚焦及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價值共識。文化符號的共享性、同一性已然決定了其本身蘊含著向心的力量和共同體的本質,這樣的文化符號以其共同的文化體驗,增強著社會成員的歸屬感,使其形成了對國家和民族的強烈感召力和強大內聚力。
二、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符號共享的結構表征
符號學家托馬斯·A.西比奧克(Thomas A. Sebeok)、馬塞爾·德尼西(Marcel Danesi)認為,“符號可以通過延伸建模而被用于抽象的指涉體和指涉域”【托馬斯·A.西比奧克,馬塞爾·德尼西.意義的形式:建模系統理論與符號學分析[M].余紅兵,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41-42.】。符號模塑系統的相互關聯與層層遞進,形成了個體對事物的認知。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符號共享的結構表征,是中華民族在多元一體格局中不斷演進并凝聚形成的,是中華民族文化符號集合關聯而成的共同符碼,這種共性表現在“再現體—對象—釋象”的功能模塑上。
(一) 空間承載:“身體共在”的感官體驗
符號作為傳遞文化價值與思想觀念的重要載體,通過編碼與轉譯,使其承載的共同情感與統一意識,通過族際傳遞與精神傳導,在信息互換與情感交流中形成精神共鳴【馬慧.空間生產的認同構式:一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J].廣西民族研究,2023(5):77-87.】。共享符號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具象載體,通過“身體共在”的群體集聚與空間體驗不斷刺激空間人群的情緒,生成共情。
法國哲學家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認為,身體不僅是物質存在的實體,更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核心媒介,通過身體的感知、行動和經驗,我們與他人和環境形成了深刻的關聯【莫里斯·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438-439.】。身體與符號空間的接觸和交織,使我們與空間形成了深刻的共在關系。在這一過程中,身體作為媒介,不僅是我們感知和體驗世界的途徑,更是我們與符號空間互動的橋梁??臻g中的語言、文字、圖像、建筑、儀式等各種文化符號,通過身體的感知和行動,賦予空間以共享的意義和內涵??臻g承載了精神家園的意象,它在共享的文化符號、共同的生活場景、共性的表意結構中構筑成一個穩定的、具象的“共同體”的文化空間。在空間體驗中,面對面的交流、互動使社會群體參與到了中華民族同一的事件與行為中,形成了彼此的情感聯結。如在慶祝節日、參加活動及其他共同經歷的事件中,人們通過身體的參與和互動,在共同的旋律中形成個體之間深厚的情感聯結,進而增強群體間的凝聚力。這種共享意義在符號空間的傳播中,深化和擴展了個體與社會、文化的共在關系,使空間的共享符號體系成為重構民族交往的方式,使各民族在文化符號的身體共在的感受與認知中生成了中華民族的情感。
符號共享的空間生產、使用和再生產強化了民族間的情感價值,聚集了共同的情感能量,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情感認同。這一情感的內化驅動了空間人群的心理認知和行為傾向,使各民族能聚焦于共同的情感體驗、共享的情感價值和共生的民族團結。對符號空間的深入挖掘,對共享符號的深刻感知,將使各民族共有、共建、共享的精神力量得以迸發,塑造起共有精神家園的結構框架。共源性、共生性、共享性的中華文化符號以物質為表征,在空間、時間、時代的疊加、交替、創造、延續中構建出具有精神層面的中華民族的形象和共有精神家園的意象【夏云峰.樹立和突出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三重邏輯[J].廣西民族研究,2023(2):36-45.】。
(二) 組合機制:復合型的“共向”符號形態
托馬斯·A.西比奧克、馬塞爾·德尼西認為,有一種復合模塑可以將不同能指進行組合,以體現復雜的符號活動【托馬斯·A.西比奧克,馬塞爾·德尼西.意義的形式:建模系統理論與符號學分析[M].余紅兵,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23.】。這種復合模塑的概念,揭示了符號系統的多層次和多維度性,強調了符號之間的相互關聯和交織。符號活動本質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通過多種符號的組合和互動來表現和傳遞信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概念,也正是這樣一個復雜的符號系統,它并不能通過單一的符號或者文本系統來清晰地表達和呈現。它涵蓋了歷史、文化、社會、哲學等多個層面,其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意蘊通過多種文化符號的組合結構來揭示和傳遞。
各民族共享的地理景觀類、歷史類、藝術類、生活類及政治象征符號,如象征中華民族生存智慧和生命力的景觀符號(長江、黃河、泰山、昆侖山、天山等),富有中華民族故事與工藝的歷史建筑符號(長城、故宮、兵馬俑、布達拉宮、坎兒井等),代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藝術符號(唐詩、宋詞、元曲、小說、京劇、書法、瓷器、格薩爾史詩等),鄉土氣息濃厚的生活符號(廟會、歌舞節、賽龍舟、猜燈謎等),以及代表國家權威與認同的政治象征符號(國旗、國歌、國家領導人形象等)都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符號表征。雖有文化模式、敘事文本和展演方式的不同,但都指向了同一個目標,即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設。這些“共向”符號的疊合呈現了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圖景和“多元一體”的格局,使符號不僅是文化的物理表現,更是中華民族共同歷史、文化和價值觀的象征,強調著中華民族共同的信仰,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意識。通過這個“共向”的復合型組合系統,每個共享的文化符號都嵌合在“共同體”的結構框架中,成為中華民族的標簽、中華文化的承載物,具有了中華民族的特征和內涵。在這樣的機制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的文化系統。
從復合系統強調符號之間的關聯、組合結構及文化語境,到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能夠相互嵌合、吸收和轉化,不同類型的符號文本匯聚成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意象。這一過程不僅是對各類文化符號的整合,更是通過符號之間的相互嵌合和轉化,形成一個高度認同和凝聚的文化體系。因為中華文化符號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如孔子作為歷史類符號,其思想和學說深刻影響了中國的倫理道德和社會價值,進而影響了書法、京劇等的內容和形式。不同類型的地理景觀、歷史事件、藝術形式、生活習俗和政治象征等符號有機組合在這個體系中,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意象,延伸、擴展了共有精神家園的內在意義,形成了意識元素的符號化及價值理念的秩序化,使共有精神家園在維系民族團結、整合社會機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三) 解釋系統:共享符號的理性判斷
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賦予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整體性的生命力,推進了各族人民思想共識的生成,特別是共享文化符號在釋象(解釋系統)層面的現實意義。釋象是符號再現體深層次的文化意義,是人們頭腦中“真正的指號”,它是信號受指體和信號發出體之間的意義交流,集中表現為理性的認知和判斷【納日碧力戈.萬象共生中的族群與民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79-80.】。在這一過程中,共享文化符號不僅僅是表層的圖像或語言符號,更是具有深厚內涵和多層次意義的文化載體。釋象賦予這些符號以深刻的文化關聯,使其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中能夠產生共鳴并建立起共同的理解與認知。
查爾斯·桑德斯·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將符號分為符號載體、對象以及釋象三個概念,符號載體是符號的外在形式,是文字、圖像、聲音或其他任何能夠被感知的介質;對象則是符號所指涉的事物或概念,它可以是具體的物體、抽象的觀念、文化傳統或社會現象;釋象則是符號在被解讀和理解過程中所生成的意義和解釋【皮爾斯.皮爾斯:論符號[M].趙星植,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37-48.】。作為符號三元結構中的關鍵環節,釋象不僅揭示了符號的表面意義,更深入挖掘了符號背后的文化內涵和價值。通過釋象的解碼,符號不再是單一的象征系統,而是融入更廣泛的文化和社會語境中,形成了多層次的意義結構。如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符號,不僅包含了農歷新年的時間節點,更包含了家庭團聚、感恩祈福和傳統習俗等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們通過對春節符號的理性判斷,能夠在深層次上理解和認同這一節日的核心價值和意義,形成文化共識和社會認同。而且,釋象的過程也是符號意義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在符號學視角中,符號的意義具有動態性,它隨著文化、社會和歷史的變遷不斷演化,承擔了解讀、詮釋和再創造意義的任務。例如,長城這一符號,其初始意義是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但通過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的釋象,這一符號被賦予了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堅韌不拔和抵御外敵的精神形象,成為中華文化中重要的象征符號。釋象在文化符號理論中具有重要地位,通過釋象的解釋系統,共享文化符號得以在不同時間和情境中生成新的價值,促進文化交流和認知共性。這一過程不僅揭示了符號的多層次性,更為中華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徑。
在符號解釋系統的參與下,符號意義層面的文化象征成為精神層面的聯想,符號的釋象成為精神的意象。其中詮釋的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為國為民的文化內容奠定了中華民族情感共鳴、思想凝聚、價值整合的根基,在符號意義的聯想中促成了中華民族集體的自覺與反思。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成為維系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紐帶,通過共享符號象征意義的詮釋、傳遞與內化,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了凝聚性和共識性。
三、 從共享符號到共有家園
從共享符號到共有家園的構建,是一個不斷生成、傳遞和擴展符號意義的過程,是借助共享符號強化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對共同價值的認同與共鳴。這不僅促進了文化交流與融合,也是構建一個多元和諧的文化共同體的努力過程。
(一) 理論敘事的建構
“對個人而言,精神家園是在其所經歷的生活記憶、思想感悟和不斷反思基礎上形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追求;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精神家園則積淀了其歷史形成的文化傳統、集體記憶和價值觀念?!薄緸踉聘袢绽?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多維度解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4(4):19-25.】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各民族人心歸聚的強大精神紐帶,其核心在于構筑中華民族凝聚性、共有性的精神價值,保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工作的順利開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1).】。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任務之一,關系著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鞏固與發展,是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氛圍形成的基礎,推動其工作落實,將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通過共享的符號象征,塑造共同的文化感知和價值體驗,形成各民族深層次的文化認同,以此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構建起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
共享的文化符號從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四個維度——“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呈現著主體性、方向性、本質性和同構性的“共同體”價值敘事【郝亞明,曾醒.新時代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演進、內涵、特征及進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38-48.】。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實體,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形成,呈現了獨特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集中表現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特性。根據費孝通先生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中華文化是在各民族持續不斷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內容。各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使各民族共同認同的文化元素不斷增多,形成了各民族共建共育共享的文化符號【王延中,寧亞芳,章昌平,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經濟、文化、心理因素析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9):1-9.】。可以說,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是組成中華文化符號的重要部分,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疆域、共同締造國家、共同書寫歷史、共同創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表征,是各民族相互關聯的橋梁,更是使中華民族共同體關聯在一起的重要內容。各民族文化都圍繞著這個焦點不斷向內凝聚,鞏固了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在多元一體的格局下,各民族文化跨越了局部文化的范疇,成為中華文化的子集,“多元”凝聚為“一體”,實現了共享文化符號向共有精神家園的轉變。
“共有”則是在方向上強調共同性,通過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共同的價值觀念,指向中華民族的團結一致。這種“共同”不僅體現在語言、文字、藝術、節慶等具體的文化符號上,更深刻地體現為對中華民族共同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的認同,如孔孟之道、老莊哲學等,雖然起源和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各民族的廣泛認可和傳承。這種共同的力量,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是增強社會凝聚力的基礎。
“精神”的本質性體現在中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中。這種精神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傳統,是無數先輩智慧和經驗的結晶,在中華民族的思想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同時,這一精神又塑造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理念是中華民族共同追求的精神目標,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基因與現代社會建設中的個人修養、家庭和睦、社會治理相契合的道德規范,它時刻引導各族人民相互扶持、互相尊重,追求共同利益。精神的本質性賦予各族人民對共同價值的期許,聚焦集體利益和社會和諧,強調“和合”的人際關系。在這種精神的引導下,中華民族形成了以家庭、社區和國家為基礎的緊密的社會關系網絡。
“家園”體現了同構性,是融合個人和集體、物質和精神的多層次結構,構建了一個和諧統一的文化整體。這種同構性不僅在家庭和社會的微觀層面展現,也在國家和民族的宏觀層面發揮著作用,它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基礎。在這個家園里,各民族共享的園林、雕塑、書畫等藝術形式和節日、慶典、儀式等社會活動,都彰顯著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和物質與精神的多維融合。在共享的符號世界里,符號的具象載體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價值闡釋,其意識元素和價值理念規范著社會秩序,強化著文化共性和思想共識,營造了統一的社會認知基礎,推動著社會群體的價值轉向。
(二) 文化認同的立場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要端正歷史文化認知,突出中華文化特征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習近平在新疆考察時強調 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 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美好新疆[J].中國民族,2022(7):4-7.】2024年,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必須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不斷增進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4-09-28(2).】。中華文化符號及標識是堅定中華文化立場,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黏合劑。在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工作的指導下,凝心聚力,從各民族共享文化符號中汲取中華民族團結的智慧,塑造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將彰顯中華民族的形象、經驗與價值,展現中華文明的世界意義。
從共享文化符號的構成要素來看,其包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革命文化符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符號,是強化中華民族共性的文化認知、情感聯系與價值理念的載體,是投射中華民族共有精神的來源。各民族交往中形成的以“禮樂”為中心的儀文典式、文人四藝、龍鳳紋樣、生肖節氣、節日傳統以及“大一統”思想與“天下觀”等,都旨在呈現一種有序的、和合的生活方式、社會秩序以及家國一體的政治倫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凝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革命圣地、文化遺址、英雄人物和故事等與以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精神情懷和思想優勢聚合了“中華民族是一個”【1939年,顧頡剛先生在《益世報·邊疆周刊》發表文章《中華民族是一個》,提出“凡是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在中華民族之內我們絕不該再析出什么民族”?!康牡讱夂褪聦?。紅船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記錄著各族人民無私奉獻、積極投身民族獨立與解放事業的熱情,這些精神符號塑造了中華民族高度一致的文化立場。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核心價值觀的憲法精神、政策法規,展示國家權威的天安門、人民大會堂、口岸國門、國家紀念日、國徽國旗,顯示中國力量和智慧的兩彈精神、航天精神、三線建設、模范人物、固邊英雄等,以中國的故事、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把握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囊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目標。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需要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發揮其共有共建共享的內在屬性。通過文化符號的場景體驗、客觀感知嵌入歷史生活,可以解鎖文化符號背后民族交往的公共記憶、保家衛國的精神氣魄以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決心。在共享文化符號的作用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共同體將被推向更高層次的精神共同體,國人身心共在的文化體認將塑造共同的精神歸屬,使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成為中華文化基礎上的群體性精神聚合體。
(三) 情感價值的內化
新時代,面對西方多元文化主義的沖擊,“維護國家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保持社會大局穩定”,是促進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3-10-29(1).】。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搭建共性的文化矩陣和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引導各族人民的個體思想與中華文化符號系統互相碰撞,形成中華民族普遍的、共同的思想基礎,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團結各族人民,整合價值體系的基本途徑,是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張宵萌,石亞洲.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目標、原則與機理[J].貴州民族研究,2024(2):40-48.】。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精神生活的內容,是思想層面的意義結構,附著著共同體的情感寄托、心靈歸屬、理想信念等高層次的文化特征。這就需要從中華民族歷史積淀的文化傳統、公共記憶和價值理念中汲取共同的精神譜系,在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底蘊中形成共同體的情感共鳴與思想共識,塑造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在表征系統、象征意義上彰顯著共同性的精神成果,以符號化的力量將人們的社會、政治關系凝結為一個共同體,形成了共同體內部關系的合法化。納日碧力戈等認為,“各民族的中華文化認同和共有精神家園構筑只能在交往交流交融和‘有形有感有效’中實現”【納日碧力戈,陶染春.構筑新時代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5-12.】,并進一步闡明了共有精神家園和共享文化符號體系之間事物相指與物覺聯動的關系,在物象合一中塑造了實物、行為和觀念的三維統合,以此促進民族精神的深層次融合;也在各民族的文化交融中找到了共性,將各民族文化聚合成一個有機體,在文化的融會貫通中打造中華民族共同情感的基石。共享的文化符號充當著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的中介,嫁接著文化符號與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內在聯系?!巴ㄟ^這一符號象征形式使愛國的記憶、情感、意識和價值等虛空的元素具象化、清晰化、現實化,代表國家意志的主流文化在無形中被人們感知、覺知,從而以價值觀的內化,自覺地形成對國家的認同”【馬慧.文化表征與政治本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廟會敘事的價值建構[J].廣西民族研究,2024(2):103-113.】,以此實現情感上的共情、思想上的共鳴和精神上的共塑。文化的創造為精神家園建造奠定了基礎,文化作為精神的實體,將精神的抽象表達映射為符號的再現體,在符號的征象與釋義中,將共同文化的意義層層推進,形塑起文化認同與精神家園不可分割的現實關系【劉慶斌.從相通到共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邏輯[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6):11-18.】。
將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落實到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工作中,從文化上準確把握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在符號象征意義的深化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傳遞共享的文化意義,將促進情感的內化,凝聚休戚與共的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斷壯大,成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精神支撐。
四、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符號路徑
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財富,從文化符號的象征釋義中汲取共有精神家園的價值養分,將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力和凝聚力。為此,要做好對符號標識的銘記、闡釋與賦能,把握符號的生成樣本,定位符號共享的內在價值,傳播中華符號的文明精神。
(一) 從歷史到現實:把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符號樣本
把握好文化符號產生、發展的歷史,特別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民族文化交融匯通的歷史事實,通過這些悠久的歷史敘事和文化傳統來銘記、守護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是以歷史喚醒當下,以記憶喚醒情感與意識的重要舉措。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本身就是共同意識的產物,是五十六個民族從分散走向統一,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歷史記憶。在文化符號的感知中激活這段共生、共創、共有、共享的歷史,是聯結各民族思想情感,從文化符號共享轉向中華文化情懷的心理認同的過程。
因此,可以運用各民族共享文化符號的歷史故事、節日儀式、文化展演等方式凝練出直觀的、具象的、易識別的物象、空間,如紀念館、紀念碑、雕像、主題公園等,形成符號記憶觸動的場域,使各民族群眾在對共享文化符號的回憶、認知與反思中,形成個體、群體、民族、國家之間的碰撞與交流【麻國慶.公共記憶與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J].西北民族研究,2022(1):5-14.】。也可以通過電視節目、影視作品、文學藝術、網紅宣傳等網絡媒體的途徑,進行跨域傳播,展示中華文化符號網絡共享的過程,以此拓寬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匯聚文化符號共享的合力,形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宋文學編年地圖”“數字敦煌”等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和仿真情景再現將歷史融入現實,在虛擬的體驗中營造了各民族共享中華文化符號的過程。我們完全可以沿著這一思路繼續對中華民族共同經歷、見證的歷史事件、符號象征、節日習俗等進行挖掘、創作和再闡釋,再次塑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輝煌,將“中華民族是一家”的號召灌輸到每個人的心中。
(二) 從軸心到全域:塑造“一體多元”多層級共享的符號意義
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是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共性與多樣性平衡的支點,突出這類符號的共享意義,在多層級的符號框架中對其進行闡釋,將在文化符號的集合中形成共享的文本概念。如符號域理論認為,文化是由所有文化文本(即文化事物)整合起來的機制,是眾多符號系統合而為民族文化的形態,眾多文化文本信息合而為民族文化的意蘊,兩相融合構成民族文化的整體【鄭文東.文化符號域理論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2.】。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系統也是一個符號域,是各民族文化錯綜交織成的一個整體,作為整體的中華民族共享文化符號域,以一個統一的多層次的符號系統將中華民族內部生產、創造的各類語言、文字等統合起來,在有機統一的多層級的符號系統的運作中傳遞各民族文化的共享意義。通過這個符號域的文化空間結構,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成為中華文化認同的信息載體,通過符號文本溝通、交流與對話,塑造起中華文化符號“一體多元”的多層級統一的認知機制。
一方面,我們可以將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進行分類,通過地理類符號、物質類符號、文化藝術類符號、生活類符號、精神類符號、歷史類符號【曾明,龔婷,戴登云,等.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劃定原則及類型特點[J].民族學刊,2021(7):1-8.】或者總概性象征、關鍵性象征、地域性象征【方李莉.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華民族文化符號的再建構[J].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2022(3):44-58. 】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地呈現中華文化符號的基本結構和特征,在“多元一體”的層級結構中,深刻地闡釋各民族共享文化符號的整體構成機制,在剝“洋蔥”式的分解與重構中理解中華文化符號的生產、傳播與內化。另一方面,從文化符號闡釋的視角出發,在中華文化符號的“中心區域—亞文化—邊界”【鄭文東.文化符號域理論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75-76.】的多層疊合的符號地圖中確定有序的文化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明確符號域中高度穩定的中心區域,即中華文化符號的主流方向和主導思想,在這一基礎上轉移、內化多種類型的亞文化符號群,使多元的文化符號成為補充“中心”的材料,使反中心的符號排除在邊界之外,從而構成一個“符號域”視角下符合各民族共有精神的文化符號體系。
從這個結構來看各民族文化的共享意義,將明確部分與整體,文化形式與意義的多維關系,形成整體的、宏觀的中華文化認同路向。
(三) 從本體到外向:在共享精神中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
“文化最重要的特點是傳播,即傳遞性,文明互鑒就是文化傳播的結果。”【李建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7-12.】只有促進共享文化符號的廣泛傳播,其背后隱匿的共有精神才能得到更多關注。正如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所言,“從歷史沿襲下來的體現于象征符號中的意義模式,是由象征符號體系表達的傳承概念體系,人們以此達到溝通、延存和發展他們對生活的知識和態度”【克利福德·格爾茲.文化的解釋[M].納日碧力戈,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03.】。符號傳播給予文化共享更廣闊的空間,使不同人群能跨越時空界限,在文化的流轉中接收到共享符號的內在意義和精神價值。
擴散、輻射這一共有精神,運用文化產業搭建橋梁,媒體技術建造平臺,使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在市場運作和信息技術的配合下,潤物細無聲地進入人們的心里,干預人們的主觀意識和客觀認知,是形成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塑方式。一是可以通過多方力量對各民族共享文化符號進行深入挖掘、整理和界定,亦即摸清家底,合理闡釋,正確弘揚各民族文化符號的共享意義,使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能夠全力彰顯符號本身蘊含的民族團結、愛國主義的精神氣質和理想信念。二是活化運用,創新發展,積極探索各民族共享文化符號的表達形式與表現手法,使其與中華民族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美好家園的愿景相契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三是提升共享文化符號的張力,構建中華文化符號與民族精神的對外傳播體系。如創造中華文化符號的IP內容,在講好中國故事的邏輯敘事中演繹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展現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特性,在影像記錄中宣傳中華優秀文化和經典。進而,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展示中華民族形象。
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符號體系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這一符號體系的構建不僅是對中華文化的簡單梳理與復述,更是對強化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認同的深刻反思與精煉。各民族共創共建共享的傳統文化、歷史遺產、藝術形式、價值觀念等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石,更是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潛在要素,這些符號元素以其歷史性、公共性、革命性和先進性的文化創造力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道德體系、公義體系、團結精神和愛國信念。當前,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應通過系統性和結構化的符號構象,在記憶—文本—價值的多重加持下,在符號關聯、符號組織和符號語境的有機統一中將個體、群體、民族和國家緊密聯結在一起,以符號元素疊合的文本形態,構建“共向”的復合型結構。以此展現中華民族多元交織的文化圖景與精神共識。這種多層次、多維度的組合模式,不僅加強了各民族文化符號間的相互聯系與作用,也構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符號網絡。通過這種關聯,各種文化元素可以在中華文明的標識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一個既具有傳統深度,又充滿現代氣息的文化生態。這樣的標識體系,既體現了中華文化的自信,也將加速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進而展現中華文明的魅力。
(責任編輯: 張向鳳)
On Building a Shared Spiritual Hom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ymbols
Ma Hu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 shared spiritual hom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upport and promotion of symbolic mechanisms. Symbols are not only a reflec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of promoting national identity and enhancing national cohesion. Through the network of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jointly created by various ethnic groups,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the common destin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revealed. In the space of symbol accumulation, the sensory experience of “body coexistence” stimulates the emotions of the crowd in the space and awakens their common emotions; in the composite structure, decoding the “common direction” elements shapes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explanatory system, the image of a shared spiritual home is generated through the rational judgment of the “true signifier”. Through the transmission, expansion and recreation of shared cultural symbols,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can resonate with the multi-level meanings of symbols, and find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cultural stance and emotional value of building a shared spiritual home. Through memory awakening, textual interpretation, and value empowerment, the symbolic mechanism of building a shared spiritual hom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as become possible.
Key words: a shared spiritual hom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cultural symbol; sharing; Chinese culture